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數字世界中的發現——1月1日科學史上的今天

瑞士一所中學的數學教師約翰·雅各·巴耳末對數字情有獨鍾。他認為在數字中藏有大自然的秘密,發現這些秘密是一件最令人歡欣鼓舞的事。

當時,人們從太陽光譜中發現了4條氫譜線的頻率,

但反復測量,卻總也找不到其中的規律。這件事引起了巴耳末的好奇。他列出了這4條譜線的波長,想從這些數的公因數中找到突破口。他先從前3條譜線的波長中找到了一個公因數,但是無論如何不適用於第4條譜線的波長。他花了很長時間毫無頭緒,只好改弦易轍。

由於巴耳末擅長投影幾何。受到幾何圖形透視關係的啟發,他最終從投影關係中找到這4條氫譜線的波長或頻率之間的公式,此時他已經快60歲了。1885年1月1日,巴耳末公佈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不僅解釋了這4條譜線之間的關係,還預言氫存在第5條譜線。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關於氦光譜和鋰光譜的譜線的頻率間的關係公式。果然,在1908年,巴耳末所預言的第5條氫譜線被德國物理學家弗裡德里希·帕邢發現。

巴耳末的公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公式發表之後近30年,竟沒有人能進一步破解為什麼這個公式如此神奇。直到1913年,另一位天才人物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解釋了其中的奧秘,由此開啟了近代原子物理學。為了紀念巴耳末,人們把氫光譜中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譜線系命名為巴耳末系。月球表面上的一個環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科學史上的今天》書問閱讀持續發佈中,歡迎關注!

書名:科學歷

作者:科學π工作室, 編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