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方山縣大武鎮東相王村第一書記王立新引導貧困戶脫貧

“木瓜礦給咱派來了好書記!”——記呂梁山煤電有限公司木瓜煤礦派駐在方山縣大武鎮東相王村第一書記王立新

王立新深入貧困戶家中訪貧

按照方山縣總工會“脫貧攻堅”宣傳欄目的安排,我們到大武鎮東相王村採訪,進村隨機問了幾個路人,一致的說法是:“人家王立新可是好人嘞,木瓜礦給我們村派來了好書記!”王立新何許人?竟能得到老百姓如此高的評價?帶著疑問,我們逐步探訪。

2016年12月,山西焦煤霍州煤電集團呂梁山煤電有限公司按照方山縣委政府安排,

以企業帶動地方,對周邊貧困鄉村展開了“精准扶貧”工作,王立新作為第一批受派人員,在第一時間駐進大武鎮東相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接到派遣的時刻,王立新非常忐忑,在煤礦工作了30多年,對農村知之甚少,他能幹好嗎?但是,面對領導信任的目光,王立新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擔當”,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只是企業的一名員工,
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只要組織需要,無論崗位在哪,都應當責無旁貸。

摸村情對症下藥

東相王村是一個500戶的大村莊,要想真正幫助老百姓脫貧,就必須結合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尋找制定可行的脫貧計畫,由於之前的貧困戶資料存在的錯誤比較多,遺漏的問題補充有難點,王立新和工作隊員們放棄節假日的休息,沒白沒黑的加班加點,一次入戶解決不了就再入,

再入不行就三入,甚至還要面對有些村民對扶貧工作的不滿與抱怨,但是王立新從不氣餒,用真誠和行動感動村民,直到把所需要的資料和問題弄清楚。2017年5月3日,連綿的大雨下了一晚,王立新的心揪了一夜,一大早王立新就組織工作隊員們一起冒雨走遍了沿山居住的每一戶窯洞,對每戶窯洞的安全情況進行仔細查看,對防止雨季山體滑坡窯洞垮塌等隱患進行提前預防,
做到防患於未然,82歲的村民李存仁感激地說:“謝謝你們,你們比我的兒女想的都周到,感謝霍州煤電派來的好幹部!”當王立新們走下山坡回頭看時,李存仁老人仍然拄著雙拐站立在大門外的雨中凝望著他們,那一刻讓所有工作隊員為之感動,因為老人的凝望帶著感激、帶著留戀、帶著不舍、帶著期望,但是更多地是給工作隊員們的振奮,更堅定了他和同事們做好扶貧工作的決心。

在瞭解到村民的飲用水是來自北川河邊的淺層地表水,水質不達要求,對村民的健康有很大影響後,他立即向木瓜煤礦的領導進行反映,在礦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先期籌集50000元資金,做為全村引入安全的飲用水工程的啟動資金。為了保證村民不但要有一個好的健康環境,同時也要保證村民在有病的時候能夠安全及時的就醫,王立新與村兩委的成員努力溝通,為原有的小的村醫療室購入床位,擴大就醫面積改善村民的就醫條件,目前經過改擴建的村醫療室面積達95m2,儲藥400餘種,備有先進的藥物導入治療儀、微量元素檢測、處置高壓消毒等先進的醫療設備,達國家甲級鄉村衛生院標準,為東相王村的村民健康脫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推孝道移風易俗

在農村,兒女們有長大分戶的習慣,造成了相當一部分老人兒女眾多卻是貧困戶的現象,年老體弱的老人無意間被推給了集體推給了社會。孝敬老人、贍養老人成了現實農村貧困戶眾多的一件難以解決的大事,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改變起來的確很難。於是王立新帶著工作人員率先在村內開展了“孝老愛親”活動,在人員比較集中的村委、學校利用牆體建立了“移風易俗”、“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老愛親”等內容的宣傳教育陣地,在全村開展了“孝老愛親”文明戶的選樹,通過村民公認的文明戶的典型事例,教育村民在思想上養成養老、敬老、關愛親人不依靠政府不依賴企業的好行為。村裡有位老人叫李聚寶,今年80歲,兒子開著一間不錯的銷售店,但他卻是王立新們重點幫扶的貧困戶之一,每當王立新們去做走訪的時候,老人總是端著一碗玉米麵菜糊糊熱情地讓王立新們嘗嘗,而王立新們做的只是為他送去了幾斤麻油和一些米麵,這位大王立新30歲的老人卻熱情地稱王立新為“霍州老王”,這是王立新有生以來聽到的最親切的稱呼,其中“霍州”兩個字更表達了老人對幫扶單位的感激之情,通過孩子們的行為反過來教育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全村的孝老、養老、敬老的思想改變。2017年的“六一”,王立新與全體駐村工作隊員每人捐助200元為全校78名學生們每人添置了一份學習用品。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王立新積極與領導溝通籌集了36套桌椅和100多套圖書,建立了村黨員活動陣地,為黨員開展“兩學一做”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王立新的努力不但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也得到了呂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薛波的高度評價,方山縣委脫貧攻堅以來的首個現場會在東相王村召開。

