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亮出“改革牌” 奏響“交城音” 盤點2017 展望2018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風雲變幻,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競爭激烈,最重要的是激流勇進;迎接挑戰,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

在交城,改革,從未如此蹄疾步穩;創新,

從未如此強勁有力;實幹,從未如此上下同欲!

縣十五次黨代會以來,改革創新、勇於擔當、真抓實幹,構築了當下交城最鮮明的時代特色。圍繞黨代會提出的“實施五個提升、打造一城三區、建設三個交城”總體部署,縣委、縣政府亮出“改革牌”、奏響“交誠音”,帶領23萬交城人民在交山大地上演繹了一場思想破冰、行動突圍、機制創新、點面開花的生動實踐。

思想破冰 風正潮平正當時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的力度、工作的進度和發展的速度。圍繞“實施五個提升、打造一城三區、建設三個交城”總體部署,交城縣聚焦問題、系統謀劃,先行先試、大膽突破,審時度勢提出了深入推進“六城同創”、扎實開展“十大行動”、努力實現“五大突破”的戰略思想,在全縣開展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

在這場看不見的“革命”中,縣委書記劉應剛,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潞萍帶領縣級領導班子以實現交城振興崛起為己任,身先士卒、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白天調研、晚上開會,工作日實幹、休息天總結,“白+黑”、“5+2”成了他們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在他們的帶領和感染下,全縣廣大幹部職工人心思齊、人心思幹,風清、氣正、勁足的好環境已然形成。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革命”中,新一屆縣委政府以更加開放的眼界創造、創新、創路,以更加廣闊的思維敢試、敢冒、敢幹,對政策之內加快幹,政策之外探索幹。對企業訴求、項目需求、群眾期盼擔“責”不推,主動回應;對矛盾、問題、困難擔“難”不怯,敢於碰硬;對深層次改革問題、敏感問題擔“險”不夷,大膽突破;對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幹部,擔“當”不困。進一步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

激發了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

創建全域旅遊、打造文旅雙創;開工兩河治理、試水3P模式;實施六城同創、攻堅環境改善;佈局“一大三新”、打造招商引擎……一項項政策相繼出臺,一條條探索付諸實踐,一個個變化直暖人心。在用思想改革鋪就的創新發展之路上,新一屆縣委政府把工作實績實實在在記在了老百姓的“幸福帳單”上。

行動突圍 一城三區加速度

思想破冰,決定行動突圍。改革進行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決心更重要的是行動。圍繞打造“一城三區”,建設“三個交城”總體佈局,全縣上下同心、大膽突圍、加速行動,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在經濟轉型發展、大縣城建設、全域旅遊等多個主戰場,跑出了交城速度,也打造了交城精神。

開發區提檔升級

如同眾多資源型城市一樣,在交城,以焦化、鑄造、化工為主的傳統產業,由於多種制約因素,早已舉步維艱,產業格局亟待調整、突破。

縣十五次黨代會以來,交城縣結合實際、依託產業優勢、實施創新驅動,制定了《交城縣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方案》,明確產業定位,鎖定高新產業,確定了以“一大三新”(即大資料、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產業新結構,構築了交城未來發展的頂樑柱。

2017年5月26日,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就在當天,山西·交城大資料產業園正式奠基,總投資11億元的中交網通智慧高速大資料項目目作為產業園首批項目成功落戶交城,標誌著我縣真正開啟了大資料時代。從2016年11月份開始接洽談判、實地考察,到2017年1月12日召開大資料產業研討會,決定專案實施的各項具體工作計畫,再到5月26日奠基開工,交城縣用了短短半年時間,推進速度之快、帶動效應之廣,使該專案成為全市,甚至全省招商引資工作的成功典範。

圍繞“一大三新”主題,交城縣牢牢樹立開放即發展、招商即發展的理念,堅持用系統和定向的觀點改進招商引資工作、深化招商選商機制,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瞄準京津冀、環渤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緊盯行業領軍企業、緊盯產業轉移方向,強化產業對接、企業對接、專案對接和產銷銜接,黨政考察團多次深入一線發達地區主動出擊、廣泛聯繫,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親情招商、以商招商,千方百計引進了一批以雙高煤深加工示範基地專案、中晶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為代表的一流項目。

