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七位元紫砂藝術大師,作品價值過百萬,堪稱一個世紀的傳奇!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七個人,他們為紫砂藝術的承前啟後、開拓創新、培育人才各個方面做出了永載史冊的巨大貢獻,他們的紫砂製作技藝登峰造極,他們的作品是拍賣場中的寵兒,

他們樹立了一座又一座豐碑,他們創造了紫砂藝術一個世紀的傳奇。

他們都是誰呢?這七位紫砂藝術大師分別是——

壺藝泰斗顧景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顧景舟出生於紫砂世家,18歲隨祖母邵氏制壺。

因天資出眾,亦受益於家中制壺客師的傳授,二十歲左右即躋身於壺藝好手行列。30年代後期應邀至上海仿製古壺,每遇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歷代名家作品,顧景舟反復揣摩,悉心研究,技藝更為精湛。

顧老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

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合作制壺,為紫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雲、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並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1988年4月,顧景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是有史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紫砂藝術家。

2010年嘉德春拍,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創造1232萬拍賣紀錄;2011年嘉德春拍顧景舟、韓美林 提梁盤壺 1150萬成交;2015年東正秋拍,顧景舟1955年為人民大會堂特別製作的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以驚人的8000萬落槌,加上傭金,成交價格高達9200萬元。刷新了2014年嘉德春拍九頭詠梅茶具所創下的2875萬元的顧景舟制壺拍賣最高紀錄。顧景舟不愧為名副其實的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

顧景舟 鷓鴣提梁壺 2017年保利秋拍 成交價:920萬元

顧景舟 松鼠葡萄十頭套咖啡茶具 2015年東正秋拍 成交價:9200萬元

陶刻無雙任淦庭

任淦庭(1889-1968)出生於宜興歸徑鄉陸平村,又名幹庭,字缶頭,藝名漱石、石溪,號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15歲時,跟隨宜興名家盧蘭芳學習書法畫技和紫砂陶刻。任淦庭是紫砂陶刻技藝全面的陶刻工藝大師。陶刻作品獨樹一幟,影響頗大。

1955年,"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任淦庭受聘擔任技術人員,並擔任理監事。1956年,任淦庭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老"之一。1957年,他和朱可心、顧景舟等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和朱德委員長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這個時期,任淦庭真正開始了他的藝術春天,進入了創作的鼎盛時期。其作品不僅題材多樣,也將時代風貌融入作品,如《解放一江山島》等作品記述時代事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作品《漁舟聽鶯》、《臘梅喜鵲》以畫面生動、創意鮮明而為南京博物院收藏。他的紫砂陶刻作品,畫面內容包含山水、花鳥、人物等;書法則包括正、草、隸、篆、鐘鼎文、甲骨文等各種書體,刀法精妙且豐富,充分展現了他的藝術功力和造詣。這個時期署款多為"任淦庭"、"缶碩"等。

任淦庭 吳漢文合作 人物筆筒

任淦庭刻 紫砂筆筒

任淦庭一生對紫砂行業最大的貢獻是他為新中國紫砂行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陶刻人才,當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譚泉海、毛國強、沈漢生、咸仲英、鮑仲梅等均出自其門下,是新中國紫砂陶刻界承前啟後且對後世最具影響的陶刻泰斗!

德藝雙馨吳雲根

吳雲根(1892-1969),原名芝萊,宜興蜀山南街人,14歲即拜汪生義為師學藝,曾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也曾在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擔當技師。新中國成立後,在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擔任成型技術輔導員。

宜興紫砂廠成立後,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殿堂,可謂桃李滿門,極一時之盛。現在著名的制壺名家汪寅仙、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他待人謙和大度,詼諧、風趣,作品如人品,樸實穩重。他技藝全面,擅長光器、花貨、筋囊器等各類器型的創作,而尤以竹子題材見長,風貌獨具,代表作“竹段提梁壺”為傳世經典。新中國成立後,他尤其在帶徒授藝、培養人才方面,沒有門戶之見,熱誠和藹、平易近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紫砂藝術人才,為傳承紫砂藝術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雲根制 山水填詩柿子翻蓋壺

