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花了七年,講出了一個美國人喜歡聽的創業路演

作者:劉佳妮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40篇原創首發文章

前幾年看過一篇文章,叫《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坐在你對面喝咖啡》,大意是講外地人來滬上大學,後來掙扎生活的故事。

2017年是我來美國的第七年。這七年間,我和身邊的美國人讀了一樣的私立名校,在一樣的大公司工作,現在出來創業。我不知道我是從哪天開始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直到那天的比賽。

參加某創業比賽,和某名人講自己的創業概念,如果對方喜歡,

就會成為你的個人導師,不管你做什麼方向的創業,他都會輔導你。這是美國的“遊戲規則”。

在美國,輔導是個大事兒,名人輔導在創業中,就好比我們中國的“跟對人”,難得一見的機會,怎麼我都得去試一試。

那時候的我,創業還只是停留在僅有想法的階段,

完全沒有產品,也沒有團隊。我自己的基本想法呢,大概就是“用科技做科技教育,降低教育資源差異性”。去展示會之前我全部擁有的大概就是這個口號。幸運的是,因為學籍原因,我的展示順序比較靠後,在所有亞洲代表團的後面,在美國代表團的前面。於是,我決定在別人展示的時候多準備些我的演講。

前面的團隊已經有了很成熟的產品,甚至有了盈利,他們很認真地、一步步地講著團隊的“Mission”(目標)、“Direction”(方向),

甚至還拿出了財務報表……可奇怪的是,這位名人好像在他們展示之後,沒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心裡想,是前面團隊的展示太具體了不需要提問,還是他根本就不感興趣?快輪到我了,看來傳統套路肯定是不行了,於是我套用了“貌似專業其實是情懷”的商業展示法——在大框架裡講故事。

我說,今天我想講講如何“用科技做科技教育”,我的演講大概分三部分,

就是“什麼是科技教育”,“為什麼做科技教育”和“怎麼做科技教育”,也就是“what-why-how”結構, 儘量做到條理清晰、結構性強、邏輯清楚。

我說,什麼是科技教育呢?科技教育是STEM中的一部分,而什麼是STEM呢?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合體,其中科學在於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實現對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學則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

由此可見,生活中發生的大多數問題需要應用多種學科的綜合知識來解決。

我在最短的時間內,從維琪百科找到了這個概念,看著專業,內容也不少,回答“什麼是科技教育”,足夠了。

於是我接著講,為什麼要做小孩子的科技教育。

我說,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科技空前進步的時代,與曾經不同,科技的進步已經可以隨時反映在人們的生活中,而創造科技進步的人也越來越低齡化。今天科技創造的人已經不是不惑之年之後的科學研究院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而是電腦人工智慧時代的千禧一代,而未來,可能就是00後。

然後我說,我有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講自己的故事是最能在枯燥的演講中抓住別人的,只要故事能有相關性、趣味性,很快就能得到對方毫無理由的驚人好感。

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代表中國參加過一次國際物理比賽,比賽的形式是每個國家5個隊員為一個小組,用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指定物理現象的實驗成果,那年我們選擇的題目,大概就是“為什麼有些服務員倒紅酒的時候轉一下,酒就不會灑出來?”

那時候我們為這個問題花了很多時間,自學流體力學、微分方程、學程式設計,做電腦類比……那時候還是高中生的我們,真的是不舍晝夜地在學習,辛辛苦苦做題,因為事關“國家榮辱”。我們坐著經濟艙飛到了“帝國主義國家”奧地利,(這時候我看到對方噗嗤一聲笑了,我心裡也放鬆了很多),逐隊開始講題時,我們發現美國隊居然設計了一款ios app。那個年代的蘋果公司都不是特別知道自己未來的新主場,而這群小孩子居然已經寫出了手機程式!美國隊不出所料地唬住了在場的歐洲評委們,他們盛讚這群小孩的創造性,認為他們比天天泡在實驗室裡真真正正寫實驗資料的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創造力更強。

所以呢,讓小孩子從小學習STEM,那些開發大腦等等的作用不說,主要是在這個科技發展這麼快,不知道什麼時候錢都成了比特幣的時代(他又笑了),讓孩子們都有應對未來的硬實力,是多麼重要。

