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揚言開店5000家的創始人自殺了,2017餐飲企業死亡名單!

7月24日,在中國放言開5000家門店的韓系咖啡品牌咖啡陪你創始人,因資金鏈斷裂在韓國家中自殺。他的對手——曾經喊出3000家店目標的漫咖啡又會處於何境?

1 廝殺中殞命

2012年,中國咖啡業被一股強勁的韓流席捲。

咖啡陪你、豪麗斯、動物園、華夫班特、途尚等十幾個韓國咖啡品牌相繼步漫咖啡後塵進入中國、大舉擴張。

其中風頭最盛的咖啡陪你(CaffeBene)開店速度以幾何數增長,並宣稱“到2015年,在全中國連鎖店達到5000家,成為中國休閒咖啡連鎖NO.1”。

2014年底,咖啡陪你以加盟模式落地近600家門店。其官方對這一戰績不無自豪:“數量僅次於進入中國20年的行業領袖星巴克(2012財年星巴克在中國共有700家門店),

我們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就成為了行業翹楚,成績斐然。”

言猶在耳,劇情卻180度反轉。

僅半年後,咖啡陪你就被曝問題纏身——拖欠工資、拖欠供應商貨款、加盟商解約、多地關店。

面對媒體報導,其官方曾發佈聲明:“遭遇別有用心的對手利用小媒體編制負面資訊,惡意中傷。”

但一紙聲明掩蓋不了其名存實亡的厄運。

7月24日,一手打造了咖啡陪你、豪麗斯咖啡等連鎖品牌的“咖啡王”——薑勳(音),

在其位於首爾瑞草區的家中自殺。

當地警方稱:“公司經營困難陷入資金危機,姜勳于23日向朋友發短信稱十分疲憊。”

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一了百了,讓業界不無驚歎。震驚之餘,也把目光轉向了同樣野心勃勃、準備在中國開出3000家店的漫咖啡。

在韓系咖啡裡,漫咖啡率先在中國試水,擴張速度僅次於咖啡陪你,且因二者店鋪風格和售賣品類較為接近而被看成是一對勁敵。

如今,對手已走上不歸路,陰影籠罩之下,被推崇為現象級品牌的漫咖啡,前路如何?

2 定位取勝

漫咖啡在中國的第一家店於2011年1月開業,地點選在了北京朝陽區的酒仙橋附近。這裡是創始人辛子相在中國經營的韓式餐廳——愛江山的根據地。

官方資料顯示,辛子相從事餐飲業多年,至今在韓國經營著80餘家連鎖餐廳。

到中國後又打起咖啡算盤,源于辛子相對中國市場的預期。

“2007年,韓國的咖啡館數量是2800家,7年後已經達到18000家。對於中國,當下無疑是咖啡館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不只是辛子相的邏輯,

其他韓系品牌也是在這一理想的數字推演下風風火火闖進中國大門,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咖啡陪你仰仗耀眼的品牌背景,在中國市場快速收割。

在韓國,咖啡陪你擁有900多家門店,號稱咖啡館第一品牌。自2008年4月誕生後,咖啡陪你“以比全世界任何咖啡企業更快的速度成長”,在業內最早打破500家加盟店紀錄,創始人姜勳因此得名“咖啡王”。也有韓國人形容其開店速度如同蟑螂繁殖,而將該品牌戲稱為“蟑螂陪你”。

2012年3月進入中國後,咖啡陪你主要以受託經營的加盟模式複製,即加盟者投資占49%股份,即可將門店全權委託給咖啡陪你公司管理。

坐享其成的誘惑,加上良好的品牌背書,使咖啡陪你在中國依然能以“蟑螂繁殖”的速度迅速織網。期間還拓展到美國、日本、菲律賓、柬埔寨等12個國家,在全球開出1600家分店。