調結構,實現傳統產業向“一大三新”轉變;重招商,實現從傳統經濟向外向經濟轉變;促改革,實現禁錮教條向破舊立新轉變。在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交城縣發展的大底盤正日益厚實,區域經濟強縣的氣場也日益強壯。

大縣城建設快速推進

交城城市建設底子差、欠帳多,如何突破“吃飯財政”困境,使縣城面貌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變樣,交城縣堅持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城市服務提升,全面打響了六城同創攻堅戰。

“六城同創”不僅是建設“三個交城”的關鍵之舉,更是縣委、政府勇於擔當、勇創一流、自我改革、自我提升的創新之舉。

2017年3月28日,隨著縣委書記劉應剛一聲令下,交城縣永甯路、卻波街棚戶區改造大規模拆遷正式啟動, 一場以“54321”城建擴容提質工程為主線的城市基礎設施翻身仗隨之打響。作為六城同創的頭號戰役,在這場攻堅戰役中,縣鄉村三級幹部夜以繼日、連續奮戰,縣直有關部門精誠團結、通力協作,沿線群眾舍小為大、全力支持,短短數月,便完成了涉及住戶405戶,5900多平米的拆遷面積,道路建設也隨即展開。以“54321”工程為起點和突破口,交城“十縱十橫五迴圈”的路網框架結構逐步完善,大縣城建設快速推進。

全域旅遊蓬勃興起

創意變成生意、智慧帶來實惠。為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打造“山水交城、誠交天下”品牌,交城縣穩穩地踏在了全省大力支持雙創、推進雙創的節拍上,率先提出文旅雙創,並成功申報了全省唯一的文旅雙創示範基地,建成了占地3300平方米的交城創穀。

在推進文旅雙創、創建全域旅遊的交城模式道路上,縣委書記劉應剛、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潞萍親自當起推銷員,為交城品牌代言,為山水交城呐喊。

在第二季“人說山西好風光”電視競演汾陽賈家莊的舞臺上,縣委書記、縣長傾力上陣推介交城,全域旅遊吉祥物“褐小美”驚豔亮相;在第三屆山西文博會上,交城作為全省唯一單獨設館參展的縣份,推出了40件文旅雙創產品和數十種非遺產品,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讚揚;“醉美交城山、夢幻龐泉溝”全國攝影大賽,吸引了省內外300多名攝影愛好者踴躍投稿,通過鏡頭將交城山水推向全國,進一步提高了交城的知名度美譽度;“萬畝黃芥花”攝影節,使“八月交城看花海”成為省內外遊客的熱衷和首選;卦山、玄中寺創5A景區推介晚會,再次“唱響交城山”,全面展現了交城全域旅遊的嶄新形象。

一年來,交城已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迅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遊客矚目追捧的旅遊目的地。全域旅遊正成為交城轉型發展的又一張“王牌”。

機制創新 點面開花香滿園

創新引領發展,發展成就夢想。沒有創新發展,就沒有深度轉型。在新一輪的改革大潮中,交城縣向中央看齊、向省委市委對標,聚焦“難點”、直擊“痛點”、克服“弱點”,在投融資體制改革、開發區改革創新、加快科技創新、補齊人才短板、推進放管服效改革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由點及面、點面開花的新成效。如今的交城,創新之花花香滿園、改革之果碩果盈枝。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

如何用4個多億的財政盤子支撐起200多億的建設規模,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在積極爭取上級投資的基礎上,交城縣積極探索政府融資新模式,成功引進了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汾河流域交城磁窯河瓦窯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作為國家財政部確定的全國第三批、呂梁市首個PPP示範項目,交城縣為全市PPP模式的運用開啟了先河,樹立了標杆。緊接著,交城縣又與中新國控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合作協定、將交城山旅遊大通道建設項目整體打包列入PPP項目。