抓產業項目帶動

引導全體貧困戶脫貧是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關鍵,為了找到適合東相王村的龍鬥項目,王立新和工作隊員入戶訪談,徵求村民意見,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上山進溝進行實地查看,最終確定了“粗糧加工”、“肉牛養殖”、“肉兔養殖”、“山羊養殖”等多個符合東相王村實際情況的產業計畫,力求通過這些產業的實施,以點帶面,帶動全村貧困戶早日實現脫貧。截至目前,該村已經鋪設村路四條430多米,專項扶貧產業“粗糧加工廠”已經建設完工,機器設備正在積極的採購當中。在王立新等人的努力下,東相王村在全方山縣“精准扶貧”工作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縣政府的表揚,王立新個人也榮幸的成為大武鎮31個“第一書記”中5個受表彰的第一人。

王立新常對工作隊員們說:“脫貧攻堅必須要吃得了苦,下得了功夫,把村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只要在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公司領導交給的任務。”

(閆衛星 王吉 武青峰)

呂梁日報

為原有的小的村醫療室購入床位,擴大就醫面積改善村民的就醫條件,目前經過改擴建的村醫療室面積達95m2,儲藥400餘種,備有先進的藥物導入治療儀、微量元素檢測、處置高壓消毒等先進的醫療設備,達國家甲級鄉村衛生院標準,為東相王村的村民健康脫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推孝道移風易俗

在農村,兒女們有長大分戶的習慣,造成了相當一部分老人兒女眾多卻是貧困戶的現象,年老體弱的老人無意間被推給了集體推給了社會。孝敬老人、贍養老人成了現實農村貧困戶眾多的一件難以解決的大事,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改變起來的確很難。於是王立新帶著工作人員率先在村內開展了“孝老愛親”活動,在人員比較集中的村委、學校利用牆體建立了“移風易俗”、“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老愛親”等內容的宣傳教育陣地,在全村開展了“孝老愛親”文明戶的選樹,通過村民公認的文明戶的典型事例,教育村民在思想上養成養老、敬老、關愛親人不依靠政府不依賴企業的好行為。村裡有位老人叫李聚寶,今年80歲,兒子開著一間不錯的銷售店,但他卻是王立新們重點幫扶的貧困戶之一,每當王立新們去做走訪的時候,老人總是端著一碗玉米麵菜糊糊熱情地讓王立新們嘗嘗,而王立新們做的只是為他送去了幾斤麻油和一些米麵,這位大王立新30歲的老人卻熱情地稱王立新為“霍州老王”,這是王立新有生以來聽到的最親切的稱呼,其中“霍州”兩個字更表達了老人對幫扶單位的感激之情,通過孩子們的行為反過來教育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全村的孝老、養老、敬老的思想改變。2017年的“六一”,王立新與全體駐村工作隊員每人捐助200元為全校78名學生們每人添置了一份學習用品。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王立新積極與領導溝通籌集了36套桌椅和100多套圖書,建立了村黨員活動陣地,為黨員開展“兩學一做”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王立新的努力不但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也得到了呂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薛波的高度評價,方山縣委脫貧攻堅以來的首個現場會在東相王村召開。

抓產業項目帶動

引導全體貧困戶脫貧是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關鍵,為了找到適合東相王村的龍鬥項目,王立新和工作隊員入戶訪談,徵求村民意見,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上山進溝進行實地查看,最終確定了“粗糧加工”、“肉牛養殖”、“肉兔養殖”、“山羊養殖”等多個符合東相王村實際情況的產業計畫,力求通過這些產業的實施,以點帶面,帶動全村貧困戶早日實現脫貧。截至目前,該村已經鋪設村路四條430多米,專項扶貧產業“粗糧加工廠”已經建設完工,機器設備正在積極的採購當中。在王立新等人的努力下,東相王村在全方山縣“精准扶貧”工作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縣政府的表揚,王立新個人也榮幸的成為大武鎮31個“第一書記”中5個受表彰的第一人。

王立新常對工作隊員們說:“脫貧攻堅必須要吃得了苦,下得了功夫,把村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只要在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公司領導交給的任務。”

(閆衛星 王吉 武青峰)

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