漫咖啡雖沒有顯赫的王牌背景,卻以另類的風格定位獨領風騷,成為現象級黑馬。

其店內土豪感十足的開闊空間、大面積的落地窗、枯藤老樹、老舊原木傢俱、書籍、玩偶,營造出更為放鬆隨意的氣氛,與星巴克的嚴肅、拘謹形成明顯反差。

辛子相稱,這種定位來自于對中國人的觀察。

他發現中國人很喜歡呼朋喚友聚在一起,不管是聊天還是吃飯,都需要一個場合,“是除了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個休閒場所”。這個場所除了有咖啡還應該有中國人喜歡的甜品,通過氣氛的營造讓顧客放下身份、地位等一切面具,真正地打開自我,讓生活慢下來。

漫咖啡也是因此得名。

在星巴克、COSTA、太平洋等品牌製造的快捷式咖啡氣氛中,不落俗套的漫咖啡受到中國消費者追捧。在行業某知名媒體做出的2016年“咖啡品牌線上熱度排名”中,漫咖啡品牌流量和平均店鋪流量都居第二位。

3 模式之考

就內部風格和經營品類而言,漫咖啡與咖啡陪你十分接近,有人猜測是前者把後者山寨到了中國,區別是前者在空間面積上更奢侈。

事實上,在顯而易見的外表之下,看不見的擴張模式才是兩家最本質的不同。

咖啡陪你的加盟制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的是可以短時間內打開市場,推動品牌傳播;不利的是,快速擴張下讓配套管理、供應鏈、資金等都面臨挑戰,其中任何一項成了短板都可能對整個體系構成致命威脅。

在加盟商與咖啡陪你公司的糾葛中,後者配備管理人員太少、管理不到位也的確是眾矢之的。還有一些加盟商因品牌方虛高收費價格、虛設名目等大呼上當,要求解約。

咖啡陪你因此背上了“到中國騙錢”的駡名。

辛子相似乎更有先見之明。因為忌憚加盟模式難於管理,漫咖啡從一開始就採用直營加合作的方式複製。

合作店中漫咖啡占25%-35%股權,合作商要求具有開5—10家店的實力,意在提高抗風險能力,並借勢選址,“我們目前這些合作商的背景,有來自百貨店、流通運輸、房地產開發領域。”

因一二線城市主幹道基本已被星巴克等早期入局者搶先,後來者漫咖啡把第二、第三幹道和公園、高校作為重點,既省了房租,又避開與巨頭正面競爭,形成差異化客群。

2015年2月辛子相曾向媒體介紹:“目前一家漫咖啡門店平均14個月就能收回初期投入,工體店的日均營業額能達到5萬元左右。全國現已開業的店面有70家,正在裝修施工的店面有50家。”

4年開120家店的速度已不算慢,只因咖啡陪你在前方的一騎絕塵,讓辛子相對這個速度並不滿意,“太慢了,還是太慢!”

4 咖啡館已飽和

有專業機構統計,近幾年來中國咖啡店數量呈爆發趨勢,到2016年上半年,總量超過10萬家。但下半年就出現集中關店湖,全年關店14561家,超過10%。其中不乏咖啡之翼、太平洋咖啡、西九巷、雕刻時光等局部關店的行業名星。

沒關店的也是在艱難度日。在咖啡店密度最大的城市廈門,超過2000家店中真正盈利的不足3成;杭州則是3成盈利,3成虧損。

有分析認為,同質化嚴重、咖啡品質不高是主因。但深層次上,過度飽和或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已躋身咖啡消費大國的韓國,人均年消費咖啡314杯,5000萬人口,全年消費約157億杯;中國人均年消費咖啡僅3-5杯,13.8億人口,年消費總量約55億杯,約為韓國的1/3。而中國的咖啡店數量已是韓國4.96萬家的2倍,遠遠超出了市場消費能力。

