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瀘州:楊升庵“落戶”敘永魚鳧書院

川南經濟網訊 經過幾個月的策劃和資料收集整理製作,

最近,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之一的明朝第一才子楊升庵以“楊升庵在敘永”的方式落戶敘永魚鳧書院,此次呈現內容包括四川十大歷史名人簡介、本人生平簡歷、在敘軼事、部分詩詞和“魚鳧關”手跡、後輩書畫家們對其詩詞書畫再創作等內容,再現了楊升庵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貢獻。據悉,類似的“楊升庵紀念館”在瀘州尚屬首例。

楊升庵於明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

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複為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于雲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于四川、雲南等地,終老于永昌衛。

相關連結:

楊升庵簡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耳熟能詳的《臨江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系楊升庵在瀘州創作。楊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

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於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複為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于雲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于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于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於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諡"文憲",世稱"楊文憲"。

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謫戍雲南期間,多次往返逗留於敘永,並為敘永的江門峽、魚鳧關、普市、雪山關、赤水河等留下了數十首詩詞,至今流傳甚廣,對敘永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余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諡"文憲",世稱"楊文憲"。

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謫戍雲南期間,多次往返逗留於敘永,並為敘永的江門峽、魚鳧關、普市、雪山關、赤水河等留下了數十首詩詞,至今流傳甚廣,對敘永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余種,後人輯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