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前騰訊副總裁吳軍:教育如何改變命運?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出現了“教育無用論”。

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

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英國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窮苦工人,

他到十幾歲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他一直很渴望學習,於是利用下班時間去自費接受了英國的公立教育。兩年後,他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21歲那年,他學會了寫信。後來,他和一個女僕結了婚,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養大。

因為他在礦上工作,經常發生礦難,他就研究發明出了安全燈。但當時英國一個科學家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

為了爭奪發明專利,他們打了很多年官司。由於科學家的名氣太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念書。

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

史蒂芬森

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前段時間,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

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好像從這個角度講,教育也沒有改變命運。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

有很多年輕人出生在小地方,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在大城市讀了一個二本學校。他們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許勉強可以找到一份所謂的“白領”的工作,收入卻可能還沒有一個保姆多。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出現了“教育無用論”。

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並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在今天的中國,三線城市裡一個像樣一點的中學,可能教育水準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但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中學,你的孩子可能還未必進得去。

我讀清華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電腦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在當時來講,全國大概有2200人能上清華,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資料,現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好像多了一點,但據統計,只有55%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45%有各種各樣的:奧運冠軍、自主招生等等。大家可以算一下,真正考試進來的55%乘以3500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準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

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去年,我在羅輯思維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我回信說:

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但世界上資源有各種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打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

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不讀書,視線就只有那麼點兒

在古希臘神話中,神叫做“almighty”,意思是無所不能的。但即便是萬神之神的宙斯,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三個命運女神在控制他。很多時候你得認命,人怎麼能過得比較幸福,很重要的就是“你認這個命”。

講一句俗話——“大富靠命,小富靠運”,也許你覺得這是“宿命”,等我講完你就知道我說的其實不是宿命。何謂通識教育,說白了就是學校讓你們將來做事能做得更好,命更好一些。

再講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子長得漂亮,找一個老公嫁了,嫁了之後發現老公是偽富豪,欠了一屁股債。這個女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輩子,把老公的債給還了,又被某個投資人給騙了,演戲演了這麼多年,最後自己的錢都被騙了。

我開玩笑說“這就是她的命”。有人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不讀書、圈子又窄,別人都能看出來是騙局,她看不出來,那不是倒楣嗎?為什麼倒楣,因為你不讀書。

前兩年上海有一個叫做“金融大鱷”的人。前幾天我見到他,他問我:“2000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今天我的錢就沒怎麼漲,這是怎麼回事?” 他是小學畢業,我說因為你不讀書。他說讀書有什麼用?我現在會算數就夠了。

他重倉的幾支股票中,一個是長虹,他曾經是長虹第二大股東;互聯網公司的股票一支沒有,中國互聯網的複合增長率在過去的20多年是20%,也就是說投一個中等水準他還能拿到這個回報。他是今天炒點股掙100萬,明天虧50萬,反正來來回回比如,今年最後收入1000萬,這和馬雲做乘法是沒法比的。

那陣子他還是樂視的一個大股東,現在不是了。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讀書也罷,你還害了你孩子。他說我有錢,我送孩子到一個最好的學校,當時他特自豪得跟我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會畫K線”。炒股的時候你一樣沒有出息。

柳傳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去炒那點股,掙那點小錢,你做成一家大企業比你天天畫K線掙小錢重要,你自己就那點格局,畫個K線、掙點小錢。所以,過去馬雲沒起步的時候,你比他有錢,現在你已經不如他了,你還教孩子這樣。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

人有好運的時候,也有惡運的時候。

一兩次的好運是幫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遠是壞運氣。有人跟我說“我們家祖上有哪個朝代的狀元,或者說有個姓張的說我們當時是河北清河張家”。

我說你不用給我講這個,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沒有五十代貧農的,五十代貧農的人早淘汰了,我們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將相,或者你的親戚是王侯將相。

在美國,所有中了千萬以上大獎的那些人,基本上不出十年都變成了窮光蛋。只有一家人例外,中獎後跑到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

這說明,一兩次好運是幫不了你忙的,同時人也不會總是壞運氣。運氣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總會感謝說“老天爺特別照顧我,給了我好運氣,所以成功了”,並不是吹牛說,我一定比別人強多少。而那個事幹不成的人,則會怪自己是壞運氣,說自己懷才不遇,只是運氣差一點,自己本事大的不得了。

