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承力量|奧本海默家族:“壟斷”才是硬道理 鑽石王朝閃亮往事

文 | 周修文

編輯 | 美齡

“壟斷是暴利惟一的源泉”,這是猶太商人幾千年經商經驗總結出來的一條商業法則。在當今世界富豪中,靠資源壟斷發家的已為數不多,南非的奧本海默家族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家族曾一度壟斷世界鑽石市場90%的份額,是名副其實的金鑽家族。

庫裡南鑽石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20世紀最成功的廣告語,是奧本海默家族控股的戴比爾斯公司精心為鑽石產品打造的宣傳語。在此之後,鑽石就成了愛情的最好詮釋,而鑽戒就成了結婚的必需品。奧本海默家族過去100多年來一直牢牢控制著鑽石市場的定價權,獲取了源源不斷的利潤。


2011年11月,奧本海默家族將佔據全球四成鑽石生意的戴比爾斯公司出售給英美資源集團。從此,家族悄悄退出了鑽石行業的生意。儘管如此,在福布斯“全球最富有家族”的榜單中,奧本海默依然佔有一席之地。

1906年,恩斯特迎娶了倫敦股票交易所主席波拉克19歲的女兒瑪麗。瑪麗毅然放棄了劍橋的學業,隨恩斯特來到南非,後來,他們有了兩個可愛的兒子哈裡和弗蘭克。

除了鑽石,恩内斯特對商業、政治似乎也有著天生的敏銳。在金伯利,憑藉德國出生、英國成長的獨特出身,恩斯特如魚得水。後來英德在南非的殖民勢力逆轉,恩斯特所冒的風險得到了幾百倍的收益。憑藉著和德國人的交情,他不但保住了在金伯利的生意,甚至在1912年被選為金伯利市的市長,並連任三屆,最終代表金伯利市進入南非議會。

借助金伯利市長的地位優勢,1917年,

恩斯特開始建立自己的商業王國。先是和J.P.摩根家族成員共同成立了“南非英美資源集團”開採金礦,站穩了腳跟,接著,恩斯特的眼光開始轉向了鑽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恩斯特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德國人的鑽礦“禁區”被南非軍隊佔領,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德國人以很低的價格將這座富礦賣給了關係不錯的恩斯特。至此,奧本海默家族擁有了第一座鑽石礦:奧本海默統一鑽石礦(OCDM)。

戰爭很快結束,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生意開始漸露崢嶸,這給南非的另一家老牌鑽石公司——英國人塞西爾·羅得斯的戴比爾斯公司帶來了競爭困擾。在一番價格戰後,羅得斯主動找到恩内斯特談判。最終南非英美資源公司與戴比爾斯兩家公司以互換股權的方式實現了合併。而恩内斯特的真正目的是:有了戴比爾斯,就可以逐個消滅其他實力薄弱的鑽石企業。

恩内斯特相信,“提升鑽石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們變得稀缺、就是減少產量”。一個壟斷的鑽石王朝的誕生終於可以讓其去實踐這條理論了。因為恩内斯特關閉手中所有鑽石礦的決定,在1930-1933年間,世界鑽石產量從每年2200萬克拉驟降到不足1.4萬克拉,鑽石價格持續上漲。 而一旦出現其他鑽石公司,戴比爾斯就釋放大量鑽石儲備,令鑽石價格暴跌,從而使對方破產或投降。這使得任何新進入者要與他競爭,幾乎已不可能。

恩斯特去世後,他的全部遺產都給了兒子哈裡·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弗蘭克因溺水早夭),包括1.8億美元的資產和一個占世界鑽石產量80%的鑽石王國。從此,哈裡成為新一代鑽石大王。

在商業方面,哈裡極具天賦。20世紀50年代,他被父親派往紐約,在被譽為美國廣告業中心的麥迪森大街,與眾多傑出的廣告人一起工作。鑽石行業的“4C”標準——切工(cut)、色澤(color)、純淨度(clarity)和克拉(carat)——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所謂“4C”標準,並非古老的傳承,它只是現代市場行銷的結果。

後來,哈裡還與專業廣告公司智威湯遜一起,為戴比爾斯打造了“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經典名句,這句宣傳語被評為20世紀最成功的廣告文案。

在哈裡擔任英美公司主席25年的時間裡,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王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幾乎主宰了南非的鑽石、黃金和白金工業乃至整個商界。1973年,奧本海默家族產值已占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10%,其出口額占南非總出口額的30%,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1999年,哈裡在倫敦展示一顆鑽石