基礎設施項目用好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加大銀行信貸力度、用好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同時鼓勵企業上市直接融資。2017年9月28日,交城縣新元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全縣、全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這也標誌著我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對於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

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

開發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載體,交城縣緊緊圍繞“整合、改制、擴區、調規”總要求,頂層設計、高位謀劃,制訂了《2017年開發區發展行動方案》,把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作為轉型綜改的重要戰略突破口來抓。加快“三化三制”改革,抽調多名經濟專業的科級幹部到開發區任職,切實把懂經濟、肯鑽研、素質高、願付出的人才充實到開發區管理團隊中,形成了幹部競聘上崗、職責分工明確、人員雙向選擇的管理運行機制,確保公共服務政策優先向開發區傾斜,各類要素優先向開發區集聚。同時,交城縣打破固有思維、進行新模式探索,率先在全省籌備建立了集展示、服務為一體的能源綜合管理平臺,著力構建“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體系,努力把交城經濟開發區打造成我縣改革創新的“橋頭堡”。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人才是關鍵、人才也是短板,如何破解“孔雀東南飛”的人才逆境,改變長久以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尷尬處境。交城縣把人才引作為改革創新大戲的開場白,制定了《科技人才創新行動方案》、《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方案》,建立了人才庫、專家庫,重點引進了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升級、培育高新產業和實現成果轉化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目前已引進院士4人、“千人計畫”專家3人、博導5人、博士(教授)15人、高級工程師40人、高端人才110人,與全國60多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

在這場人才大戲中,交城廣撒英雄帖,用求賢若渴的一腔誠意,呼喚交商交才回鄉創業;用一系列人才跟進政策吸引眾多外來有識之士來交投資;在全縣範圍內大興識才愛才敬才之風,宣導“工匠精神”,用好本土人才、重視草根人才,力爭讓每一個人都有用武之地。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

放管服效改革涉及人民群眾具體利益,交城縣把推進放管服效改革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從最緊迫的、老百姓最期盼的事項改起,簡化辦事流程,凡沒有法律依據的,原則上一律取消,努力讓群眾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清楚、一次就辦好;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聯審聯批,利用政務服務平臺、線上審批平臺,推進“智慧政務”建設,不斷健全和完善“13710”電子督辦平臺,對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改革事項、重點工作任務實行清單化、限期制管理,以清單管理推進簡政放權,促進政府服務“去庫存”。

民生為本 幸福交城帳單實

民生福祉與改革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地強調:“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使人民群眾獲得感更強 ,始終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攻堅深水、破局解困,本著“多謀群眾之利、多解群眾之憂,該給群眾辦的事兒一件也不能少”的原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一步步兌現著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消除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最基本的一步。我縣緊緊圍繞“3558”脫貧攻堅戰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產業為先、重點突破,合力唱好產業脫貧、穩步脫貧、和諧脫貧“三部曲”,代表全省接受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汪洋副總理的檢閱。

東坡底鄉是交城縣典型的深度貧困偏遠鄉鎮,貧困率達到了41%。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窘,縣委、縣政府在統籌考慮群眾居住習慣、產業發展空間、公共服務配套等因素的基礎上,按照“就親、就近、就學、就業”原則,在西營鎮建設東坡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可集中安置東坡底鄉7個村170戶424人,目前已全部分房到戶。為了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交城縣探索出了“六個一”工作措施,即守住一條底線、保障一戶就業門路、算好一筆經濟賬、制定一套管理機制、建立一套民生保障、配套一整套基礎設施。在西營安置點同步新建了後續產業服裝加工廠和LED燈廠,可為搬遷戶提供200個就業崗位。

東坡底易地扶貧搬遷只是我縣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因人而異的“四因思路”,分類推進移民搬遷的一個成功縮影。不僅破解了深度貧困地區扶貧難題,也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當創新帶來的實惠真正惠及民生,改革紅利才能真正讓群眾共用。

