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爸去兒子學校反串埃及豔後|什麼樣的爸爸讓孩子更有幸福感?

01

最近,有一位普通老爸,因為在兒子的校運會上反串了“埃及豔後”而備受關注, 秒變“網紅爸爸”。

這位可愛的老爸陳先生,今年37歲,是一名航空公司的機長,為了給孩子所在班級爭光,精心地濃妝豔抹,走心地翩翩起舞,“放飛自我”地演繹一代“豔後”的嫵媚妖嬈,不但樂在其中,也讓孩子開懷大笑。據說,兩年多前,這位老爸的兒子在幼稚園表演節目時,他還曾扮演與葫蘆娃作對的大反派“蛇精”。

陳先生樂呵呵地說:“只要能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陪伴和開心記憶,我就豁得出去。”

陳先生還說,自己的孩子很高興,跟媽媽說他跳得很好。

一大波網友看完視頻後,紛紛表示“辣眼睛”卻“好暖心”,對這個孩子很是羡慕:“有這樣的爹,孩子真幸福。”“你還缺不缺孩子?”“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有著健全的人格和有趣的靈魂。

一貫以來,一談及家庭教育,我們都傾向于“嚴父慈母”的角色安排,對於父親的“人設”,都推崇一種嚴肅內斂、正襟危坐的“中國式爸爸”偉岸形象,一臉低調,一腔深沉。

而“父親”這個詞,到了陳爸爸這裡,卻被打破套路,加入一股歡脫、諧趣的活力,讓大家讚賞又嚮往。

其實,每個為孩子傾注心力的爸爸,都值得我們敬愛。

一個對親子生活充滿熱情的“放得開”的爸爸,

會自帶童真屬性,更容易讓孩子親近、依戀,還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孩子們不缺“父愛如山”的好爸爸,他們缺的,是一個保持育兒熱情的、在親子關係裡全身心投入的爸爸。

02

毋庸置疑,很多爸爸,都是對家庭有擔當、負責任的優良男人。他們起早摸黑努力工作,風雨不改賺錢養家,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然而對於親子生活,大多數的爸爸似乎只是在“虛與委蛇”——說是陪伴孩子,

實則沒有走心地和孩子互動,或多或少都會帶點“敷衍”的畫風,育兒熱情顯然趕不上媽媽,所謂的“陪伴”,很多時候也只是“偽陪伴”。

比如我的好友老沈,在孩子的幼年時期,若不是妻子敦促,老沈總懶得帶孩子出門走動,更別提參加什麼親子活動。和女兒單獨相處的“帶娃時光”裡,他很多時候都把女兒放在家裡,訂個肯德基外賣,放個卡通片,讓孩子邊吃邊看,

他自己則拿著手機上網。面對女兒遞上來的簡筆劃、做的小手工,他只是草草來一句老套的“好棒啊”。

根本沒細心看過孩子畫的花朵有多好看,也沒認真點評孩子折的紙小貓有多稚趣。

有時,他跟女兒玩了一下皮球,或做一個太空沙造型,就沒太多耐心了地跟孩子說:“爸爸累了,你自己慢慢玩哈!”便把娃晾在一旁,自個窩沙發裡或坐在一旁看手機,甚至乾脆睡上一覺。

他記得,孩子曾在他耳畔奶聲奶氣地央求:

爸爸,再跟我講一個故事吧!就一個!

但他都是馬虎“推諉”:

爸爸很困,讓媽媽跟你講好嗎?

等下再跟你講,爸爸想歇一下。

最後,孩子都不喊爸爸了,攢夠了失望,拿著繪本走開了。

有一回,女兒見老沈總是搪塞她,感到被冷落了,最終“哇”一聲哭起來,老沈才趕緊去哄孩子……

今年,老沈的女兒讀六年級了,有什麼事都愛跟媽媽說,很少主動跟老沈說,跟他不怎麼親,性情有點內向。

“想想那時,我都沒怎麼專心去陪她,總愛把她推給她媽帶。你要說不遺憾,那是假的,哎!”老沈的口吻,帶著一股子懊悔的意味。

現在,他一般週六日都帶女兒出去走走,到圖書館、科技展什麼的地方逛逛。就算再忙,也抽出時間和女兒看一場動畫電影,或者做一鍋賣相拙劣,但勉強能吃的“愛心包子”……

看到女兒臉上越來越多明朗的笑靨,他心裡似乎踏實多了。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父親參與親子活動的比例不足5%。還有一組資料告訴我們,50%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1小時;超過60%的父親因為工作,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超過20%的父親並未認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而在農村,留守兒童則更加缺乏父親的關愛與陪伴——沒有爸爸用心陪伴的童年,無疑是不完整的!

