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過去是“演員”,現在當“導演”,士官參謀能不能搞定

士官參謀來了

專業技術過硬是上士吳堅取得士官參謀資格的重要籌碼,

但對他來說,勝任這個崗位還需要更為全面的能力素質。任順壘攝

“聽說了嗎?吳班長現在成了吳參謀啦!”

在中部戰區陸軍某防空旅作戰支援營,上士吳堅因為被機關選為首批兵參謀,一下子成了名人。

吳堅皮膚黝黑,中等個頭,平時酷愛研究電子技術,練得一手雷達維修的絕活。全旅所有型號的雷達,沒有他不敢“動”的。由於表現突出,在該旅士官參謀選任工作中,

吳堅成為首選物件之一。

隨著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旅一級作訓、部隊管理、偵察等科室均配有士官擔任參謀、幹事或助理員的編制,為優秀士官開啟了軍旅人生的另一扇門。

以往,新聞中也會出現“兵參謀”的字眼,但那都是演訓中的臨時角色,因此常常加上引號。這一次,不加引號的兵參謀終於來了。

為了爭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吳堅與其他士官一起拼體能、拼專業、拼技能。

經過層層選拔考核,吳堅最終順利進入面試階段。

“士官參謀必須通過資格認證。”在士官參謀選任工作中,該旅黨委一致認為,士官參謀的設立,是進一步優化參謀隊伍結構,激發優秀士官隊伍潛能的一個重要舉措。因此,士官參謀人員的考察要全面考驗、優中擇優。

2017年6月初,士官參謀資格認證結果揭曉。一紙命令,吳堅與另外4名戰友一同成為該旅首批士官參謀。

“部隊給我一個舞臺,我還部隊一個精彩。”走馬上任後的吳堅一下子感到肩頭沉甸甸的:“新的崗位意味著新的責任,我一定會高標準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部隊戰鬥力建設添磚加瓦。”

(胡瑞智)

士官參謀之問:上士吳堅的喜與憂

中部戰區陸軍某部實戰化聯合協同演練場景。

戰爭形態的加速演變,對一線士兵尤其是士官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士官參謀崗位的設立,士官綜合能力的提升與拓展成為一項全新課題。王東輝攝

定位之問

沒有清晰的權責定位,只靠個人魅力,士官參謀很難開展工作

走在訓練場,聽著戰友們一聲聲喊“吳參謀”,剛成為旅首任士官參謀的吳堅自豪極了。然而,高興了沒幾天,上士吳堅就感到了“力不從心”。

在機關工作,領導似乎仍然把吳堅當成一般的“士官骨幹”。很多時候,吳堅感到自己的角色更像是個科室“文書”。

一次訓練檢查,吳堅發現部分營連長對小專業不夠重視,組訓方法單一,便及時提出了意見建議。然而,吳堅很快發現沒人把他的話當回事。甚至有幾次,準備提意見的吳堅還吃了“閉門羹”。有的連長不以為然:“什麼士官參謀,說到底不還是一個兵?”

機關領導不夠重視,營連也不認可。準備大施拳腳的吳堅,就像被澆了一桶涼水。“名正還要言順啊!”吳堅坦言,當初由於沒有具體明確責任分工,工作開展也只是臨時性的,雖然自己名義上是一名士官參謀,但怎麼也找不到當參謀的感覺。

一種新事物必定會經歷一個破冰的過程。一天深夜,吳堅壯著膽敲開旅長姬世峰的房門,一口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士官既然是參謀,說話就得響噹噹!建議從制度層面厘清士官參謀職責和權利,讓我們開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清晰的權責定位,只靠個人魅力,士官參謀很難開展工作。”在該旅交班會上,旅長姬世峰說。

士官參謀制度的實施,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定位。旅黨委一班人感到,士官參謀制度的試行,是適應新時代部隊細化分工體系、強化領域職能,進而提升戰鬥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依據這樣的定位,士官參謀應該稱之為“首長機關的助手,基層士兵的領導”。