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交城縣委、縣政府把人民的呼聲當成動力,把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當成奮鬥的目標,強力推進龍門供水和進山大通道兩大歷史工程、圓夢工程。2017年6月29日,龍門供水工程全線竣工通水,“交城山交城水,不澆交城澆文水”終成歷史,進山大通道PPP項目穩步推進,交城人進山入川跨縣繞行,守著文峪河卻用不上交城水的情結終於得以開解,千年夢想終成現實。

翻開這一年來的實績和帳單:多措並舉開工多項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好校長、好教師培育工程,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推進山醫大醫院交城分院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發力健康交城建設;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強文化交城軟實力;積極開展人才招聘,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始終壓實“兩個責任”,強化紅線意識,全力抓好安全生產;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開展“1+7”環保攻堅戰,守護交城碧水藍天;加快“平安交城”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真情實踐中,新一屆縣委、政府求得了突破,更贏得了民心。

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壯士斷腕之決心難以開展;沒有破局解困的之慧心難以成就;沒有久久為功之恒心難以推進。

從調查研究到謀篇佈局、從構建改革四梁八柱到以破竹之勢點面開花,交城縣委、縣政府承載著全縣人民的期許,破困局、解難題、清障礙、除頑疾,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以披荊斬棘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魄力、力挽狂瀾的智慧、實幹擔當的作為,一往無前、鏗鏘行進,誓為23萬交城兒女開創美好未來!

由於多種制約因素,早已舉步維艱,產業格局亟待調整、突破。

縣十五次黨代會以來,交城縣結合實際、依託產業優勢、實施創新驅動,制定了《交城縣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方案》,明確產業定位,鎖定高新產業,確定了以“一大三新”(即大資料、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產業新結構,構築了交城未來發展的頂樑柱。

2017年5月26日,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就在當天,山西·交城大資料產業園正式奠基,總投資11億元的中交網通智慧高速大資料項目目作為產業園首批項目成功落戶交城,標誌著我縣真正開啟了大資料時代。從2016年11月份開始接洽談判、實地考察,到2017年1月12日召開大資料產業研討會,決定專案實施的各項具體工作計畫,再到5月26日奠基開工,交城縣用了短短半年時間,推進速度之快、帶動效應之廣,使該專案成為全市,甚至全省招商引資工作的成功典範。

圍繞“一大三新”主題,交城縣牢牢樹立開放即發展、招商即發展的理念,堅持用系統和定向的觀點改進招商引資工作、深化招商選商機制,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瞄準京津冀、環渤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緊盯行業領軍企業、緊盯產業轉移方向,強化產業對接、企業對接、專案對接和產銷銜接,黨政考察團多次深入一線發達地區主動出擊、廣泛聯繫,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親情招商、以商招商,千方百計引進了一批以雙高煤深加工示範基地專案、中晶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為代表的一流項目。

調結構,實現傳統產業向“一大三新”轉變;重招商,實現從傳統經濟向外向經濟轉變;促改革,實現禁錮教條向破舊立新轉變。在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交城縣發展的大底盤正日益厚實,區域經濟強縣的氣場也日益強壯。

大縣城建設快速推進

交城城市建設底子差、欠帳多,如何突破“吃飯財政”困境,使縣城面貌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變樣,交城縣堅持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城市服務提升,全面打響了六城同創攻堅戰。

“六城同創”不僅是建設“三個交城”的關鍵之舉,更是縣委、政府勇於擔當、勇創一流、自我改革、自我提升的創新之舉。

2017年3月28日,隨著縣委書記劉應剛一聲令下,交城縣永甯路、卻波街棚戶區改造大規模拆遷正式啟動, 一場以“54321”城建擴容提質工程為主線的城市基礎設施翻身仗隨之打響。作為六城同創的頭號戰役,在這場攻堅戰役中,縣鄉村三級幹部夜以繼日、連續奮戰,縣直有關部門精誠團結、通力協作,沿線群眾舍小為大、全力支持,短短數月,便完成了涉及住戶405戶,5900多平米的拆遷面積,道路建設也隨即展開。以“54321”工程為起點和突破口,交城“十縱十橫五迴圈”的路網框架結構逐步完善,大縣城建設快速推進。