從這兩件事你可以看出來,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話,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當時的校長叫布羅迪,他給我們全校畢業生做了一個演講,我到今天還記著,他就是講運氣的。他說“你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運氣好,你要感謝這個運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他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中學,有兩個學生,一個是“高富帥”,另一個是“屌絲”。

當時學校最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布朗小姐非常喜歡那個“高富帥”,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布朗小姐親了他。

“屌絲”覺得老師不公平,老師說“你們將來要是像他一樣有出息,我照樣會親你們一下。“高富帥”一直很努力,畢業以後就進入大學讀新聞系,後來在新聞界很有名,還得了普利策獎。1945年,他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白宮新聞署署長,可以說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個“屌絲”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家裡窮他沒有讀大學,之後換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堅持半工半讀。後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就去參戰了。因為比較勇敢,被選去炮兵學院進修。出來以後,一戰結束了,他丟了工作,退役回家,開了一個小店,結果還關門破產了。可以說運氣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堅持讀書,退役後他在大學裡又學了法律,就在當地謀求了一份公職,也不是什麼高職位,那時候他已經快40歲了。

那時候當地一個眾議員退下來了,要補選一個眾議員,他就代表民主黨參選了,但沒有人願意支持他,所以他排名第五。這時候他的好運就來了,前四位因為某種原因都不能參加,民主黨只好支持他,他就選上了眾議員,從此就從政了,眾議員後來又選上了參議員。

1944年,羅斯福決定第四次參選總統,他知道自己活不過4年,副總統必定是自然上位就成為總統了,當時最適合跟羅斯福一塊競選的人是當時的副總統華萊士,但華萊士是一個傾共產主義的人,和蘇聯的關係走的太近了。

所以,華萊士就被排除了。由於“屌絲”一直很謙卑,口碑比較好,他被選中當了副總統,連他自己都很意外。1945年,羅斯福果不其然去世,他晉升為總統。

他就是杜魯門。而那位“高富帥” 平步青雲其實都是他在提拔。

第33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所以,人一輩子不會都是壞運氣,也不會都是好運氣。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裡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

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

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這個專案,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運氣不好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

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

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通往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

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

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特朗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柴契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裡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5%,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動作變形”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楣事。“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

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

教育才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裡呢?

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著胸脯講: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積累,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

我們知道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

中國瓷器的發明就是這樣的,發明、失傳、再發明、再失傳,這就是工匠式的發明。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裡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

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裡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裡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瓦特在改良蒸汽機

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指導,這也使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發明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與以前的完全靠經驗積累發展相比,進步飛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你不能靠著工匠式的積累,那個太慢了。學習前人的經驗是最快進步的路徑,這是我們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輩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文章來源 | 人民郵電出版社

我讀清華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電腦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在當時來講,全國大概有2200人能上清華,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資料,現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好像多了一點,但據統計,只有55%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45%有各種各樣的:奧運冠軍、自主招生等等。大家可以算一下,真正考試進來的55%乘以3500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準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

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去年,我在羅輯思維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我回信說:

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但世界上資源有各種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打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

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不讀書,視線就只有那麼點兒

在古希臘神話中,神叫做“almighty”,意思是無所不能的。但即便是萬神之神的宙斯,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三個命運女神在控制他。很多時候你得認命,人怎麼能過得比較幸福,很重要的就是“你認這個命”。

講一句俗話——“大富靠命,小富靠運”,也許你覺得這是“宿命”,等我講完你就知道我說的其實不是宿命。何謂通識教育,說白了就是學校讓你們將來做事能做得更好,命更好一些。

再講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子長得漂亮,找一個老公嫁了,嫁了之後發現老公是偽富豪,欠了一屁股債。這個女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輩子,把老公的債給還了,又被某個投資人給騙了,演戲演了這麼多年,最後自己的錢都被騙了。

我開玩笑說“這就是她的命”。有人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不讀書、圈子又窄,別人都能看出來是騙局,她看不出來,那不是倒楣嗎?為什麼倒楣,因為你不讀書。

前兩年上海有一個叫做“金融大鱷”的人。前幾天我見到他,他問我:“2000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今天我的錢就沒怎麼漲,這是怎麼回事?” 他是小學畢業,我說因為你不讀書。他說讀書有什麼用?我現在會算數就夠了。