隨後,該旅機關出臺了《士官參謀制度實施細則》,明確了士官參謀的相應權責。很快,吳堅的任務分工出來了,他主要負責全旅某型雷達的日常訓練和維護保養,並對各單位訓練情況適時進行考核講評,考核成績也將作為連隊年度評功評獎依據。

“領導放權,士官參謀腰杆就硬多了。”吳堅說,有了制度支撐,士官參謀必定能夠履行好職責,在部隊戰鬥力建設中大顯身手。

職責之問

過去是“演員”,現在當“導演”,敢於擔當才能體現價值

漠北高原,一場實兵對抗演練拉開帷幕。中軍帳裡,肩扛“四杆槍”的吳堅格外顯眼。

看到指揮所在一處低窪地開設,吳堅提出異議:空中有高壓線可能會造成干擾,窪地地勢走向與上級指揮所相悖,可能影響通信效果。

負責選址的參謀堅持認為,窪地隱蔽性較好,搭設方便節約時間。考慮到“位卑言輕”,吳堅選擇了沉默。

演練開始,電臺時不時被干擾,噪音不斷,信號斷斷續續……緊急關頭,吳堅帶著技術保障組迅速啟動備用方案,演練才得以正常運轉。

複盤檢討中,那位選址參謀首先檢討了自己考慮不周,沒有認真聽取意見。吳堅同樣也做出了深刻檢討,他認為自己有失職之過,作為士官參謀擔當不夠,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從這件事之後,士官參謀必須參與訓練、演習方案擬制,便成為旅裡的一條硬規定。“士官參謀身處訓練一線,對訓練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感受最直接。”該旅參謀長王林說,“請士官參謀參與演訓籌畫、戰法研討,等於中軍帳多了一雙‘挑刺的眼睛’。”

前不久,上級組織該旅雷達專業考核。然而大家在這次考核中成績優秀,吳堅卻高興不起來:“考核中有多項內容沒有涉及,實戰中這些內容一旦出錯,很可能要打敗仗的……”

兩天后,吳堅組織訓練時依舊按照大綱全訓。有的戰友不解:“考試內容都定了,還訓這些有什麼用,不如訓練必考內容來得實在!”吳堅態度堅決:“訓練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考核。”

以前,每天帶著全班戰士出操訓練,幾乎是吳堅生活的全部。如今,督察全旅的訓練,成了吳堅的分內事。吳堅一下子感到肩頭使命的分量:“過去是‘演員’,現在當‘導演’,必須敢於擔當,才能體現價值。”

能力之問

“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多面手才能適應未來戰場

自從當上士官參謀,吳堅宿舍裡的燈常常是淩晨才熄滅。為了方便士官參謀學習工作,旅裡為他們分配了單間宿舍。

隨著學習工作的深入,吳堅越來越覺得“士官”加“參謀”的組合,沒有當初看上去那樣簡單。走馬上任以來,吳堅深感,名稱上多了“參謀”兩個字容易,能力卻不能靠一紙命令配發,需要一點一滴去提升。

一次演練,上級下發一份航空地圖,用於敵情判斷、作戰方案擬制。看著地圖,吳堅“一個頭兩個大”。

一次想定作業,需要根據敵情、地形等作戰要素來判定“敵”機主攻方向,從而提出我方陣地配置方案,因為不瞭解“敵”機作戰參數、戰鬥方式,吳堅當場“蒙了圈”……

像這樣窘迫的時刻還有很多。吳堅從一個又一個窘迫中認清自己的能力方位:“今天,新列裝的裝備越來越多,新技術新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如果還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只掌握精通一門技術,戰場上必定‘吃敗仗’!”

