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朝與匈奴兵制和戰法

自漢朝建立以來,與北方匈奴的戰事可謂是從未停止過,所以,北方的邊防軍隊,北方各郡的防禦,是最艱巨而又最偉大的。秦末大亂,楚漢相爭的時候,匈奴乘亂南侵,更有甚者,

跨過長城,危及關中地區。漢高祖劉邦雖親率大兵,攻打匈奴,但遭匈奴平城圍困。之後,便沒有太多戰鬥,直至文景二帝,北方的國防才日漸固實。等到武帝的時候,驅逐匈奴右部,開闢河西六郡,從玉門經寧夏之五原,皆已建立堅固的要塞。在此,我大概敘述一下漢代建立國防的重大措施。

1.馬政:

大家都知道,後來的漢匈之戰,多為騎兵的較量,所以,馬匹品種的優劣,直接關係著騎兵的戰鬥力,故實行馬匹品種的改革,是漢朝建立龐大騎兵系統的先決條件。文帝時期,為充實北方車騎軍備的力量,曾頒佈命令,每家交出一匹戰馬和3個士卒。到景帝的時候,就開始造苑馬,規模龐大。牧師各苑36所,分別在北面和西面(河西六郡中),郎官為苑監,

宮中奴婢三萬多人,養馬三十多萬匹。武帝在輪台詔書時命令必須建立馬政,來補如今戰馬之缺。後來建立了馬廄:未央,承華,騊駼,騎馬, 輅軨,大廄。統稱為天子六廄,養馬均超過萬匹。

2.通訊:

秦末時,秦王為了鞏固國防,乃修建了馳道。漢朝時,仍然繼續使用秦朝的馳道,

並不斷加以修繕。武帝開闢河西六郡,修建要塞,西起玉門關,東至五原長城,要塞之間,全部用隧道連接,來往。

漢朝時,還沿用了秦朝的十裡一亭,郵政傳訊仍然依靠此種政治基層組織。每一亭,有一個驛傳舍,來傳達政令。漢代軍事緊急傳令,大致為車傳,騎傳和步傳,這對邊防軍是通訊,極為重要。

烽火臺的設置,自古是軍事預警的重要措施。武帝時,其邊防烽火設置相當嚴密,

匈奴游騎襲擾時,都一無所獲。這都是當時其烽火制度的作用。

漢朝時候的兵制,大體上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分別是兵役制度,京師軍,郡國兵,邊防軍,屬國兵和教閱。而兵役制度也大致與秦末相同,分為正常服役,特別服役和免役三種。1.正常服役

更卒:秦漢時,當平民年齡滿二十歲時,就會到地方上去服勞役,一直到五十多歲。因為每年給郡縣服役一月而調換,

所以稱為更卒。

正卒:這種服役,是漢代的正規兵役,分為士和郡國兵兩種。當百姓到23歲時,就可以服正役第一年為衛士,第二年為材官,騎士。衛士就是京師的禁衛軍,是南軍的主要成員。郡國材官,騎士都是地方軍組成的主力。材官起于秦朝時,受過特殊訓練,專門用於山地作戰,平地作戰,則用騎士。

戍卒:又稱為徭役,是國家的邊防軍。原來規定,人民每人都應到邊關進行三天衛戍,就是貴族,也不排除在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規定,人民保衛邊疆,一年更換一次人員。後來晁錯建議對衛戍邊防的平民進行獎勵,此種情況大為改善,到武帝時,開闢河西六郡後,進行屯田,邊防軍的制度,日益完善。

1. 特別服役:此種服役制度,有募兵,選募,發謫徒三種。當初漢武帝用兵四夷,京師空虛,所以增設了八校尉,大多招募的是熟知胡越的人來當兵。八校尉隸屬于北軍序列。而選募又與招募不同,其條件更為苛刻,所選之人,已定勇敢,體力,才智都比一般人要高許多。分別隸屬於“勇敢”,“奔命”,“伉健”。而發謫徒,就是赦免大罪之人從軍,從這看來,是權宜之策,並非正規役政。

