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一線城市,我們該如何做好家庭資產配置?

在一線城市,因為家庭資產配置,肯定跟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跟所在城市,以及家庭成員的風險偏好都有關係。這的確是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事。

就拿前陣子比較轟動的中興程式師跳樓事件來說。

出生於湖南一個農村家庭的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秀,本科考入北航,邁出了成為精英份子的第一步;緊接著又去南開深造,成為南開碩士;在華為工作8年,又在中興擔任研發負責人6年。一路985,工作都是明星企業,這樣的人生,可以傲視很多同齡人和後輩,可他卻選擇了用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讓原本平靜的IT圈炸開了鍋,也讓“中年危機”的問題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如果不是這場悲劇,他可能和千千萬萬個人到中年,事業小有成就的男人一樣,過著妻賢子孝,兒女雙全的幸福生活。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悲劇,我們或許都不會察覺到,在所謂“精英階層”的背後,所隱藏的是無窮的壓力。

那一刻讓我們明白,有多少人,不管多麼優秀,不管多麼拼盡全力,到最後,還是輸給了生活。

身在一線城市的精英階層會面臨著各種壓力和焦慮,

財富的增長是一個矛盾的點,想增長但又不知道怎麼增長,職業競爭又大,這個時候家庭資產配置顯得尤為重要。

家庭資產配置以家庭財務為單位,根據增值方式將投資資金在不同資產類別之間進行分配,這些資產包括不動產(房子)、股票基金期貨等,實現家庭財務自由。

中國人一般資產配置都以房產為主,60%的投資來自炒房的。房價上漲使得財富由無房家庭向有房家庭轉移,

尤其轉向手持資本、從事投機活動的富裕群體。

擁有房產雖然能賺大錢,也能大虧損。根據國家庭金融調查 ( CHFS ) 和美國消費者金融調查 ( SCF ) 資料顯示,中國家庭的房產在總資產中占比高達 69%,意味著一旦房價下跌,很多家庭將跌入財富消失的深淵中。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 “ 標準普爾 ” 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提出了世界上公認的最科學、穩健的資產分配方式。

它把家庭資產按比例劃分為四個帳戶,並按一定比例分配,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來分散風險,達到資產配置的最高境界——平衡。這四個帳戶就好比是桌子的四條腿,長久來看,少了任何一個就隨時有倒下的風險。

日常現金資產

這個帳戶每個人都有,保障的是家庭的短期開銷,每個月基本是固定的,買衣服、旅遊、換手機等需求,也應該從這個帳戶支出。額度最好控制在家庭資產的 10% 左右,如果占比過高,你就沒有足夠的錢投進其它帳戶了。

保障資產

這是杠杆帳戶,裡面放的是保障資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 20%,為的是以小博大,專門解決突發的大額開支。人有旦夕禍福,一旦遇上意外、重疾等不幸,家庭資產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在生活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提前準備好保障資產無疑是明智之舉,平時看著沒什麼用,但到關鍵時刻,它能保障你不用賣房賣車、股票低價套現、四處求人 ……

投資資產

投資資產的目的簡單粗暴,就是錢生錢,為家庭創造高收益,方式包括股票、基金、房產等。投資是高風險、高收益,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多管道投資能分散風險,但也不能過於分散,可能導致不賺反虧。這個帳戶的關鍵在於合理的占比,一般占家庭資產的 30%,也就是要賺得起也要虧得起,無論盈虧對家庭不能有致命性的打擊!

穩健資產

這是一筆長期收益的穩健資產,特點是本金安全、收益穩定、持續增長。它讓我們不會走投無路,持有它的關鍵是要保本升值,一定要保證本金無損,最好能抵禦通貨膨脹。一定要長期穩定地投,不要隨意取出使用。

上面提到的是一些概念問題,以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來例子進行剖析。

這個家庭在一線城市,夫妻雙方三十六、七歲,工作單位都不錯,保障得很好,五險一金上得足足的。下面有一位小朋友,今年已經4歲了,上面四位老人都已經超過65歲了,但是都有退休金和社保。這個家庭的財務情況基本是這麼個樣的,有房,有車,有30萬左右的存款。每個月夫妻雙方的稅前的收入差不多在三萬幾千塊錢,稅後有個兩萬兩三千塊錢的樣子。有房貸,一個月有九千多的房貸,但是也有七八千塊錢的公積金,基本能夠抵消。每個月家庭支出可能在個一萬兩三千塊錢,有個七八千塊錢的結餘。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一線城市中產的樣子,上有老,下有小,收支非常地穩定。

