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水不會忘卻——追記義烏籍金華市林業局幹部翁正輝

2018-01-11 09:40 | 義烏商報

翁正輝生前照片

冬雨不停,山峰不語。

蘇溪鎮翁界村85歲高齡的陳月芳站在自家的老屋前,

一聽到兒子翁正輝的名字,老人便會臉頰泛紅,淚眼婆娑,守信了一輩子的兒子答應老人今年一定抽空回來重建老屋,如今卻永遠地“失約”了,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就像屋後的南渠水一般源源不絕……

2017年7月21日淩晨,翁正輝疲勞過度,肺癌發作,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8月9日晚9時02分,經搶救無效,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5歲,一個正意氣風發、建功立業的年紀。

翁正輝生前是金華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調研員兼綠化造林處處長,因為業務精湛、業績突出,先後被授予全國綠化獎章、浙江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浙江省林地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浙江省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先進個人、浙江省公益林建設先進個人、金華市“十大中層幹部標兵”等多項榮譽。

作為義烏人民的兒子,他血液裡流淌著義烏基因,義烏精神激勵和感染著他,

常懷赤子之心,勤勉敬業、勤政為民,把腳印留在基層一線,把口碑留在百姓心裡。

家風雕琢秉性

孝義長存心間

翁界村是翁正輝的出生地,這裡位於蘇溪鎮區東部,地處山區與平畈的過度地帶,村內綠水環繞,村外青山環抱,北靠龍祁山,南臨金峰山,義北最大水系大陳江穿村而過。作為一個青山綠水環抱中的小山村,翁界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更難能可貴的是,

一直以來,翁界村民風淳樸自律,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先後被評為義烏縣、金華市、浙江省三級文明村。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正是在這山水之畔,翁正輝度過了清貧但充滿溫情的童年時光。

1961年,翁正輝出生在一個貧寒農家,家中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四。眾所周知,那個年代,條件十分艱苦,一年到頭都吃不上一餐肉,經常飽一頓饑一頓。他出生那時,同村一位產婦因生病不能餵奶,

就將孩子抱到翁家求助。當時正值哺乳期的翁母自己奶水不足,但依舊義無反顧伸出援手。這是還在繈褓中的翁正輝人生當中第一次經歷“幫助”和“分享”。

年少時期的家庭教育與環境塑造,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個性培養至關重要。翁正輝的性格養成,離不開家風傳承的塑造。

儘管家境貧寒,但父母深知,讀書是出路和希望。為了讓孩子能讀上書,父母寧願自己省吃儉用,

也要供孩子們上學。大哥翁正菲曾獲全縣數學競賽第一名,成績好到讓同村其他孩子都豔羨,但為了減輕家中生活壓力,初中畢業後就在家幫忙,把讀書的機會留給了弟妹。

翁正輝讀書很爭氣,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從小學習成績拔尖,從翁界小學到巧溪初中,從義烏中學到浙江林學院,一直擔任班長。成績好,還有一副熱心腸,同學請他幫忙,他有求必應。大學同學余劍耀對此印象深刻:“正輝是我們班的班長,他一直像老大哥一樣,熱心地照顧班裡的其他同學。”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給家裡掙工分,翁正輝從6歲開始,每天早上天剛濛濛亮就給生產隊放牛,還要背回20多斤青草,然後才匆匆忙忙扒拉兩口早飯去上學。

一邊賣力掙工分,一邊刻苦學知識。14歲那年,翁正輝被評為義烏縣三好學生,去縣裡參加表彰大會,得到幾毛錢的獎金補貼。領到獎金時,他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是家中最年長的奶奶,想到奶奶最喜歡吃西瓜,他二話沒說買了西瓜捧回家。看著奶奶吃著西瓜,他心裡美滋滋的。

“他就是這樣,從小就很懂事,孝長輩、愛幼親。”弟弟翁正彬回憶起翁正輝曾跳下南渠救落水男孩的故事,男孩父母為表示感謝,特地燒了一碗雞蛋面送到翁家。要知道,當時能吃到一碗有雞蛋的面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翁正輝不捨得吃,捧著冒熱氣的面遞給當時正生病臥床中的弟弟。“至今想起這碗面,面的溫度還在,哥哥的溫暖還在。”翁正彬說。

