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部驚豔了我的好片,有著和《芳華》不一樣的味道!

每次馮小剛的新作上映總能引起話題熱潮。

剛上映的《芳華》又引發了一代人對他們芳華的思憶。

歲月流逝芳華去,徒添感歎和唏噓。

螢幕再現芳華,是讓前人回憶,更是讓後人銘記。

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有這樣一部以“銘記”為基調的歷史題材電影引人矚目,

獲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劇本獎。

這部新晉導演的處☆禁☆女作,卻有著和《芳華》不一樣的味道——

《遺忘詩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

豆瓣7.7,有人說這是一部融合拉美魔幻與歷史反思的優秀處☆禁☆女作。

看這海報,一隻藍鯨在天空飛翔,風格帶有魔幻色彩。

拉美魔幻給觀影人的普遍印象就如咖啡拉花,神奇而絢麗。

而歷史反思則如同藥丸,往往能戳到一個民族的痛處。

不過這兩樣搭配著吃,是什麼效果?有點小期待。

男主是看守太平間的糟老頭,一個忘記自己姓名和年紀的人,一個隨時準備入土為安的人。

某天,他恰巧碰見了來墓園祭奠親人的熟人。

老人脫口而出,他本是被判15年的囚犯,卻在第2679天時,被提前釋放。

囚犯確實因為在監獄中用石灰粉幫政客們掩蓋反抗者的鮮血,所以被提前釋放。

僅僅幾十秒的對話告訴我們:這個老人並不簡單!

老人忘卻自己的姓名和年紀,卻對罪犯的生平事蹟瞭若指掌。

在遊行抗議期間,老人看守的太平間多了許多“無名屍體”。

某天夜晚老人被闖門而入的執法者帶走,他們逼著老人跪在地上。

看老人蹣跚著腿跪下的樣子,執法者並沒有得到滿足,肆意對他捆綁、毆打。

其實他們毆打老人只是隨意取樂,真實目的是將太平間中部分“敏感”的屍體帶走毀屍滅跡。

活人尚且被滅口,自然也不會留下屍體作為證據。

執法之人行罪惡之事,這在當時背景下是家常便飯。

鏡頭並沒有直接對準施暴者,導演選擇以反光的角度來表現這場暴力。

鏡頭中從始至終都沒有敵人出現,但死亡的恐慌氣息無處不在。

第二天,老人發現他們還遺漏了具“無名女屍”沒有處理。

生前,她備受折辱。老人希望她死後能安息。

他決定以“父女身份”認領這具女屍。

“認屍”的橋段也曾在16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中出現。

納粹集中營的囚犯索爾無意間發現一具孩童屍體,他以“孩子父親”的身份,

拼死認領回孩子的遺體,最後還找來牧師為“兒子”超度。

不光是讓亡魂得以安息,想必還讓活著的人獲得心靈的救贖。

老人認為,每個故事都該有結尾,人也不例外。

這些人不該如塵土一般被人遺忘,哪怕能給他們挖座墳,立塊碑,也是有意義的。

為安葬女屍,老人毅然將為自己準備的墓地讓出來。

可是要認領“無名女屍”,還得要身份證明。

老人想起數次在街頭碰見的一位老婦人。

她的女兒因遊行而失蹤(影sir猜想,是被秘密逮捕處決),常在街頭黯然神傷地找尋女兒。

老人找老婦人要到她那失蹤女兒的身份證明,終於認領到“無名女屍”。

就這樣,“無名女屍”突然有了父親和母親,就是老人和老婦人。

老人沒有改變時代的通天能力,只能銘記幫兇的惡行(囚犯替惡政掩蓋真相),銘記死去的反抗者(埋葬無名女孩)。

心情鬱結的老人望著窗外。

突然,一頭藍鯨從天際飛過,朝著遠方而去!

氣質陡變,從片子開頭到現在,一直彌漫的死亡氛圍煙消雲散。

現實主義秒變魔幻主義,魔幻風爆棚,有木有!

老人還有個小愛好,收集貼紙。

就像我們小時候,將報紙上喜愛的圖案剪下來,貼在日記本上。

只不過老人是收集報紙上的各類死亡事件,上面觸目驚心的死亡數字讓人頭皮發麻。

為自由而戰的人呐,需要被其他人永遠地銘記或懷念,這就是老人所堅持的正義。

新聞裡播報著關於鯨魚的新聞:

海岸邊七條大鯨擱淺,其中1只鯨魚得到救治,另外6只沒有存活。活著的鯨魚不斷在6只同類死去的岸邊徘徊。鯨魚作為群居動物,與同類有著緊密的聯繫,它們會遭受著同類死亡帶來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類是它們的後代、朋友或者親屬,他們會緊緊跟隨不願離開,這和人類的行為十分相近。