這時候我知道我已經得到了他的選票,我也知道我的演講時間只剩下30秒了,於是我開始講具體怎麼做,我們希望能在明年內達成學校合作專案,從大學的思維延伸下去……

果然沒講幾句,時間到,這時候對方開始一邊笑一邊鼓掌,說,你一會兒留下咱們好好聊聊。

我很僥倖地坐下,在我後面是一個美國人,他講音樂教育。

他居然也沒怎麼介紹音樂產品,而是說他是如何從哈佛數學系畢業,結果因為遇到了一個很美的鋼琴家,開始意識到藝術培養對小孩子多重要的。那個男生講故事的過程中開了很多玩笑,這些玩笑非常有趣,程度也剛剛好,不會有人覺得不合適,也絕對不呆板,至少沒有人在假笑。他講話結束後,對方也鼓掌了,他總結陳詞的時候說,“我很喜歡最後兩個專案。我會加入,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活動結束,這位名人在和主辦方聊天。那個美國男生坐在我旁邊,我就問他:“你們產品現在到哪一步了?多少客戶?”他說:“哦,還沒開始,你呢?”我說:“真巧,我也還沒產品。”

就這樣,兩個根本沒有成熟收入模型的人,贏過了所有“展示”方法在美國不吸引人的人,拿到了需要的支援。

在美國做創業,初期講究看人,大多數投資人覺得,一個能最好展示自己,自信,能夠最大限度征服別人的人,是初期最需要的領導者。

而我,在美國的七年中,除了讀歷史、社會、科學,更重要的,是終於學會了如何把握中心,結合自己,講一個能説明我達到目的的、有趣的故事和幽默的笑話。

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經濟和東亞研究雙學位榮譽畢業,曾在摩根大通、美林美銀等華爾街投行實習、工作,現創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而創造科技進步的人也越來越低齡化。今天科技創造的人已經不是不惑之年之後的科學研究院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而是電腦人工智慧時代的千禧一代,而未來,可能就是00後。

然後我說,我有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講自己的故事是最能在枯燥的演講中抓住別人的,只要故事能有相關性、趣味性,很快就能得到對方毫無理由的驚人好感。

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代表中國參加過一次國際物理比賽,比賽的形式是每個國家5個隊員為一個小組,用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指定物理現象的實驗成果,那年我們選擇的題目,大概就是“為什麼有些服務員倒紅酒的時候轉一下,酒就不會灑出來?”

那時候我們為這個問題花了很多時間,自學流體力學、微分方程、學程式設計,做電腦類比……那時候還是高中生的我們,真的是不舍晝夜地在學習,辛辛苦苦做題,因為事關“國家榮辱”。我們坐著經濟艙飛到了“帝國主義國家”奧地利,(這時候我看到對方噗嗤一聲笑了,我心裡也放鬆了很多),逐隊開始講題時,我們發現美國隊居然設計了一款ios app。那個年代的蘋果公司都不是特別知道自己未來的新主場,而這群小孩子居然已經寫出了手機程式!美國隊不出所料地唬住了在場的歐洲評委們,他們盛讚這群小孩的創造性,認為他們比天天泡在實驗室裡真真正正寫實驗資料的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創造力更強。

所以呢,讓小孩子從小學習STEM,那些開發大腦等等的作用不說,主要是在這個科技發展這麼快,不知道什麼時候錢都成了比特幣的時代(他又笑了),讓孩子們都有應對未來的硬實力,是多麼重要。

這時候我知道我已經得到了他的選票,我也知道我的演講時間只剩下30秒了,於是我開始講具體怎麼做,我們希望能在明年內達成學校合作專案,從大學的思維延伸下去……

果然沒講幾句,時間到,這時候對方開始一邊笑一邊鼓掌,說,你一會兒留下咱們好好聊聊。

我很僥倖地坐下,在我後面是一個美國人,他講音樂教育。

他居然也沒怎麼介紹音樂產品,而是說他是如何從哈佛數學系畢業,結果因為遇到了一個很美的鋼琴家,開始意識到藝術培養對小孩子多重要的。那個男生講故事的過程中開了很多玩笑,這些玩笑非常有趣,程度也剛剛好,不會有人覺得不合適,也絕對不呆板,至少沒有人在假笑。他講話結束後,對方也鼓掌了,他總結陳詞的時候說,“我很喜歡最後兩個專案。我會加入,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活動結束,這位名人在和主辦方聊天。那個美國男生坐在我旁邊,我就問他:“你們產品現在到哪一步了?多少客戶?”他說:“哦,還沒開始,你呢?”我說:“真巧,我也還沒產品。”

就這樣,兩個根本沒有成熟收入模型的人,贏過了所有“展示”方法在美國不吸引人的人,拿到了需要的支援。

在美國做創業,初期講究看人,大多數投資人覺得,一個能最好展示自己,自信,能夠最大限度征服別人的人,是初期最需要的領導者。

而我,在美國的七年中,除了讀歷史、社會、科學,更重要的,是終於學會了如何把握中心,結合自己,講一個能説明我達到目的的、有趣的故事和幽默的笑話。

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經濟和東亞研究雙學位榮譽畢業,曾在摩根大通、美林美銀等華爾街投行實習、工作,現創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