翁正輝念完初中,被派工參加修建八都水庫,工地離家有20多裡路,每半個月回一趟家。每次同行的有一位叫翁金木的60多歲老人,見老人年事已高,他就把老人半個月的口糧、衣物連同自己那一份近70斤的擔子,都挑在自己肩上,這一幫就是整整一年半。

年少時期的種種經歷給翁正輝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人生烙印。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將義烏人“孝義”的傳統深深地種在了心裡。

鐵面執法

將口碑寫進老百姓的心坎裡

2002年,金華建立了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翁正輝是最初的宣導者之一,2年後,他開始擔任功能區辦公室副主任。

保護生態環境是好事,但做起來卻像“燙手山芋”,關停畜禽養殖場、整治鋸板廠,都是些“得罪人”的活兒。翁正輝從不叫苦、從不抱怨、從不推卸。

有一次,婺城區沙畈鄉嶺腳村要在水庫邊建一條林道,手續都快辦齊了,鄉幹部商友山突然接到翁正輝的電話:“水庫邊怎麼能修路?影響水質怎麼辦?為什麼不制止?”受到質問的商友山感到委屈,因為這條路是村民強烈要求才打算修的。他“回敬”道:“這種得罪人的事,你讓我怎麼說?你行,你去說!”“哪些村民有意見?我去找他們。這水是給全市人民喝的,不能馬虎,更不能退讓。”就這樣,翁正輝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最終,村民的思想被做通,選擇在山的另一邊修建林道,把對水源的影響降到了最低限度。

“誰要弄髒了水源,我就要管到底。”翁正輝把生態環境當作自己的眼睛來愛護——— 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遂昌縣門陣村看到外地大搞旅遊,也想利用村莊河道開發漂流專案,以此壯大集體經濟。這可是沙畈水庫的上游啊!翁正輝得知後急了:“我不答應,金華人民也不會答應。”他顧不上有人說他“多管閒事”,多方奔走協調,積極推動這樁跨市協調的難事,最終這一專案得以叫停。

他言出必行,很多人說,他管林政那麼久,處罰、審批等都是權力,但從沒為誰開過口子、求過情。在他的要求下,這幾乎成了科室的傳統。

“他從來都不用當官的權力給家裡人辦事。”翁正輝的大哥翁正菲說。前些年,他的大哥、二哥看到苗木行情不錯,種了不少苗木,誰知最後銷售成了難題。“其實數量並不多,他如果能夠開句口,應該是很容易的事。”大哥翁正菲知道弟弟是管綠化的,幾次和他提起這事,翁正輝都是一句話“少來煩”。翁正菲說:“現在,這批桂花樹還種在田裡,直徑都有飯碗口大了。我理解他,不怪他。”直到參加弟弟的追悼會,才知道原來弟弟已經是副處級幹部了。“他回來從不說這些,村裡的鄉親們也都不知道。”

鐵面執法的翁正輝也有柔情的一面。有一次,一位衢州商販違規運送一批木材,被蹲守的翁正輝逮個正著。朋友來說情,他堅決不通融。執法後,商販苦苦哀求沒有路費回家,正輝從自己兜裡掏出200塊錢給他當路費,囑咐他,以後循規蹈矩做生意。

婺城區琅琊鎮琅新村的農民金水牛,因為種植油茶,認識了翁正輝。

“以前,我是開鋸板廠的,從1992年開始,直到2014年關停,整整開了22個年頭。為了提高效益,2001年我在琅琊鎮新朱村承包了一片1000多畝的林場,種上了松木和杉木。”金水牛回憶,2011年,婺城區農林局舉辦了一期種植培訓,翁正輝給村民們上了毛竹、油茶種植培訓課。他還在會上宣傳了生態功能區的一些政策,他說以後功能區要以保護水源為主,山上的樹木要保護起來不能砍了,養殖場、鋸板廠要逐步關掉。當時金水牛很不理解,爭辯道:“那以後我們的生活出路在哪裡呢?”我隨意的一句話,他記在了心裡。