吳雲根 犀蹲壺

師古不泥王寅春

1956年,從前至後:蔣蓉、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陳福淵

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蘇鎮江,出生於宜興川埠鄉一個貧寒家庭,13歲在本村金阿壽家學習制壺技藝,滿師後,先幫富戶趙乾泰做小夥計,後當制胚客師。他的制坯手藝特好,其製作的朱泥小壺胚體圓而薄,下水平穩,出水爽,極為精巧,很快為他贏得聲譽。起初是"福記"老闆請他做水準壺,蓋"福記"印章,後來客商逕自趕來請他做水準小壺。上海鐵畫軒也慕名前來定制水準壺,並包銷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揚大上海。他用印“陽羨惜陰室王”蓋於壺底,“寅春”章蓋于壺蓋內。後來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先生刻“王寅春”方章相贈,他珍愛此印,一生一直用這方印鈐於壺底。

陽羨惜陰室王 款

王寅春在1935年應上海古董商龔懷希之邀,去上海專門從事紫砂仿古產品,成功仿製了時大彬、徐友泉、陳子畦、陳鳴遠等諸位大家的的作品,也成就了自己的藝術造詣。

1955年1月,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為56屆的技術輔導員,為政府聘請的七大藝人之一。王寅春多次承制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閣和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寅春從藝六十多年,製作了許多紫砂精品,光貨、花貨、方貨、筋囊貨各個紫砂器型門類都有經典傳世。在七十多歲高齡後依然創作出了經典代表作品之一的“裙花提梁壺”。

王寅春 裙花提梁壺

王寅春 綠泥鼓腹四方壺

王寅春 六方井欄壺

“鳴遠第二”裴石民

裴石民(1892-1976),原名雲慶,宜興蜀山人。14歲時拜姐夫江祖臣為師,後改名為石民。他年少成名,21歲時到利永陶器公司制陶,技藝成熟,仿創兼優。抗戰前期,裴石民到上海魔術大師莫悟奇家中制陶。他在上海長住達十年之久,先後為幾個古董商店專事仿古,頗負盛名。

民國時期,不少紫砂名手時常會被古董商邀去上海製作紫砂器,其中絕大部分是仿製明清作品。當時如江案卿、範大生、汪生義、程壽珍以及後來包括顧景舟、裴石民在內的紫砂著名七老藝人,都曾到上海做過仿古紫砂。應該說這個時期既是他們的一種謀生,同時客觀上也使自己的工藝技藝有了極大的提高。

1917年,年方25歲的裴石民想見見世面,也打算磨練一下自己的技藝,就自告奮勇隨客商到了上海。可以說這一步的邁出對裴石民日後在紫砂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一個關鍵的轉折。

裴石民到上海後在古董商那裡第一次有幸見到了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代康熙陳鳴遠製作的紫砂珍品。陳鳴遠的制壺技藝全面、精湛,又極具開創性,所制自然型茗壺及仿古器皿造型多樣,妙精古趣,代表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藝術成就高峰。在對陳鳴遠作品的反復觀摩和摩制中,裴石民的藝術天賦得到了充分發掘,技藝功底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高手林立的紫砂藝人行列開始嶄露頭角,逐步躋身名手之列。此後裴石民仿製陳鳴遠的古壺、古尊、古鼎、古瓶、古盆及仿生蔬菜瓜果,均能細膩逼真、惟妙惟肖。其技藝在20-30年代達到高峰,聞名遐邇,在紫砂界贏得了“陳鳴遠第二”的美譽。

1955年春,裴石民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專門負責從事各類紫砂器的設計工作,並擔任紫砂工藝技術輔導員。此時,裴石民真正進入了藝術鼎盛期,"五蝠蟠桃壺"、"牛蓋蓮子壺"、"三足鼎壺"、"串頂秦鐘壺"等傳世經典名作都在這個階段相繼問世。裴石民作品做工精細,樣式甚多,仿古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陳鳴遠第二"、"當代陳鳴遠"之稱。

裴石民制 段泥三足鼎壺

裴石民 石瓢壺

裴石民 五福蟠桃壺

花貨巨匠朱可心

1985年朱可心與汪寅仙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張、凱長,宜興紫砂名藝人,花貨巨匠,一代宗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長。生於宜興蜀山,少年拜師學藝,1931年受聘於宜興陶瓷職業學校任技師、工廠教員,作品"雲龍鼎"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特級優獎"。1954年受命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為宜興紫砂工藝廠創始人之一。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先後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許成權、范洪泉、謝曼倫、曹婉芬、王小龍、高麗君、史志鵬、倪順生、李芹仙等,1957年參加全國民間藝人代表大會,六十至七十年代設計新品達數百種,分別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