再忙,再累,爸爸們也要抽出時間,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不能在親子時光裡偷閒、躲懶。相反,和孩子在一起,不但為孩子帶來一段美好的時光,還能適度釋放自己的心情,是一項“減壓活動”。

03

著名教育專家、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指出:

“我愈發覺得,當前的家庭教育需要父親擔起責任,需要父親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榜樣,更需要父親為孩子的內心注入堅定從容、果斷自信和幽默風趣等品質。”

同理,著名美國心理學家格爾迪也說過:

“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英國有一位名叫Tom Curtis的老爸,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這名老爸的兒子,經常會有一些腦洞大開的塗鴉:公雞露出謎之微笑,蒙娜麗莎是個方臉兼齙牙的“美女”,獅子長出豬鼻子,毛髮猶如炸薯條……

對自家娃醜萌到怪異的“作品”,這位元老爸沒有嘲笑,沒有心不在焉地說聲“很不錯哦!”就了事,而是像發現新大陸一般,大加讚賞。然後,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利用自己些許的PS技能,用現實的照片,將兒子的“畫”原原本本P了進去。結果,大家看到了胖成球、筷子腿的聖誕老人、輪子一大一小的超酷挖掘機、五官扭曲的“魔幻版”特朗普總統……

父子倆相伴著一畫一P,折騰出一籮筐的歡笑,感情也越來越親厚。他們合影時,貼著臉嘟著嘴,愛意滿溢。兒子畫得起勁,老爸技能就愈精進,最後二人竟然獲得了12萬粉絲的喝彩,被邀請參加各種講座,甚至還出了一本熱賣的書!有個爸爸留言:“這爸爸,讓我汗顏了!”還有媽媽感慨:“幸福的父子倆,有多少爸爸有這種耐心?看看自家的熊爸……”

有一個熱衷於親子生活、心無旁騖地陪伴孩子一起“瘋”的熱情爸爸,無疑是童年裡的一道彩虹,能在孩子的心靈天空上,留下了最為溫暖、絢麗的一筆,絕對會讓孩子獲益良多。

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老爸,只是占的比例還是太少了。

一位男同事曾滿不在乎地跟我說,他覺得帶孩子、跟孩子玩,好像都是婆婆媽媽的事兒,他還真的“不在行”,只會逗逗、抱抱孩子,做做老婆“助手”,“打醬油”一樣。

相信這是一部分爸爸們的真實想法,更是育兒誤區。

然而,“父親”這個詞,從來都是親子關係裡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

家庭教育專家加利斯認為,以協助子女的人格成長而言,一位盡責的父親對子女的照顧,較于母親對子女的照顧,可以增加25%到30%的正面成效。

04

能真正陪護孩子的時光,也就那麼幾年,彌足珍貴——我們必須要作出改變。

心理學家麥克.閔尼早就指出:與父親一天中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內接觸不到6小時的孩子,智商更高。

作為家長,我們要如何讓爸爸發揮應有的“育兒熱情”,給孩子最有愛、最有價值的陪伴?

媽媽要給爸爸多一點機會,創造時間讓爸爸跟孩子多一點互動。

媽媽要調整一下“大包大攬”的育兒方式,要多跟爸爸作良性溝通,強調父親帶娃的重要性和好處,適當放手、創造機會,讓爸爸多點時間陪伴孩子,跟孩子多些互動,體驗到育兒的辛苦與樂趣,逐步增強育兒意識,增加育兒的“參與度”。

爸爸要轉變觀念,放下架子,跟媽媽學習如何跟孩子相處。

爸爸得擺正心態,放下身段,跟媽媽多多“取經”帶孩子,盡可能多花時間陪孩子一起玩耍、做遊戲,融入各種親子活動,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揮自我,形成新的、更有趣的陪娃“風格”,沒准會更討孩子的“歡心”,會越來越信任、依戀你,就像“埃及妖後”老爸一樣。