培訓會後,翁正輝留下了金水牛的電話號碼,第二天就打電話問他有沒有考慮過種油茶?還帶他去考察油茶林。在翁正輝的鼓勵下,金水牛決定試一試。“2011年,我開始種油茶,當時種了127畝,我感到還不錯,就加大了投入,到現在總共種了700多畝,今年開始有點利潤了,估計今後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

短短兩三年,在翁正輝的指導下,琅琊鎮其他農戶也跟著種下了2000多畝油茶。學經濟林專業出身的翁正輝就當起了義務技術員,他一有空就開著車到鄉下,為村民們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施肥、除蟲、抗旱、防雨、防凍,“施肥了嗎?”“治蟲了嗎?”“花開了沒有,果子大不大?”這是他問的最多的話。大事小事他比村民們還要操心。附近的村民們基本沒有不認識他的。翁正輝的妻子曾對金水牛說:“他三天兩頭往你那兒跑,比到丈母娘家次數都要多。”

群眾的眼睛是最雪亮的。翁正輝用辛勞守護清泉,把富裕帶給鄉親,贏得了山區人民群眾的深情愛戴。老百姓從不理解時的“躲著走”,到理解後的“跟著走”,再到翁正輝離去後的“不捨得走”,翁正輝剛正勇為的義烏精神書寫在綠水青山中,寫進老百姓的口碑裡。

勤耕“老牛”

把腳印留在基層

翁正輝屬牛,平日裡,大家習慣喊他“老牛”。在老同學、老同事王愛華眼中,翁正輝就像一頭永遠不知道疲憊的老黃牛,倔強地把自己人生的行走路線落定在莽莽青山間,在長期和農村群眾的甘苦與共裡,堅定著自己的生命軌跡。

王愛華清晰地記得1985年的那個夏天,翁正輝跟著老師傅第一次進山,激情四溢地談起對林業工作的無限嚮往。32年來,他總像老黃牛那樣不知疲憊,不是在山裡,就是在奔赴山區的路上。

在翁正輝看來,工作總是幹不完,時間總是不夠用,所以他一有空就一頭紮進山。一個人開著車在山路上穿梭,或者就是攀著樹枝滿山跑,踩著泥路一個村一個村地走。水源保護地沙畈鄉地處偏遠,來回一趟至少要跑一百多公里,翁正輝每週最少一趟,多時要跑好幾趟。鄉里30多個村的村支書、村主任、造林大戶,他人人都熟悉。各個村莊的情況也全都了然於心,甚至哪個村有幾名60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清清楚楚。生態功能區86個村建生態公廁,庫區周邊的320多塊標示指示牌,從選址、施工到驗收,他無一例外全都親自指導、逐一把關。

2014年7月,翁正輝被查出肺部有結節,由於工作太忙,拖到年底才去醫院複查,發現是肺癌早期,匆匆做了手術,7天后又出現在辦公室。“我不爬山就行。”手術後,他對妻子保證,可轉身就往山裡跑。許多村民不知情,只是覺得他走路容易喘氣了,並沒有覺得什麼異常。

翁正輝患病3年多來,經歷了2次大手術、12次放化療的他,總是不聽勸,從醫院回來就很快回到工作崗位。直到踏上生命最後旅程的他,依然行進在山路上,獨自一人驅車趕往南山深處,與當地幹部商定規劃生態紅線的事。

那是2017年7月20日,進入三伏天的浙中盆地,就像一口大蒸鍋,酷熱難耐。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的基層幹部張偉記得當天翁正輝一到,就馬不停蹄和鄉領導一起籌畫生態功能區紅線。

沙坑村是金華市林業局以前的結對幫扶村,距鄉政府有10公里山路。對那裡的一草一木,翁正輝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到了村裡,翁正輝沒顧上喝口水,就挨家挨戶深入瞭解情況:“大伯,身體還好吧?”“老王,最近孩子有沒有回來看你啊?”“你們對生態功能區有什麼想法?”“這個垃圾分類不對!”翁正輝和農民的那種熱乎勁是沒得說的。不一會,他顯得十分疲倦,睡意朦朧,五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午睡習慣的他,那天卻說:“我累了,要休息下。”