2. 免役:

複身:即是個人不用服兵役,但是需滿足下列條件:1.年老體邁者;2.曾經隨軍出征平城者;3.正在服喪或專門進行耕種的人;4.博士子弟;5.通一經的人;6.在五大夫行列之內;7.貴族子弟;8.未到年齡或身高不滿六尺二寸的人。

複家:即是全家都不用服役,也許滿足下列條件:1.漢高祖家鄉豐沛的人;2.在蜀為官俸祿兩千石的人;(以上的人,世世代代不用服兵役)3.軍吏卒在七大夫行列之內的人;4.進行生育的家庭;5.住在邊關的人民;6.宗室有在朝為官的人;7.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的兒子或孫子;8.漢高祖的功臣子孫;9.流亡歸還的人;10.正在服喪的人。

京師軍:即京師禁衛軍,又叫做南軍和北軍,是全國的精銳部隊,至漢武帝時,南,北軍六萬人。

1. 南軍:

兵衛:大多數是衛尉,掌管宮門禁衛和宮中巡邏。其營地在宮內。衛尉的屬官有衛司馬,衛侯,主徼巡宿衛。左右都侯,主巡宮中,與中尉相表裡。公車司馬令來受奏章,為士令來領導衛士,旅賁令,領導驍勇的衛士,應付突發事件。所有衛士,先到郡國當一年兵,然後到京師。

郎尉:主要是光祿勳,掌管殿掖門戶。郎分為議郎,中郎,侍郎,外郎,無常額。除議郎外,其餘的都是宿衛宮殿,出乘車騎。為官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子弟,才能有資格入郎,比如明經,孝廉,射策甲科(經過考試選拔,中甲科的人),博士弟子高第,上書若賦,都可以參加應選,而且被分到中郎,郎中。武帝時候,曾經設立了期門,羽林。期門千人,羽林左騎八百人,右騎九百人,都是河西六郡選拔出來的良家子弟。又將曾經戰死沙場的將士的子孫,養在羽林軍中,並教授兵事,被稱為“羽林孤兒”。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郎中分車,戶,騎三將,也有左右之分。

漢朝的兵制裡,又增設了將軍,專門來掌管征伐之事,其等級為:1.大將軍2.驃騎將軍3.車騎將軍4.衛將軍。其中將軍也分前後左右。

2. 北軍:

主要由中尉組成,維護京師治安,預防突發事件。就像如今的首都衛戍司令。經常是二百多名緹騎在城中巡邏,與南軍相表裡。捉捕罪犯,則有宮司馬,都侯來完成。北軍中的士卒,多來自于周圍輔城的正卒,周圍輔城的士兵,也歸北軍統率。武帝用兵四夷的時候,京師守備空虛,於是設置了七校,招募那些懂得胡越事務的人來做胡騎和越騎。有將中尉行列隸屬的壘,增加到校尉的行列,這就是八校尉。各自掌兵約七百人。

郡國兵:又叫做鄉兵。漢朝時,設置了郡,王國和侯國,各自都有部隊。郡有都尉,幫助太守管理軍事,領導士兵。而王國中,中尉來説明內史管理軍隊事務。侯國之兵,都被郡都尉統帥。郡國兵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正卒。

邊防軍:又稱作戍軍,大多有邊境屯田和屬郡的士兵組成,體制與內地相仿,唯有邊郡的太守就是該郡部隊的主將。屯田兵,是由晁錯提議後,才建立起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是邊境的防衛日趨鞏固,鼎盛時期,已達近百萬人。

屬國兵:因為武帝開闢和西六郡後,和外夷經常作戰,所以有很多投降的外夷軍隊和人民,武帝將他們劃分在不同的區域(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

