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韓信用兵這麼厲害,項羽為什麼不重用他?原因有4點

許多人都知道,韓信最早是孤身一人,帶著一把寶劍就投身項梁軍中效力,奈何出身普通又無人引薦,只能默默無聞。項梁兵敗身死,韓信又跟隨項羽,被項羽任命為郎中(古代官名,

跟隨左右,內充侍衛,外出作戰),雖然常常跟隨在項羽左右,卻不被重用,多次獻計獻策不被採用。這才有了後來投奔漢王劉邦,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三分天下韓信打下二分等後續事情。如果韓信身在楚營就有機會領兵打仗的話,項羽還會失敗嗎?那項羽又為什麼不能像劉邦一樣重用韓信呢?各位看看小編我說的對不對:

一、韓信出身不好,不入項羽法眼。《史記》記載,韓信是布衣,就是平民百姓,聽到不少人說韓信是沒落的貴族,因為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佩劍,不論是否,到韓信時,確實只能算一個平頭百姓,有姓有名卻沒字,有字才是當時貴族的標配,比如張良字子房、項藉字羽。而真正貴族出身的項羽,骨子裡還是貴族的處事風格,

看中出身,所重用的大部分都是原先楚國貴族或自家親信。用陳平的話說就是“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二、韓信身在楚營時,名聲並不好。這點可能很多人都會有疑問,不過我們可以從旁人評價中得出這個結論。

韓信打下齊國後,楚國大將龍且率兵二十萬前去討伐。不聽謀士正確建議,說了這麼一句話:“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我早知道韓信的為人,很容易搞定。雙方大戰時,韓信佯裝不敵後退誘敵,龍且又說了一句:“固知信怯也。”早就知道韓信膽小了。這兩處我們可以推測,在龍且這位楚國算的上二把手的大將眼中,對韓信的評價確實不咋滴,很可能項羽也是相同看法,
雖然他們都看錯了。

三、項羽身邊沒有能識人的“伯樂”。很多朋友都知道,項羽大好形勢付之東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識人、不能正確用人。陳平的叛逃、曹咎的成皋失守、英布周殷等人的反叛、可以說都是項羽沒有用對人。劉邦身邊蕭何、夏侯嬰都是慧眼識人,

多次向劉邦舉薦人才,韓信不就是被夏侯嬰和蕭何發現的嗎!反觀項羽身邊,猛士如雲,謀士稀缺,有一範增而不用。

四、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原因,項羽不重用韓信,主要是因為項羽自己太猛了,他不需要!從跟隨項梁起兵到奪取宋義上將軍之位;從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到降服秦軍一號位章邯;從鴻門宴到分封十八路諸侯,項羽實在是太順利了,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項羽自己精通兵法、勇猛無比、戰鬥經驗豐富,又怎麼回去聽一個紙上談兵、毫無領兵經驗的韓信呢?換做我們,選股每次都漲,會把錢給個只玩虛擬碟的理論大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反秦大業,項羽自己就足夠了,不需要試驗的風險。

可惜的是,反秦大業項羽不需要借他人之手,但爭奪天下卻失去了他人援助,人才流失,韓信只是其中一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優勢漸失,最終落得自刎烏江之畔。可悲可歎!

項羽實在是太順利了,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項羽自己精通兵法、勇猛無比、戰鬥經驗豐富,又怎麼回去聽一個紙上談兵、毫無領兵經驗的韓信呢?換做我們,選股每次都漲,會把錢給個只玩虛擬碟的理論大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反秦大業,項羽自己就足夠了,不需要試驗的風險。

可惜的是,反秦大業項羽不需要借他人之手,但爭奪天下卻失去了他人援助,人才流失,韓信只是其中一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優勢漸失,最終落得自刎烏江之畔。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