媽媽要接納、寬容爸爸在育兒過程中的無心錯漏。

男女有別,“奶爸”帶孩子,粗獷、簡單、直接,比起女性,可能失之細心、妥帖,不免在育兒過程中手忙腳亂,出現些許錯漏。比如,區分不出紙尿褲前後片、沖奶粉用滾燙的水、給女寶寶洗頭忘記要解開辮子,或者不小心讓孩子磕著碰著了……媽媽一定要心平氣和地接納、寬容爸爸的小小失誤,給他多些示範和建議,多些認可和鼓勵,讓爸爸逐漸擁有育兒“成就感”,進而發自內心地享受帶娃的時光。

對於“宅男式爸爸”,媽媽要給予理解,並因勢利導。

“宅男式爸爸”都習慣窩在家裡,對於天性活躍的孩子來說,的確不利。對此,作為媽媽,要先順應爸爸的性情,安排一些趣味室內活動,讓爸爸盡可能“動”起來,跟小朋友多加接觸,增進親子之情。同時,媽媽要勸說“宅男”爸爸多些走出家門,就是在社區裡散步,遛彎也好,給孩子一段活力充沛的陪伴。

不甩手,不隱形,不敷衍,“放飛自我”一心一意陪伴孩子的爸爸,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福氣。

(作者簡介:打盹的下午茶。認真生活,用心做事,祈願以誠意滿滿的文字,給平淡的生活加點糖。)

孩子曾在他耳畔奶聲奶氣地央求:

爸爸,再跟我講一個故事吧!就一個!

但他都是馬虎“推諉”:

爸爸很困,讓媽媽跟你講好嗎?

等下再跟你講,爸爸想歇一下。

最後,孩子都不喊爸爸了,攢夠了失望,拿著繪本走開了。

有一回,女兒見老沈總是搪塞她,感到被冷落了,最終“哇”一聲哭起來,老沈才趕緊去哄孩子……

今年,老沈的女兒讀六年級了,有什麼事都愛跟媽媽說,很少主動跟老沈說,跟他不怎麼親,性情有點內向。

“想想那時,我都沒怎麼專心去陪她,總愛把她推給她媽帶。你要說不遺憾,那是假的,哎!”老沈的口吻,帶著一股子懊悔的意味。

現在,他一般週六日都帶女兒出去走走,到圖書館、科技展什麼的地方逛逛。就算再忙,也抽出時間和女兒看一場動畫電影,或者做一鍋賣相拙劣,但勉強能吃的“愛心包子”……

看到女兒臉上越來越多明朗的笑靨,他心裡似乎踏實多了。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父親參與親子活動的比例不足5%。還有一組資料告訴我們,50%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1小時;超過60%的父親因為工作,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超過20%的父親並未認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而在農村,留守兒童則更加缺乏父親的關愛與陪伴——沒有爸爸用心陪伴的童年,無疑是不完整的!

再忙,再累,爸爸們也要抽出時間,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不能在親子時光裡偷閒、躲懶。相反,和孩子在一起,不但為孩子帶來一段美好的時光,還能適度釋放自己的心情,是一項“減壓活動”。

03

著名教育專家、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指出:

“我愈發覺得,當前的家庭教育需要父親擔起責任,需要父親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榜樣,更需要父親為孩子的內心注入堅定從容、果斷自信和幽默風趣等品質。”

同理,著名美國心理學家格爾迪也說過:

“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英國有一位名叫Tom Curtis的老爸,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這名老爸的兒子,經常會有一些腦洞大開的塗鴉:公雞露出謎之微笑,蒙娜麗莎是個方臉兼齙牙的“美女”,獅子長出豬鼻子,毛髮猶如炸薯條……

對自家娃醜萌到怪異的“作品”,這位元老爸沒有嘲笑,沒有心不在焉地說聲“很不錯哦!”就了事,而是像發現新大陸一般,大加讚賞。然後,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利用自己些許的PS技能,用現實的照片,將兒子的“畫”原原本本P了進去。結果,大家看到了胖成球、筷子腿的聖誕老人、輪子一大一小的超酷挖掘機、五官扭曲的“魔幻版”特朗普總統……