教閱:即是來訓練士兵和閱兵講武的。教閱分為京師教閱和各郡教閱。常于每年立秋之後,在各郡進行士兵的訓練和閱兵,有時還進行戰鬥演習。

匈奴制度和戰法

匈奴,就是戰國時期的北狄。史記記載,單于姓攣鞮氏,匈奴人稱他為撐犁孤塗單于。(天叫做撐犁,把子叫做孤塗。)到冒頓單于的時候,匈奴開始逐漸強大。分別設置了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從左右賢王,到左右大當戶,率領部卒多的有上萬騎兵,數目少的也有千餘人。

左王將部署在東方,在上谷地區,與朝鮮相鄰。右王將的部隊,部署在西方,在上郡地區,和月氐,底羌相鄰。右賢王,左右谷蠡王為大國,各自設有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副將),相,都尉,當戶。

匈奴人通過觀天象,來決定用兵。月盛的時候,就會發起進攻,月虧的時候,就會主動退兵。匈奴人善於利用誘敵伏擊和包圍的戰法。每當遇到有利戰機時,不顧任何客觀條件,大舉進攻,唯利是圖;而當被包圍戰敗時,也是很迅速的土崩瓦解。他們的戰法,除了奇襲,截擊,包圍,突破,迂回,側擊等戰法外,還有兩項特別的戰法,專門用來致漢朝軍隊於死地的。

1.後退會戰:這種方法,是趙信所教,方法是:當得知漢軍大舉進攻的時候,現將輜重和不能參戰的的人畜撤往深遠的大後方,。之後,將大軍的主力撤退至漠北,選定戰場,嚴陣以待。等到漢軍苦苦尋找匈奴軍主力,穿越過大漠後,人困馬乏,再和其決戰。

2.擾襲,掠奪,破壞,截擊等戰法:匈奴用此戰法,不斷對漢朝的邊防進行襲擾,掠奪,使漢朝的北方國防一度癱瘓,各個邊郡空虛。武帝曾經在北部大修要塞的時候,匈奴也進行不斷的破壞。而漢軍常出征西域,在河西走廊出沒,經常遭到匈奴軍隊截擊,損失慘重。

漢朝軍隊的戰略和戰法

漢匈百年的戰爭,多為大規模的騎兵機動作戰,有時,漢朝軍隊也運用戰車步兵和車步騎並用。這種戰法,主要是利用了騎兵的速度,發揮主動,激動,衝力和打擊力,形成大規模的運動戰。這種戰術思想,主要是為了力求會戰和殲滅。所以其作戰方式和戰法,多為遠端挺進攻勢,因糧於敵,迂回,包圍,突破,奇襲,側擊等戰法。而漢朝在運用戰略的同時,伴隨著也運用了一些政治手段,比如聯絡西域,切斷匈奴和底羌的聯繫等等。而在戰略的運用上,大致有以下三點:

1.孤立包圍殲滅戰略:除霍去病攻打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和底羌的聯繫外,就是武帝后來與匈奴進行大決戰的歷次戰鬥,都是實施這種孤立匈奴,並包圍殲滅的戰略。首先是霍去病向河西採取絕對的攻勢,之後使用衛青和霍去病兩大主力,對匈奴的左方採取攻勢,將匈奴壓縮在阿爾泰山北方,之後再連接月氐,大夏,烏孫,斷絕匈奴的右臂;然後,遣李廣利等部向阿爾泰山以北採取進攻,力求徹底擊敗匈奴。

2.遠程挺進攻勢:在漢軍初期對匈奴採取防守,並在河套,祁連山地區對匈奴實施了適當的反擊之後,漢軍開始採用遠端出擊的戰略,直指戰略要地,對匈奴部隊實施縱深打擊,這是前所未有的,使漢朝的新發明。

3.屯田擴張:隨軍事打擊的戰果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戰略,對開闢河西,西域,都是依賴此種戰術。漢朝北方的國防,也因此而鞏固。

