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細說龍泉,不為人知的秘密!

玉剛鍛制漢劍

《越絕書》載: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幹將作鐵劍“龍淵”,

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歐冶子中國刀劍自“龍淵劍”起,已逾2600年,春秋戰國時期制劍術以吳越地區最著。古人言:“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為良,地氣使然。”產銅、鐵,以制劍名師歐冶子為始祖的龍淵劍乃鐵劍之魁。

歐冶子

三國,建安七子曹植就曾寫詩讚歎龍淵劍:“美玉生磐石,

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福。龍淵劍已經成了天下寶劍的代名詞。東晉太甯元年(西元323年)因龍淵劍之名置鄉,設龍淵鄉,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在高祖武德三年(西元620年),改龍淵鄉為龍泉鄉;肅宗乾元二年置縣,從鄉名。凡制名劍,必稱“龍泉”,後龍淵改為龍淵,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

八面純鈞劍

此後宋元明清,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歷代繁榮,聞名於世。龍泉劍不僅用於沙場,也是王侯將相,文人大儒,乃至平民布衣雅愛的佩飾武器。在周秦漢唐2000多年間,一直盛行佩劍之風。 西周到春秋,劍主要用來佩戴防身。另外,腰間懸劍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標誌,劍只有貴族才能佩戴,

其他人是不許戴劍的。 戰國時期鐵劍也開始使用,鍛制技術達到極高的程度,劍從原來短而後向長而薄發展,最長者達1米多。至隋唐時期,佩劍之風尤為盛行。

銀龍漢劍

《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二品, 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

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戴戴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號侯,皆只佩。”而且不僅對品級有限制,古人所配之劍在長度和重量上,都因佩戴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lüè,古代計量單位,約合六兩),謂之上制,
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唐代劍被文人墨客視為重要飾物。常以來抒發淩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如大詩人李白少年習劍,25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杜甫有:“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王維的:“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動百萬師”等劍與戰爭的詩句留于後人。從宋代一直到清代甚至現代,軍隊中劍一直也具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八次“亮劍” 讓世界顫抖,新時代的亮劍精神更具有非凡的意義。

龍泉老李師傅作品:

歡迎對傳統刀劍感興趣的朋友與龍泉尋劍師傅一起交流探討,xunjian0123

關注公號尋劍或私信頭條號作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八次“亮劍” 讓世界顫抖,新時代的亮劍精神更具有非凡的意義。

龍泉老李師傅作品:

歡迎對傳統刀劍感興趣的朋友與龍泉尋劍師傅一起交流探討,xunjian0123

關注公號尋劍或私信頭條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