張偉帶他到村主任家的沙發上,一躺下就呼呼睡著了,足足睡了3個多小時。回來的路上,翁正輝開車的反應變得遲鈍。張偉在箬陽鄉政府路口下了車,目送翁正輝的車消失在彎彎的山道上。他怎麼也想不到,這一別竟然成了訣別。

翁正輝開到金華後人其實已經進入半昏迷狀態,就在快到自家門口的地方迷了路,十多分鐘的路程竟然開了整整2個小時。他並沒有意識到,病魔正在發出最後通牒。第二天淩晨,他突然抽搐昏厥,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直到8月9日晚9:02,經搶救無效,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5歲。

翁正輝去世後,他的先進事蹟在金華、在浙江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浙江省委書記車俊連續兩次作出批示,稱他為“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模範”、“‘兩山’理論的踐行者和守護者”,號召全省黨員幹部向翁正輝同志學習。中共浙江省委追授翁正輝同志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浙江省綠化委、浙江省林業廳追授他為“浙江省林業楷模”榮譽稱號。

斯人已逝,綠水無聲,青山無言,唯精神永在,激人奮進。翁正輝把勤耕寫在浙中大地,把剛正刻進巍巍青山,把孝義化為縷縷清風,把真情留在百姓心田。他活著,樹起一面旗幟;他走了,留下一座豐碑!

(原標題《山水不會忘卻——追記義烏籍金華市林業局幹部翁正輝》,原作者應悅。編輯祝璐)

他一直像老大哥一樣,熱心地照顧班裡的其他同學。”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給家裡掙工分,翁正輝從6歲開始,每天早上天剛濛濛亮就給生產隊放牛,還要背回20多斤青草,然後才匆匆忙忙扒拉兩口早飯去上學。

一邊賣力掙工分,一邊刻苦學知識。14歲那年,翁正輝被評為義烏縣三好學生,去縣裡參加表彰大會,得到幾毛錢的獎金補貼。領到獎金時,他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是家中最年長的奶奶,想到奶奶最喜歡吃西瓜,他二話沒說買了西瓜捧回家。看著奶奶吃著西瓜,他心裡美滋滋的。

“他就是這樣,從小就很懂事,孝長輩、愛幼親。”弟弟翁正彬回憶起翁正輝曾跳下南渠救落水男孩的故事,男孩父母為表示感謝,特地燒了一碗雞蛋面送到翁家。要知道,當時能吃到一碗有雞蛋的面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翁正輝不捨得吃,捧著冒熱氣的面遞給當時正生病臥床中的弟弟。“至今想起這碗面,面的溫度還在,哥哥的溫暖還在。”翁正彬說。

翁正輝念完初中,被派工參加修建八都水庫,工地離家有20多裡路,每半個月回一趟家。每次同行的有一位叫翁金木的60多歲老人,見老人年事已高,他就把老人半個月的口糧、衣物連同自己那一份近70斤的擔子,都挑在自己肩上,這一幫就是整整一年半。

年少時期的種種經歷給翁正輝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人生烙印。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將義烏人“孝義”的傳統深深地種在了心裡。

鐵面執法

將口碑寫進老百姓的心坎裡

2002年,金華建立了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翁正輝是最初的宣導者之一,2年後,他開始擔任功能區辦公室副主任。

保護生態環境是好事,但做起來卻像“燙手山芋”,關停畜禽養殖場、整治鋸板廠,都是些“得罪人”的活兒。翁正輝從不叫苦、從不抱怨、從不推卸。

有一次,婺城區沙畈鄉嶺腳村要在水庫邊建一條林道,手續都快辦齊了,鄉幹部商友山突然接到翁正輝的電話:“水庫邊怎麼能修路?影響水質怎麼辦?為什麼不制止?”受到質問的商友山感到委屈,因為這條路是村民強烈要求才打算修的。他“回敬”道:“這種得罪人的事,你讓我怎麼說?你行,你去說!”“哪些村民有意見?我去找他們。這水是給全市人民喝的,不能馬虎,更不能退讓。”就這樣,翁正輝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最終,村民的思想被做通,選擇在山的另一邊修建林道,把對水源的影響降到了最低限度。