朱可心是現代紫砂史上德藝雙馨的傑出人物,是大家公認的紫砂花貨一代宗師。他從藝七十餘年,刻苦鑽研,全面繼承和發揚紫砂傳統技藝,創作了數以百計的紫砂經典作品如《報春壺》、《三友壺》、《彩蝶壺》等。朱可心善於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作品變化法度合宜、疏繁得體、生意盎然。朱可心是近代紫砂歷史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他第一個奪取了國際大獎:1932年朱可心作品《雲龍鼎》獲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特級優獎"。朱可心大師受人敬仰的還有他的一生清風,淡薄名利。即使是到了晚年,依然清貧甘苦、勤儉樸實、不受利誘。進入80年代,紫砂藝術品首先在港臺地區受到青睞。朱可心作為當代制壺巨匠、花貨素飾器一代宗師,自然也成了港臺紫砂市場中令人矚目的追逐對象。朱可心大師一貫對自己的作品極為嚴謹,早先的作品已基本捐獻給了博物館。晚年的他由於身體原因就更少有作品流到市場。他秉持磊落的品行不為金錢而折腰,到自己無力做壺時讓家人當面將印章全部銷毀。

朱可心 報春套組

壺林鳳魁蔣蓉

蔣蓉(1919-2008),紫砂七老中唯一的女性,別號林鳳,出生於宜興的一個紫砂世家,國家級高級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德高望重的花貨大師。

蔣蓉11歲時隨父學藝,20歲不到即隨伯父到上海學習製作仿古紫砂器。宜興蜀山紫砂合作社成立後,她帶過幾批徒弟,人稱蔣輔導,為7名技術輔導中最年輕者。她的作品造型、設色逼真,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一格。

蔣蓉大師從藝70多年,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紫砂事業。她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對紫砂藝術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她認為: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紫砂壺藝是文化和技藝共同積累的結果,與其他所有藝術一樣,技術是藝術的基礎,而藝術是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

在藝術實踐中,蔣蓉大師從大自然中尋找題材,善於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經藝術提煉、創造,自如運用於紫砂作品之中,設色與造型逼真,融合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作品給人妙趣天成之感。其創作多以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作品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形成了獨特的紫砂藝術風格。即使年逾八旬仍在不斷創新。可以說,蔣蓉大師在仿生類紫砂藝術方面的造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大師受人敬仰的不僅是藝術上的成就,也在於她淡定平和、不追名逐利的心態,更在於她寬厚仁慈的胸懷。蔣蓉大師用她的一生、用她樸素的語言詮釋了一個藝術巨匠的人生哲理,她說:"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共同職責;作為一個紫砂藝人,做壺是做藝,做藝也是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認真做人,認真做藝。蔣蓉大師用她高尚的藝德告訴紫砂後人們"大師"的真正意義!

蔣蓉百果壺

蔣蓉 荸薺壺

蔣蓉 石榴樹蛙壺

蔣蓉大師在她一生中先後創作了二百多個品種的紫砂壺,代表作品《荷花壺》在全國工業會議上評為“特等獎”,《荸薺壺》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枇杷筆架》作為國寶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收藏。代表作《荷花壺》、《牡丹壺》、《蓮花茶具》、《芒果壺》、《南瓜壺》、《蓮藕酒具》、《蛤蟆捕蟲水盂》等。

"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任淦庭受聘擔任技術人員,並擔任理監事。1956年,任淦庭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老"之一。1957年,他和朱可心、顧景舟等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和朱德委員長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這個時期,任淦庭真正開始了他的藝術春天,進入了創作的鼎盛時期。其作品不僅題材多樣,也將時代風貌融入作品,如《解放一江山島》等作品記述時代事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作品《漁舟聽鶯》、《臘梅喜鵲》以畫面生動、創意鮮明而為南京博物院收藏。他的紫砂陶刻作品,畫面內容包含山水、花鳥、人物等;書法則包括正、草、隸、篆、鐘鼎文、甲骨文等各種書體,刀法精妙且豐富,充分展現了他的藝術功力和造詣。這個時期署款多為"任淦庭"、"缶碩"等。

任淦庭 吳漢文合作 人物筆筒

任淦庭刻 紫砂筆筒

任淦庭一生對紫砂行業最大的貢獻是他為新中國紫砂行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陶刻人才,當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譚泉海、毛國強、沈漢生、咸仲英、鮑仲梅等均出自其門下,是新中國紫砂陶刻界承前啟後且對後世最具影響的陶刻泰斗!