從另一組數位中也可以讀出這種過飽和現象。

在中國,只要一門生意有錢賺,又能低成本仿照,很多人便一窩蜂地湧上來,藍海瞬間被染成紅海,最後讓整個行業秩序全無,甚至整門生意全壞掉。現實中,這的確是很多行業無法擺脫的宿命。

這種案例無數次的上演過。同樣,潮汕牛肉火鍋沒能逃過這一劫。

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那些正宗的,真正希望把潮汕牛肉火鍋做好的人,但最後把帳算下來,真正遭殃到底的,真正倒楣透頂的,恐怕更多還是那些跑進來,指望賺快錢、輕鬆錢的人。

實際上,一定規模的潮汕牛肉火鍋其投資成本並不低,如果沒有真功夫,開起來,不見得能經營得下去。事實上,已有很多人半途而廢、鎩羽而歸。

而這個市場既然已經起來,正宗的、真正想做好,又有真功夫的商家,經歷一段衝擊之後,必然面臨行業洗牌,此後,獲得更好的發展也是大概率的事。

其實,很多生意看起來簡單,別人做,有錢賺;但你做,可能不簡單,不賺錢,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此,別跟風,別眼紅,專心做自己擅長的事,沒有擅長就去培養一個擅長的事,大生意,小生意,要想做得長做到好,恐怕都要尊重一下這個不斷被中國商業史重演,但不斷有人花錢買舊教訓的規律。

尊重這個規律,利人利己。

5 2017餐飲死亡名單

一夜開起多家店的快感只是偶然,產品模式才是永恆。2017倒下的知名餐飲絕不止咖啡陪你,那他們都是怎麼死的呢?

1、茶香書香

年齡:6歲。

茶香書香被稱為“茶界星巴克”,主張要吸引年輕人的胃,就必須要把中國茶做得時尚、好喝。創辦於2011年,開張第一個月營業額即達到40萬的營業額。

死亡原因:忘卻茶之根基,推進飲品和小食,偏離以茶為本的軌道;分店擴張過快,門店選址隱患,租金昂貴;團隊建設缺失,過多宣傳創始人個人;成本核算不清。

最後的結果就是,茶香書香拖欠供應商費用、員工工資、房租和物業管理費等相關資金達到數百萬,在2017年的第一天向全世界告別。

2、金錢豹

年齡:14歲。

2003年10月,金錢豹登陸上海餐飲市場,成功開啟了國際複合式自助餐廳的先河。

餓一天,扶著牆進去;吃一頓,扶著牆出來。金錢豹曾經年營業額近9億元,但2013年和2014年稅前虧損分別為2.24億元、2.08億元。

今年,這個自助餐中的“高富帥”被爆出拖欠員工工資、拖欠供應商貨款、儲值卡無法退卡等醜聞。

死亡原因:門店的產品品質下降,菜品和食材上把關不嚴,服務也脫節,大量消費者投訴海鮮不新鮮,哈根達斯停止供應,顧客差評不絕於耳。

除此之外,成本的失控下的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急劇的行業風向變化,讓墨守成規的金錢豹與市場脫軌。

門店私吞現金流,員工私下辦理優惠充值卡,拿現金套現或許差額,獲利豐厚。有高管在離職前夕,還為自己開取動輒10萬元的獎金。

金錢豹不死,誰死?

3、水貨餐廳

年齡:4歲。

“痛虐單身狗!帶1位女朋友打8折!帶2位女朋友打7.5折!帶3位女朋友打7折!帶4位女朋友打6.5折!帶5位以上女朋友享6折優惠!”

2013年出生的水貨餐廳,創造了8個月開店52家的記錄,開一家火一家。用餐全靠手,沒有餐具。

然而,巔峰時刻留在70多家,目前的水貨餐廳已經關到僅剩30家。

死亡原因:愛搞噱頭,命途多舛。

創新帶來的新鮮感一陣就過。大部分人對水貨餐廳的印象來停留在去玩,而不是去吃。

加盟模式下,對於加盟店的管控深度和力度都不夠,最終加速品牌的衰落。

令人悲哀的是,很多人看著水貨倒下,卻還以為自己能僥倖存活。主打創意的、主打明星粉絲的,主打環境陳設的行銷性公司不斷進入市場。

喧鬧過後,一地雞毛。少一點花拳繡腿,多一點產品真誠。

4、潮汕牛肉火鍋

年齡:兩歲。

“太瘋狂了!”

