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景姐告訴你“酸堿體質”如何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酸性體質引發疾病的說法已久。那麼,人的體質真的有酸堿之分?靠飲食真能把酸性體質吃成鹼性體質?食物到底有沒有酸鹼性,

如果有的話,對健康又有什麼影響呢?真相只有一個,讓我們慢慢看來。

“酸堿體質” 真的存在嗎?

PH酸堿值(又稱氫離子濃度指數),是溶液中氫離子和總物質量的比值。PH值是一個介於0~14之間的數,當去測量一種溶液時,PH值越小酸性越強;PH值越大鹼性越大;而PH值為7呈中性。

人體的PH值即是指人體體液的酸鹼度。通常醫學上用人體血液的酸鹼度作為衡量依據,一個健康人最理想的血液PH值應當在7.35~7.45之間,呈弱鹼性。

另外,人體的唾液與尿液也是最常見的測定項目。我們會在體檢報告中看到這樣的正常區間:唾液為6.6~7.1之間,尿液為5.5~7.4之間,胃酸PH值約為1.25~3.0之間。

如果檢測出血液中的PH值超標,並不是說明你是酸性或鹼性體質,而是提示你身體器官出了問題,應立刻去看醫生。

如果PH<7.35為酸血症,PH>7.45為堿血症;腎功能不全如尿毒癥患者,由於腎臟排酸能力喪失,導致像酮酸、乳酸等非揮發酸過多,使血液中PH值降低,引起代謝性酸中毒。

日常生活中,想要獲得最準確的答案,還是應當去醫院做抽血測試。平時可以通過PH試紙測試能對身體的酸鹼性作一個簡單的瞭解。用PH試紙來進行唾液檢測。晨起空腹時,測試一下唾液,對比參照試紙說明書的顏色指示,就可以得出結果。

鹼性食物能改善人的體質嗎?

首先,要區分食物的酸鹼性,這裡有兩個關鍵指標:一是食物初始組成,比如柑橘,因為它含檸檬酸而呈酸性;二是最終代謝,

指食物在體內消化後最終代謝產物的酸鹼性。比如檸檬很酸,但是消化之後都是鹼性了。

其實,短期內的幾頓食物不可能改變正常人血液的酸鹼度。若長期大量的攝入酸性食物,會造成腎臟長期高強度工作後負擔過大,調節酸堿能力下降。

雖然我們的身體能自我調節體液酸鹼度,只有在嚴重的病理條件下才會真正“變酸”。但還是要在飲食上多注意,維持良性健康的酸堿平衡。

鹼性食物比酸性食物更利於健康?

大多數的酸性代謝物都來自動物性食物。營養學家在現代人的膳食結構中發現,大魚大肉、少吃水果蔬菜確實不利於健康。推薦果蔬類食物並不是因為他們的酸鹼性,而是其本身的營養價值,只有合理的搭配攝入,才能夠減少營養缺乏,保持身體健康。

那麼是不是沒有什麼排酸究酸的方法了呢?

答案是有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DDS生物電療的研發,讓人體排酸究酸成為可能。

DDS排酸糾酸:

DDS滲吸按摩油內含有大量鹼性元素,它們均帶有正電荷,而細胞內的酸性代謝物均帶負電荷。在生物電DDS傳導作用下,根據異性電荷相吸原理,細胞外的正電荷增多,把過多的酸性負離子吸引出來,通過血液迴圈排出體外,達到排出酸性垃圾,糾正酸性體質的作用。

只有合理的搭配攝入,才能夠減少營養缺乏,保持身體健康。

那麼是不是沒有什麼排酸究酸的方法了呢?

答案是有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DDS生物電療的研發,讓人體排酸究酸成為可能。

DDS排酸糾酸:

DDS滲吸按摩油內含有大量鹼性元素,它們均帶有正電荷,而細胞內的酸性代謝物均帶負電荷。在生物電DDS傳導作用下,根據異性電荷相吸原理,細胞外的正電荷增多,把過多的酸性負離子吸引出來,通過血液迴圈排出體外,達到排出酸性垃圾,糾正酸性體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