“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多面手”才能適應未來戰場。痛定思痛,吳堅為自己制訂強化訓練方案。他把全旅高炮、導彈、偵察、工兵等20餘個專業的書籍都帶到自己的宿舍,在組織訓練的基礎上,堅持每天學習。只要一有空,他就要向各個專業組長討教。

至今,吳堅仍然保持這個習慣:白天和戰士們討論交流,晚上到訓練場摸索操作、學習理論,和裝備“膩”在一起,連吃飯、走路、躺在床上,腦子裡滿滿都是裝備圖紙。

效果之問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檢驗

作為旅裡首任士官參謀,吳堅曾面臨許多誤解,也曾經歷許多委屈,但他把這些都當成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吳堅的熱情和動力,來自於不斷挑戰未知,不斷適應需求。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檢驗。”吳堅說,一名士官參謀需要掌握的東西太多,沒有經驗的積累、素質的儲備,即使上級給予再多支持,士官參謀也只能是空有其名。

為此,吳堅不斷在新的環境、新的領域摸索、試錯,拓寬學習半徑,提高履職能力。眼下,吳堅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多參加大項活動,能夠有更多機會、更多時間到別的專業學習鍛煉。他的目標是要當一名能組訓、善謀劃的參謀能手。

如今,士官參謀制度施行已經半年多了。士官參謀們正適應著他們的崗位,全旅官兵也正適應著士官參謀這個群體。

從剛開始的異樣眼光,到現在的逐漸融合;從上崗之初的畏首畏尾,到現在的勇敢擔當……越來越多的基層官兵逐漸理解士官參謀、支持士官參謀,越來越多的領導開始重視和認可這一新興群體。

這些改變,無疑成為士官參謀開展工作的最大動力。

前不久,該旅千里奔赴漠北草原,吳堅再一次坐進“中軍帳”。隨著演習的逐步深入,吳堅先後提出了20餘條意見建議,均被指揮組採納。

那天,站在演習場的制高點,吳堅想:如果有一天戰爭爆發,士官將是戰爭的主角,士官參謀也必將在“中軍帳”裡發揮更大作用。

(胡瑞智)

相關連結

新時代,一場士兵能力重塑的大考

新機遇迎面而來

看著最後一個同年入伍的老戰友踏上返鄉列車,第83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王志傑偷偷抹了把眼角。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16年的軍旅生涯倏忽而過,比他老的班長們走了,和他同年的戰友走了,連比他年輕的“新兵蛋子”也走了。

眼看著自己的軍旅生涯也要走到頭了,王志傑沒想到,新機遇迎面而來。

隨著軍隊“脖子以下”改革的逐步深入,王志傑所在的某旅首長機關編設了士官參謀崗位。作為旅裡為數不多的四級軍士長,王志傑是幸運的,通過了連、營、旅層層選拔考核,在30余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選為旅首批士官參謀,有了自己的辦公桌。

“士官參謀制度讓我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希望。”王志傑深有感觸,他在報名參加士官參謀選拔之初,曾遭到家人和親友的反對。他們認為王志傑在部隊服役已經16年了,再服役幾年到頭來還是一個兵,還得面臨如今的選擇。

然而,王志傑認為繼續服役有奔頭,士官參謀崗位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管道和更寬廣的空間,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揮自己的智慧,施展自己的才華。

王志傑“有奔頭”的想法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士官參謀制度在該旅實行後,不少像王志傑這樣的優秀士官選擇了留隊。

轉型向深處挺進

“士官參謀”在我軍還是個新稱呼,但在世界發達國家軍隊裡,卻早已是通行做法。許多士官取代了原先的軍官崗位,如美軍、英軍中的參謀軍士、人事軍士,日軍中負責處理軍民關係的聯絡軍士等。

在第83集團軍某旅人力資源科科長于發威看來,士官參謀的到來,正是我軍改革轉型向深處挺進的生動寫照。

隨著大量資訊化武器裝備列裝部隊,面向未來的嶄新作戰樣式越來越成為探索和實踐的常態。演訓組織、謀劃與新裝備使用的關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機關參謀崗位越來越需要那些來自一線的既有一定戰術經驗、又能熟練駕馭新裝備的人才。

“從義務兵成長起來的士官,大都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不僅實戰經驗豐富,還是各個專業的行家裡手。”於發威認為,在機關業務部門承上啟下中,在演訓活動的中軍帳裡,士官參謀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力重塑時不我待

