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物件,見證了雍正皇帝喜愛賢才

就在張廷玉剛剛搬入新居之時,乾清宮侍衛大臣常明捧著這枚大印和一塊禦書大匾走了進來,

匾上橫書“調梅良弼”四個大字,豎寫“御賜”二字。

常明道:“皇上因張大人遷入新居,特賜此匾,同時賜銅印一枚。”

張廷玉窮盡詩書,當然知道“調梅”即是宰相之意,“良弼”則是嘉獎自己為相稱職,是優輔之臣。雍正帝這樣加恩,自己能不粉身以報。

當下跪接罷匾印,便進宮謝恩。雍正慈靄的說:“你是朕的良相優輔,當得上調梅良弼四字。”

張廷玉(1672—1755年),安徽桐城人,官至軍機大臣。其父張英曾任文華殿大學士。

文和園

張廷玉墓所在即是文和園。

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83歲的張廷玉逝世,乾隆帝以大學士品秩禦祭賜葬,配享太廟。在清一代的漢臣中配享太廟的僅他一人,不知道這是張廷玉的驕傲,還是整個漢臣群體的悲哀。

“你是朕的良相優輔:“皇上因張大人遷入新居,是優輔之臣,匾上橫書“調梅良弼”四個大字,豎寫“御賜”二字

“贊猷碩輔”和“調梅良弼”八個石刻大字是雍正七年和九年皇帝賞賜張廷玉的禦書匾額手跡,誇他是贊襄謀劃的輔佐大臣和賢能的宰相。

張氏享堂前的兩側照壁上嵌書“調梅良弼”、“贊猷碩輔”八個大字,這都是雍正帝對張廷玉為相稱職的褒獎之詞———看到此處題字,一位同游的學者十分嚴肅地說,《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口口聲聲自稱奴才,這是並不存在的。原因並非照顧漢臣,而是因為“乾隆之前,

只有滿臣才有資格自稱奴才的。以顯示漢臣地位低於滿臣。”

不過以雍正帝的性格來說,其對張廷玉的任何褒獎也不會過於溢美。那位元學者也說,影視劇中錯誤雖多,卻也要感謝它們,讓張廷玉在200多年後的今天又火了一把———這不正恰如享堂正殿內那幅張廷玉繡像,也與影視劇中多有不同,消瘦的身形卻顯得睿智英武,除了這些,分明還能看到一張寵辱不驚的臉龐———那是一份“畢生無聲色玩好之嗜,退食淡泊無謀營”的淡然。

退食淡泊無謀營”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