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龍河:綠水青山孕育“美麗經濟”

長壽新聞網 記者 袁穎 見習記者 雷 羽

粉牆黛瓦,碧水藍天。掩映在萬畝柑橘林下的村莊,美得像一幅山水畫。

走進龍河鎮,寬敞乾淨的村道,富有巴渝特色的民居,綠樹成蔭的休閒小廣場,

新時代美麗鄉村的新氣象撲面而來,令人陶醉……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換點在哪裡?龍河鎮依託柑橘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業,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營造宜居的鄉村環境,將經濟的活水引入鄉村,讓綠水青山孕育出了“美麗經濟”。

高處著眼,新型農業提升經濟增長點

隆冬時節,走進龍河鎮咸豐村,目之所及,一片綠色。

近年來,龍河鎮黨委、政府在專家的建議下,採取高換嫁接的方式,在咸豐村栽種1000畝耙耙柑。當地村民不僅坐地收租,

還能在家門口就業。

“看我這片園子,不但株型好、枝條順,果子也賣得起價格,是我們家的搖錢樹。”59歲的村民陳中榮是咸豐村村民,他除了將地出租給投資商外,還自己栽種了兩畝耙耙柑。平日裡夫妻倆在果園裡幹活,有固定的工資,一年算下來,夫妻倆的土地流轉收益、工資和賣耙耙柑的錢,有近七萬元。

龍河鎮新一屆黨委、政府利用恒河果業、冬潤皇田果蔬公司、重慶東源農業公司等龍頭企業,

大力發展柑橘產業和蔬菜產業,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村民致富。目前全鎮水果種植面積達51977畝,蔬菜規模種植鞏固面積達1485畝。

“我鎮屬於農業鄉鎮,要提高農業的效益,必須走集約化、適度規模化經營。”龍河鎮鎮長鄒翔名告訴記者,針對鎮域的具體情況,該鎮對符合新型經營主體的種植大戶及時組織申報家庭農場,在幫助他們發展壯大的同時,

帶動周邊村民一起致富。

今年44歲的吳榮芳是當地的水稻種植大戶,去年她流轉了70餘畝撂荒地,種了水稻、養了鴨子,一年盡收15萬元,不僅富了自己,還通過支付土地流轉收益、請農民工,讓周邊村民增收。

目前,全鎮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家,農業公司13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對助推龍河鎮現代農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龍河鎮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產業初現成效,

初步形成一個由種植基地支撐、大戶帶動、農戶參與、產供銷一體的果蔬種植生產基地。該鎮通過典型引路和示範帶動,動員和組織村民將土地進行流轉,不少外出務工人員也紛紛從城市返回龍河,為振興家鄉的經濟作出了貢獻。

細處落筆,以農興旅繪就“綠富美”畫卷

如何變“擁有資源”為“利用資源”,讓資源稟賦變成財富,讓綠水青山繪就“綠富美”畫卷。龍河鎮堅持走“農旅融合、以農興旅”之路,形成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

過去,在談到對龍河鎮永興村的印象時,龍河鎮幹部群眾形容最多的兩個字眼就是“遠”和“窮”!

乘著龍河鎮柑橘產業發展這股東風,永興村通過引進7家專業農業公司,流轉4300餘畝土地,發展家庭農場,形成規模種植優勢和品質優勢,發揮基地帶動效應,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優勢。

每年掛果時節,前來采果的遊客紛至遝來,永興村依託柑橘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然而光有綠色山水,讓遊客來,缺乏自身的文化底蘊,永興村的青山綠水雖然出色,卻並不獨有,人們即使來了,也留不長久。

“我們要利用好山水,農旅融合多管齊下,寫好富農文章。”龍河鎮鎮長鄒翔名表示,龍河要打好生態、經濟的組合拳,既要讓“綠水青山”永不褪色,又要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在設置長壽縣之前,咱們所在的這個地域叫樂溫縣,是長壽原鄉……”永興村幹部馬姣告訴記者,目前,龍河鎮正大力挖掘和保護相關歷史資料和歷史遺跡,讓永興村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搭上旅遊發展的快車。

“目前我們正深入挖掘樂溫古城文化底蘊,加快推動古城門、古水井、古城牆、古街窄巷、灌灘寺等建築的複建,並加快構建‘一軸一帶兩片多點'鄉村旅遊格局,重點打造1條特色餐飲街、1條休閒娛樂街、1條特色農產品展銷街。”鄒翔名告訴記者,接下來,龍河鎮將在關鍵節點,通過“節慶搭台、旅遊唱戲”的方式,讓龍河鎮的特色旅遊逐步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節慶品牌,讓千年積澱的原鄉文化為當地旅遊注入全新活力。

以人為本,群眾樂享綠色生態之福

走進龍河鎮合興場鎮,撲面而來的花香讓人沉醉。

清新的空氣,醉人的花香,充滿立體感和層次感的滿眼綠意,以及踏青市民嘴裡哼著的小曲兒、臉上幸福的微笑,都讓初到龍河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大自然對這裡的每一個人——不論年齡、職業,饋贈都是一樣豐厚,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名成員,都享受著最公平的民生福祉。

“有了這些花卉,街道變漂亮了,出門就像逛公園。”家住合興場鎮興學街的袁世明樂呵呵地說,自從街面上栽種了花卉,偶爾還有蝴蝶、蜜蜂飛來,看著心情都要愉快些。夏天氣溫增高,為了防止花卉枯萎,他還經常端來自家的水,澆灌街面上的花卉。

