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銀河:從“性☆禁☆學專家”到哲學家

書房菌按: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給正在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李銀河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北京風和日麗,

我要到郊區的房子去看看了。”次日淩晨,他突發心臟病辭世。王小波去世後,李銀河有了兩個固定的身份,作家王小波的遺孀和頗具爭議的著名“性☆禁☆學專家”。

本文由書房記原創:shufangji2013

作者丨書房菌團隊·王剛

李銀河稱,自從中國社科院退休以後,在北京大興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上午寫作,下午讀書,晚上看電影、美劇,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看四季的輪回”。有人說,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人人都願意和和氣氣做人,也包括李銀河這樣從爭議到惹人非議的性☆禁☆學專家。

無師自通成哲學家

李銀河曾在《李銀河:我的生命哲學》的序言裡說,“每當看到與生命哲學有關的文字書籍,

我都興趣盎然,覺得句句滲入心田,加上自己的理解,揣摩,體驗,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無神論的生命哲學。”

在李銀河一連串以“性社會學”串起來的履歷中,幾乎找不出與新書出現的“不競爭”“饒過自己”“只觀察不批評”等相匹配的關鍵字。書中,她推崇“饒過自己”,即,有一定閱歷、到一定年紀後,就能做到“放過自己,放鬆自己,與生活與自己和解”。她說,不要太在乎成就、功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做事風格,

沒有必要一定要爭出誰對誰錯,更沒有必要指責他人。她的生命哲學是遵循“采蜜哲學”:生活有美有醜,要挑選最美好的東西,如最美的音樂、最好的電影,讓它們佔據心靈與時間,這樣活著才會輕鬆快樂。對於批評,她認為,“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人只觀察,不批評,那麼我們一定會活得更快樂一些;如果我們嘗試總是去欣賞美好的東西,而不去看醜惡的東西,
那麼我們一定會活得更快樂一些。”

這本《我的生命哲學》中最有意思的內容就是,她表露出渴望過梭羅那樣的生活,但是似乎又可望而不可及。她認為,今天我們生活在水泥的森林裡,打交道的是汽車和飛機,但是在精神上過梭羅那樣純淨的生活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是李銀河對當下世界的一種重新認識。“在我獲得了最終的自由之後,曾快活地想道:今後我可以隨心所欲,

為所欲為了。我暗自對自己發誓,今後所做的一切事都將僅僅是我願意去做的。我要做很多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做我一生都在等待、準備去做的事情。我心情很好,心裡有很多的衝動,想做很多事情。”

在開篇《我的心路歷程》一文中,李銀河說,“每當我想到存在問題時,一切事都變得不是非做不可的了。既然一切都不會留下痕跡,人為什麼還要做任何事呢?特別是當他什麼也不做也能生存下去之時。……我最不喜歡和經濟有關的一切。無論是有關經濟的學問,還是有關經濟的實踐。我慶倖自己選擇了可以衣食不虞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文字容易讓沒有準備好的讀者感到陌生或者驚詫,與此前出版的社會學著作完全屬於兩個不同的類型。

如果不是在書中看到“生命本身雖無意義,但有些事對生命有意義。生命是多麼短暫。我想讓自由和美麗把它充滿”這樣的文字,很難想到這是有著“孤膽女俠”般豪情的性☆禁☆學家提出的終極思考,“人活一世,都想留痕跡。有人說,人最大的目標是青史留名;有人說,即使不能流芳千古,能夠遺臭萬年也是好的。說這話的人沒有想到:在地球熱寂之後,什麼痕跡都不會留下。”有趣的是,對性的開放和包容樹立了李銀河在學術上的西方女權主義者的形象,而在哲學的世界裡,她有了生命超越生活的看法,意識到生死問題在生命哲學裡有著豐富而複雜的內涵。

讀過她之前出版的性☆禁☆學三部曲——《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同性戀亞文化》《虐戀亞文化》的人,一定會很詫異新書裡的這些文字,根本不會和頗具爭議的性☆禁☆學家聯繫起來。“從很年輕時起,虛無主義對我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大到令我膽戰心驚的程度,使我不敢輕易地想這些問題。我不敢長時間地看星空。看著看著,我就會想到,在這眾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人在地球上走來走去,就像小螞蟻在爬來爬去。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其中顯得毫無價值。”這是目前為止,李銀河書中最為柔軟的文字。李銀河的關門弟子,也是這本新書的責任編輯王水認為,做為公眾人物,她外剛內柔,勇敢、智慧、博學,同時又率真坦誠得讓人擔心。