那麼像這樣的家庭,什麼樣的資產配置比較好呢?我們來簡化一下,叫掐頭去尾,中間剩下錢來理財。

先說掐頭,所謂掐頭就是我們肯定要備一部分錢,放到活期上,能夠隨時拿來用的,像這樣一個家庭的收支比較平穩,可預見到的這種應急性錢不是很多,保障也比較好,所以我覺著他一個月,一萬多塊錢的支出,可能放個3萬塊錢在活期或者貨幣基金上,就足夠了,可能少點都夠。

那麼這個去尾呢,就是保障了,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保險,這種家庭的保險,我建議,因為夫妻雙方的保障非常好,醫療這個不用作為著重的考慮點,應該意外險因為這個性價比比較高,可以先上上。

應該這個時候考慮一下重疾險的問題,如果現在還沒有上重疾險,可以現在上重疾險。因為如果再晚的話,他們已經三十六七歲了,如果你拖到四十幾歲,五十歲再上重疾險,就比較虧了。那麼關於保險呢,如果還有餘力的話,可以考慮給家庭支柱,男的可能掙錢更多一些上點壽險,整體控制在個家庭淨收入的10%,太白覺著就到頭了,就可以了。那麼剩下的錢,剩下的錢就可以來做理財了。

那麼像這樣的家庭理財可能需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個,孩子四歲了,未來肯定馬上就要上學了,老人雖說年紀還不是很大,六十六七歲,但是也要逐步地進入疾病的高發期了,所以一個是要注意風險,不要投一些風險過於激進的理財項目,比如說股票,我覺著還是做一些比較穩健的投資理財比較好。

第二個就是,還是剛才那個原因,不要投一些鎖定期太長的項目,比如有些銀行理財,一下鎖定上一年,萬一老人需要個急用錢的情況,錢拿不出來,所以鎖定期不是很長的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理財,再加一點基金定投就比較合適了,尤其是孩子快上學了,用基金定投的形式來做一筆未來教育的儲蓄,可能是個不錯的備選方案。

在面對職業危機或者財富問題,不僅是中年群體,青年群體也會同時面臨。在這個點上,太白覺得可以青年群體可從以下三方面準備做好:

第一,要不要二胎。這真得是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大家要做取捨。不要單單覺得現在家庭狀況很平衡,也要考慮到一些極端情況的出現和預防。尤其是在一線城市,面臨著巨大的支出和孩子撫育成本。

第二,為家庭支柱上足保險。很多家庭都是因意外返貧,家庭支柱突然出現了事故,於是整個家庭崩掉了。建議家庭支柱的保險,上的全一些,額度高一些,至少一旦出現意外,家裡人能拿到一筆錢,平穩地過一段時間。

第三,拓寬收入來源。人到中年,如果收入來源只有職務性收入,就不太妙。要拓寬我們的收入來源,比如說,攢錢或者平衡支出,有一些積蓄,有一些財務性的收入,不要一旦出現意外,家裡所有的收入來源全部斷掉。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會理財,關於理財投資的培訓,應該在婚前完成。大家應該反思反思,自己的家庭財務狀況,是不是足夠安全,能不能經得起衝擊。

一旦遇上意外、重疾等不幸,家庭資產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在生活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提前準備好保障資產無疑是明智之舉,平時看著沒什麼用,但到關鍵時刻,它能保障你不用賣房賣車、股票低價套現、四處求人 ……

投資資產

投資資產的目的簡單粗暴,就是錢生錢,為家庭創造高收益,方式包括股票、基金、房產等。投資是高風險、高收益,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多管道投資能分散風險,但也不能過於分散,可能導致不賺反虧。這個帳戶的關鍵在於合理的占比,一般占家庭資產的 30%,也就是要賺得起也要虧得起,無論盈虧對家庭不能有致命性的打擊!