“誰要弄髒了水源,我就要管到底。”翁正輝把生態環境當作自己的眼睛來愛護——— 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遂昌縣門陣村看到外地大搞旅遊,也想利用村莊河道開發漂流專案,以此壯大集體經濟。這可是沙畈水庫的上游啊!翁正輝得知後急了:“我不答應,金華人民也不會答應。”他顧不上有人說他“多管閒事”,多方奔走協調,積極推動這樁跨市協調的難事,最終這一專案得以叫停。

他言出必行,很多人說,他管林政那麼久,處罰、審批等都是權力,但從沒為誰開過口子、求過情。在他的要求下,這幾乎成了科室的傳統。

“他從來都不用當官的權力給家裡人辦事。”翁正輝的大哥翁正菲說。前些年,他的大哥、二哥看到苗木行情不錯,種了不少苗木,誰知最後銷售成了難題。“其實數量並不多,他如果能夠開句口,應該是很容易的事。”大哥翁正菲知道弟弟是管綠化的,幾次和他提起這事,翁正輝都是一句話“少來煩”。翁正菲說:“現在,這批桂花樹還種在田裡,直徑都有飯碗口大了。我理解他,不怪他。”直到參加弟弟的追悼會,才知道原來弟弟已經是副處級幹部了。“他回來從不說這些,村裡的鄉親們也都不知道。”

鐵面執法的翁正輝也有柔情的一面。有一次,一位衢州商販違規運送一批木材,被蹲守的翁正輝逮個正著。朋友來說情,他堅決不通融。執法後,商販苦苦哀求沒有路費回家,正輝從自己兜裡掏出200塊錢給他當路費,囑咐他,以後循規蹈矩做生意。

婺城區琅琊鎮琅新村的農民金水牛,因為種植油茶,認識了翁正輝。

“以前,我是開鋸板廠的,從1992年開始,直到2014年關停,整整開了22個年頭。為了提高效益,2001年我在琅琊鎮新朱村承包了一片1000多畝的林場,種上了松木和杉木。”金水牛回憶,2011年,婺城區農林局舉辦了一期種植培訓,翁正輝給村民們上了毛竹、油茶種植培訓課。他還在會上宣傳了生態功能區的一些政策,他說以後功能區要以保護水源為主,山上的樹木要保護起來不能砍了,養殖場、鋸板廠要逐步關掉。當時金水牛很不理解,爭辯道:“那以後我們的生活出路在哪裡呢?”我隨意的一句話,他記在了心裡。

培訓會後,翁正輝留下了金水牛的電話號碼,第二天就打電話問他有沒有考慮過種油茶?還帶他去考察油茶林。在翁正輝的鼓勵下,金水牛決定試一試。“2011年,我開始種油茶,當時種了127畝,我感到還不錯,就加大了投入,到現在總共種了700多畝,今年開始有點利潤了,估計今後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

短短兩三年,在翁正輝的指導下,琅琊鎮其他農戶也跟著種下了2000多畝油茶。學經濟林專業出身的翁正輝就當起了義務技術員,他一有空就開著車到鄉下,為村民們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施肥、除蟲、抗旱、防雨、防凍,“施肥了嗎?”“治蟲了嗎?”“花開了沒有,果子大不大?”這是他問的最多的話。大事小事他比村民們還要操心。附近的村民們基本沒有不認識他的。翁正輝的妻子曾對金水牛說:“他三天兩頭往你那兒跑,比到丈母娘家次數都要多。”

群眾的眼睛是最雪亮的。翁正輝用辛勞守護清泉,把富裕帶給鄉親,贏得了山區人民群眾的深情愛戴。老百姓從不理解時的“躲著走”,到理解後的“跟著走”,再到翁正輝離去後的“不捨得走”,翁正輝剛正勇為的義烏精神書寫在綠水青山中,寫進老百姓的口碑裡。

勤耕“老牛”

