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水下滑翔機首次在印度洋執行任務

中國官方近期發佈消息稱,該國水下滑翔機首次在印度洋成功應用。

北京時間1月3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稱,該所研製的“海翼”水下滑翔機完成國家海洋局在印度洋的首次觀測任務。

該所強調,這是中國水下滑翔機首次在印度洋應用。

水下滑翔機是一種通過調節自身浮力和姿態以實現在水中滑行並對水體資訊進行收集的新型水下機器人。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近年已研製出淺海、深海等不同型號的“海翼”水下滑翔機近30台套。

據該所相關人士稱,1台1,000米級“海翼”水下滑翔機執行本次印度洋冬季航次觀測任務。

據稱,該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12月11日在東南印度洋布放下水,開始執行剖面觀測。

2018年1月2日,該滑翔機順利完成了預定3條斷面的觀測任務,到達預定回收地點,出水位置與正在附近作業的母船相距只有1公里。

本次“海翼”水下滑翔機海上連續工作23天,航行距離705公里,獲得了190個剖面資料。

由於水下滑翔機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因此,中國本次觀測任務勢必會引起印度媒體的關注。

今年來,印度不斷擴充水下力量,建造出2艘戰略核潛艇和1艘常規潛艇,以期能夠控制印度洋。

但印度的野心遇到中國的雄心,解放軍近來不斷強化在印度洋的存在,此次觀測將有助於該部隊加強對印度洋水文資料的掌握,便於未來實施軍事行動。

正因如此,解放軍於2016年12月15日在南海打撈起美軍無人潛航器時,

引發五角大樓的強烈不滿。

當時就有分析認為,美軍的無人潛航器在南海收集資料,就是便於掌握解放軍水下力量,特別是核潛艇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