“不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過”,她在新書出版後的幾天,在博客上發表了《什麼是哲學?》,她認為自己的生命哲學不是學院派的哲學,只不過是對生命的一些思考。有一段時間她自稱開始讀“禪”,心中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參禪時,“我想到,過去我常常受到世間虛名浮利的誘惑,其實還遠遠沒有參透。”

新書發佈會上,李銀河說,“這是我多年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它們形成於我的文字中,記錄著我的心路歷程。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斷斷續續貫穿了我的終生,原因不明。可以說,就像久病成醫那樣,我已經無師自通地成了一個生命哲學家。”六十年的積澱,她對生活和生命都有了切實的體驗,由一個求知者轉變為一位啟蒙者,正如她自己所說,“久病成醫”。

“我希望自己如此渡過一生:讀有趣的書,寫有趣的書,聽美的音樂,看美的畫,觀賞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退休後的生活家

“終於到了沒有什麼工作需要做的時候……生命即將步入晚年,從身體到精神都漸趨平靜,不再亢奮,不再充滿幻想和憧憬。……我現在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出家了。我不會在現實中出家,但是我可以在精神上出家。”

退休後的李銀河大多數時間在北京大興鄉間居住,每天的生活很規律:上午寫作,下午看書,所有能找的好書都看;晚上看電影、看美劇、英劇,像《欲望都市》《都鐸王朝》《生活大爆炸》,都看過,也很喜歡。一開始看的是拿過各種國際大獎的經典電影,不過很快發現,她擁有的時間太多了,各種電影節的獲獎影片根本不夠看,只有降低標準了。一邊看電影,一邊在寫觀感,還準備出一本關於看過的影片的影評集。

她在接受採訪時曾公開說,和王小波1980年結婚,17年間他們相依為命,她是家裡賺錢的主力亦是不太會幹活的家庭主婦。一次,李銀河回了娘家,在電話裡遙控王小波在冰箱裡找吃的,家人說她太寵他,她的回答是“我不忍心讓那樣智慧的頭腦去幹粗活”。每次提及這段往事,她的朋友們就要大笑,因為在普通人裡,李銀河已經屬於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學者。

在《我的生命哲學》這本中裡,除了哲學,還涵蓋了李銀河對生命與生活在各個時段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她總覺得個人生命“無所皈依,亦無所負累。上天下地,粘滯不住。”她在這條孤獨的路上走得義無反顧,來源於她的堅定理想。她寫過,“我不願意在參透之後使生命的感覺變得麻木,而是循著生命的原則,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個藝術品,讓自己的生命活在快樂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計較。美好的生活應當成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李銀河曾寫過一篇《生活家與工作哲學》的文章,“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許不是別的,而是成為一個快樂的生活家。”拋開既往的社會角色,對於退休後做起職業生活家的李銀河來說,今後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可能。

“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許不是別的,而是成為一個快樂的生活家。”

“多面”李銀河

王小波有一篇叫《另一種文化》的文章,透露出李銀河羞澀的一面:“我老婆原是學歷史的‘工農兵大學生’。大學三年級時,有一天,一位村裡來的女同學在班裡大聲說道:我就不知道什麼是太監!說完了這話,還作顧盼之狀。班上別的同學都跟著說: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就我老婆性子直,羞答答地說:啊呀,我可能是知道的,太監就是閹人嘛。人家又說:什麼叫作閹人?她就說不出口,鬧了個大紅臉……”

有人說,李銀河成就了王小波,如果王小波找個世俗的女人,他的天才恐怕早被家庭生活所吞沒了。美國留學期間,李銀河回來以後就忙家務,王小波所做的只是讀書、看碟、寫作,她 “不忍心讓那樣一個智慧的頭腦去幹粗話”。而李銀河在王小波心目中,“你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人,我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你太好了。”他們的結合,因彼此的欣賞變得與眾不同,逐漸把苦悶零亂的人生演繹成愛與美的藝術。

多年前,在接受某家媒體採訪時,記者描述李銀河,神情散淡,努力把身體埋進沙發裡;說話時輕風細雨,似無鬥志。然而她的觀點卻一如既往地坦白直率。偶爾,她似乎仍然難以坦然地說出“性☆禁☆交”這樣的詞彙,而往往代之以“那個東西”……

