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可知,濟南“曾堤”的歷史比杭州“蘇堤”還要久遠

在不少遊客心目中有白堤、蘇堤等景點,卻不知道在濟南還有一個與蘇堤並稱的曾堤。

這座曾經名叫“百花堤”的曾堤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修建,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大明湖上。

曾鞏修堤治理水患,蘇軾受到啟發建蘇堤

從古至今,濟南地勢都是南高北低,過去南部山區和城內泉群的水毫無節制地宣洩城北,北門內外常遭水患。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52歲的曾鞏來到了濟南,擔任了齊州地方的首席長官。曾鞏據實考察,

在北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包括修築堤堰、疏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水閘等。

曾鞏對大明湖進行整治時,修築了一條貫穿大明湖南北的“百花堤”。修成之後,大堤將大明湖分成“西湖”與“東湖”,大堤成了人們從南岸登臨北岸北渚亭的路徑,常在百花堤上行走的人們親切地稱此堤為“曾堤”。

大明湖的風景吸引了曾鞏,他遊大明湖留下了“何須辛苦求人外,自有仙鄉在水鄉”的詩句。與曾鞏有著同樣感受的是大文豪蘇軾,蘇軾曾兩次來到濟南,還把齊魯大地視為“第二故鄉”。後來,蘇軾出任杭州知州,

當時杭州西湖淤塞嚴重,想到濟南的“曾堤”,蘇軾決定疏浚西湖,修築長堤,就是現在的“蘇堤”。 

公園擴建重修曾堤,入列大明湖新十六景

相比而言,建的更早的曾堤在歷經歷史滄桑後坍塌成瓦礫,也不如蘇堤有名,曾令很多濟南人痛心。濟南退休教師劉慕雍在採訪中曾說,讀到曾鞏描寫的大明湖“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蔭成”,但是想到給濟南人曾經帶來好處的曾堤卻消失了,

心裡非常難過。

2008年,濟南市擴建大明湖公園時恢復長堤,將南豐橋與南豐祠之間的一段路命名為曾堤,成為貫穿明湖南北的旅遊通道。堤上楊柳垂蔭,百花飄香,堤兩側湖水縈岸,波濤陣陣,成為大明湖十六景之一——曾堤縈水。

據史料記載,修建完堤壩後,

曾鞏曾寫下《百花堤》詩:

如玉水中沙,誰為北湖路?

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為發其狂,修營極幽趣。

發直而砥平,驊騮可馳騖。

周以百花林,繁香漫清露。

間以綠楊陰,芳風轉朝暮。

飛梁憑太虛,榭嶢躡煙霧。

直逼高城巔,海岱歸指顧。

為州乏長材,幸歲足杭餘。

與眾飽而嬉,陶然無外慕。

走在現在的曾堤上,可以看到觀看風景的遊客,鍛煉身體的市民,他們閒適地欣賞著“花開滿北渚,水綠到南山”的大明湖,也許可以體會到當年曾鞏騎著駿馬,欣賞著湖光山色的喜悅心情。

走在現在的曾堤上,可以看到觀看風景的遊客,鍛煉身體的市民,他們閒適地欣賞著“花開滿北渚,水綠到南山”的大明湖,也許可以體會到當年曾鞏騎著駿馬,欣賞著湖光山色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