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大最受歡迎教授朱青生:藝術的本質是突破限制,回歸自我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

回歸到藝術史,你會發現,所謂藝術的發展,

就是人類意識突破自我的歷史。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會告訴你,在當時看似荒誕的藝術行為,實則是一場對藝術、對社會、對人性的試探和探索。

藝術並不冷傲,它本就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謂藝術的定位,就是消除審美與天賦間人與人的不平等。所謂創造,是人人皆可為的自我突破之舉。

文|朱青生(北京大學教授、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

藝術,本來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藝術的發展,在西方出現了從經典藝術轉為當代藝術的變化。在這個變化的過程,是以西方的傳統藝術作為基礎,一步一步發展而來。

這個過程也呈現了人的現代化過程:人性對“共同”的觀念、對“整體”理想的顛覆,一步一步走向更加獨立、更加自由的狀態。

而能夠獲得這樣的突破,是通過藝術家獨立地創造和突破性地發展,才能夠使之獲得飛躍的。

大家從事的不一定是“藝術創作”這樣的行當,但是在藝術變革中呈現的精神,不僅在歷史上對現代化過程很重要,在現實中對我們沿著自己的道路前進,使得自己的國家、社會、人類整體向前發展,對推動文明同樣是必要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注意到,藝術是屬於每個人的。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

4月8日,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走上混沌研習社的講臺。

藝術的反叛每個人都能回到我們自己

馬塞爾·杜尚(法語:Marcel Duchamp),

是達達派的精神代表。

什麼叫“達達”?

就是“什麼都不是”的東西,“不是東西”的東西。

那麼達達要幹嘛呢?

達達就是要反藝術,反對的是“藝術品為什麼要成為一件藝術品”這件事。

法蘭西斯一世的鹽罐

這是很小的一個東西,

就是一個鹽罐子的蓋子。這個罐蓋子,多麼像是我們所喜歡的“古董”。

這個作品,有什麼特點呢?

它是金子和寶石製成的,是貴重材料的組合。

它在蓋子的雕塑,是由奧地利皇宮請當時歐洲最好的雕塑家貝紐維多.切利尼去做的。

它的做工耗時一年,做工講究,連腿部膝關節的身體結構都做得十分講究。

這個作品實在太好看了。可以放在桌子上,供人欣賞。

我們再來看馬塞爾·杜尚的作品。

馬塞爾·杜尚 裝置藝術 《泉》

有人會願意把這個東西放在桌子上嗎?我們來看看,這個作品有什麼特點。

第一,材料便宜。

這個東西本身是一個廢物。杜尚在1921年做了這個作品,做完後家裡沒地方放,誰都不要,就扔掉了。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大家突然想起這個作品好,要收藏,問杜尚要。

杜尚說,扔掉了。

怎麼辦?杜尚重新買了六個,簽上名,分到世界六大博物館去收藏。

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作品,底下都有“1921-1961”或者“1921-1962”這樣的牌子,就表示是他後來複製的。

大家可以想想,這件東西連杜尚自己都不要了,就說明實在太便宜了。

第二,沒有做工。

其實就是根本沒有做,這個小便器是從垃圾堆裡搬來的:一點都不需要藝術家的才能,一點都不好看。

第三,不需要一個藝術家。第四,沒有欣賞的功能。

曾經我們說,藝術有四樣標準:

材料貴重。但是這個東西的材料很便宜。

做工講究。這一件就毫無做工。

要能突出藝術家的才能以及珍惜性。但這個東西的完成不需要才能,人人會做。

賞心悅目。但是這個東西很難看。

後來有人說,在這個作品裡看到了美感。杜尚說,我自己怎麼沒看出來。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的反叛。這件作品就是要告訴我們:藝術就是反藝術。

禪宗也是這個意思。無論是“棒”還是“喝”——是用棍子打你,還是大吼一聲突然嚇你,其關鍵都是要讓你在禪機間覺悟。

說的就是截斷思想的慣性,擺脫意識形態對人的控制,回到自性。

你其實在平時根本就沒有自己,只不過是順著外界規定的路走。包括創業也是。你們想想,人為什麼要創造呢?如果讓每個人去創造,這本身就是對人的壓迫和規範。這與過去人們認定藝術品一定要美麗,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這就是達達藝術對我們啟示:每個人都能回到我們自己。在達達藝術完成以後,藝術就發生了變化。