他重倉的幾支股票中,一個是長虹,他曾經是長虹第二大股東;互聯網公司的股票一支沒有,中國互聯網的複合增長率在過去的20多年是20%,也就是說投一個中等水準他還能拿到這個回報。他是今天炒點股掙100萬,明天虧50萬,反正來來回回比如,今年最後收入1000萬,這和馬雲做乘法是沒法比的。

那陣子他還是樂視的一個大股東,現在不是了。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讀書也罷,你還害了你孩子。他說我有錢,我送孩子到一個最好的學校,當時他特自豪得跟我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會畫K線”。炒股的時候你一樣沒有出息。

柳傳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去炒那點股,掙那點小錢,你做成一家大企業比你天天畫K線掙小錢重要,你自己就那點格局,畫個K線、掙點小錢。所以,過去馬雲沒起步的時候,你比他有錢,現在你已經不如他了,你還教孩子這樣。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

人有好運的時候,也有惡運的時候。

一兩次的好運是幫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遠是壞運氣。有人跟我說“我們家祖上有哪個朝代的狀元,或者說有個姓張的說我們當時是河北清河張家”。

我說你不用給我講這個,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沒有五十代貧農的,五十代貧農的人早淘汰了,我們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將相,或者你的親戚是王侯將相。

在美國,所有中了千萬以上大獎的那些人,基本上不出十年都變成了窮光蛋。只有一家人例外,中獎後跑到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

這說明,一兩次好運是幫不了你忙的,同時人也不會總是壞運氣。運氣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總會感謝說“老天爺特別照顧我,給了我好運氣,所以成功了”,並不是吹牛說,我一定比別人強多少。而那個事幹不成的人,則會怪自己是壞運氣,說自己懷才不遇,只是運氣差一點,自己本事大的不得了。

從這兩件事你可以看出來,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話,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當時的校長叫布羅迪,他給我們全校畢業生做了一個演講,我到今天還記著,他就是講運氣的。他說“你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運氣好,你要感謝這個運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他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中學,有兩個學生,一個是“高富帥”,另一個是“屌絲”。

當時學校最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布朗小姐非常喜歡那個“高富帥”,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布朗小姐親了他。

“屌絲”覺得老師不公平,老師說“你們將來要是像他一樣有出息,我照樣會親你們一下。“高富帥”一直很努力,畢業以後就進入大學讀新聞系,後來在新聞界很有名,還得了普利策獎。1945年,他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白宮新聞署署長,可以說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個“屌絲”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家裡窮他沒有讀大學,之後換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堅持半工半讀。後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就去參戰了。因為比較勇敢,被選去炮兵學院進修。出來以後,一戰結束了,他丟了工作,退役回家,開了一個小店,結果還關門破產了。可以說運氣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堅持讀書,退役後他在大學裡又學了法律,就在當地謀求了一份公職,也不是什麼高職位,那時候他已經快40歲了。

那時候當地一個眾議員退下來了,要補選一個眾議員,他就代表民主黨參選了,但沒有人願意支持他,所以他排名第五。這時候他的好運就來了,前四位因為某種原因都不能參加,民主黨只好支持他,他就選上了眾議員,從此就從政了,眾議員後來又選上了參議員。

1944年,羅斯福決定第四次參選總統,他知道自己活不過4年,副總統必定是自然上位就成為總統了,當時最適合跟羅斯福一塊競選的人是當時的副總統華萊士,但華萊士是一個傾共產主義的人,和蘇聯的關係走的太近了。

所以,華萊士就被排除了。由於“屌絲”一直很謙卑,口碑比較好,他被選中當了副總統,連他自己都很意外。1945年,羅斯福果不其然去世,他晉升為總統。

他就是杜魯門。而那位“高富帥” 平步青雲其實都是他在提拔。

第33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所以,人一輩子不會都是壞運氣,也不會都是好運氣。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裡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

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

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這個專案,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運氣不好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

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

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通往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

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

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特朗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柴契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裡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5%,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動作變形”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楣事。“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

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

教育才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裡呢?

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著胸脯講: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積累,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

我們知道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

中國瓷器的發明就是這樣的,發明、失傳、再發明、再失傳,這就是工匠式的發明。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裡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

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裡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裡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瓦特在改良蒸汽機

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指導,這也使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發明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與以前的完全靠經驗積累發展相比,進步飛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你不能靠著工匠式的積累,那個太慢了。學習前人的經驗是最快進步的路徑,這是我們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輩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文章來源 | 人民郵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