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南江永縣蘭溪就有這麼一處絕世佳 景

勾藍瑤寨

文/桂愛廣

選稿:中鄉美編輯 陽光人生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公名作《桃花源記》描述的世外桃源,暗藏深閨,與世隔絕,孤芳自賞。

湖南江永縣蘭溪就有這麼一處絕世佳 景:群山環繞,山溝聯透,溪水浮流,遠離塵世的喧囂;古橋、古井、古廟、古庵、古戲臺、古民居,古色古香,古風猶存。自唐朝以來,綿延了五個朝代。無論登山眺望,還是在古村中流連,青山墨綠、小橋流水、花團錦簇、鳥語花香,儼然一幅天然風景畫。

我們慕名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正逢黨的十九大開幕之時,瑤族同胞身著嶄新的瑤族服裝,彙集到民俗表演大廳載歌載舞歡慶盛會,

集體收看黨的十九大開幕盛況。她就是勾藍瑤寨:新時代的世外桃源。

瑤族在歷史上是一個遷徙不定的民族,素有“東方吉卜賽人”之稱,過去又是一個長期受壓迫,被歧視的民族。勾藍瑤是江永縣四大民瑤“勾藍瑤、扶靈瑤、清溪瑤、古調瑤”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民族文化,自唐朝始陸續走出祟山峻嶺,遷徙至江永蘭溪一帶定居。道光《永明縣誌》卷之三《風土志.瑤俗》記載:“清溪源、古調源、扶靈源、勾藍源,

以上四源,自明洪武二十九年歸化,與編氓無異。”明洪武年間接受朝廷招安,鎮守蘭溪險要關隘。為防匪盜,他們定居蘭溪後,修築城堡式村寨,石城牆、石城門、守夜屋、門樓,過上了居者有其屋的穩定生活。至今尚存千余米石城牆,是名符其實的明代古城牆。

勾藍瑤寨由上村、下村和大興村構成。整個瑤寨呈龜形,占地約6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至今保留完好的300多幢明、清古民居群,依山臨水而建,馬頭紅牆黛瓦,雕樑畫棟,獨具民族特色。據長期研究勾藍瑤歷史,現年74歲的老村支部書記歐陽緒珍介紹,瑤寨鼎盛時期有12姓氏,達2萬餘瑤民,以姓氏族居。勾藍瑤既信奉神靈,

祭祀祖先,又吸納包容儒、道、佛宗教思想和信仰,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各姓氏建有祠堂和廟宇,還有三村合建,姓氏合建。共建有49廟,8庵,5寺,3閣,2觀,1宮,1牌坊,5戲臺。

規模最大的盤王廟,始建于唐天祐二年(西元905年),幾經擴建、修葺,廟長48米,寬20米,面積960平方米。後殿為五間式台樓建築大雄寶殿,高大雄偉,歇山屋頂封磚,飛簷翹角,廟柱粗大,樓臺厚實,供奉天帝盤瓠。前面是雕龍畫鳳,抬梁式古裝大戲臺。

中間空坪作觀戲場地,兩邊廂房各7間。大門是宏偉的大牌樓,兩個青石大鼓門當戶對。整個大廟其規模和氣勢方圓數百里罕見。

老虎廟雖然因年久失修,戲臺垮塌,廂房破敗,正在修繕之中。但左廂房和後殿內的多幅元明時期的彩色壁畫保存完好,花、鳥、魚、蟲、瑞獸,無不栩栩如生。以戰爭為材題的寬幅彩畫最為恢宏,既有狼煙滾滾、旌旗飄飄、萬馬奔騰、激烈博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有打了勝仗,凱旋而歸,官員、婦孺遠道相迎,軍民同慶的歡慶場面。人物、兵器、戰馬、戰袍、戰場、歡慶描繪細膩,形象生動,色彩豐富。既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又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如果說勾藍瑤寨風景獨秀,古韻迷人。那麼勾藍瑤寨的民俗風情又是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眾多的廟會外,儆鳥節、牛王節、洗泥節、嘗新節、鬼節、冬元節……節節相連。尤以洗泥節最為隆重,春耕生產完成後,瑤民脫下粘滿泥土的衣服和生產農具,清洗完泥土,換上美麗的瑤族服裝,載歌載舞盡情歡樂,還引來不少外地客人。洗泥節期間,勾藍瑤人只對進入家門的客人熱情招待,不問客人姓氏名誰。節後各家互道客之多少,食客越多,越感榮幸。眾多節日又催生出門類繁多的傳統文化節目,傳承至今的有武術類:男拳大刀、雙刀、長矛、長棍、打坦耙、剝坦、女子拳、女子棍、女子刀。表演類:觀音坐蓮、開蓮、獅子穿門樓、肚承人、起人塔、舞龍、長鼓舞、短鼓舞、竹杆舞、蘆笙舞。此外,唱瑤歌,唱出嫁歌,坐堂歌。沒曾想,這些歷經世世代代瑤家子孫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竟成了今天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陪我們流覽的村支部書記歐陽明俊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勾藍瑤寨旅遊規劃的實施和開發情況。繼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之後,2014年,勾藍瑤寨經過駐村扶貧隊的積極申報,被評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在省、市、縣聯合幫扶下,成立了鄉村旅遊開發公司。村民以古民居、土地等入股;組建了農產品加工、農家樂、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抱團發展;置換瑤寨核心景區800畝土地種植油葵,既可供遊客觀賞,又產生經濟效益。去年吸引遊客逾18萬人次,今年將超過25萬人次。表演隊員優先吸納貧困戶,白天幹農活,晚上為遊客表演節目,每人每月收入近千元。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將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十二五”期間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村,全部實現了脫貧的華麗轉身。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達到了30萬元。如今山青水綠、脫貧富饒的勾藍瑤寨,成為了湖南省鄉村旅遊扶貧典型、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最後歐陽明俊激動地說:“十九大報告鼓舞人心,勾藍瑤寨要搭上新時代的頭班車,譜寫出新的篇章。”