德藝雙馨吳雲根

吳雲根(1892-1969),原名芝萊,宜興蜀山南街人,14歲即拜汪生義為師學藝,曾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也曾在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擔當技師。新中國成立後,在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擔任成型技術輔導員。

宜興紫砂廠成立後,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殿堂,可謂桃李滿門,極一時之盛。現在著名的制壺名家汪寅仙、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他待人謙和大度,詼諧、風趣,作品如人品,樸實穩重。他技藝全面,擅長光器、花貨、筋囊器等各類器型的創作,而尤以竹子題材見長,風貌獨具,代表作“竹段提梁壺”為傳世經典。新中國成立後,他尤其在帶徒授藝、培養人才方面,沒有門戶之見,熱誠和藹、平易近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紫砂藝術人才,為傳承紫砂藝術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雲根制 山水填詩柿子翻蓋壺

吳雲根 犀蹲壺

師古不泥王寅春

1956年,從前至後:蔣蓉、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陳福淵

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蘇鎮江,出生於宜興川埠鄉一個貧寒家庭,13歲在本村金阿壽家學習制壺技藝,滿師後,先幫富戶趙乾泰做小夥計,後當制胚客師。他的制坯手藝特好,其製作的朱泥小壺胚體圓而薄,下水平穩,出水爽,極為精巧,很快為他贏得聲譽。起初是"福記"老闆請他做水準壺,蓋"福記"印章,後來客商逕自趕來請他做水準小壺。上海鐵畫軒也慕名前來定制水準壺,並包銷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揚大上海。他用印“陽羨惜陰室王”蓋於壺底,“寅春”章蓋于壺蓋內。後來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先生刻“王寅春”方章相贈,他珍愛此印,一生一直用這方印鈐於壺底。

陽羨惜陰室王 款

王寅春在1935年應上海古董商龔懷希之邀,去上海專門從事紫砂仿古產品,成功仿製了時大彬、徐友泉、陳子畦、陳鳴遠等諸位大家的的作品,也成就了自己的藝術造詣。

1955年1月,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為56屆的技術輔導員,為政府聘請的七大藝人之一。王寅春多次承制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閣和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寅春從藝六十多年,製作了許多紫砂精品,光貨、花貨、方貨、筋囊貨各個紫砂器型門類都有經典傳世。在七十多歲高齡後依然創作出了經典代表作品之一的“裙花提梁壺”。

王寅春 裙花提梁壺

王寅春 綠泥鼓腹四方壺

王寅春 六方井欄壺

“鳴遠第二”裴石民

裴石民(1892-1976),原名雲慶,宜興蜀山人。14歲時拜姐夫江祖臣為師,後改名為石民。他年少成名,21歲時到利永陶器公司制陶,技藝成熟,仿創兼優。抗戰前期,裴石民到上海魔術大師莫悟奇家中制陶。他在上海長住達十年之久,先後為幾個古董商店專事仿古,頗負盛名。

民國時期,不少紫砂名手時常會被古董商邀去上海製作紫砂器,其中絕大部分是仿製明清作品。當時如江案卿、範大生、汪生義、程壽珍以及後來包括顧景舟、裴石民在內的紫砂著名七老藝人,都曾到上海做過仿古紫砂。應該說這個時期既是他們的一種謀生,同時客觀上也使自己的工藝技藝有了極大的提高。

1917年,年方25歲的裴石民想見見世面,也打算磨練一下自己的技藝,就自告奮勇隨客商到了上海。可以說這一步的邁出對裴石民日後在紫砂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一個關鍵的轉折。

裴石民到上海後在古董商那裡第一次有幸見到了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代康熙陳鳴遠製作的紫砂珍品。陳鳴遠的制壺技藝全面、精湛,又極具開創性,所制自然型茗壺及仿古器皿造型多樣,妙精古趣,代表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藝術成就高峰。在對陳鳴遠作品的反復觀摩和摩制中,裴石民的藝術天賦得到了充分發掘,技藝功底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高手林立的紫砂藝人行列開始嶄露頭角,逐步躋身名手之列。此後裴石民仿製陳鳴遠的古壺、古尊、古鼎、古瓶、古盆及仿生蔬菜瓜果,均能細膩逼真、惟妙惟肖。其技藝在20-30年代達到高峰,聞名遐邇,在紫砂界贏得了“陳鳴遠第二”的美譽。