2017年以來,龍河鎮結合文明長壽建設和重慶市文明村鎮的創建,著力增綠複綠,打造花園小鎮。完成場鎮主幹道花箱佈置,擺放三角梅為主的花箱70個。完善合興社區花台、行道樹綠化補植。見縫插針對高速路口、社區、政府辦公樓等場鎮邊角地、空白地、棄管地進行綠化,綠植面積300余平米,鋪設人行步道,增設休閒、健身設施,打造數個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小廣場。

在鄉村,隨著特色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旅遊業的跟進,村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很大改變。

“如今把路修到家門口,啥都不用肩挑背扛。”咸豐村9組的70歲老人廖雲祥住在名叫巴子灣的半山腰上,過去路不通,買進賣出都全靠人力。

隨著龍河鎮柑橘產業的發展,全鎮加大公路建設,截至2017年10月,全鎮1公里以上的毛路全部硬化完畢,率先在全區實現了1公里以上公路“灣灣通”。

“盼了幾十年的路終於修好了,現在每逢農閒,我都會拿起掃帚,清掃公路。”廖雲祥樂呵呵地說。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僅在龍河鎮百姓心中生根發芽,也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保護“美麗龍河”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

細處落筆,以農興旅繪就“綠富美”畫卷

如何變“擁有資源”為“利用資源”,讓資源稟賦變成財富,讓綠水青山繪就“綠富美”畫卷。龍河鎮堅持走“農旅融合、以農興旅”之路,形成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

過去,在談到對龍河鎮永興村的印象時,龍河鎮幹部群眾形容最多的兩個字眼就是“遠”和“窮”!

乘著龍河鎮柑橘產業發展這股東風,永興村通過引進7家專業農業公司,流轉4300餘畝土地,發展家庭農場,形成規模種植優勢和品質優勢,發揮基地帶動效應,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優勢。

每年掛果時節,前來采果的遊客紛至遝來,永興村依託柑橘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然而光有綠色山水,讓遊客來,缺乏自身的文化底蘊,永興村的青山綠水雖然出色,卻並不獨有,人們即使來了,也留不長久。

“我們要利用好山水,農旅融合多管齊下,寫好富農文章。”龍河鎮鎮長鄒翔名表示,龍河要打好生態、經濟的組合拳,既要讓“綠水青山”永不褪色,又要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在設置長壽縣之前,咱們所在的這個地域叫樂溫縣,是長壽原鄉……”永興村幹部馬姣告訴記者,目前,龍河鎮正大力挖掘和保護相關歷史資料和歷史遺跡,讓永興村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搭上旅遊發展的快車。

“目前我們正深入挖掘樂溫古城文化底蘊,加快推動古城門、古水井、古城牆、古街窄巷、灌灘寺等建築的複建,並加快構建‘一軸一帶兩片多點'鄉村旅遊格局,重點打造1條特色餐飲街、1條休閒娛樂街、1條特色農產品展銷街。”鄒翔名告訴記者,接下來,龍河鎮將在關鍵節點,通過“節慶搭台、旅遊唱戲”的方式,讓龍河鎮的特色旅遊逐步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節慶品牌,讓千年積澱的原鄉文化為當地旅遊注入全新活力。

以人為本,群眾樂享綠色生態之福

走進龍河鎮合興場鎮,撲面而來的花香讓人沉醉。

清新的空氣,醉人的花香,充滿立體感和層次感的滿眼綠意,以及踏青市民嘴裡哼著的小曲兒、臉上幸福的微笑,都讓初到龍河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大自然對這裡的每一個人——不論年齡、職業,饋贈都是一樣豐厚,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名成員,都享受著最公平的民生福祉。

“有了這些花卉,街道變漂亮了,出門就像逛公園。”家住合興場鎮興學街的袁世明樂呵呵地說,自從街面上栽種了花卉,偶爾還有蝴蝶、蜜蜂飛來,看著心情都要愉快些。夏天氣溫增高,為了防止花卉枯萎,他還經常端來自家的水,澆灌街面上的花卉。

2017年以來,龍河鎮結合文明長壽建設和重慶市文明村鎮的創建,著力增綠複綠,打造花園小鎮。完成場鎮主幹道花箱佈置,擺放三角梅為主的花箱70個。完善合興社區花台、行道樹綠化補植。見縫插針對高速路口、社區、政府辦公樓等場鎮邊角地、空白地、棄管地進行綠化,綠植面積300余平米,鋪設人行步道,增設休閒、健身設施,打造數個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小廣場。

在鄉村,隨著特色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旅遊業的跟進,村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很大改變。

“如今把路修到家門口,啥都不用肩挑背扛。”咸豐村9組的70歲老人廖雲祥住在名叫巴子灣的半山腰上,過去路不通,買進賣出都全靠人力。

隨著龍河鎮柑橘產業的發展,全鎮加大公路建設,截至2017年10月,全鎮1公里以上的毛路全部硬化完畢,率先在全區實現了1公里以上公路“灣灣通”。

“盼了幾十年的路終於修好了,現在每逢農閒,我都會拿起掃帚,清掃公路。”廖雲祥樂呵呵地說。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僅在龍河鎮百姓心中生根發芽,也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保護“美麗龍河”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