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年伊始|大白鷺“普渡文化節·祭海”儀式隆重舉行!

普渡文化節•祭海

2018年新年第一天,恰逢農曆十一月十五,沙埕鎮大白鷺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普渡節·祭海”活動。村民們公祭“海神”媽祖,通過“點漁燈”、“送神船”等祭祀活動,祈求“海神”媽祖保佑村民們海上生產平安,

一年風調雨順。

▼▼▼點擊視頻觀看活動現場

視頻載入中...

普渡節

“普渡”是福建泉州沿海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早在宋代,泉州於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

已把佛教的詞語“普度”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宋代以來,閩南地區的“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祈求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大白鷺村董氏源於泉州永甯沙堤,其“普渡節”習俗延續于閩南一帶,傳承于董氏祖先的文化傳統脈絡與還願神靈的心願,這一心願受惠於“海神”媽祖等神靈的平安庇護。

他們將第一個先祖到達的時間即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確定為“祭海”的日子,每年這一天,董氏後裔都會舉辦“普渡節”。

在這一天,村民們公祭“海神”媽祖,除了“點漁燈”、“送神船”等祭祀活動,其間還伴有秧歌、腰鼓及“坐刀轎”、“跳大神”、“舞刀人”等各種民俗項目,

場面熱鬧非常。

▲熱鬧非凡的天后宮

▲遊行隊伍

▲舉魚燈

▲腰鼓

▲抬媽祖及列神

▲舞刀人

▲巡遊全村

▲村民上香

▲現場人聲鼎沸

今年的“普渡文化節”活動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祭海儀式,全村近三十個姓氏共同參與,他們身穿祭服,抬媽祖及列神、舉魚燈、供祭品、演社戲,全村遊境,祈福國泰民安,年年有餘,賦予“普渡文化節”以新時代內容。

▲全村各姓代表參加祭祀

▲主持宣佈祭海開始

▲主祭人供祭品

▲主祭人宣讀祭文

▲各姓代表上香

▲祭祀儀式

▲最後拜海神

隨著村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漁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變化,原來的“祭海”不再是一種迷信的祭典活動,而是作為一種風俗沿襲至今;祭海的形式、內容也由單純的祭神變成了祭典“海神”媽祖、祈願漁業豐收、漁民出海安全、全村保家安境,和海洋旅遊發展的民俗盛大節日——“普渡旅遊文化節”。不僅讓更多的人們瞭解大白鷺村的民風、民俗和民情,給大白鷺這座美麗的漁村添上一份光彩,也成為福鼎市海洋經濟和旅遊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產品”。

大白鷺村

大白鷺村位於閩東北沿海,是福鼎市沙埕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漁村。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全村居民以董姓為主。這裡民風純樸、民俗豐富,自然景觀奇美,特別是臨海沙灘柔軟綿延,沿岸礁岩錯落嶙峋,海面紫菜養殖園隨波湧蕩,成群白鷺與海鷗低翔高飛,更有百年老房子青磚黑瓦和造型各異的花窗、木雕、灰塑、石雕、彩繪斑斕多彩,構成一幅自然與人文多姿多彩的鄉村美麗圖景。

有關大白鷺村名的來歷,有一個故事至今仍被村人代代相傳:南宋末年,朝庭官員尋查各地名錄,路過此地,當他站在南來的桔子樹山崗上,眼前沙地綿延,海浪波動,蘆葦一片,只見一群白鷺聞風而起,沿沙灘和大海飛翔。於是,數百年來,白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舞刀人

▲巡遊全村

▲村民上香

▲現場人聲鼎沸

今年的“普渡文化節”活動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祭海儀式,全村近三十個姓氏共同參與,他們身穿祭服,抬媽祖及列神、舉魚燈、供祭品、演社戲,全村遊境,祈福國泰民安,年年有餘,賦予“普渡文化節”以新時代內容。

▲全村各姓代表參加祭祀

▲主持宣佈祭海開始

▲主祭人供祭品

▲主祭人宣讀祭文

▲各姓代表上香

▲祭祀儀式

▲最後拜海神

隨著村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漁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變化,原來的“祭海”不再是一種迷信的祭典活動,而是作為一種風俗沿襲至今;祭海的形式、內容也由單純的祭神變成了祭典“海神”媽祖、祈願漁業豐收、漁民出海安全、全村保家安境,和海洋旅遊發展的民俗盛大節日——“普渡旅遊文化節”。不僅讓更多的人們瞭解大白鷺村的民風、民俗和民情,給大白鷺這座美麗的漁村添上一份光彩,也成為福鼎市海洋經濟和旅遊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產品”。

大白鷺村

大白鷺村位於閩東北沿海,是福鼎市沙埕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漁村。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全村居民以董姓為主。這裡民風純樸、民俗豐富,自然景觀奇美,特別是臨海沙灘柔軟綿延,沿岸礁岩錯落嶙峋,海面紫菜養殖園隨波湧蕩,成群白鷺與海鷗低翔高飛,更有百年老房子青磚黑瓦和造型各異的花窗、木雕、灰塑、石雕、彩繪斑斕多彩,構成一幅自然與人文多姿多彩的鄉村美麗圖景。

有關大白鷺村名的來歷,有一個故事至今仍被村人代代相傳:南宋末年,朝庭官員尋查各地名錄,路過此地,當他站在南來的桔子樹山崗上,眼前沙地綿延,海浪波動,蘆葦一片,只見一群白鷺聞風而起,沿沙灘和大海飛翔。於是,數百年來,白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