1955年春,裴石民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專門負責從事各類紫砂器的設計工作,並擔任紫砂工藝技術輔導員。此時,裴石民真正進入了藝術鼎盛期,"五蝠蟠桃壺"、"牛蓋蓮子壺"、"三足鼎壺"、"串頂秦鐘壺"等傳世經典名作都在這個階段相繼問世。裴石民作品做工精細,樣式甚多,仿古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陳鳴遠第二"、"當代陳鳴遠"之稱。

裴石民制 段泥三足鼎壺

裴石民 石瓢壺

裴石民 五福蟠桃壺

花貨巨匠朱可心

1985年朱可心與汪寅仙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張、凱長,宜興紫砂名藝人,花貨巨匠,一代宗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長。生於宜興蜀山,少年拜師學藝,1931年受聘於宜興陶瓷職業學校任技師、工廠教員,作品"雲龍鼎"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特級優獎"。1954年受命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為宜興紫砂工藝廠創始人之一。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先後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許成權、范洪泉、謝曼倫、曹婉芬、王小龍、高麗君、史志鵬、倪順生、李芹仙等,1957年參加全國民間藝人代表大會,六十至七十年代設計新品達數百種,分別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

朱可心是現代紫砂史上德藝雙馨的傑出人物,是大家公認的紫砂花貨一代宗師。他從藝七十餘年,刻苦鑽研,全面繼承和發揚紫砂傳統技藝,創作了數以百計的紫砂經典作品如《報春壺》、《三友壺》、《彩蝶壺》等。朱可心善於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作品變化法度合宜、疏繁得體、生意盎然。朱可心是近代紫砂歷史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他第一個奪取了國際大獎:1932年朱可心作品《雲龍鼎》獲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特級優獎"。朱可心大師受人敬仰的還有他的一生清風,淡薄名利。即使是到了晚年,依然清貧甘苦、勤儉樸實、不受利誘。進入80年代,紫砂藝術品首先在港臺地區受到青睞。朱可心作為當代制壺巨匠、花貨素飾器一代宗師,自然也成了港臺紫砂市場中令人矚目的追逐對象。朱可心大師一貫對自己的作品極為嚴謹,早先的作品已基本捐獻給了博物館。晚年的他由於身體原因就更少有作品流到市場。他秉持磊落的品行不為金錢而折腰,到自己無力做壺時讓家人當面將印章全部銷毀。

朱可心 報春套組

壺林鳳魁蔣蓉

蔣蓉(1919-2008),紫砂七老中唯一的女性,別號林鳳,出生於宜興的一個紫砂世家,國家級高級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德高望重的花貨大師。

蔣蓉11歲時隨父學藝,20歲不到即隨伯父到上海學習製作仿古紫砂器。宜興蜀山紫砂合作社成立後,她帶過幾批徒弟,人稱蔣輔導,為7名技術輔導中最年輕者。她的作品造型、設色逼真,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一格。

蔣蓉大師從藝70多年,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紫砂事業。她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對紫砂藝術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她認為: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紫砂壺藝是文化和技藝共同積累的結果,與其他所有藝術一樣,技術是藝術的基礎,而藝術是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

在藝術實踐中,蔣蓉大師從大自然中尋找題材,善於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經藝術提煉、創造,自如運用於紫砂作品之中,設色與造型逼真,融合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作品給人妙趣天成之感。其創作多以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作品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形成了獨特的紫砂藝術風格。即使年逾八旬仍在不斷創新。可以說,蔣蓉大師在仿生類紫砂藝術方面的造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大師受人敬仰的不僅是藝術上的成就,也在於她淡定平和、不追名逐利的心態,更在於她寬厚仁慈的胸懷。蔣蓉大師用她的一生、用她樸素的語言詮釋了一個藝術巨匠的人生哲理,她說:"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共同職責;作為一個紫砂藝人,做壺是做藝,做藝也是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認真做人,認真做藝。蔣蓉大師用她高尚的藝德告訴紫砂後人們"大師"的真正意義!

蔣蓉百果壺

蔣蓉 荸薺壺

蔣蓉 石榴樹蛙壺

蔣蓉大師在她一生中先後創作了二百多個品種的紫砂壺,代表作品《荷花壺》在全國工業會議上評為“特等獎”,《荸薺壺》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枇杷筆架》作為國寶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收藏。代表作《荷花壺》、《牡丹壺》、《蓮花茶具》、《芒果壺》、《南瓜壺》、《蓮藕酒具》、《蛤蟆捕蟲水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