當上士官參謀後,王志傑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演習中,士官參謀雖然人坐在中軍帳,但說不上話、插不上嘴的現象依然存在。王志傑坦言,有領導不重視聽取士官參謀意見建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士官參謀的素質能力匹配不上。“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不少士官重技術輕戰術,指揮籌畫聽不懂、想不到、不會講。”他說。

軍事學術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械化戰場是師長的戰爭,20世紀80年代的地空一體化戰場是營長的戰爭,21世紀資訊化戰場是以士官為主的班長的戰爭。

2011年5月1日,20餘人的海豹突擊隊,深入巴基斯坦腹地擊斃本·拉登,用現實告訴我們未來軍隊發展方向:新型戰爭需要新型軍隊,精兵制勝、資訊制勝深入人心。

讀完描寫這場戰鬥的《艱難一日》後,王志傑覺得打贏這場班長的戰爭,不僅需要會維修、能保障的技術類士官,更需要懂指揮、善謀略的指揮類士官。

對照未來戰爭視域下的士官參謀素質圖譜,王志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大差距。這份清醒,如今正在被更多戰友認同。在他們旅,不僅士官參謀們自己制訂了詳盡的能力素質提升計畫,部隊也在探索更多為士官參謀成長充電的有效管道。

眼下,新時代士官參謀的帷幕已被拉開。這場向士官要戰鬥力的改革,某種意義上取決於更多“王志傑們”的能力重塑。

(胡瑞智)

刊於今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專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佈

作者:胡瑞智;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

甚至有幾次,準備提意見的吳堅還吃了“閉門羹”。有的連長不以為然:“什麼士官參謀,說到底不還是一個兵?”

機關領導不夠重視,營連也不認可。準備大施拳腳的吳堅,就像被澆了一桶涼水。“名正還要言順啊!”吳堅坦言,當初由於沒有具體明確責任分工,工作開展也只是臨時性的,雖然自己名義上是一名士官參謀,但怎麼也找不到當參謀的感覺。

一種新事物必定會經歷一個破冰的過程。一天深夜,吳堅壯著膽敲開旅長姬世峰的房門,一口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士官既然是參謀,說話就得響噹噹!建議從制度層面厘清士官參謀職責和權利,讓我們開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清晰的權責定位,只靠個人魅力,士官參謀很難開展工作。”在該旅交班會上,旅長姬世峰說。

士官參謀制度的實施,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定位。旅黨委一班人感到,士官參謀制度的試行,是適應新時代部隊細化分工體系、強化領域職能,進而提升戰鬥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依據這樣的定位,士官參謀應該稱之為“首長機關的助手,基層士兵的領導”。

隨後,該旅機關出臺了《士官參謀制度實施細則》,明確了士官參謀的相應權責。很快,吳堅的任務分工出來了,他主要負責全旅某型雷達的日常訓練和維護保養,並對各單位訓練情況適時進行考核講評,考核成績也將作為連隊年度評功評獎依據。

“領導放權,士官參謀腰杆就硬多了。”吳堅說,有了制度支撐,士官參謀必定能夠履行好職責,在部隊戰鬥力建設中大顯身手。

職責之問

過去是“演員”,現在當“導演”,敢於擔當才能體現價值

漠北高原,一場實兵對抗演練拉開帷幕。中軍帳裡,肩扛“四杆槍”的吳堅格外顯眼。

看到指揮所在一處低窪地開設,吳堅提出異議:空中有高壓線可能會造成干擾,窪地地勢走向與上級指揮所相悖,可能影響通信效果。

負責選址的參謀堅持認為,窪地隱蔽性較好,搭設方便節約時間。考慮到“位卑言輕”,吳堅選擇了沉默。

演練開始,電臺時不時被干擾,噪音不斷,信號斷斷續續……緊急關頭,吳堅帶著技術保障組迅速啟動備用方案,演練才得以正常運轉。

複盤檢討中,那位選址參謀首先檢討了自己考慮不周,沒有認真聽取意見。吳堅同樣也做出了深刻檢討,他認為自己有失職之過,作為士官參謀擔當不夠,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從這件事之後,士官參謀必須參與訓練、演習方案擬制,便成為旅裡的一條硬規定。“士官參謀身處訓練一線,對訓練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感受最直接。”該旅參謀長王林說,“請士官參謀參與演訓籌畫、戰法研討,等於中軍帳多了一雙‘挑刺的眼睛’。”