在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王國最鼎盛之時,這個王國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鑽石出產量。然而,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不斷有大量鑽石礦被發現,南非作為鑽石王國的地位逐漸動搖,戴比爾斯的市場佔有率一度被擠壓到45%。哈裡根據市場形勢改變行銷,再通過行銷反控市場,將市場從原來的高端客戶擴大到中產階級,並像日常消費品那樣大打廣告、採取多種靈活的行銷手段。到20世紀末,戴比爾斯已經成功轉型成為一家以市場為導向的非壟斷型企業,市場佔有率也有所回升。

奧本海默家族有這樣一條家訓:“我們盼望最好的事情發生,同時也會做好最壞的計畫。”顯然,哈裡領悟到了這條家訓的精髓。

2000年8月,哈裡離開人世,享年92歲。由於他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堅決態度,當時南非總統姆貝基稱他為“南非的傑出兒子”,是“最早在南非尋求種族和解的人之一”。2004年,哈裡入選“南非最偉大的100位人物”。

如果說,哈裡對家族事業的貢獻是,通過打破高端樊籬大大擴張了市場,那麼,他的兒子尼基·奧本海默則更進一步,將公司推向現代企業模式。

哈裡退休時並沒有立刻把公司的最高指揮權交給兒子尼基,而是讓非家族成員朱利安•湯姆森在主席的位子上坐了13年。1998年的第一天,52歲的尼基才正式出任公司主席,成為名副其實的奧本海默家族第三代繼承人。當時,曾有媒體不客氣地說他“看上去腦筋不太好用,恐怕難以擔此重擔”。但事實很快證明,媒體錯了。

在尼基的領導下,戴比爾斯與知名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合作,開始涉足鑽石零售業。此舉使戴比爾斯的產業鏈拉得更長,也為戴比爾斯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與鑽石開採相比,鑽石飾品銷售的利潤更高。

在家族發展史上,尼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都與戴比爾斯有關。2000年,尼基提出,由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資源集團共同出資197億美元,收購戴比爾斯。2001年5月,重組完成,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戴比爾斯公司45%的股份,其餘10%由戴比爾斯公司與波札那政府各占50%股份的合資企業——戴比爾斯波札那公司擁有。這是二戰以來世界鑽石業的最大一次重組,從此,奧本海默家族壟斷了世界鑽石業90%的市場份額。

然而在完全收購戴比爾斯的11年之後,奧本海默家族卻將戴比爾斯公司出售給英美資源集團,對此尼基在稱:“是一項重大且艱難的決定,因為本家族已經在鑽石業打拼了一百多年,並且作為戴比爾斯的一份子也有80多年了。經過對股權轉讓方案謹慎而詳盡的考慮後,我們認為它符合家族的最大利益,因此一致同意接受英美資源集團的方案。英美資源集團從1926年以來便一直是戴比爾斯的主要股東,並且對鑽石業務有深入的瞭解,因此它是我們家族利益的天然歸宿。”

股權轉讓後,奧本海默家族依然在南非位列富人榜單前列。現在,尼基負責經營父親哈裡在1958年創辦的奧本海默紀念信託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每年向南非優秀大學生和研究生提供超過600萬美元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同時,他還熱衷於向環境保護事業提供經濟資助。

不管是最初從J.P.摩根那裡獲取第一筆投資,還是日後加入由羅斯柴爾德家族出資創立的戴比爾斯及取得控股,“奧本海默”這個來自德國的猶太姓氏早已在世界鑽石行業留下濃重的筆墨。儘管已售出戴比爾斯的股權,這個由家族三代人共同努力打造出的鑽石王國依然在熠熠生輝。

813克拉的巨鑽“星群”(Constellation)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臺!

戰爭很快結束,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生意開始漸露崢嶸,這給南非的另一家老牌鑽石公司——英國人塞西爾·羅得斯的戴比爾斯公司帶來了競爭困擾。在一番價格戰後,羅得斯主動找到恩内斯特談判。最終南非英美資源公司與戴比爾斯兩家公司以互換股權的方式實現了合併。而恩内斯特的真正目的是:有了戴比爾斯,就可以逐個消滅其他實力薄弱的鑽石企業。

恩内斯特相信,“提升鑽石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們變得稀缺、就是減少產量”。一個壟斷的鑽石王朝的誕生終於可以讓其去實踐這條理論了。因為恩内斯特關閉手中所有鑽石礦的決定,在1930-1933年間,世界鑽石產量從每年2200萬克拉驟降到不足1.4萬克拉,鑽石價格持續上漲。 而一旦出現其他鑽石公司,戴比爾斯就釋放大量鑽石儲備,令鑽石價格暴跌,從而使對方破產或投降。這使得任何新進入者要與他競爭,幾乎已不可能。

