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免費入住!企鵝醫生將建300家共用診所

導讀:未來五年到十年之間,企鵝醫生只想做好一個事情,就是為醫生修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機場”。

整理:韋一笑

“醫生集團都可以來(企鵝診所)免費入駐。”

在12月23日由深圳市醫改辦、深圳市衛生計生委等部門指導,

深圳市醫師協會主辦,《看醫界》傳媒承辦,微創線上、平安好醫等協辦,醫聯獨家戰略支援的“中國醫生集團深圳發展論壇”上,醫聯、企鵝醫生創始人兼CEO王仕銳向醫生集團發出了入駐邀請。

作為一家具有強烈互聯網基因的診所,企鵝醫生的診所會採用哪些創新的方式塑造自己的醫療模式?以下為王仕銳演講的精彩實錄:

未來五年到十年之間,企鵝醫生只想做好一個事情,就是為在座的醫生修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機場”。

我覺得,“機場”未來會有兩個核心參與方--對接患者,對接醫生。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醫生和醫生集團,一起來打造未來的共用“機場”。

解決政府、醫院、醫生和用戶的需求

“企鵝醫生診所”它不是“診所”,而是標準化運營的共用醫療平臺,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滿足各個參與方的利益,他們想要什麼,我們就設計什麼,解決政府和醫生們的需求,比如多點執業,家庭醫生,分級診療。

關於用戶的需求。企鵝醫生在一年中開設了三家比較大的診所,但我們發現,對接醫保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醫保的客戶群可能與想要離開體制的醫生獲取的客戶群是不太吻合的。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目標和顧客就設定為中產及以上,能夠自費,能夠接受商業保險,這符合消費升級和新中產的定位,所以我們從最開始就是佈局一二線城市。

然後是解決專屬醫生的需求,我們希望每個家裡都有家庭醫生。同時還要實現醫療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最後是品牌連鎖化,這是建立信任的基礎。現在在中國要快速樹立一個高端的私立品牌一定是連鎖化的。

我們堅持認為醫療需要信任,建立信任很有效的打法就是不管在哪裡都能看到這個品牌。

為什麼採用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企鵝醫生最重要的是商業本質,是規模化。如果開5家診所很賺錢,或者開500家診所虧5年,我們會堅決選擇後者。

因為規模化後才有更大價值的事情。首先,僅僅開幾家診所是難以和高端醫療保險合作的,如果失去商業保險的巨大流量,

就很難對接巨大的患者群。

第二,如果只在個別城市開幾家診所,我們是也不可能與全中國最大的公司訂立合作,比如華為、騰訊等等,我們只能服務他們個別城市的員工,其他城市則要選擇其他的供應商,這會影響他們的整體管理和效率。

第三,如果不能規模化,很多耗材、設備、器械和藥品就會失去成本優勢,如果沒有規模化前,診所運營的成本會高10~20個百分點。所以,我們整體的思路就是用規模化去簽約大的資源,把成本和流量導入到企鵝診所,再二次分發到醫生。

那麼,如果要實現規模化,最大的成本是什麼?是錢嗎?其實不是,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是時間成本。如果租好了場地,等牌照,等前期運作,不能開工運營,時間越久,成本就可能是倍增的。所以規模化是企鵝診所的商業本質,而時間是這個商業本質最大的成本。

企鵝醫生診所不是“診所”

企鵝醫生診所不是單純地要做診所,而是要做標準化運營的共用醫療平臺,這個平臺有三個核心特色,這三個核心點,也是騰訊這樣一家互聯網公司熱衷開線下診所的原因。

在我看來,互聯網已經進入到一個新時代,現在我們把它定位為線下流量入口。純粹線上使用者的篩選已經遇到了瓶頸,而我們線上下能夠抓到精准的用戶,再把線下精准用戶放到線上去做二次管理,80%的時間放線上上,但是如果沒有20%的線下,那80%的線上不會發生,因為信任感沒建立起來,因為很多檢驗、檢測是做不了的,看病是不能簡單的量化。

我們現在要打造的一定是線上線下的新業態,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是線下入口,所有診所都是一個獲取患者的線下入口,之後再把患者放到線上,作二次、三次、四次的轉化。

第二是連接器,騰訊有非常大的佈局,投資了國內很多一線的互聯網公司,有很多線上的患者需要到線下。哪怕是做一個簡單的檢測,跟醫生見見面,就會需要這樣一個場景出現,我們去做這個連接器,我們把即將要開的100家診所當做連接器平臺,線上到線下,在這個地方做分流,可以進入預防和康復系統,也可以進入專科治療的醫聯體,或者專科醫院、三甲醫院的系統。

第三是連續資料,對於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對於大資料行業和AI行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它的價值現在是無法估計的,五年後絕對超出所有人的預想。診前、診中、診後,使用者雙向連續資料,資料的擁有方要能根據它做出改變,這個叫做方向。AI輔助醫生做診斷的核心基礎就是擁有足夠標準化的、連續的患者病例,把AI訓練成一個合格的醫生,我們要通過線下實體診所獲取使用者,持續追蹤,去塑造我們想要的機器人。