1920年代的時候,有人問杜尚,有多少人能讀懂他的作品。

當時杜尚回答:大概有10個。

杜尚的意思是,大家看不懂。

但是看不懂沒有關係。今天所有的藝術家都知道,沒有杜尚的這次革命,我們每個人做的藝術都不過是根據別人做過的藝術以及統治者規定的傳達方式去做藝術。

因此,正是經過這種藝術的變化,現代藝術的革命才一步一步推進起來。

藝術家應該做什麼?雕塑社會

杜尚之後的下一次藝術革命,是以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為代表。

這張照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時,博伊斯帶著學生正在掃地的場景,是一種行為藝術。在那個年代,他提出要保護環境,是一件多麼新鮮的事情。

作為一個納粹飛行員,博伊斯卻意識到:冷戰其實是人類靠自己的信仰思想去選擇排斥和針對其他人。人類的思想本來是自由的,每個人都不相同。然而人類卻把這種不同變成了爭鬥,最後變成了攻擊和毀滅。

人與人之間的維繫靠什麼?對個人權利以及他人的尊重,哪怕人與人之間有所差異,不要彼此為敵。

因此,博伊斯提出:我們與其鬥爭,不如去構建保護環境的意識。當有一天地球毀滅,我們終將必須相聚於同一艘飛船,走向宇宙尋找新的家園。我們要互相保護,哪怕我們每個個人是如此卑微。

博伊斯在森林裡

這張照片——博伊斯在森林裡,用掃帚把落葉掃回森林的這個行動,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這個行動也宣示著綠黨的誕生。

藝術家應該幹什麼?應該雕塑社會。這就是博伊斯提出的理念。

也自此以後,所有藝術都有它的政治針對性和社會批判性,藝術也成為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

大家注意,現在我們看到的荒誕藝術家的行為,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它是在試探:藝術可以如何?藝術可以走向何方?

當代藝術,儘管良莠不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他一定會針對人現在所遇到的困難、限制和局限來進行突破。

所以,我們今天把當代藝術又叫做實驗藝術。意思就是,每一件作品必須具有實驗的品質。

藝術的定位是什麼?消除審美與天賦間人與人的不平等

但今天,有一個問題是,有很多藝術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這些藝術家想把自己變成導師,用一種自以為高明的方式,想教導人民向前走。

其實,這些人忘記了,他們的行為正在覆蓋和干擾每個人的自覺性。

藝術的定位是什麼?是消除在審美與天賦之間人與人的不平等。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變成藝術家。當觀眾面對一個作品的時候,是要成為他自己。這個時候,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

當你面對藝術的時候,是一次契機和遭遇。在遭遇中,一件藝術品無法解釋它的意義,使你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因為,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怎麼走。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只有一條路,路上只有你一人。

我們為什麼要來聽藝術?藝術並不是告訴我們曾經有什麼,那是藝術史。我希望每個人不是追隨我的想法,而是拒絕我的想法。

每一個人完成自我覺悟的時候,才是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或者藝術史家所要嚮往的人間境界。

——————————————

混沌研習社是一所互聯網大學,現有6萬社員,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學習社群,集聚了中國最具商業創新思維的人群。研習社的社員中,有65%是有創新需求的企業創始人及中高管,覆蓋的企業既有創業公司,也有成熟的上市公司、BAT、央企等類型。

有許多世界一流的講者曾經登上演習社的講臺,包括斯坦福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哈佛商學院副院長John Quelch、複雜網路科學奠基人巴拉巴西、創新領域研究者KK、紐約大學教授克萊舍基,以及一線的創業者、投資家,如徐新、羅振宇、閻炎、李豐、王小川、周鴻禕、劉德、傅盛、季琦等等。

大家突然想起這個作品好,要收藏,問杜尚要。

杜尚說,扔掉了。

怎麼辦?杜尚重新買了六個,簽上名,分到世界六大博物館去收藏。

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作品,底下都有“1921-1961”或者“1921-1962”這樣的牌子,就表示是他後來複製的。

大家可以想想,這件東西連杜尚自己都不要了,就說明實在太便宜了。

第二,沒有做工。

其實就是根本沒有做,這個小便器是從垃圾堆裡搬來的:一點都不需要藝術家的才能,一點都不好看。

第三,不需要一個藝術家。第四,沒有欣賞的功能。

曾經我們說,藝術有四樣標準:

材料貴重。但是這個東西的材料很便宜。

做工講究。這一件就毫無做工。

要能突出藝術家的才能以及珍惜性。但這個東西的完成不需要才能,人人會做。

賞心悅目。但是這個東西很難看。

後來有人說,在這個作品裡看到了美感。杜尚說,我自己怎麼沒看出來。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的反叛。這件作品就是要告訴我們:藝術就是反藝術。

