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戴森球”結構:1500光年外恒星的奇異變暗是由塵埃引起的

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有關外星人“戴森球”結構的報導,
但我們沒有證據表明它真的存在,最近的研究報告又否定了一顆有明暗變化的恒星。

外星人與神秘的恒星奇異變暗事件無關。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天文學家塔貝薩·博亞健(Tabetha Boyaja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塵埃很可能是恒星光線顯得暗淡和明亮的原因。新資料顯示,不同波長的光在不同強度下被遮擋。因此,我們和恒星之間的是不透明的”。

​這顆恒星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比太陽還要大一些,而且比太陽還要熱。自2015由博雅健率領的一支團隊報導稱,這顆恒星在過去五年左右的時間裡急劇變暗以來,這顆恒星就一直在新聞中出現。

進一步的觀察增加了人們的興趣。例如,另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從1890年到1989年,這個恒星亮度也下降了大約20%。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天文學家一直在試圖弄清楚這個恒星到底在發生什麼。可能的解釋已經浮出水面。從軌道彗星碎片,到地球與kic 8462852之間的巨大塵埃雲,再到先進的外星文明建造的能量收集結構。

​研究人員總是強調,最後一種可能性是非常遙遠的,
現在看來我們可以完全消除這種可能性。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博亞健和她的團隊使用拉斯坎布斯天文臺運營的多個地面望遠鏡,從2016年3月到2017年12月一直觀測kic 8462852,他們發現並分析了發生在2017年夏天的四個不同的變暗事件。

新的結果與另一個研究小組的結果一致,後者去年底得出結論,這顆恒星很可能是被一團塵埃環繞著每700天就會變暗一次。

博雅健和她的團隊通過眾籌來獲得科研資金,

他們總共籌集了107000多美元。

博亞健說:“我非常感謝在過去一年裡對此做出貢獻的人。所有這些人以各種方式做出貢獻,來説明解決這一問題。”

然而,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塵埃可能是KIC 8462852古怪行為的主要解釋,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可能。

“這項最新的研究排除了外星巨型結構,但它增加了其他現象背後的可能性,”研究的合著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文學家傑森·賴特(JasonWright)在同一份聲明中說。

賴特說,“有些模型涉及環繞恒星的物質,比如彗星,這是博亞健團隊的原始假設”。但是,他補充說,有些天文學家支持這樣的觀點,即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恒星,它本身就會變暗。這也與今年夏天的資料是一致的。”

這項新的研究於1月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