在《我為什麼幾乎沒有朋友》一文裡李銀河是這樣說的,“檢討我為什麼幾乎沒有朋友,那是因為我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精神生活極其挑剔的人,而且對別人的依賴性很低,更大多數人在一起都覺得浪費時間,所以幾乎沒有朋友……真正內心豐富強大的人是不需要同伴的,不需要朋友的。相互黏在一起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是精神孱弱的表現。”而在《友情是快樂的永久源泉》的文中稱,“人生在世需要親情、愛情和友情。……希望與友人的關係就像這兩位哲人(伊壁鳩魯和古希臘一哲人),充滿創作的激情、切磋和相互啟迪。”這是新書中相連的兩篇文章,可以看出此刻的李銀河,渴望孤獨,有著穿透一切的強大力量,同時也潛伏著一個又害怕精神上孤獨的李銀河,兩文前後恍如隔世、判若兩人。

作為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禁☆學的女社會學家和作家王小波的遺孀,她大多時間活在書齋裡,喜歡沉默,沒有任何的防禦性;有時,是也倔強而強硬的,在她專長的領域裡毫不退讓,甚至擺出挑畔的姿態。她學術超前、常常語出驚人,在線民眼裡她是“撕破外衣在走路的人”……反對李銀河觀點的人,大多不會反躬自問;認同李銀河學術主張的人,大多也認可她的特立獨行。她言出必行,敢作敢為,儘管王小波在給李銀河的信件中否認她具有的有雙重性格,但她人生中所有複雜矛盾的瞬間,已把她飽滿而立體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書房記公號ID:shufangji2013

享受人生:我的生命美學 ¥31.6 購買

……我最不喜歡和經濟有關的一切。無論是有關經濟的學問,還是有關經濟的實踐。我慶倖自己選擇了可以衣食不虞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文字容易讓沒有準備好的讀者感到陌生或者驚詫,與此前出版的社會學著作完全屬於兩個不同的類型。

如果不是在書中看到“生命本身雖無意義,但有些事對生命有意義。生命是多麼短暫。我想讓自由和美麗把它充滿”這樣的文字,很難想到這是有著“孤膽女俠”般豪情的性☆禁☆學家提出的終極思考,“人活一世,都想留痕跡。有人說,人最大的目標是青史留名;有人說,即使不能流芳千古,能夠遺臭萬年也是好的。說這話的人沒有想到:在地球熱寂之後,什麼痕跡都不會留下。”有趣的是,對性的開放和包容樹立了李銀河在學術上的西方女權主義者的形象,而在哲學的世界裡,她有了生命超越生活的看法,意識到生死問題在生命哲學裡有著豐富而複雜的內涵。

讀過她之前出版的性☆禁☆學三部曲——《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同性戀亞文化》《虐戀亞文化》的人,一定會很詫異新書裡的這些文字,根本不會和頗具爭議的性☆禁☆學家聯繫起來。“從很年輕時起,虛無主義對我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大到令我膽戰心驚的程度,使我不敢輕易地想這些問題。我不敢長時間地看星空。看著看著,我就會想到,在這眾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人在地球上走來走去,就像小螞蟻在爬來爬去。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其中顯得毫無價值。”這是目前為止,李銀河書中最為柔軟的文字。李銀河的關門弟子,也是這本新書的責任編輯王水認為,做為公眾人物,她外剛內柔,勇敢、智慧、博學,同時又率真坦誠得讓人擔心。

“不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過”,她在新書出版後的幾天,在博客上發表了《什麼是哲學?》,她認為自己的生命哲學不是學院派的哲學,只不過是對生命的一些思考。有一段時間她自稱開始讀“禪”,心中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參禪時,“我想到,過去我常常受到世間虛名浮利的誘惑,其實還遠遠沒有參透。”

新書發佈會上,李銀河說,“這是我多年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它們形成於我的文字中,記錄著我的心路歷程。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斷斷續續貫穿了我的終生,原因不明。可以說,就像久病成醫那樣,我已經無師自通地成了一個生命哲學家。”六十年的積澱,她對生活和生命都有了切實的體驗,由一個求知者轉變為一位啟蒙者,正如她自己所說,“久病成醫”。

“我希望自己如此渡過一生:讀有趣的書,寫有趣的書,聽美的音樂,看美的畫,觀賞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退休後的生活家

“終於到了沒有什麼工作需要做的時候……生命即將步入晚年,從身體到精神都漸趨平靜,不再亢奮,不再充滿幻想和憧憬。……我現在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出家了。我不會在現實中出家,但是我可以在精神上出家。”

