華文網

亞里斯多德的“論兒童年齡的分期”

亞里斯多德簡介:

裡士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知識廣泛,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柏拉圖死後,

他離開學園,隨後擔任馬其頓國王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達十幾年。最後,回到雅典創辦學園——“呂克昂”,在此講學著書。呂克昂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學術中心。亞歷山大親政後,對亞里斯多德很支持,使他有條件研究很多學科,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是在學園中度過的。

在哲學觀上,亞里斯多德認為物質是由質料和形式構成的。質料先於形式而存在,質料只有得到某種形式才能變成物體。物體是質料與形式的統一體。形式是物體的本質,質料在取得形式之前只是潛在的東西,經過不斷的運動,潛在才能轉化為現實,因此,整個自然界都是運動變化的。在運動的過程中,形式是動力,物體的不停運動就形成了事物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追求的目的,包括人,動物和其他物體。低級的事物以高一級的事物為其發展目的。

亞里斯多德教育思想:

1.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以其哲學觀為基礎,亞里斯多德構建了他的靈魂論。他認為人有三種靈魂: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是靈魂的理智部分,又稱為理智靈魂,是最高級的靈魂。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

是靈魂的動物部分,又稱為動物靈魂。植物靈魂主要體現在有機體生長、營養、發育等生理方面,是靈魂的植物部分。動物靈魂是中級的,植物靈魂是最低級的。低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多,形式少;高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備這三種靈魂,且從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現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即兒童出生前後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
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在教育上,亞里斯多德根據他的靈魂論把教育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體育、德育、智育。其中體育是基礎、智育是最終的目的。他認為,要使人的靈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發展,必須施於人不同階段十分恰當的教育和訓練。

2.論兒童的年齡分期。亞里斯多德不僅最早明確地提出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劃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按年齡劃分教育階段的主張。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階段按每七年為一個階段來劃分。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在0—7歲時,父母應特別重視對幼兒的撫養,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歲以前,孩子的活動以遊戲為主,應保護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長,要經得起適當的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還應對幼兒講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歲時,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裡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一直到14歲為止。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應對其實施合諧的教育。主要內容有:體育鍛煉、音樂和道德訓練。這裡沒有提到讀寫算的教學,並不是亞里斯多德不重視,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慣例,把這些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了,這時期的體育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為人的健康發育服務的。他汲取了斯巴達體育訓練過於嚴格的教訓——學生流于野蠻、粗俗。他認為兒童應掌握必要的軍事、體育技能,但不要求精於此道。這與雅典的教育風尚是相吻合的。

3.論音樂與文雅教育。亞里斯多德非常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其和諧發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劃分的情感教育階段的主要內容。他認為音樂是進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於智力的發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本身可培養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應學習音樂。音樂沒有功利性,給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薰陶。亞里斯多德主張“文雅教育”。他把學科分為實用和文雅兩種,實用學科為實際生活服務,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學科沒有功利性,是專供閒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亞里斯多德重視後者。音樂是自由和高貴的學科,可使人心靈娛樂,陶冶性情,且有助於理智的培養。除了通過音樂來實施道德教育外,還有專門的道德訓練。

4.亞里斯多德主張通過實際活動和反復練習,使學生養成“中庸”適度的道德品質。例如公正、節制、勇敢等。他認為道德的形成有三個因素:天性、習慣、理智。其中習慣的養成起關鍵的作用,因此,進行道德習慣和道德活動的培養,是形成優良品質所不可缺少的。14—21歲主要是對年輕人進行理智靈魂的培養。這個階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動為主,因為人的理性靈魂的特點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斷,這些必須以足夠的沉思為基礎。人們在閒暇中持續地沉思,可以領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諦。

總結:

體、德、智、美和諧發展:

首先訓練其身體,必須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閱讀、書寫,乃至繪畫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來的實際效用,音樂教育是和諧發展的核心。

以理智培養為主。在0—7歲時,父母應特別重視對幼兒的撫養,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歲以前,孩子的活動以遊戲為主,應保護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長,要經得起適當的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還應對幼兒講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歲時,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裡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一直到14歲為止。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應對其實施合諧的教育。主要內容有:體育鍛煉、音樂和道德訓練。這裡沒有提到讀寫算的教學,並不是亞里斯多德不重視,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慣例,把這些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了,這時期的體育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為人的健康發育服務的。他汲取了斯巴達體育訓練過於嚴格的教訓——學生流于野蠻、粗俗。他認為兒童應掌握必要的軍事、體育技能,但不要求精於此道。這與雅典的教育風尚是相吻合的。

3.論音樂與文雅教育。亞里斯多德非常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其和諧發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劃分的情感教育階段的主要內容。他認為音樂是進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於智力的發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本身可培養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應學習音樂。音樂沒有功利性,給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薰陶。亞里斯多德主張“文雅教育”。他把學科分為實用和文雅兩種,實用學科為實際生活服務,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學科沒有功利性,是專供閒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亞里斯多德重視後者。音樂是自由和高貴的學科,可使人心靈娛樂,陶冶性情,且有助於理智的培養。除了通過音樂來實施道德教育外,還有專門的道德訓練。

4.亞里斯多德主張通過實際活動和反復練習,使學生養成“中庸”適度的道德品質。例如公正、節制、勇敢等。他認為道德的形成有三個因素:天性、習慣、理智。其中習慣的養成起關鍵的作用,因此,進行道德習慣和道德活動的培養,是形成優良品質所不可缺少的。14—21歲主要是對年輕人進行理智靈魂的培養。這個階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動為主,因為人的理性靈魂的特點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斷,這些必須以足夠的沉思為基礎。人們在閒暇中持續地沉思,可以領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諦。

總結:

體、德、智、美和諧發展:

首先訓練其身體,必須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閱讀、書寫,乃至繪畫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來的實際效用,音樂教育是和諧發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