在戰略運用得當的情況之下,漢朝軍隊屢屢採取對匈奴的攻勢,對於特殊的戰略,和特殊的地點,漢朝的軍隊的戰術也不同

1.迂回,包圍,突破,襲擊,埋伏,誘擊側擊:這種戰術,在漢匈作戰中,雙方經常使用。在漢朝軍隊採取遠端挺進的軍事戰略後,這種戰術,經常被漢軍所應用。如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對右王庭實施奇襲,都是此種戰術的運用。而此種戰術,特別強調的是速度,所以,皆依仗騎兵的機動性。

2.因糧於敵:自漢朝軍隊實施反擊後,大軍對匈奴進行打擊,並掠奪其糧草,使得匈奴的軍隊一度處於被動。但當趙信被匈奴俘獲後,趙信教匈奴人將輜重撤往後方,這種戰術,就逐漸失效。由於漢軍的遠端挺進,深入匈奴腹地,而騎兵的糧草經常供應不上,所以仍然需要匈奴嚮導和所捕獲的匈奴草料,所以,這種戰術,仍然是漢軍維持長久作戰的需要。

3.車步騎並用的戰術:由於對匈奴的作戰,常常受到匈奴部隊的襲擾,所以需要戰車來進行適當的防禦,而後期的作戰中,由於騎兵馬匹受損太多,所以也經常伴有步兵進行攻擊,但是此種戰術,相當影響機動性,所以並不是很適用。

通過對漢朝和匈奴部隊兵制和戰略戰術的詳細介紹,希望大家對騎兵作戰的戰術有所瞭解。我個人認為,古時候的騎兵,無論其機動性。還是作戰能力,與二戰時候的坦克部隊,交相輝映,希望對二戰裝甲部隊有研究的朋友們,能夠多多瞭解騎兵,我認為有很大幫助。

專門用於山地作戰,平地作戰,則用騎士。

戍卒:又稱為徭役,是國家的邊防軍。原來規定,人民每人都應到邊關進行三天衛戍,就是貴族,也不排除在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規定,人民保衛邊疆,一年更換一次人員。後來晁錯建議對衛戍邊防的平民進行獎勵,此種情況大為改善,到武帝時,開闢河西六郡後,進行屯田,邊防軍的制度,日益完善。

1. 特別服役:此種服役制度,有募兵,選募,發謫徒三種。當初漢武帝用兵四夷,京師空虛,所以增設了八校尉,大多招募的是熟知胡越的人來當兵。八校尉隸屬于北軍序列。而選募又與招募不同,其條件更為苛刻,所選之人,已定勇敢,體力,才智都比一般人要高許多。分別隸屬於“勇敢”,“奔命”,“伉健”。而發謫徒,就是赦免大罪之人從軍,從這看來,是權宜之策,並非正規役政。

2. 免役:

複身:即是個人不用服兵役,但是需滿足下列條件:1.年老體邁者;2.曾經隨軍出征平城者;3.正在服喪或專門進行耕種的人;4.博士子弟;5.通一經的人;6.在五大夫行列之內;7.貴族子弟;8.未到年齡或身高不滿六尺二寸的人。

複家:即是全家都不用服役,也許滿足下列條件:1.漢高祖家鄉豐沛的人;2.在蜀為官俸祿兩千石的人;(以上的人,世世代代不用服兵役)3.軍吏卒在七大夫行列之內的人;4.進行生育的家庭;5.住在邊關的人民;6.宗室有在朝為官的人;7.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的兒子或孫子;8.漢高祖的功臣子孫;9.流亡歸還的人;10.正在服喪的人。

京師軍:即京師禁衛軍,又叫做南軍和北軍,是全國的精銳部隊,至漢武帝時,南,北軍六萬人。

1. 南軍:

兵衛:大多數是衛尉,掌管宮門禁衛和宮中巡邏。其營地在宮內。衛尉的屬官有衛司馬,衛侯,主徼巡宿衛。左右都侯,主巡宮中,與中尉相表裡。公車司馬令來受奏章,為士令來領導衛士,旅賁令,領導驍勇的衛士,應付突發事件。所有衛士,先到郡國當一年兵,然後到京師。

