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韶關女生10歲輟學,花10年繡出20米長的《清明上河圖》

鄧菊連用13年青春繡出的兩幅巨幅十字繡。

一位年僅10歲的女童,

孤獨地半伏在土牆後的陰影中,眼巴巴地看著同村的小夥伴們手拉著手,一同快樂上學去。待到孩子都已蹦蹦跳跳遠去,她才一個人默默地提著竹籃鐮刀走向野外,雙眼中蓄滿的淚水隨著沉重的腳步決堤而出……

24年前失學這一幕,深深地烙刻在了今年已經34歲的鄧菊連心中。兒時永遠無法重圓的這個夢,化作了她窮10年心血,飛針繡成一幅長達20米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動力。

“小時候沒有人能幫助無助的我圓上學的夢想,長大後我就希望用一己之力堅持下來,再圓另一個夢。”

2017年12月11日,鄧菊連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展示了自己用了3年時間剛剛繡成的又一幅作品:長達15米的十字繡《富春山居圖》。她堅持記者到她幼時生活過的老屋來採訪:“這是我第一次向別人完整披露自己的心路歷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難以理解我為什麼要花13多年時間來繡這些畫的‘心結’。

輟學傷透她的心 哭了3天沒吃飯

走進韶關市始興縣澄江鎮澄江村的老村舊址,一排排已然陳舊的泥磚房已然沉寂。這些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村民們大都在外新建了樓房,搬離了老村。

一路走去,歲月將曾經喧鬧的生活痕跡沖刷日漸淡泊,但有一間房舍卻依舊亮著燈,房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的,人間煙火似乎從未曾遠離過這裡。那便是鄧菊連小時候的家。

“長大後,我還是經常回來。因為這裡改變了我的一生。”

談起往事,鄧菊連仍歷歷在目。家裡原本有兄妹共3人,因為家庭貧困,她直到10歲才念上小學一年級。從沒有過那麼多同學一同學習、玩耍的她,一下子喜歡上了熱鬧的校園生活。可是剛開學沒幾天,興奮感還沒有消退,一個突如其來的變故卻讓她永遠告別了校園。

年幼的弟弟出生了,原本就貧困的家庭生活壓力愈加沉重,

剛剛進入校園的她被迫輟學了。回憶起告別校園的那一天,當時年幼的她第一次感覺到了“肝腸寸斷”的滋味:“我是多麼不情願離開教室!”當小夥伴們用異樣的眼神望著她背著小書包一步一回頭地離開校園時,鄧菊連知道,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回到這裡了。

小時候,她無數次站在這裡望著夥伴們上學。

走上用木頭搭成的泥磚房二樓,便是鄧菊連小時候居住的房間。

木板懸鋪於半空,將房舍分成了上下二層的空間,踏在“地板”上,咯吱咯吱作響。

在這個僅有約五六平方米的狹窄房間裡,由兩張長條凳架上幾塊木頭支起來的“床”,便是她的一方小天地。鄧菊連終於將在同學們面前忍住的眼淚盡情地奔湧而出。家裡人以為,小孩子哭一陣子也就過去了。沒料到,她竟然在房裡一哭就是三天三夜,除了喝水,一口飯都沒吃過。

三天后,鄧菊連總算下樓來了。但從此,原本天真活潑的她似乎變了一個人。她變得沉默寡言,歡笑也似乎遠離了她。“我很自卑,不敢再和村裡的小夥伴們一起玩。每天早上起來,小夥伴們上學的時候,我就偷偷躲在‘陽臺’上,一邊流淚一邊看著他們去上學。從來不敢下去和他們打招呼,更加不敢再和他們玩。”