父子倆相伴著一畫一P,折騰出一籮筐的歡笑,感情也越來越親厚。他們合影時,貼著臉嘟著嘴,愛意滿溢。兒子畫得起勁,老爸技能就愈精進,最後二人竟然獲得了12萬粉絲的喝彩,被邀請參加各種講座,甚至還出了一本熱賣的書!有個爸爸留言:“這爸爸,讓我汗顏了!”還有媽媽感慨:“幸福的父子倆,有多少爸爸有這種耐心?看看自家的熊爸……”

有一個熱衷於親子生活、心無旁騖地陪伴孩子一起“瘋”的熱情爸爸,無疑是童年裡的一道彩虹,能在孩子的心靈天空上,留下了最為溫暖、絢麗的一筆,絕對會讓孩子獲益良多。

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老爸,只是占的比例還是太少了。

一位男同事曾滿不在乎地跟我說,他覺得帶孩子、跟孩子玩,好像都是婆婆媽媽的事兒,他還真的“不在行”,只會逗逗、抱抱孩子,做做老婆“助手”,“打醬油”一樣。

相信這是一部分爸爸們的真實想法,更是育兒誤區。

然而,“父親”這個詞,從來都是親子關係裡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

家庭教育專家加利斯認為,以協助子女的人格成長而言,一位盡責的父親對子女的照顧,較于母親對子女的照顧,可以增加25%到30%的正面成效。

04

能真正陪護孩子的時光,也就那麼幾年,彌足珍貴——我們必須要作出改變。

心理學家麥克.閔尼早就指出:與父親一天中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內接觸不到6小時的孩子,智商更高。

作為家長,我們要如何讓爸爸發揮應有的“育兒熱情”,給孩子最有愛、最有價值的陪伴?

媽媽要給爸爸多一點機會,創造時間讓爸爸跟孩子多一點互動。

媽媽要調整一下“大包大攬”的育兒方式,要多跟爸爸作良性溝通,強調父親帶娃的重要性和好處,適當放手、創造機會,讓爸爸多點時間陪伴孩子,跟孩子多些互動,體驗到育兒的辛苦與樂趣,逐步增強育兒意識,增加育兒的“參與度”。

爸爸要轉變觀念,放下架子,跟媽媽學習如何跟孩子相處。

爸爸得擺正心態,放下身段,跟媽媽多多“取經”帶孩子,盡可能多花時間陪孩子一起玩耍、做遊戲,融入各種親子活動,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揮自我,形成新的、更有趣的陪娃“風格”,沒准會更討孩子的“歡心”,會越來越信任、依戀你,就像“埃及妖後”老爸一樣。

媽媽要接納、寬容爸爸在育兒過程中的無心錯漏。

男女有別,“奶爸”帶孩子,粗獷、簡單、直接,比起女性,可能失之細心、妥帖,不免在育兒過程中手忙腳亂,出現些許錯漏。比如,區分不出紙尿褲前後片、沖奶粉用滾燙的水、給女寶寶洗頭忘記要解開辮子,或者不小心讓孩子磕著碰著了……媽媽一定要心平氣和地接納、寬容爸爸的小小失誤,給他多些示範和建議,多些認可和鼓勵,讓爸爸逐漸擁有育兒“成就感”,進而發自內心地享受帶娃的時光。

對於“宅男式爸爸”,媽媽要給予理解,並因勢利導。

“宅男式爸爸”都習慣窩在家裡,對於天性活躍的孩子來說,的確不利。對此,作為媽媽,要先順應爸爸的性情,安排一些趣味室內活動,讓爸爸盡可能“動”起來,跟小朋友多加接觸,增進親子之情。同時,媽媽要勸說“宅男”爸爸多些走出家門,就是在社區裡散步,遛彎也好,給孩子一段活力充沛的陪伴。

不甩手,不隱形,不敷衍,“放飛自我”一心一意陪伴孩子的爸爸,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福氣。

(作者簡介:打盹的下午茶。認真生活,用心做事,祈願以誠意滿滿的文字,給平淡的生活加點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