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500億元的產業增值,竟是由這個帶來的

土壤污染受制于成因複雜、權責不明、資金來源不足及盈利模式不清等諸多問題,

相關治理長期落後于水、大氣的治理。我國開展土壤修復技術研發比歐美發達國家約晚20年,在修復技術、裝備及應用上,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

2016年5月份,國務院頒佈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土十條”),拉開了土壤修復的大幕。同年11月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發佈,初步確定了預防和保護、管控和修復等制度設計。

今年3月份,農業部印發落實“土十條”的實施意見,部署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系列檔的出臺讓人們對土壤修復產業給予極大的關注。

防控修復誰為先

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復是環保行業的一塊大蛋糕,

不少業內人士曾估計其帶動的產業規模會達幾萬億元。隨著“土十條”及其配套檔陸續出臺,人們發現,產業要達到目標規模尚需時日。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文件時也表示,文件將推動土壤環境品質監測、調查、評估、治理修復和裝備藥劑生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到2020年,
預計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

大面積的土壤治理是個世界性難題,其複雜性和投入遠大于空氣和水。治理越難就越凸顯防控的重要性。在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看來,一系列檔的出臺,標誌著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理念的轉變,從一刀切的指標控制轉向強調預防為主、風險控制的綜合防控。發達國家土壤污染治理經驗顯示,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復的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

他認為,土壤污染防治的本質是在保護土壤的基礎上,分類合理利用土地。單純的土壤修復是最末端和不得已的防治方式。

土壤污染不能上來就“治病”,得先“號脈”,“藥方”也不只土壤修復這一劑。按照農業部的規劃,要在耕地土壤污染詳查和監測基礎上,將耕地環境品質劃分為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三個類別,實施耕地土壤環境品質分類管理。

優先保護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中輕度污染耕地,嚴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這意味著,對於污染輕微的耕地,可以調整種植結構,種植不吸附重金屬的林木;對於污染特別嚴重的,可以實行風險管控,休耕退耕或生態移民等,而不是一刀切的土壤修復。

目前,中央財政設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修復治理等工作。農業部先後在天津、廣西、湖南等地開展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試點,啟動9個污染區的污染修復示範專案。針對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將建設耕地污染綜合治理與修復示範區,2020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開展治理與修復1000萬畝。

修復資金哪裡來

廣西河池市是“土十條”確定的全國6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之一。16年前,一場特大暴雨使該市環江縣一處尾礦庫潰壩,沿岸上萬畝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為了修復耕地,農民曾採取撒石灰的原始方法,但收效甚微。針對當地特點,2005年,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發了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間作修復技術。政府向村民們免費發放蜈蚣草苗、東南景天苗、桑樹苗,指導村民種植。蜈蚣草和東南景天是超富集植物,對重金屬有很強的吸收能力,通過把重金屬富集在莖葉中,從而帶走土壤中的重金屬。

技術成熟後,2010年,在2450萬元中央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援下,環江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啟動,這是廣西首個農田土壤修復工程。專案以“地方政府主導、科研單位技術支撐、農民主動參與”的模式,共計修復污染農田1280畝。5年後,治理區域農產品產量達到當地正常水準的90%以上,農產品重金屬合格率達到95%,工程通過驗收。昔日顆粒無收的耕地,如今已是鬱鬱蔥蔥的桑園。

土壤污染成因複雜,治理難度大、週期長,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援。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國內總投入約90億元的316個土壤修復項目中,來源於財政資金、自籌資金、財政與自籌資金組合的金額分別為63%、14%和21%。“修復資金多來源於財政,難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制約著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快探索土壤污染修復市場化發展之路。”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區劃所副所長徐明崗建議,應加大社會化治理,可採取治理效果與收費相掛鉤的承諾式治理方式。

“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本身就是要創新,不管是PPP還是協力廠商治理,都要有可以預期的回報。”河池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在現有PPP模式探索試點的基礎上,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價值為橋樑,將污染場地修復與建設用地開發、污染農田修復與種植業發展相融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政府和企業共同治理土壤污染,共用土地開發利用收益。

治土良法何處尋

“我國開展土壤修復技術研發比歐美發達國家約晚20年,在修復技術、裝備及應用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國內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湖南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表示,目前我國相當部分修復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購置價格昂貴,設備維護成本高,經濟性差。由於土壤類型、污染程度的差異,導致這些技術設備出現“水土不服”。這需要國內企業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適合我國污染土壤特點的實用修復技術與裝備。

徐明崗介紹,國內外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活化手段,即增加重金屬的溶解性和遷移性,通過土壤淋洗把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屬轉移到土壤液相中去,再回收處理富含重金屬的廢水,這也是目前城市土地重金屬治理採用的主要方法。二是鈍化手段,即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通過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從而降低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量。從農業生產的角度看,鈍化手段比較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水準,經濟可靠且易於農民掌握,有利於大面積推廣。