郎尉:主要是光祿勳,掌管殿掖門戶。郎分為議郎,中郎,侍郎,外郎,無常額。除議郎外,其餘的都是宿衛宮殿,出乘車騎。為官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子弟,才能有資格入郎,比如明經,孝廉,射策甲科(經過考試選拔,中甲科的人),博士弟子高第,上書若賦,都可以參加應選,而且被分到中郎,郎中。武帝時候,曾經設立了期門,羽林。期門千人,羽林左騎八百人,右騎九百人,都是河西六郡選拔出來的良家子弟。又將曾經戰死沙場的將士的子孫,養在羽林軍中,並教授兵事,被稱為“羽林孤兒”。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郎中分車,戶,騎三將,也有左右之分。

漢朝的兵制裡,又增設了將軍,專門來掌管征伐之事,其等級為:1.大將軍2.驃騎將軍3.車騎將軍4.衛將軍。其中將軍也分前後左右。

2. 北軍:

主要由中尉組成,維護京師治安,預防突發事件。就像如今的首都衛戍司令。經常是二百多名緹騎在城中巡邏,與南軍相表裡。捉捕罪犯,則有宮司馬,都侯來完成。北軍中的士卒,多來自于周圍輔城的正卒,周圍輔城的士兵,也歸北軍統率。武帝用兵四夷的時候,京師守備空虛,於是設置了七校,招募那些懂得胡越事務的人來做胡騎和越騎。有將中尉行列隸屬的壘,增加到校尉的行列,這就是八校尉。各自掌兵約七百人。

郡國兵:又叫做鄉兵。漢朝時,設置了郡,王國和侯國,各自都有部隊。郡有都尉,幫助太守管理軍事,領導士兵。而王國中,中尉來説明內史管理軍隊事務。侯國之兵,都被郡都尉統帥。郡國兵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正卒。

邊防軍:又稱作戍軍,大多有邊境屯田和屬郡的士兵組成,體制與內地相仿,唯有邊郡的太守就是該郡部隊的主將。屯田兵,是由晁錯提議後,才建立起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是邊境的防衛日趨鞏固,鼎盛時期,已達近百萬人。

屬國兵:因為武帝開闢和西六郡後,和外夷經常作戰,所以有很多投降的外夷軍隊和人民,武帝將他們劃分在不同的區域(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

教閱:即是來訓練士兵和閱兵講武的。教閱分為京師教閱和各郡教閱。常于每年立秋之後,在各郡進行士兵的訓練和閱兵,有時還進行戰鬥演習。

匈奴制度和戰法

匈奴,就是戰國時期的北狄。史記記載,單于姓攣鞮氏,匈奴人稱他為撐犁孤塗單于。(天叫做撐犁,把子叫做孤塗。)到冒頓單于的時候,匈奴開始逐漸強大。分別設置了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從左右賢王,到左右大當戶,率領部卒多的有上萬騎兵,數目少的也有千餘人。

左王將部署在東方,在上谷地區,與朝鮮相鄰。右王將的部隊,部署在西方,在上郡地區,和月氐,底羌相鄰。右賢王,左右谷蠡王為大國,各自設有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副將),相,都尉,當戶。

匈奴人通過觀天象,來決定用兵。月盛的時候,就會發起進攻,月虧的時候,就會主動退兵。匈奴人善於利用誘敵伏擊和包圍的戰法。每當遇到有利戰機時,不顧任何客觀條件,大舉進攻,唯利是圖;而當被包圍戰敗時,也是很迅速的土崩瓦解。他們的戰法,除了奇襲,截擊,包圍,突破,迂回,側擊等戰法外,還有兩項特別的戰法,專門用來致漢朝軍隊於死地的。

1.後退會戰:這種方法,是趙信所教,方法是:當得知漢軍大舉進攻的時候,現將輜重和不能參戰的的人畜撤往深遠的大後方,。之後,將大軍的主力撤退至漠北,選定戰場,嚴陣以待。等到漢軍苦苦尋找匈奴軍主力,穿越過大漠後,人困馬乏,再和其決戰。