退休後的李銀河大多數時間在北京大興鄉間居住,每天的生活很規律:上午寫作,下午看書,所有能找的好書都看;晚上看電影、看美劇、英劇,像《欲望都市》《都鐸王朝》《生活大爆炸》,都看過,也很喜歡。一開始看的是拿過各種國際大獎的經典電影,不過很快發現,她擁有的時間太多了,各種電影節的獲獎影片根本不夠看,只有降低標準了。一邊看電影,一邊在寫觀感,還準備出一本關於看過的影片的影評集。

她在接受採訪時曾公開說,和王小波1980年結婚,17年間他們相依為命,她是家裡賺錢的主力亦是不太會幹活的家庭主婦。一次,李銀河回了娘家,在電話裡遙控王小波在冰箱裡找吃的,家人說她太寵他,她的回答是“我不忍心讓那樣智慧的頭腦去幹粗活”。每次提及這段往事,她的朋友們就要大笑,因為在普通人裡,李銀河已經屬於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學者。

在《我的生命哲學》這本中裡,除了哲學,還涵蓋了李銀河對生命與生活在各個時段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她總覺得個人生命“無所皈依,亦無所負累。上天下地,粘滯不住。”她在這條孤獨的路上走得義無反顧,來源於她的堅定理想。她寫過,“我不願意在參透之後使生命的感覺變得麻木,而是循著生命的原則,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個藝術品,讓自己的生命活在快樂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計較。美好的生活應當成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李銀河曾寫過一篇《生活家與工作哲學》的文章,“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許不是別的,而是成為一個快樂的生活家。”拋開既往的社會角色,對於退休後做起職業生活家的李銀河來說,今後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可能。

“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許不是別的,而是成為一個快樂的生活家。”

“多面”李銀河

王小波有一篇叫《另一種文化》的文章,透露出李銀河羞澀的一面:“我老婆原是學歷史的‘工農兵大學生’。大學三年級時,有一天,一位村裡來的女同學在班裡大聲說道:我就不知道什麼是太監!說完了這話,還作顧盼之狀。班上別的同學都跟著說: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就我老婆性子直,羞答答地說:啊呀,我可能是知道的,太監就是閹人嘛。人家又說:什麼叫作閹人?她就說不出口,鬧了個大紅臉……”

有人說,李銀河成就了王小波,如果王小波找個世俗的女人,他的天才恐怕早被家庭生活所吞沒了。美國留學期間,李銀河回來以後就忙家務,王小波所做的只是讀書、看碟、寫作,她 “不忍心讓那樣一個智慧的頭腦去幹粗話”。而李銀河在王小波心目中,“你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人,我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你太好了。”他們的結合,因彼此的欣賞變得與眾不同,逐漸把苦悶零亂的人生演繹成愛與美的藝術。

多年前,在接受某家媒體採訪時,記者描述李銀河,神情散淡,努力把身體埋進沙發裡;說話時輕風細雨,似無鬥志。然而她的觀點卻一如既往地坦白直率。偶爾,她似乎仍然難以坦然地說出“性☆禁☆交”這樣的詞彙,而往往代之以“那個東西”……

在《我為什麼幾乎沒有朋友》一文裡李銀河是這樣說的,“檢討我為什麼幾乎沒有朋友,那是因為我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精神生活極其挑剔的人,而且對別人的依賴性很低,更大多數人在一起都覺得浪費時間,所以幾乎沒有朋友……真正內心豐富強大的人是不需要同伴的,不需要朋友的。相互黏在一起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是精神孱弱的表現。”而在《友情是快樂的永久源泉》的文中稱,“人生在世需要親情、愛情和友情。……希望與友人的關係就像這兩位哲人(伊壁鳩魯和古希臘一哲人),充滿創作的激情、切磋和相互啟迪。”這是新書中相連的兩篇文章,可以看出此刻的李銀河,渴望孤獨,有著穿透一切的強大力量,同時也潛伏著一個又害怕精神上孤獨的李銀河,兩文前後恍如隔世、判若兩人。

作為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禁☆學的女社會學家和作家王小波的遺孀,她大多時間活在書齋裡,喜歡沉默,沒有任何的防禦性;有時,是也倔強而強硬的,在她專長的領域裡毫不退讓,甚至擺出挑畔的姿態。她學術超前、常常語出驚人,在線民眼裡她是“撕破外衣在走路的人”……反對李銀河觀點的人,大多不會反躬自問;認同李銀河學術主張的人,大多也認可她的特立獨行。她言出必行,敢作敢為,儘管王小波在給李銀河的信件中否認她具有的有雙重性格,但她人生中所有複雜矛盾的瞬間,已把她飽滿而立體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書房記公號ID:shufangji2013

享受人生:我的生命美學 ¥31.6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