聽鄧菊連輕輕講著往事,站在木頭探出牆體搭成的“陽臺”上,記者感覺腳下單薄的木板在晃動,似乎隨時都要塌下去,下意識地扶了一下牆才定下身形。

時光仿佛在此停滯,時隔二十多年,腳下依舊是那條毫無變化的村中狹窄小巷。深秋陣陣寒風卷起十來片枯葉,在長滿青苔的鵝卵石路上打著轉兒。仿佛正是當年將瘦小的身軀掩在陰影中,一眨不眨地望著同伴上學、放學的孤獨女孩,在無數個清晨日落所看到的場景。

艱苦謀生:用“笨辦法”認字

再怎麼無助、悲痛,日子還是得過。在大山環繞的小村中,小菊連擦乾眼淚,跟著父母們種花生、黃煙,艱難地維持著生計。稍微大一點,便冒充“小大人”去附近的工廠做計件工人。

14歲那年,她投奔在廣州打工的姐姐。第一次站在車水馬龍的廣州街頭,鄧菊連沒有興奮欣喜,更多的是一片茫然。“我不識字,根本看不懂街上的招牌上寫的是什麼。”

當時,除了自己的名字和極少數的幾個漢字,她會寫的字連一個小學生都不如。為了識字,鄧菊連用了一個笨辦法:“比如有人告訴我這個牌子上三個大字是‘牛肉麵’,我就照著描下來,時不時地看上幾遍,描上幾筆,時間一長也就記住了。”

由於沒文化,鄧菊連進了中華廣場的一家餐館洗盤子。自卑的她,唯有用勤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任勞任怨,髒活累活搶著幹。苦心人,天不負。老闆注意到了這個話不多,但很勤勉的小女孩,沒有讓她繼續洗盤子,而是進了廚房。儘管也是打下手,但多少也能學到不少的烹飪技巧。

重燃夢想:傾盡積蓄夜以繼日刺繡

那時候,廣州部分家庭婦女間很流行繡十字繡,鄧菊連也跟著工友們學會了,閒暇時間也會繡上幾幅。“她們經常說,哪裡的‘高手’又繡出了多大、多美的一幅作品。”這讓鄧菊連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能不能也繡一幅又大又美的作品,來證明自己?我儘管沒讀過書,但我有能力做到別人無法做到的事。”

說幹就幹,2004年7月,鄧菊連傾盡了自己打工所積累的1.5萬餘元存款,買回來了兩大箱品質最好的七彩絲線,足足有六十多斤重。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一有空她就把自己關在宿舍裡,如癡如醉地按著《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繡了起來。

家人對她的行為十分不理解。“他們跟我說,你繡的東西不能吃不能穿不能賣,你花這麼多時間在這上面有什麼意義?”鄧菊連微笑著,沒有解釋。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繡一幅畫那麼簡單。這是我的夢想。家裡人一直不知道,當年離開學校讓我終身遺憾。他們總以為那是一件小事,過了就過了,小孩子一下子就忘記了。我從小到大,把這件事藏在心裡,一句也沒有和他們說過。現在長大了,我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圓一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的夢。”

倔強的她在旁人的不解甚至嘲笑中開始了自己的“長征”。在別的女孩子忙著旅遊、逛街、購物、唱歌的時候,鄧菊連卻在燈下飛針走線,忙個不停。那些年,她的生活只有三件事:工作、睡覺、刺繡。

撫平傷口:作品完成讓她淚如雨下

在此期間,一個勤勞的小夥子走進了她的生活,兩個人成家了。但結婚、生子這些人生大事也絲毫沒有阻礙她的繡畫大計。每當安頓好丈夫、孩子後,她總是守著一盞孤燈,一枚閃亮的銀針牽著一絲彩線,在粗糙的織布上下穿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就這樣漸漸浮現。

長時間全神貫注飛針走線,讓她的視力、頸椎都出現了問題,可是她對此依舊夜以繼日,無怨無悔。2015年5月,當她繡完最後一針後,突然感覺自己心裡“空蕩蕩”的。

沒想到,這一繡就繡了整整十年。為了彌補童年的缺憾,她用了十年的時間來彌補這個外人無從知曉的巨大傷口。呆呆望著長達20米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鄧菊連淚如雨下。只是和以前相比,這並不是傷痛的眼淚,而是欣慰與感慨的眼淚。