前不久,上級組織該旅雷達專業考核。然而大家在這次考核中成績優秀,吳堅卻高興不起來:“考核中有多項內容沒有涉及,實戰中這些內容一旦出錯,很可能要打敗仗的……”

兩天后,吳堅組織訓練時依舊按照大綱全訓。有的戰友不解:“考試內容都定了,還訓這些有什麼用,不如訓練必考內容來得實在!”吳堅態度堅決:“訓練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考核。”

以前,每天帶著全班戰士出操訓練,幾乎是吳堅生活的全部。如今,督察全旅的訓練,成了吳堅的分內事。吳堅一下子感到肩頭使命的分量:“過去是‘演員’,現在當‘導演’,必須敢於擔當,才能體現價值。”

能力之問

“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多面手才能適應未來戰場

自從當上士官參謀,吳堅宿舍裡的燈常常是淩晨才熄滅。為了方便士官參謀學習工作,旅裡為他們分配了單間宿舍。

隨著學習工作的深入,吳堅越來越覺得“士官”加“參謀”的組合,沒有當初看上去那樣簡單。走馬上任以來,吳堅深感,名稱上多了“參謀”兩個字容易,能力卻不能靠一紙命令配發,需要一點一滴去提升。

一次演練,上級下發一份航空地圖,用於敵情判斷、作戰方案擬制。看著地圖,吳堅“一個頭兩個大”。

一次想定作業,需要根據敵情、地形等作戰要素來判定“敵”機主攻方向,從而提出我方陣地配置方案,因為不瞭解“敵”機作戰參數、戰鬥方式,吳堅當場“蒙了圈”……

像這樣窘迫的時刻還有很多。吳堅從一個又一個窘迫中認清自己的能力方位:“今天,新列裝的裝備越來越多,新技術新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如果還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只掌握精通一門技術,戰場上必定‘吃敗仗’!”

“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多面手”才能適應未來戰場。痛定思痛,吳堅為自己制訂強化訓練方案。他把全旅高炮、導彈、偵察、工兵等20餘個專業的書籍都帶到自己的宿舍,在組織訓練的基礎上,堅持每天學習。只要一有空,他就要向各個專業組長討教。

至今,吳堅仍然保持這個習慣:白天和戰士們討論交流,晚上到訓練場摸索操作、學習理論,和裝備“膩”在一起,連吃飯、走路、躺在床上,腦子裡滿滿都是裝備圖紙。

效果之問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檢驗

作為旅裡首任士官參謀,吳堅曾面臨許多誤解,也曾經歷許多委屈,但他把這些都當成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吳堅的熱情和動力,來自於不斷挑戰未知,不斷適應需求。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檢驗。”吳堅說,一名士官參謀需要掌握的東西太多,沒有經驗的積累、素質的儲備,即使上級給予再多支持,士官參謀也只能是空有其名。

為此,吳堅不斷在新的環境、新的領域摸索、試錯,拓寬學習半徑,提高履職能力。眼下,吳堅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多參加大項活動,能夠有更多機會、更多時間到別的專業學習鍛煉。他的目標是要當一名能組訓、善謀劃的參謀能手。

如今,士官參謀制度施行已經半年多了。士官參謀們正適應著他們的崗位,全旅官兵也正適應著士官參謀這個群體。

從剛開始的異樣眼光,到現在的逐漸融合;從上崗之初的畏首畏尾,到現在的勇敢擔當……越來越多的基層官兵逐漸理解士官參謀、支持士官參謀,越來越多的領導開始重視和認可這一新興群體。