潮汕牛肉火鍋店在上海曾一年開出2500家;在杭州2公里內連開11家;在廈門三個月開出400家;在潮汕當地,類似的門店有3000家……

“倒閉的太快了!”

有業內人士爆料去年上海地區已經有40%的潮汕牛肉火鍋店都已經關閉了,業內普遍認為,關店率應該會在60%,真正的市場“死亡期”即將來臨。

快進快出,前仆後繼。

死亡原因:市場需求是有限的,跟風生的另一面,也就是跟風死。

而潮汕火鍋的食材問題相當重要,潮汕之外的很多地區,牛的再孕育是達不到潮汕水準的,很多牛肉火鍋店在原材料環節首先失了專業度,以至於做出來的產品缺失了應有的味道。

谷歌的經理賣煎餅、北大的法碩煮米粉、傳媒大學的美女做優酪乳……賣包子月入兩萬、賣煎餅月入三萬、小夥辭職賣包子買兩套房……

總是有人告訴你,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消費能力越來越高,餐飲市場非常龐大。

但是沒人告訴你,有人融資幾個億都被燒光了,有人開到幾百家店都倒閉了……

餐飲業回歸初心,把菜做好才是王道。

品質,才是永恆。

本文由公眾號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而將該品牌戲稱為“蟑螂陪你”。

2012年3月進入中國後,咖啡陪你主要以受託經營的加盟模式複製,即加盟者投資占49%股份,即可將門店全權委託給咖啡陪你公司管理。

坐享其成的誘惑,加上良好的品牌背書,使咖啡陪你在中國依然能以“蟑螂繁殖”的速度迅速織網。期間還拓展到美國、日本、菲律賓、柬埔寨等12個國家,在全球開出1600家分店。

漫咖啡雖沒有顯赫的王牌背景,卻以另類的風格定位獨領風騷,成為現象級黑馬。

其店內土豪感十足的開闊空間、大面積的落地窗、枯藤老樹、老舊原木傢俱、書籍、玩偶,營造出更為放鬆隨意的氣氛,與星巴克的嚴肅、拘謹形成明顯反差。

辛子相稱,這種定位來自于對中國人的觀察。

他發現中國人很喜歡呼朋喚友聚在一起,不管是聊天還是吃飯,都需要一個場合,“是除了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個休閒場所”。這個場所除了有咖啡還應該有中國人喜歡的甜品,通過氣氛的營造讓顧客放下身份、地位等一切面具,真正地打開自我,讓生活慢下來。

漫咖啡也是因此得名。

在星巴克、COSTA、太平洋等品牌製造的快捷式咖啡氣氛中,不落俗套的漫咖啡受到中國消費者追捧。在行業某知名媒體做出的2016年“咖啡品牌線上熱度排名”中,漫咖啡品牌流量和平均店鋪流量都居第二位。

3 模式之考

就內部風格和經營品類而言,漫咖啡與咖啡陪你十分接近,有人猜測是前者把後者山寨到了中國,區別是前者在空間面積上更奢侈。

事實上,在顯而易見的外表之下,看不見的擴張模式才是兩家最本質的不同。

咖啡陪你的加盟制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的是可以短時間內打開市場,推動品牌傳播;不利的是,快速擴張下讓配套管理、供應鏈、資金等都面臨挑戰,其中任何一項成了短板都可能對整個體系構成致命威脅。

