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澳門一教堂被稱“東方梵蒂岡”,數次被燒毀,如今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 ,

同時也為“澳門八景 ”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佔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粵語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

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教堂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以日本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術協助建成。

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建築風格上,大三巴牌坊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

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從1594年成立至1762年結束期間,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令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

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

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紮西醫院,西醫、中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夏大地。

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裡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

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

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