全域旅遊蓬勃興起

創意變成生意、智慧帶來實惠。為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打造“山水交城、誠交天下”品牌,交城縣穩穩地踏在了全省大力支持雙創、推進雙創的節拍上,率先提出文旅雙創,並成功申報了全省唯一的文旅雙創示範基地,建成了占地3300平方米的交城創穀。

在推進文旅雙創、創建全域旅遊的交城模式道路上,縣委書記劉應剛、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潞萍親自當起推銷員,為交城品牌代言,為山水交城呐喊。

在第二季“人說山西好風光”電視競演汾陽賈家莊的舞臺上,縣委書記、縣長傾力上陣推介交城,全域旅遊吉祥物“褐小美”驚豔亮相;在第三屆山西文博會上,交城作為全省唯一單獨設館參展的縣份,推出了40件文旅雙創產品和數十種非遺產品,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讚揚;“醉美交城山、夢幻龐泉溝”全國攝影大賽,吸引了省內外300多名攝影愛好者踴躍投稿,通過鏡頭將交城山水推向全國,進一步提高了交城的知名度美譽度;“萬畝黃芥花”攝影節,使“八月交城看花海”成為省內外遊客的熱衷和首選;卦山、玄中寺創5A景區推介晚會,再次“唱響交城山”,全面展現了交城全域旅遊的嶄新形象。

一年來,交城已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迅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遊客矚目追捧的旅遊目的地。全域旅遊正成為交城轉型發展的又一張“王牌”。

機制創新 點面開花香滿園

創新引領發展,發展成就夢想。沒有創新發展,就沒有深度轉型。在新一輪的改革大潮中,交城縣向中央看齊、向省委市委對標,聚焦“難點”、直擊“痛點”、克服“弱點”,在投融資體制改革、開發區改革創新、加快科技創新、補齊人才短板、推進放管服效改革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由點及面、點面開花的新成效。如今的交城,創新之花花香滿園、改革之果碩果盈枝。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

如何用4個多億的財政盤子支撐起200多億的建設規模,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在積極爭取上級投資的基礎上,交城縣積極探索政府融資新模式,成功引進了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汾河流域交城磁窯河瓦窯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作為國家財政部確定的全國第三批、呂梁市首個PPP示範項目,交城縣為全市PPP模式的運用開啟了先河,樹立了標杆。緊接著,交城縣又與中新國控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合作協定、將交城山旅遊大通道建設項目整體打包列入PPP項目。

基礎設施項目用好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加大銀行信貸力度、用好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同時鼓勵企業上市直接融資。2017年9月28日,交城縣新元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全縣、全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這也標誌著我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對於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

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

開發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載體,交城縣緊緊圍繞“整合、改制、擴區、調規”總要求,頂層設計、高位謀劃,制訂了《2017年開發區發展行動方案》,把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作為轉型綜改的重要戰略突破口來抓。加快“三化三制”改革,抽調多名經濟專業的科級幹部到開發區任職,切實把懂經濟、肯鑽研、素質高、願付出的人才充實到開發區管理團隊中,形成了幹部競聘上崗、職責分工明確、人員雙向選擇的管理運行機制,確保公共服務政策優先向開發區傾斜,各類要素優先向開發區集聚。同時,交城縣打破固有思維、進行新模式探索,率先在全省籌備建立了集展示、服務為一體的能源綜合管理平臺,著力構建“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體系,努力把交城經濟開發區打造成我縣改革創新的“橋頭堡”。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人才是關鍵、人才也是短板,如何破解“孔雀東南飛”的人才逆境,改變長久以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尷尬處境。交城縣把人才引作為改革創新大戲的開場白,制定了《科技人才創新行動方案》、《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方案》,建立了人才庫、專家庫,重點引進了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升級、培育高新產業和實現成果轉化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目前已引進院士4人、“千人計畫”專家3人、博導5人、博士(教授)15人、高級工程師40人、高端人才110人,與全國60多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