2.擾襲,掠奪,破壞,截擊等戰法:匈奴用此戰法,不斷對漢朝的邊防進行襲擾,掠奪,使漢朝的北方國防一度癱瘓,各個邊郡空虛。武帝曾經在北部大修要塞的時候,匈奴也進行不斷的破壞。而漢軍常出征西域,在河西走廊出沒,經常遭到匈奴軍隊截擊,損失慘重。

漢朝軍隊的戰略和戰法

漢匈百年的戰爭,多為大規模的騎兵機動作戰,有時,漢朝軍隊也運用戰車步兵和車步騎並用。這種戰法,主要是利用了騎兵的速度,發揮主動,激動,衝力和打擊力,形成大規模的運動戰。這種戰術思想,主要是為了力求會戰和殲滅。所以其作戰方式和戰法,多為遠端挺進攻勢,因糧於敵,迂回,包圍,突破,奇襲,側擊等戰法。而漢朝在運用戰略的同時,伴隨著也運用了一些政治手段,比如聯絡西域,切斷匈奴和底羌的聯繫等等。而在戰略的運用上,大致有以下三點:

1.孤立包圍殲滅戰略:除霍去病攻打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和底羌的聯繫外,就是武帝后來與匈奴進行大決戰的歷次戰鬥,都是實施這種孤立匈奴,並包圍殲滅的戰略。首先是霍去病向河西採取絕對的攻勢,之後使用衛青和霍去病兩大主力,對匈奴的左方採取攻勢,將匈奴壓縮在阿爾泰山北方,之後再連接月氐,大夏,烏孫,斷絕匈奴的右臂;然後,遣李廣利等部向阿爾泰山以北採取進攻,力求徹底擊敗匈奴。

2.遠程挺進攻勢:在漢軍初期對匈奴採取防守,並在河套,祁連山地區對匈奴實施了適當的反擊之後,漢軍開始採用遠端出擊的戰略,直指戰略要地,對匈奴部隊實施縱深打擊,這是前所未有的,使漢朝的新發明。

3.屯田擴張:隨軍事打擊的戰果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戰略,對開闢河西,西域,都是依賴此種戰術。漢朝北方的國防,也因此而鞏固。

在戰略運用得當的情況之下,漢朝軍隊屢屢採取對匈奴的攻勢,對於特殊的戰略,和特殊的地點,漢朝的軍隊的戰術也不同

1.迂回,包圍,突破,襲擊,埋伏,誘擊側擊:這種戰術,在漢匈作戰中,雙方經常使用。在漢朝軍隊採取遠端挺進的軍事戰略後,這種戰術,經常被漢軍所應用。如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對右王庭實施奇襲,都是此種戰術的運用。而此種戰術,特別強調的是速度,所以,皆依仗騎兵的機動性。

2.因糧於敵:自漢朝軍隊實施反擊後,大軍對匈奴進行打擊,並掠奪其糧草,使得匈奴的軍隊一度處於被動。但當趙信被匈奴俘獲後,趙信教匈奴人將輜重撤往後方,這種戰術,就逐漸失效。由於漢軍的遠端挺進,深入匈奴腹地,而騎兵的糧草經常供應不上,所以仍然需要匈奴嚮導和所捕獲的匈奴草料,所以,這種戰術,仍然是漢軍維持長久作戰的需要。

3.車步騎並用的戰術:由於對匈奴的作戰,常常受到匈奴部隊的襲擾,所以需要戰車來進行適當的防禦,而後期的作戰中,由於騎兵馬匹受損太多,所以也經常伴有步兵進行攻擊,但是此種戰術,相當影響機動性,所以並不是很適用。

通過對漢朝和匈奴部隊兵制和戰略戰術的詳細介紹,希望大家對騎兵作戰的戰術有所瞭解。我個人認為,古時候的騎兵,無論其機動性。還是作戰能力,與二戰時候的坦克部隊,交相輝映,希望對二戰裝甲部隊有研究的朋友們,能夠多多瞭解騎兵,我認為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