穩健資產

這是一筆長期收益的穩健資產,特點是本金安全、收益穩定、持續增長。它讓我們不會走投無路,持有它的關鍵是要保本升值,一定要保證本金無損,最好能抵禦通貨膨脹。一定要長期穩定地投,不要隨意取出使用。

上面提到的是一些概念問題,以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來例子進行剖析。

這個家庭在一線城市,夫妻雙方三十六、七歲,工作單位都不錯,保障得很好,五險一金上得足足的。下面有一位小朋友,今年已經4歲了,上面四位老人都已經超過65歲了,但是都有退休金和社保。這個家庭的財務情況基本是這麼個樣的,有房,有車,有30萬左右的存款。每個月夫妻雙方的稅前的收入差不多在三萬幾千塊錢,稅後有個兩萬兩三千塊錢的樣子。有房貸,一個月有九千多的房貸,但是也有七八千塊錢的公積金,基本能夠抵消。每個月家庭支出可能在個一萬兩三千塊錢,有個七八千塊錢的結餘。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一線城市中產的樣子,上有老,下有小,收支非常地穩定。

那麼像這樣的家庭,什麼樣的資產配置比較好呢?我們來簡化一下,叫掐頭去尾,中間剩下錢來理財。

先說掐頭,所謂掐頭就是我們肯定要備一部分錢,放到活期上,能夠隨時拿來用的,像這樣一個家庭的收支比較平穩,可預見到的這種應急性錢不是很多,保障也比較好,所以我覺著他一個月,一萬多塊錢的支出,可能放個3萬塊錢在活期或者貨幣基金上,就足夠了,可能少點都夠。

那麼這個去尾呢,就是保障了,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保險,這種家庭的保險,我建議,因為夫妻雙方的保障非常好,醫療這個不用作為著重的考慮點,應該意外險因為這個性價比比較高,可以先上上。

應該這個時候考慮一下重疾險的問題,如果現在還沒有上重疾險,可以現在上重疾險。因為如果再晚的話,他們已經三十六七歲了,如果你拖到四十幾歲,五十歲再上重疾險,就比較虧了。那麼關於保險呢,如果還有餘力的話,可以考慮給家庭支柱,男的可能掙錢更多一些上點壽險,整體控制在個家庭淨收入的10%,太白覺著就到頭了,就可以了。那麼剩下的錢,剩下的錢就可以來做理財了。

那麼像這樣的家庭理財可能需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個,孩子四歲了,未來肯定馬上就要上學了,老人雖說年紀還不是很大,六十六七歲,但是也要逐步地進入疾病的高發期了,所以一個是要注意風險,不要投一些風險過於激進的理財項目,比如說股票,我覺著還是做一些比較穩健的投資理財比較好。

第二個就是,還是剛才那個原因,不要投一些鎖定期太長的項目,比如有些銀行理財,一下鎖定上一年,萬一老人需要個急用錢的情況,錢拿不出來,所以鎖定期不是很長的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理財,再加一點基金定投就比較合適了,尤其是孩子快上學了,用基金定投的形式來做一筆未來教育的儲蓄,可能是個不錯的備選方案。

在面對職業危機或者財富問題,不僅是中年群體,青年群體也會同時面臨。在這個點上,太白覺得可以青年群體可從以下三方面準備做好:

第一,要不要二胎。這真得是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大家要做取捨。不要單單覺得現在家庭狀況很平衡,也要考慮到一些極端情況的出現和預防。尤其是在一線城市,面臨著巨大的支出和孩子撫育成本。

第二,為家庭支柱上足保險。很多家庭都是因意外返貧,家庭支柱突然出現了事故,於是整個家庭崩掉了。建議家庭支柱的保險,上的全一些,額度高一些,至少一旦出現意外,家裡人能拿到一筆錢,平穩地過一段時間。

第三,拓寬收入來源。人到中年,如果收入來源只有職務性收入,就不太妙。要拓寬我們的收入來源,比如說,攢錢或者平衡支出,有一些積蓄,有一些財務性的收入,不要一旦出現意外,家裡所有的收入來源全部斷掉。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會理財,關於理財投資的培訓,應該在婚前完成。大家應該反思反思,自己的家庭財務狀況,是不是足夠安全,能不能經得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