目前,農業部門已開展典型耕地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應用試點。綜合土壤污染類型、程度和區域代表性,在典型耕地污染區分類分批實施受污染水田、菜地、旱地治理與修復試點專案。根據試點情況,將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廣的適用技術,編制和發佈耕地治理與修復推薦技術目錄。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技術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耕地重金屬污染為例,全面修復面臨的成本高,如用客土法等修復一畝要花費幾十萬元;有的時間很長,如植物吸收重金屬方法需要幾十年。因此,有必要根據情況合理選擇外源污染隔離、灌溉水淨化、低積累品種篩選應用、水肥調控、土壤調理、替代種植等技術的一種或幾種,逐步實現農作物安全生產。

小編微語:土壤污染給我們的食物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希望農民朋友們一起保護好中國土地,減少高污染農藥、化肥的施用,為後代農業生產保留一方淨土。

農業部先後在天津、廣西、湖南等地開展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試點,啟動9個污染區的污染修復示範專案。針對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將建設耕地污染綜合治理與修復示範區,2020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開展治理與修復1000萬畝。

修復資金哪裡來

廣西河池市是“土十條”確定的全國6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之一。16年前,一場特大暴雨使該市環江縣一處尾礦庫潰壩,沿岸上萬畝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為了修復耕地,農民曾採取撒石灰的原始方法,但收效甚微。針對當地特點,2005年,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發了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間作修復技術。政府向村民們免費發放蜈蚣草苗、東南景天苗、桑樹苗,指導村民種植。蜈蚣草和東南景天是超富集植物,對重金屬有很強的吸收能力,通過把重金屬富集在莖葉中,從而帶走土壤中的重金屬。

技術成熟後,2010年,在2450萬元中央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援下,環江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啟動,這是廣西首個農田土壤修復工程。專案以“地方政府主導、科研單位技術支撐、農民主動參與”的模式,共計修復污染農田1280畝。5年後,治理區域農產品產量達到當地正常水準的90%以上,農產品重金屬合格率達到95%,工程通過驗收。昔日顆粒無收的耕地,如今已是鬱鬱蔥蔥的桑園。

土壤污染成因複雜,治理難度大、週期長,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援。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國內總投入約90億元的316個土壤修復項目中,來源於財政資金、自籌資金、財政與自籌資金組合的金額分別為63%、14%和21%。“修復資金多來源於財政,難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制約著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快探索土壤污染修復市場化發展之路。”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區劃所副所長徐明崗建議,應加大社會化治理,可採取治理效果與收費相掛鉤的承諾式治理方式。

“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本身就是要創新,不管是PPP還是協力廠商治理,都要有可以預期的回報。”河池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在現有PPP模式探索試點的基礎上,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價值為橋樑,將污染場地修復與建設用地開發、污染農田修復與種植業發展相融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政府和企業共同治理土壤污染,共用土地開發利用收益。

治土良法何處尋

“我國開展土壤修復技術研發比歐美發達國家約晚20年,在修復技術、裝備及應用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國內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湖南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表示,目前我國相當部分修復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購置價格昂貴,設備維護成本高,經濟性差。由於土壤類型、污染程度的差異,導致這些技術設備出現“水土不服”。這需要國內企業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適合我國污染土壤特點的實用修復技術與裝備。

徐明崗介紹,國內外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活化手段,即增加重金屬的溶解性和遷移性,通過土壤淋洗把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屬轉移到土壤液相中去,再回收處理富含重金屬的廢水,這也是目前城市土地重金屬治理採用的主要方法。二是鈍化手段,即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通過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從而降低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量。從農業生產的角度看,鈍化手段比較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水準,經濟可靠且易於農民掌握,有利於大面積推廣。

目前,農業部門已開展典型耕地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應用試點。綜合土壤污染類型、程度和區域代表性,在典型耕地污染區分類分批實施受污染水田、菜地、旱地治理與修復試點專案。根據試點情況,將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廣的適用技術,編制和發佈耕地治理與修復推薦技術目錄。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技術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耕地重金屬污染為例,全面修復面臨的成本高,如用客土法等修復一畝要花費幾十萬元;有的時間很長,如植物吸收重金屬方法需要幾十年。因此,有必要根據情況合理選擇外源污染隔離、灌溉水淨化、低積累品種篩選應用、水肥調控、土壤調理、替代種植等技術的一種或幾種,逐步實現農作物安全生產。

小編微語:土壤污染給我們的食物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希望農民朋友們一起保護好中國土地,減少高污染農藥、化肥的施用,為後代農業生產保留一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