夜幕降臨,漫步瑤寨,燈火通明。遊客三五結隊,七八成群,向瑤寨民俗表演大廳聚攏。民俗文化表演隊員正忙著化妝,清點道具,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獲得感洋溢在全體表演隊員的臉上。

一場勾藍瑤的文化盛宴徐徐拉開了帷幕。

作者簡介:桂愛廣,男,生於1963年10月,中華精短文學學會會員,永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歷任企業職員,記者,國家公務員,現供職於湖南永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曾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湖南日報》、《中國工人》、《散文百家》、《精短小說》、《時代郵刊》、《文學月報》、《湖南工人報》、《湖南科技報》、《快樂老人報》、《永州日報》等數10家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新聞作品150多萬字。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凱旋而歸,官員、婦孺遠道相迎,軍民同慶的歡慶場面。人物、兵器、戰馬、戰袍、戰場、歡慶描繪細膩,形象生動,色彩豐富。既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又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如果說勾藍瑤寨風景獨秀,古韻迷人。那麼勾藍瑤寨的民俗風情又是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眾多的廟會外,儆鳥節、牛王節、洗泥節、嘗新節、鬼節、冬元節……節節相連。尤以洗泥節最為隆重,春耕生產完成後,瑤民脫下粘滿泥土的衣服和生產農具,清洗完泥土,換上美麗的瑤族服裝,載歌載舞盡情歡樂,還引來不少外地客人。洗泥節期間,勾藍瑤人只對進入家門的客人熱情招待,不問客人姓氏名誰。節後各家互道客之多少,食客越多,越感榮幸。眾多節日又催生出門類繁多的傳統文化節目,傳承至今的有武術類:男拳大刀、雙刀、長矛、長棍、打坦耙、剝坦、女子拳、女子棍、女子刀。表演類:觀音坐蓮、開蓮、獅子穿門樓、肚承人、起人塔、舞龍、長鼓舞、短鼓舞、竹杆舞、蘆笙舞。此外,唱瑤歌,唱出嫁歌,坐堂歌。沒曾想,這些歷經世世代代瑤家子孫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竟成了今天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陪我們流覽的村支部書記歐陽明俊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勾藍瑤寨旅遊規劃的實施和開發情況。繼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之後,2014年,勾藍瑤寨經過駐村扶貧隊的積極申報,被評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在省、市、縣聯合幫扶下,成立了鄉村旅遊開發公司。村民以古民居、土地等入股;組建了農產品加工、農家樂、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抱團發展;置換瑤寨核心景區800畝土地種植油葵,既可供遊客觀賞,又產生經濟效益。去年吸引遊客逾18萬人次,今年將超過25萬人次。表演隊員優先吸納貧困戶,白天幹農活,晚上為遊客表演節目,每人每月收入近千元。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將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十二五”期間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村,全部實現了脫貧的華麗轉身。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達到了30萬元。如今山青水綠、脫貧富饒的勾藍瑤寨,成為了湖南省鄉村旅遊扶貧典型、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最後歐陽明俊激動地說:“十九大報告鼓舞人心,勾藍瑤寨要搭上新時代的頭班車,譜寫出新的篇章。”

夜幕降臨,漫步瑤寨,燈火通明。遊客三五結隊,七八成群,向瑤寨民俗表演大廳聚攏。民俗文化表演隊員正忙著化妝,清點道具,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獲得感洋溢在全體表演隊員的臉上。

一場勾藍瑤的文化盛宴徐徐拉開了帷幕。

作者簡介:桂愛廣,男,生於1963年10月,中華精短文學學會會員,永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歷任企業職員,記者,國家公務員,現供職於湖南永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曾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湖南日報》、《中國工人》、《散文百家》、《精短小說》、《時代郵刊》、《文學月報》、《湖南工人報》、《湖南科技報》、《快樂老人報》、《永州日報》等數10家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新聞作品150多萬字。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