在加盟商與咖啡陪你公司的糾葛中,後者配備管理人員太少、管理不到位也的確是眾矢之的。還有一些加盟商因品牌方虛高收費價格、虛設名目等大呼上當,要求解約。

咖啡陪你因此背上了“到中國騙錢”的駡名。

辛子相似乎更有先見之明。因為忌憚加盟模式難於管理,漫咖啡從一開始就採用直營加合作的方式複製。

合作店中漫咖啡占25%-35%股權,合作商要求具有開5—10家店的實力,意在提高抗風險能力,並借勢選址,“我們目前這些合作商的背景,有來自百貨店、流通運輸、房地產開發領域。”

因一二線城市主幹道基本已被星巴克等早期入局者搶先,後來者漫咖啡把第二、第三幹道和公園、高校作為重點,既省了房租,又避開與巨頭正面競爭,形成差異化客群。

2015年2月辛子相曾向媒體介紹:“目前一家漫咖啡門店平均14個月就能收回初期投入,工體店的日均營業額能達到5萬元左右。全國現已開業的店面有70家,正在裝修施工的店面有50家。”

4年開120家店的速度已不算慢,只因咖啡陪你在前方的一騎絕塵,讓辛子相對這個速度並不滿意,“太慢了,還是太慢!”

4 咖啡館已飽和

有專業機構統計,近幾年來中國咖啡店數量呈爆發趨勢,到2016年上半年,總量超過10萬家。但下半年就出現集中關店湖,全年關店14561家,超過10%。其中不乏咖啡之翼、太平洋咖啡、西九巷、雕刻時光等局部關店的行業名星。

沒關店的也是在艱難度日。在咖啡店密度最大的城市廈門,超過2000家店中真正盈利的不足3成;杭州則是3成盈利,3成虧損。

有分析認為,同質化嚴重、咖啡品質不高是主因。但深層次上,過度飽和或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已躋身咖啡消費大國的韓國,人均年消費咖啡314杯,5000萬人口,全年消費約157億杯;中國人均年消費咖啡僅3-5杯,13.8億人口,年消費總量約55億杯,約為韓國的1/3。而中國的咖啡店數量已是韓國4.96萬家的2倍,遠遠超出了市場消費能力。

從另一組數位中也可以讀出這種過飽和現象。

在中國,只要一門生意有錢賺,又能低成本仿照,很多人便一窩蜂地湧上來,藍海瞬間被染成紅海,最後讓整個行業秩序全無,甚至整門生意全壞掉。現實中,這的確是很多行業無法擺脫的宿命。

這種案例無數次的上演過。同樣,潮汕牛肉火鍋沒能逃過這一劫。

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那些正宗的,真正希望把潮汕牛肉火鍋做好的人,但最後把帳算下來,真正遭殃到底的,真正倒楣透頂的,恐怕更多還是那些跑進來,指望賺快錢、輕鬆錢的人。

實際上,一定規模的潮汕牛肉火鍋其投資成本並不低,如果沒有真功夫,開起來,不見得能經營得下去。事實上,已有很多人半途而廢、鎩羽而歸。

而這個市場既然已經起來,正宗的、真正想做好,又有真功夫的商家,經歷一段衝擊之後,必然面臨行業洗牌,此後,獲得更好的發展也是大概率的事。

其實,很多生意看起來簡單,別人做,有錢賺;但你做,可能不簡單,不賺錢,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此,別跟風,別眼紅,專心做自己擅長的事,沒有擅長就去培養一個擅長的事,大生意,小生意,要想做得長做到好,恐怕都要尊重一下這個不斷被中國商業史重演,但不斷有人花錢買舊教訓的規律。

尊重這個規律,利人利己。

5 2017餐飲死亡名單

一夜開起多家店的快感只是偶然,產品模式才是永恆。2017倒下的知名餐飲絕不止咖啡陪你,那他們都是怎麼死的呢?

