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隴南成縣鐔家河最後一個殺豬匠人

殺豬匠曾經是農村很火的一門手藝。過去,農村幾呼家家養豬,要把生豬變成吃貨,就離不了殺豬匠。農曆臘八一過,年味漸濃,殺豬匠也就忙了起來。殺一頭豬,主家酬謝一吊上好的肉,

一天要殺三五頭豬,忙祿一個臘月,全家一年吃肉吃油就都有了。
​鐔家河的殺豬匠叫王登俊,年輕時都叫他王聾子,大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師傅叫老魏,老魏生活不寬裕,王聾子對老魏一家很是關照,老魏沒有兒子,過世時安埋王聾子出了大力。
王聾子的這一點表現很讓人尊敬。前些年還有豬可殺時,王聾子殺豬時都叫著老魏給女子招下的女婿老梁。王聾子對師傅一家的態度,贏得了他在鐔家河的地位,提起他,都豎大拇指,說他知恩圖報,夠人。
​在我印象中,王聾子隨活,沒有其他殺豬匠身上常有的殺氣。
小時候莊裡過事情時,常和他開玩笑,與他砸沙鍋賭酒,他輸了就喝,我輸了就耍賴,他也不記較。
​後來,喂豬的人漸漸少了,他會殺豬這門手藝也漸漸被人遺忘了。只是知道他的四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他也上七十歲了。
​去年春節前和媽說起,那兒有農戶家散養的豬肉,買點過年時吃。媽說,王聾子從十月開始,從四鄰八鄉收購了些豬,喂在公社娃家的豬圈裡,等臘月裡年集上就殺了賣肉。到時候可以買一點。
​現在一家一戶喂豬的人越來越少了,都是規模化養殖,吃的是合成飼料,出欄時間短,肉是沒有記憶中的香了。幾年前到黑溝去,在秦支書家吃午飯,飯還沒熟,從廚房飄來的炒肉的香氣就把人迷住了。大家不約而同地說,土豬肉。
​王聾子雖然年逾古稀,可也不願閑著,在四鄉八處誰家有不願再喂的豬,他就收下來,先喂上一兩個月,等到臘月時就殺了賣肉。他的手藝終於又派上用場了。
​王聾子這個手藝人,將是鐔家河最後一個殺豬匠,他的手藝是有傳承的,磕了頭、拜了師傅的。他也對師傅盡到了一個徒弟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成全了師傅,也成全了自己。多年前他就為自已的手藝找傳承人,最早是七斤,後來七斤外出闖蕩,不了了之。後來他又打算收愛民為徒,愛民又隨媳婦遷居宋坪了。還有沒有人繼承這門手藝,願意磕頭拜師傅,看來希望渺茫。
​​年逾古稀的王聾子,不吸煙、不喝酒,勤勞樸實,盡力為家庭,為社會做貢獻,一心想讓小一輩生活地更好一點。生命不息,勞動不止。他心裡裝著娃娃,就是沒有他自已。他身上集中體現了鐔家河人的奉獻精神。
​向王聾子致敬。

磕了頭、拜了師傅的。他也對師傅盡到了一個徒弟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成全了師傅,也成全了自己。多年前他就為自已的手藝找傳承人,最早是七斤,後來七斤外出闖蕩,不了了之。後來他又打算收愛民為徒,愛民又隨媳婦遷居宋坪了。還有沒有人繼承這門手藝,願意磕頭拜師傅,看來希望渺茫。
​​年逾古稀的王聾子,不吸煙、不喝酒,勤勞樸實,盡力為家庭,為社會做貢獻,一心想讓小一輩生活地更好一點。生命不息,勞動不止。他心裡裝著娃娃,就是沒有他自已。他身上集中體現了鐔家河人的奉獻精神。
​向王聾子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