把腳印留在基層

翁正輝屬牛,平日裡,大家習慣喊他“老牛”。在老同學、老同事王愛華眼中,翁正輝就像一頭永遠不知道疲憊的老黃牛,倔強地把自己人生的行走路線落定在莽莽青山間,在長期和農村群眾的甘苦與共裡,堅定著自己的生命軌跡。

王愛華清晰地記得1985年的那個夏天,翁正輝跟著老師傅第一次進山,激情四溢地談起對林業工作的無限嚮往。32年來,他總像老黃牛那樣不知疲憊,不是在山裡,就是在奔赴山區的路上。

在翁正輝看來,工作總是幹不完,時間總是不夠用,所以他一有空就一頭紮進山。一個人開著車在山路上穿梭,或者就是攀著樹枝滿山跑,踩著泥路一個村一個村地走。水源保護地沙畈鄉地處偏遠,來回一趟至少要跑一百多公里,翁正輝每週最少一趟,多時要跑好幾趟。鄉里30多個村的村支書、村主任、造林大戶,他人人都熟悉。各個村莊的情況也全都了然於心,甚至哪個村有幾名60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清清楚楚。生態功能區86個村建生態公廁,庫區周邊的320多塊標示指示牌,從選址、施工到驗收,他無一例外全都親自指導、逐一把關。

2014年7月,翁正輝被查出肺部有結節,由於工作太忙,拖到年底才去醫院複查,發現是肺癌早期,匆匆做了手術,7天后又出現在辦公室。“我不爬山就行。”手術後,他對妻子保證,可轉身就往山裡跑。許多村民不知情,只是覺得他走路容易喘氣了,並沒有覺得什麼異常。

翁正輝患病3年多來,經歷了2次大手術、12次放化療的他,總是不聽勸,從醫院回來就很快回到工作崗位。直到踏上生命最後旅程的他,依然行進在山路上,獨自一人驅車趕往南山深處,與當地幹部商定規劃生態紅線的事。

那是2017年7月20日,進入三伏天的浙中盆地,就像一口大蒸鍋,酷熱難耐。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的基層幹部張偉記得當天翁正輝一到,就馬不停蹄和鄉領導一起籌畫生態功能區紅線。

沙坑村是金華市林業局以前的結對幫扶村,距鄉政府有10公里山路。對那裡的一草一木,翁正輝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到了村裡,翁正輝沒顧上喝口水,就挨家挨戶深入瞭解情況:“大伯,身體還好吧?”“老王,最近孩子有沒有回來看你啊?”“你們對生態功能區有什麼想法?”“這個垃圾分類不對!”翁正輝和農民的那種熱乎勁是沒得說的。不一會,他顯得十分疲倦,睡意朦朧,五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午睡習慣的他,那天卻說:“我累了,要休息下。”

張偉帶他到村主任家的沙發上,一躺下就呼呼睡著了,足足睡了3個多小時。回來的路上,翁正輝開車的反應變得遲鈍。張偉在箬陽鄉政府路口下了車,目送翁正輝的車消失在彎彎的山道上。他怎麼也想不到,這一別竟然成了訣別。

翁正輝開到金華後人其實已經進入半昏迷狀態,就在快到自家門口的地方迷了路,十多分鐘的路程竟然開了整整2個小時。他並沒有意識到,病魔正在發出最後通牒。第二天淩晨,他突然抽搐昏厥,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直到8月9日晚9:02,經搶救無效,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5歲。

翁正輝去世後,他的先進事蹟在金華、在浙江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浙江省委書記車俊連續兩次作出批示,稱他為“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模範”、“‘兩山’理論的踐行者和守護者”,號召全省黨員幹部向翁正輝同志學習。中共浙江省委追授翁正輝同志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浙江省綠化委、浙江省林業廳追授他為“浙江省林業楷模”榮譽稱號。

斯人已逝,綠水無聲,青山無言,唯精神永在,激人奮進。翁正輝把勤耕寫在浙中大地,把剛正刻進巍巍青山,把孝義化為縷縷清風,把真情留在百姓心田。他活著,樹起一面旗幟;他走了,留下一座豐碑!

(原標題《山水不會忘卻——追記義烏籍金華市林業局幹部翁正輝》,原作者應悅。編輯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