1、茶香書香

年齡:6歲。

茶香書香被稱為“茶界星巴克”,主張要吸引年輕人的胃,就必須要把中國茶做得時尚、好喝。創辦於2011年,開張第一個月營業額即達到40萬的營業額。

死亡原因:忘卻茶之根基,推進飲品和小食,偏離以茶為本的軌道;分店擴張過快,門店選址隱患,租金昂貴;團隊建設缺失,過多宣傳創始人個人;成本核算不清。

最後的結果就是,茶香書香拖欠供應商費用、員工工資、房租和物業管理費等相關資金達到數百萬,在2017年的第一天向全世界告別。

2、金錢豹

年齡:14歲。

2003年10月,金錢豹登陸上海餐飲市場,成功開啟了國際複合式自助餐廳的先河。

餓一天,扶著牆進去;吃一頓,扶著牆出來。金錢豹曾經年營業額近9億元,但2013年和2014年稅前虧損分別為2.24億元、2.08億元。

今年,這個自助餐中的“高富帥”被爆出拖欠員工工資、拖欠供應商貨款、儲值卡無法退卡等醜聞。

死亡原因:門店的產品品質下降,菜品和食材上把關不嚴,服務也脫節,大量消費者投訴海鮮不新鮮,哈根達斯停止供應,顧客差評不絕於耳。

除此之外,成本的失控下的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急劇的行業風向變化,讓墨守成規的金錢豹與市場脫軌。

門店私吞現金流,員工私下辦理優惠充值卡,拿現金套現或許差額,獲利豐厚。有高管在離職前夕,還為自己開取動輒10萬元的獎金。

金錢豹不死,誰死?

3、水貨餐廳

年齡:4歲。

“痛虐單身狗!帶1位女朋友打8折!帶2位女朋友打7.5折!帶3位女朋友打7折!帶4位女朋友打6.5折!帶5位以上女朋友享6折優惠!”

2013年出生的水貨餐廳,創造了8個月開店52家的記錄,開一家火一家。用餐全靠手,沒有餐具。

然而,巔峰時刻留在70多家,目前的水貨餐廳已經關到僅剩30家。

死亡原因:愛搞噱頭,命途多舛。

創新帶來的新鮮感一陣就過。大部分人對水貨餐廳的印象來停留在去玩,而不是去吃。

加盟模式下,對於加盟店的管控深度和力度都不夠,最終加速品牌的衰落。

令人悲哀的是,很多人看著水貨倒下,卻還以為自己能僥倖存活。主打創意的、主打明星粉絲的,主打環境陳設的行銷性公司不斷進入市場。

喧鬧過後,一地雞毛。少一點花拳繡腿,多一點產品真誠。

4、潮汕牛肉火鍋

年齡:兩歲。

“太瘋狂了!”

潮汕牛肉火鍋店在上海曾一年開出2500家;在杭州2公里內連開11家;在廈門三個月開出400家;在潮汕當地,類似的門店有3000家……

“倒閉的太快了!”

有業內人士爆料去年上海地區已經有40%的潮汕牛肉火鍋店都已經關閉了,業內普遍認為,關店率應該會在60%,真正的市場“死亡期”即將來臨。

快進快出,前仆後繼。

死亡原因:市場需求是有限的,跟風生的另一面,也就是跟風死。

而潮汕火鍋的食材問題相當重要,潮汕之外的很多地區,牛的再孕育是達不到潮汕水準的,很多牛肉火鍋店在原材料環節首先失了專業度,以至於做出來的產品缺失了應有的味道。

谷歌的經理賣煎餅、北大的法碩煮米粉、傳媒大學的美女做優酪乳……賣包子月入兩萬、賣煎餅月入三萬、小夥辭職賣包子買兩套房……

總是有人告訴你,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消費能力越來越高,餐飲市場非常龐大。

但是沒人告訴你,有人融資幾個億都被燒光了,有人開到幾百家店都倒閉了……

餐飲業回歸初心,把菜做好才是王道。

品質,才是永恆。

本文由公眾號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