這是一種對“鯨魚集體自殺”現象尚未證實的猜想。

不過這種說法卻對鏡頭中屢次“魔幻”出場的鯨魚有了合理解釋。

在這場浩劫中“擱淺的鯨魚”很多,是那些受害者和反抗者。

老人和老婦人冒著危險站出來,他們就是奔赴鯨屍的“鯨魚”。

結尾時,“無名女屍”的葬禮順利舉行。

諷刺的是,葬禮的邀請函就是總統競選單的背面,隱喻地表達民主的虛假。

與此同時,老人同事女兒的婚禮開始。

葬禮意味著結束,婚禮則表示新生命的孕育。

老人一直在計算著自己挖掘的墓坑數,無名女孩便是第一千零一個,

至此一千零一個死亡的故事全部結束,接下來是衝破黑暗的光明和希望。

老人跑到海邊,望著岸上擱淺的鯨魚屍體,久久不能忘懷。

在危難中,鯨魚尚且不會放棄自己的同胞,人當然也不會。

每在危難之際,總有人挺身而出,片中的老人如此,老來喪女的婦人亦如此,

他們身上人性的光輝在被黑暗籠罩的城市中閃閃發光。

而藍色系的濾鏡增添了電影幾分詩意的情懷,如一首淒婉悲愴的歷史悲歌。

伊朗導演特意模糊了時空概念,甚至不惜在智利取景,他的真實目的並不難猜:

他的祖國伊朗仍在追尋自由的路上前行,

這首如詩般的電影正是獻給那些在抗爭中被遺忘的人。

他們需要被銘記!

第二天,老人發現他們還遺漏了具“無名女屍”沒有處理。

生前,她備受折辱。老人希望她死後能安息。

他決定以“父女身份”認領這具女屍。

“認屍”的橋段也曾在16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中出現。

納粹集中營的囚犯索爾無意間發現一具孩童屍體,他以“孩子父親”的身份,

拼死認領回孩子的遺體,最後還找來牧師為“兒子”超度。

不光是讓亡魂得以安息,想必還讓活著的人獲得心靈的救贖。

老人認為,每個故事都該有結尾,人也不例外。

這些人不該如塵土一般被人遺忘,哪怕能給他們挖座墳,立塊碑,也是有意義的。

為安葬女屍,老人毅然將為自己準備的墓地讓出來。

可是要認領“無名女屍”,還得要身份證明。

老人想起數次在街頭碰見的一位老婦人。

她的女兒因遊行而失蹤(影sir猜想,是被秘密逮捕處決),常在街頭黯然神傷地找尋女兒。

老人找老婦人要到她那失蹤女兒的身份證明,終於認領到“無名女屍”。

就這樣,“無名女屍”突然有了父親和母親,就是老人和老婦人。

老人沒有改變時代的通天能力,只能銘記幫兇的惡行(囚犯替惡政掩蓋真相),銘記死去的反抗者(埋葬無名女孩)。

心情鬱結的老人望著窗外。

突然,一頭藍鯨從天際飛過,朝著遠方而去!

氣質陡變,從片子開頭到現在,一直彌漫的死亡氛圍煙消雲散。

現實主義秒變魔幻主義,魔幻風爆棚,有木有!

老人還有個小愛好,收集貼紙。

就像我們小時候,將報紙上喜愛的圖案剪下來,貼在日記本上。

只不過老人是收集報紙上的各類死亡事件,上面觸目驚心的死亡數字讓人頭皮發麻。

為自由而戰的人呐,需要被其他人永遠地銘記或懷念,這就是老人所堅持的正義。

新聞裡播報著關於鯨魚的新聞:

海岸邊七條大鯨擱淺,其中1只鯨魚得到救治,另外6只沒有存活。活著的鯨魚不斷在6只同類死去的岸邊徘徊。鯨魚作為群居動物,與同類有著緊密的聯繫,它們會遭受著同類死亡帶來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類是它們的後代、朋友或者親屬,他們會緊緊跟隨不願離開,這和人類的行為十分相近。

這是一種對“鯨魚集體自殺”現象尚未證實的猜想。

不過這種說法卻對鏡頭中屢次“魔幻”出場的鯨魚有了合理解釋。

在這場浩劫中“擱淺的鯨魚”很多,是那些受害者和反抗者。

老人和老婦人冒著危險站出來,他們就是奔赴鯨屍的“鯨魚”。

結尾時,“無名女屍”的葬禮順利舉行。

諷刺的是,葬禮的邀請函就是總統競選單的背面,隱喻地表達民主的虛假。

與此同時,老人同事女兒的婚禮開始。

葬禮意味著結束,婚禮則表示新生命的孕育。

老人一直在計算著自己挖掘的墓坑數,無名女孩便是第一千零一個,

至此一千零一個死亡的故事全部結束,接下來是衝破黑暗的光明和希望。

老人跑到海邊,望著岸上擱淺的鯨魚屍體,久久不能忘懷。

在危難中,鯨魚尚且不會放棄自己的同胞,人當然也不會。

每在危難之際,總有人挺身而出,片中的老人如此,老來喪女的婦人亦如此,

他們身上人性的光輝在被黑暗籠罩的城市中閃閃發光。

而藍色系的濾鏡增添了電影幾分詩意的情懷,如一首淒婉悲愴的歷史悲歌。

伊朗導演特意模糊了時空概念,甚至不惜在智利取景,他的真實目的並不難猜:

他的祖國伊朗仍在追尋自由的路上前行,

這首如詩般的電影正是獻給那些在抗爭中被遺忘的人。

他們需要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