這些改變,無疑成為士官參謀開展工作的最大動力。

前不久,該旅千里奔赴漠北草原,吳堅再一次坐進“中軍帳”。隨著演習的逐步深入,吳堅先後提出了20餘條意見建議,均被指揮組採納。

那天,站在演習場的制高點,吳堅想:如果有一天戰爭爆發,士官將是戰爭的主角,士官參謀也必將在“中軍帳”裡發揮更大作用。

(胡瑞智)

相關連結

新時代,一場士兵能力重塑的大考

新機遇迎面而來

看著最後一個同年入伍的老戰友踏上返鄉列車,第83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王志傑偷偷抹了把眼角。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16年的軍旅生涯倏忽而過,比他老的班長們走了,和他同年的戰友走了,連比他年輕的“新兵蛋子”也走了。

眼看著自己的軍旅生涯也要走到頭了,王志傑沒想到,新機遇迎面而來。

隨著軍隊“脖子以下”改革的逐步深入,王志傑所在的某旅首長機關編設了士官參謀崗位。作為旅裡為數不多的四級軍士長,王志傑是幸運的,通過了連、營、旅層層選拔考核,在30余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選為旅首批士官參謀,有了自己的辦公桌。

“士官參謀制度讓我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希望。”王志傑深有感觸,他在報名參加士官參謀選拔之初,曾遭到家人和親友的反對。他們認為王志傑在部隊服役已經16年了,再服役幾年到頭來還是一個兵,還得面臨如今的選擇。

然而,王志傑認為繼續服役有奔頭,士官參謀崗位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管道和更寬廣的空間,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揮自己的智慧,施展自己的才華。

王志傑“有奔頭”的想法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士官參謀制度在該旅實行後,不少像王志傑這樣的優秀士官選擇了留隊。

轉型向深處挺進

“士官參謀”在我軍還是個新稱呼,但在世界發達國家軍隊裡,卻早已是通行做法。許多士官取代了原先的軍官崗位,如美軍、英軍中的參謀軍士、人事軍士,日軍中負責處理軍民關係的聯絡軍士等。

在第83集團軍某旅人力資源科科長于發威看來,士官參謀的到來,正是我軍改革轉型向深處挺進的生動寫照。

隨著大量資訊化武器裝備列裝部隊,面向未來的嶄新作戰樣式越來越成為探索和實踐的常態。演訓組織、謀劃與新裝備使用的關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機關參謀崗位越來越需要那些來自一線的既有一定戰術經驗、又能熟練駕馭新裝備的人才。

“從義務兵成長起來的士官,大都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不僅實戰經驗豐富,還是各個專業的行家裡手。”於發威認為,在機關業務部門承上啟下中,在演訓活動的中軍帳裡,士官參謀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力重塑時不我待

當上士官參謀後,王志傑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演習中,士官參謀雖然人坐在中軍帳,但說不上話、插不上嘴的現象依然存在。王志傑坦言,有領導不重視聽取士官參謀意見建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士官參謀的素質能力匹配不上。“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不少士官重技術輕戰術,指揮籌畫聽不懂、想不到、不會講。”他說。

軍事學術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械化戰場是師長的戰爭,20世紀80年代的地空一體化戰場是營長的戰爭,21世紀資訊化戰場是以士官為主的班長的戰爭。

2011年5月1日,20餘人的海豹突擊隊,深入巴基斯坦腹地擊斃本·拉登,用現實告訴我們未來軍隊發展方向:新型戰爭需要新型軍隊,精兵制勝、資訊制勝深入人心。

讀完描寫這場戰鬥的《艱難一日》後,王志傑覺得打贏這場班長的戰爭,不僅需要會維修、能保障的技術類士官,更需要懂指揮、善謀略的指揮類士官。

對照未來戰爭視域下的士官參謀素質圖譜,王志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大差距。這份清醒,如今正在被更多戰友認同。在他們旅,不僅士官參謀們自己制訂了詳盡的能力素質提升計畫,部隊也在探索更多為士官參謀成長充電的有效管道。

眼下,新時代士官參謀的帷幕已被拉開。這場向士官要戰鬥力的改革,某種意義上取決於更多“王志傑們”的能力重塑。

(胡瑞智)

刊於今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專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佈

作者:胡瑞智;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