我們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團隊,花了四年時間初心不改地做家庭醫生的AI化,利用系統來説明醫生診斷,目前已經有5家診所利用這個系統扭虧為盈,這是最近非常令我們興奮的事情,所以未來我們也會把我們的AI技術放在企鵝醫生診所,來幫助基層的診所。

做專科醫生集團的分流器

企鵝醫生診所的整個設計偏中高端,有點像星巴克,我們就是要營造這樣的氛圍,不跟三甲醫院去搶,也不跟專科醫院去搶,我們去做中國沒有做好的康復隨訪;我們不與當下的醫療機構爭奪,而是去做基礎設施,大投入,長回報;我們也會集合政府的資源,三甲醫院的資源,去做醫聯體,然後把這個基礎設施共用出來。

我們全部是多點執業醫生,除非請不到多點執業醫生才會去招全職,然後用黃浦軍校的方式去培養,把急診科,大內科等醫生培養成全科醫生,先做好所有專科分流的第一站。然後把其他專科的專案全部分享出來,讓專科醫生集團來承擔,企鵝醫生診所對所有醫生集團都免費開放。通過資料共用、資源分享、服務共用,把專科醫生集團打包在服務包裡。

在北京、成都、深圳,我們已經開了三家診所,平均是1500平,每一家投入都是5000萬。未來不會都做這麼大規模,我們90%都會放在400平左右的診所。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兩年建立300家自建診所,在全中國搜羅3000個跟我們價值一致的診所,投放30000個共用檢驗設備。

我們整體的思路就是用規模化去簽約大的資源,把成本和流量導入到企鵝診所,再二次分發到醫生。

那麼,如果要實現規模化,最大的成本是什麼?是錢嗎?其實不是,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是時間成本。如果租好了場地,等牌照,等前期運作,不能開工運營,時間越久,成本就可能是倍增的。所以規模化是企鵝診所的商業本質,而時間是這個商業本質最大的成本。

企鵝醫生診所不是“診所”

企鵝醫生診所不是單純地要做診所,而是要做標準化運營的共用醫療平臺,這個平臺有三個核心特色,這三個核心點,也是騰訊這樣一家互聯網公司熱衷開線下診所的原因。

在我看來,互聯網已經進入到一個新時代,現在我們把它定位為線下流量入口。純粹線上使用者的篩選已經遇到了瓶頸,而我們線上下能夠抓到精准的用戶,再把線下精准用戶放到線上去做二次管理,80%的時間放線上上,但是如果沒有20%的線下,那80%的線上不會發生,因為信任感沒建立起來,因為很多檢驗、檢測是做不了的,看病是不能簡單的量化。

我們現在要打造的一定是線上線下的新業態,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是線下入口,所有診所都是一個獲取患者的線下入口,之後再把患者放到線上,作二次、三次、四次的轉化。

第二是連接器,騰訊有非常大的佈局,投資了國內很多一線的互聯網公司,有很多線上的患者需要到線下。哪怕是做一個簡單的檢測,跟醫生見見面,就會需要這樣一個場景出現,我們去做這個連接器,我們把即將要開的100家診所當做連接器平臺,線上到線下,在這個地方做分流,可以進入預防和康復系統,也可以進入專科治療的醫聯體,或者專科醫院、三甲醫院的系統。

第三是連續資料,對於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對於大資料行業和AI行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它的價值現在是無法估計的,五年後絕對超出所有人的預想。診前、診中、診後,使用者雙向連續資料,資料的擁有方要能根據它做出改變,這個叫做方向。AI輔助醫生做診斷的核心基礎就是擁有足夠標準化的、連續的患者病例,把AI訓練成一個合格的醫生,我們要通過線下實體診所獲取使用者,持續追蹤,去塑造我們想要的機器人。

我們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團隊,花了四年時間初心不改地做家庭醫生的AI化,利用系統來説明醫生診斷,目前已經有5家診所利用這個系統扭虧為盈,這是最近非常令我們興奮的事情,所以未來我們也會把我們的AI技術放在企鵝醫生診所,來幫助基層的診所。

做專科醫生集團的分流器

企鵝醫生診所的整個設計偏中高端,有點像星巴克,我們就是要營造這樣的氛圍,不跟三甲醫院去搶,也不跟專科醫院去搶,我們去做中國沒有做好的康復隨訪;我們不與當下的醫療機構爭奪,而是去做基礎設施,大投入,長回報;我們也會集合政府的資源,三甲醫院的資源,去做醫聯體,然後把這個基礎設施共用出來。

我們全部是多點執業醫生,除非請不到多點執業醫生才會去招全職,然後用黃浦軍校的方式去培養,把急診科,大內科等醫生培養成全科醫生,先做好所有專科分流的第一站。然後把其他專科的專案全部分享出來,讓專科醫生集團來承擔,企鵝醫生診所對所有醫生集團都免費開放。通過資料共用、資源分享、服務共用,把專科醫生集團打包在服務包裡。

在北京、成都、深圳,我們已經開了三家診所,平均是1500平,每一家投入都是5000萬。未來不會都做這麼大規模,我們90%都會放在400平左右的診所。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兩年建立300家自建診所,在全中國搜羅3000個跟我們價值一致的診所,投放30000個共用檢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