《清明上河圖》上人物清晰可見。

僅僅休息了一個月,鄧菊連又開始了繡另外一幅作品《富春山居圖》。“刺繡好像已經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今年10月,這幅長15米、寬1米的《富春山居圖》再次宣告繡成。

在秋日的暖陽下,鄧菊連鄭重地向記者展示了這兩幅“心血之作”。只見在《清明上河圖》上,密密麻麻的各色人物清晰可見,身形、動作、衣著各異,足有數百人之多。而《富春山居圖》上,千丘萬壑,峰巒疊翠,松石挺秀。

放眼未來:為公益全力以赴

先後完成這兩幅巨幅十字繡後,鄧菊連坦言:“以後可能都不會繡麼大的作品了。”她說,希望尋找一個“有緣人”,共同把這兩幅作品拍賣後將所得用於公益事業用途。“以後,我的空餘時間也會更多地放在做公益事業上,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人生最美的13年青春,如果沒有夢想和信念的支撐,鄧菊連不可能走到今天。年幼時那刻骨銘心的變故,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隨波逐流,為了撫平那巨大的傷痛,她勇敢地用了常人所無法堅持的意志來完成了這兩幅作品。

鄧菊連希望,這兩幅作品能作為希望與信念,在“有緣人”的手裡傳承下去,讓無數無助的“她”能重新燃起生活與奮鬥的火花。

責編|悠悠

校對|大偉

終審|可哥可

來源|廣州日報

三天后,鄧菊連總算下樓來了。但從此,原本天真活潑的她似乎變了一個人。她變得沉默寡言,歡笑也似乎遠離了她。“我很自卑,不敢再和村裡的小夥伴們一起玩。每天早上起來,小夥伴們上學的時候,我就偷偷躲在‘陽臺’上,一邊流淚一邊看著他們去上學。從來不敢下去和他們打招呼,更加不敢再和他們玩。”

聽鄧菊連輕輕講著往事,站在木頭探出牆體搭成的“陽臺”上,記者感覺腳下單薄的木板在晃動,似乎隨時都要塌下去,下意識地扶了一下牆才定下身形。

時光仿佛在此停滯,時隔二十多年,腳下依舊是那條毫無變化的村中狹窄小巷。深秋陣陣寒風卷起十來片枯葉,在長滿青苔的鵝卵石路上打著轉兒。仿佛正是當年將瘦小的身軀掩在陰影中,一眨不眨地望著同伴上學、放學的孤獨女孩,在無數個清晨日落所看到的場景。

艱苦謀生:用“笨辦法”認字

再怎麼無助、悲痛,日子還是得過。在大山環繞的小村中,小菊連擦乾眼淚,跟著父母們種花生、黃煙,艱難地維持著生計。稍微大一點,便冒充“小大人”去附近的工廠做計件工人。

14歲那年,她投奔在廣州打工的姐姐。第一次站在車水馬龍的廣州街頭,鄧菊連沒有興奮欣喜,更多的是一片茫然。“我不識字,根本看不懂街上的招牌上寫的是什麼。”

當時,除了自己的名字和極少數的幾個漢字,她會寫的字連一個小學生都不如。為了識字,鄧菊連用了一個笨辦法:“比如有人告訴我這個牌子上三個大字是‘牛肉麵’,我就照著描下來,時不時地看上幾遍,描上幾筆,時間一長也就記住了。”

由於沒文化,鄧菊連進了中華廣場的一家餐館洗盤子。自卑的她,唯有用勤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任勞任怨,髒活累活搶著幹。苦心人,天不負。老闆注意到了這個話不多,但很勤勉的小女孩,沒有讓她繼續洗盤子,而是進了廚房。儘管也是打下手,但多少也能學到不少的烹飪技巧。