禪宗也是這個意思。無論是“棒”還是“喝”——是用棍子打你,還是大吼一聲突然嚇你,其關鍵都是要讓你在禪機間覺悟。

說的就是截斷思想的慣性,擺脫意識形態對人的控制,回到自性。

你其實在平時根本就沒有自己,只不過是順著外界規定的路走。包括創業也是。你們想想,人為什麼要創造呢?如果讓每個人去創造,這本身就是對人的壓迫和規範。這與過去人們認定藝術品一定要美麗,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這就是達達藝術對我們啟示:每個人都能回到我們自己。在達達藝術完成以後,藝術就發生了變化。

1920年代的時候,有人問杜尚,有多少人能讀懂他的作品。

當時杜尚回答:大概有10個。

杜尚的意思是,大家看不懂。

但是看不懂沒有關係。今天所有的藝術家都知道,沒有杜尚的這次革命,我們每個人做的藝術都不過是根據別人做過的藝術以及統治者規定的傳達方式去做藝術。

因此,正是經過這種藝術的變化,現代藝術的革命才一步一步推進起來。

藝術家應該做什麼?雕塑社會

杜尚之後的下一次藝術革命,是以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為代表。

這張照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時,博伊斯帶著學生正在掃地的場景,是一種行為藝術。在那個年代,他提出要保護環境,是一件多麼新鮮的事情。

作為一個納粹飛行員,博伊斯卻意識到:冷戰其實是人類靠自己的信仰思想去選擇排斥和針對其他人。人類的思想本來是自由的,每個人都不相同。然而人類卻把這種不同變成了爭鬥,最後變成了攻擊和毀滅。

人與人之間的維繫靠什麼?對個人權利以及他人的尊重,哪怕人與人之間有所差異,不要彼此為敵。

因此,博伊斯提出:我們與其鬥爭,不如去構建保護環境的意識。當有一天地球毀滅,我們終將必須相聚於同一艘飛船,走向宇宙尋找新的家園。我們要互相保護,哪怕我們每個個人是如此卑微。

博伊斯在森林裡

這張照片——博伊斯在森林裡,用掃帚把落葉掃回森林的這個行動,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這個行動也宣示著綠黨的誕生。

藝術家應該幹什麼?應該雕塑社會。這就是博伊斯提出的理念。

也自此以後,所有藝術都有它的政治針對性和社會批判性,藝術也成為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

大家注意,現在我們看到的荒誕藝術家的行為,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它是在試探:藝術可以如何?藝術可以走向何方?

當代藝術,儘管良莠不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他一定會針對人現在所遇到的困難、限制和局限來進行突破。

所以,我們今天把當代藝術又叫做實驗藝術。意思就是,每一件作品必須具有實驗的品質。

藝術的定位是什麼?消除審美與天賦間人與人的不平等

但今天,有一個問題是,有很多藝術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這些藝術家想把自己變成導師,用一種自以為高明的方式,想教導人民向前走。

其實,這些人忘記了,他們的行為正在覆蓋和干擾每個人的自覺性。

藝術的定位是什麼?是消除在審美與天賦之間人與人的不平等。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變成藝術家。當觀眾面對一個作品的時候,是要成為他自己。這個時候,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

當你面對藝術的時候,是一次契機和遭遇。在遭遇中,一件藝術品無法解釋它的意義,使你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因為,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怎麼走。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只有一條路,路上只有你一人。

我們為什麼要來聽藝術?藝術並不是告訴我們曾經有什麼,那是藝術史。我希望每個人不是追隨我的想法,而是拒絕我的想法。

每一個人完成自我覺悟的時候,才是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或者藝術史家所要嚮往的人間境界。

——————————————

混沌研習社是一所互聯網大學,現有6萬社員,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學習社群,集聚了中國最具商業創新思維的人群。研習社的社員中,有65%是有創新需求的企業創始人及中高管,覆蓋的企業既有創業公司,也有成熟的上市公司、BAT、央企等類型。

有許多世界一流的講者曾經登上演習社的講臺,包括斯坦福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哈佛商學院副院長John Quelch、複雜網路科學奠基人巴拉巴西、創新領域研究者KK、紐約大學教授克萊舍基,以及一線的創業者、投資家,如徐新、羅振宇、閻炎、李豐、王小川、周鴻禕、劉德、傅盛、季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