在這場人才大戲中,交城廣撒英雄帖,用求賢若渴的一腔誠意,呼喚交商交才回鄉創業;用一系列人才跟進政策吸引眾多外來有識之士來交投資;在全縣範圍內大興識才愛才敬才之風,宣導“工匠精神”,用好本土人才、重視草根人才,力爭讓每一個人都有用武之地。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

放管服效改革涉及人民群眾具體利益,交城縣把推進放管服效改革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從最緊迫的、老百姓最期盼的事項改起,簡化辦事流程,凡沒有法律依據的,原則上一律取消,努力讓群眾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清楚、一次就辦好;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聯審聯批,利用政務服務平臺、線上審批平臺,推進“智慧政務”建設,不斷健全和完善“13710”電子督辦平臺,對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改革事項、重點工作任務實行清單化、限期制管理,以清單管理推進簡政放權,促進政府服務“去庫存”。

民生為本 幸福交城帳單實

民生福祉與改革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地強調:“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使人民群眾獲得感更強 ,始終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攻堅深水、破局解困,本著“多謀群眾之利、多解群眾之憂,該給群眾辦的事兒一件也不能少”的原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一步步兌現著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消除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最基本的一步。我縣緊緊圍繞“3558”脫貧攻堅戰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產業為先、重點突破,合力唱好產業脫貧、穩步脫貧、和諧脫貧“三部曲”,代表全省接受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汪洋副總理的檢閱。

東坡底鄉是交城縣典型的深度貧困偏遠鄉鎮,貧困率達到了41%。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窘,縣委、縣政府在統籌考慮群眾居住習慣、產業發展空間、公共服務配套等因素的基礎上,按照“就親、就近、就學、就業”原則,在西營鎮建設東坡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可集中安置東坡底鄉7個村170戶424人,目前已全部分房到戶。為了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交城縣探索出了“六個一”工作措施,即守住一條底線、保障一戶就業門路、算好一筆經濟賬、制定一套管理機制、建立一套民生保障、配套一整套基礎設施。在西營安置點同步新建了後續產業服裝加工廠和LED燈廠,可為搬遷戶提供200個就業崗位。

東坡底易地扶貧搬遷只是我縣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因人而異的“四因思路”,分類推進移民搬遷的一個成功縮影。不僅破解了深度貧困地區扶貧難題,也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當創新帶來的實惠真正惠及民生,改革紅利才能真正讓群眾共用。

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交城縣委、縣政府把人民的呼聲當成動力,把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當成奮鬥的目標,強力推進龍門供水和進山大通道兩大歷史工程、圓夢工程。2017年6月29日,龍門供水工程全線竣工通水,“交城山交城水,不澆交城澆文水”終成歷史,進山大通道PPP項目穩步推進,交城人進山入川跨縣繞行,守著文峪河卻用不上交城水的情結終於得以開解,千年夢想終成現實。

翻開這一年來的實績和帳單:多措並舉開工多項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好校長、好教師培育工程,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推進山醫大醫院交城分院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發力健康交城建設;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強文化交城軟實力;積極開展人才招聘,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始終壓實“兩個責任”,強化紅線意識,全力抓好安全生產;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開展“1+7”環保攻堅戰,守護交城碧水藍天;加快“平安交城”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真情實踐中,新一屆縣委、政府求得了突破,更贏得了民心。

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壯士斷腕之決心難以開展;沒有破局解困的之慧心難以成就;沒有久久為功之恒心難以推進。

從調查研究到謀篇佈局、從構建改革四梁八柱到以破竹之勢點面開花,交城縣委、縣政府承載著全縣人民的期許,破困局、解難題、清障礙、除頑疾,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以披荊斬棘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魄力、力挽狂瀾的智慧、實幹擔當的作為,一往無前、鏗鏘行進,誓為23萬交城兒女開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