重燃夢想:傾盡積蓄夜以繼日刺繡

那時候,廣州部分家庭婦女間很流行繡十字繡,鄧菊連也跟著工友們學會了,閒暇時間也會繡上幾幅。“她們經常說,哪裡的‘高手’又繡出了多大、多美的一幅作品。”這讓鄧菊連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能不能也繡一幅又大又美的作品,來證明自己?我儘管沒讀過書,但我有能力做到別人無法做到的事。”

說幹就幹,2004年7月,鄧菊連傾盡了自己打工所積累的1.5萬餘元存款,買回來了兩大箱品質最好的七彩絲線,足足有六十多斤重。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一有空她就把自己關在宿舍裡,如癡如醉地按著《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繡了起來。

家人對她的行為十分不理解。“他們跟我說,你繡的東西不能吃不能穿不能賣,你花這麼多時間在這上面有什麼意義?”鄧菊連微笑著,沒有解釋。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繡一幅畫那麼簡單。這是我的夢想。家裡人一直不知道,當年離開學校讓我終身遺憾。他們總以為那是一件小事,過了就過了,小孩子一下子就忘記了。我從小到大,把這件事藏在心裡,一句也沒有和他們說過。現在長大了,我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圓一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的夢。”

倔強的她在旁人的不解甚至嘲笑中開始了自己的“長征”。在別的女孩子忙著旅遊、逛街、購物、唱歌的時候,鄧菊連卻在燈下飛針走線,忙個不停。那些年,她的生活只有三件事:工作、睡覺、刺繡。

撫平傷口:作品完成讓她淚如雨下

在此期間,一個勤勞的小夥子走進了她的生活,兩個人成家了。但結婚、生子這些人生大事也絲毫沒有阻礙她的繡畫大計。每當安頓好丈夫、孩子後,她總是守著一盞孤燈,一枚閃亮的銀針牽著一絲彩線,在粗糙的織布上下穿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就這樣漸漸浮現。

長時間全神貫注飛針走線,讓她的視力、頸椎都出現了問題,可是她對此依舊夜以繼日,無怨無悔。2015年5月,當她繡完最後一針後,突然感覺自己心裡“空蕩蕩”的。

沒想到,這一繡就繡了整整十年。為了彌補童年的缺憾,她用了十年的時間來彌補這個外人無從知曉的巨大傷口。呆呆望著長達20米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鄧菊連淚如雨下。只是和以前相比,這並不是傷痛的眼淚,而是欣慰與感慨的眼淚。

《清明上河圖》上人物清晰可見。

僅僅休息了一個月,鄧菊連又開始了繡另外一幅作品《富春山居圖》。“刺繡好像已經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今年10月,這幅長15米、寬1米的《富春山居圖》再次宣告繡成。

在秋日的暖陽下,鄧菊連鄭重地向記者展示了這兩幅“心血之作”。只見在《清明上河圖》上,密密麻麻的各色人物清晰可見,身形、動作、衣著各異,足有數百人之多。而《富春山居圖》上,千丘萬壑,峰巒疊翠,松石挺秀。

放眼未來:為公益全力以赴

先後完成這兩幅巨幅十字繡後,鄧菊連坦言:“以後可能都不會繡麼大的作品了。”她說,希望尋找一個“有緣人”,共同把這兩幅作品拍賣後將所得用於公益事業用途。“以後,我的空餘時間也會更多地放在做公益事業上,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人生最美的13年青春,如果沒有夢想和信念的支撐,鄧菊連不可能走到今天。年幼時那刻骨銘心的變故,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隨波逐流,為了撫平那巨大的傷痛,她勇敢地用了常人所無法堅持的意志來完成了這兩幅作品。

鄧菊連希望,這兩幅作品能作為希望與信念,在“有緣人”的手裡傳承下去,讓無數無助的“她”能重新燃起生活與奮鬥的火花。

責編|悠悠

校對|大偉

終審|可哥可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