恩斯特去世後,他的全部遺產都給了兒子哈裡·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弗蘭克因溺水早夭),包括1.8億美元的資產和一個占世界鑽石產量80%的鑽石王國。從此,哈裡成為新一代鑽石大王。

在商業方面,哈裡極具天賦。20世紀50年代,他被父親派往紐約,在被譽為美國廣告業中心的麥迪森大街,與眾多傑出的廣告人一起工作。鑽石行業的“4C”標準——切工(cut)、色澤(color)、純淨度(clarity)和克拉(carat)——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所謂“4C”標準,並非古老的傳承,它只是現代市場行銷的結果。

後來,哈裡還與專業廣告公司智威湯遜一起,為戴比爾斯打造了“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經典名句,這句宣傳語被評為20世紀最成功的廣告文案。

在哈裡擔任英美公司主席25年的時間裡,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王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幾乎主宰了南非的鑽石、黃金和白金工業乃至整個商界。1973年,奧本海默家族產值已占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10%,其出口額占南非總出口額的30%,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1999年,哈裡在倫敦展示一顆鑽石

在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王國最鼎盛之時,這個王國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鑽石出產量。然而,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不斷有大量鑽石礦被發現,南非作為鑽石王國的地位逐漸動搖,戴比爾斯的市場佔有率一度被擠壓到45%。哈裡根據市場形勢改變行銷,再通過行銷反控市場,將市場從原來的高端客戶擴大到中產階級,並像日常消費品那樣大打廣告、採取多種靈活的行銷手段。到20世紀末,戴比爾斯已經成功轉型成為一家以市場為導向的非壟斷型企業,市場佔有率也有所回升。

奧本海默家族有這樣一條家訓:“我們盼望最好的事情發生,同時也會做好最壞的計畫。”顯然,哈裡領悟到了這條家訓的精髓。

2000年8月,哈裡離開人世,享年92歲。由於他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堅決態度,當時南非總統姆貝基稱他為“南非的傑出兒子”,是“最早在南非尋求種族和解的人之一”。2004年,哈裡入選“南非最偉大的100位人物”。

如果說,哈裡對家族事業的貢獻是,通過打破高端樊籬大大擴張了市場,那麼,他的兒子尼基·奧本海默則更進一步,將公司推向現代企業模式。

哈裡退休時並沒有立刻把公司的最高指揮權交給兒子尼基,而是讓非家族成員朱利安•湯姆森在主席的位子上坐了13年。1998年的第一天,52歲的尼基才正式出任公司主席,成為名副其實的奧本海默家族第三代繼承人。當時,曾有媒體不客氣地說他“看上去腦筋不太好用,恐怕難以擔此重擔”。但事實很快證明,媒體錯了。

在尼基的領導下,戴比爾斯與知名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合作,開始涉足鑽石零售業。此舉使戴比爾斯的產業鏈拉得更長,也為戴比爾斯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與鑽石開採相比,鑽石飾品銷售的利潤更高。

在家族發展史上,尼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都與戴比爾斯有關。2000年,尼基提出,由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資源集團共同出資197億美元,收購戴比爾斯。2001年5月,重組完成,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戴比爾斯公司45%的股份,其餘10%由戴比爾斯公司與波札那政府各占50%股份的合資企業——戴比爾斯波札那公司擁有。這是二戰以來世界鑽石業的最大一次重組,從此,奧本海默家族壟斷了世界鑽石業90%的市場份額。

然而在完全收購戴比爾斯的11年之後,奧本海默家族卻將戴比爾斯公司出售給英美資源集團,對此尼基在稱:“是一項重大且艱難的決定,因為本家族已經在鑽石業打拼了一百多年,並且作為戴比爾斯的一份子也有80多年了。經過對股權轉讓方案謹慎而詳盡的考慮後,我們認為它符合家族的最大利益,因此一致同意接受英美資源集團的方案。英美資源集團從1926年以來便一直是戴比爾斯的主要股東,並且對鑽石業務有深入的瞭解,因此它是我們家族利益的天然歸宿。”

股權轉讓後,奧本海默家族依然在南非位列富人榜單前列。現在,尼基負責經營父親哈裡在1958年創辦的奧本海默紀念信託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每年向南非優秀大學生和研究生提供超過600萬美元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同時,他還熱衷於向環境保護事業提供經濟資助。

不管是最初從J.P.摩根那裡獲取第一筆投資,還是日後加入由羅斯柴爾德家族出資創立的戴比爾斯及取得控股,“奧本海默”這個來自德國的猶太姓氏早已在世界鑽石行業留下濃重的筆墨。儘管已售出戴比爾斯的股權,這個由家族三代人共同努力打造出的鑽石王國依然在熠熠生輝。

813克拉的巨鑽“星群”(Constellation)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