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朋友圈經常可以看到曾國藩和杜月笙?

如果將朋友圈出現的名人故事,做一個統計,我相信,

前三名當中,肯定要留兩個位置給曾國藩和杜月笙。

為什麼,我們的朋友圈裡,經常可以看到這兩位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呢?

因為他們都會和一個名詞掛上關係,那就是——成就。細細分析他們倆的成功之處,就不難發現,果然兩個人都有一些微妙的內在聯繫。

進階之路由低到高

曾國藩算是布衣出生,從一個小小的公務員,一步一步,走到了權傾天下的位置上。他連跳十級的升遷之路,

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

而杜月笙出生比曾國藩更加不如,曾國藩好歹讀過書,而杜月笙則是個沒上過學的小混混,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背景只有背影的草根,卻可以從一個小癟三混進十裡洋場,成為上海最大的黑幫幫主、現代實業家、社會名流與地方領袖。

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曾國藩一生功業,最重要的便是建立湘軍,掃靖平亂。而當時太平軍,橫掃東南之時,大清官軍一擊而潰,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要組織部隊,討伐平亂,何其困難,對於一個朝廷副部級官員來說,獨善其身,其實也不難,但是他能為人所不為,組織團練,舉起了一面叫湘軍的大旗,最終方能成其大業。

而杜月笙之所以會冒頭,也是因為,他有勇氣,為人所不為。那時節,杜月笙所在的黃公館一批貨被劫走,事發之後,所有忠心耿耿、爭先恐後的頭目們,刷的一聲就消失了,一個也找不著了。大家都不傻,知道敢動黃老闆貨的人,必是江湖上的兇神惡煞之輩,大家在黃公館,不過是混混日子,遇到危險千萬別沾邊。

只有杜月笙當時挺身而出,這才得到老大夫人林桂生的賞識,最後得以重用。

不重財與重才

曾國藩看人很准,用人更加准,什麼人才,放在什麼位置上,他心裡都是有譜的。“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遺餘力”。他是幹實事的人,身邊自然需要真正的人才説明自己,曾國藩舉薦的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等人,無不是一等一的賢能之臣。他們在很多方面比曾國藩還要出色,

但是曾國藩決不因此而埋沒他們。

曾國藩是重“才”,杜月笙則是輕“財”。杜月笙的錢,很多取之無道,但散之有道,用得其所。胡敘五說:“他未必篤於疏財,但能夠張眼吃虧;他未必果於仗義,但能夠熱心好勝。他的金錢像潮水般湧來,依舊讓它像潮水般淌去。憑著這些身外之物,他從四面八方,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杜月笙初入黃金榮門下,領到第一筆獎金,黃金榮的老婆桂生姐給了他一大筆錢。黃金榮說,小孩子怎麼能給這麼多錢。桂生姐坦然應對,我這是試他——假使他拿了錢去揮霍,狂嫖濫賭,那他再能辦事,不過是個小白相人。假使他拿錢去存銀行買房子開個店面,那他就是一個不合行當的普通人。現在他花大筆錢清理舊欠,結交朋友,等於說他不但要做人,還要做個人上人,我斷定他才堪大用。

同樣的清貧節儉

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一年淨收入可達數千兩,帶兵十二年,合法工資收入可達近七萬兩,何況他又擁有絕對的財政權。他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筆納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國藩稍有貪念,則十多年軍旅生涯,累積百萬資財實在是太輕鬆的事。但曾國藩卻沒有因此而發財致富。雖然可以支配的金錢如沙如海,他寄回家裡的錢,卻比以前當京官時還要少了。從軍之後,他每年寄回家中的銀兩,大概在數百兩,低於他清苦的京官時期。

杜月笙深受貧寒之苦,所以發跡之後仍然自奉簡約不尚奢靡。他在吃的方面毫不講究,山珍海味可以吃,一碗鹹泡飯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衣著方面就是常年一襲長衫而已。到杜月笙病危時,他燒掉了所有朋友欠錢的借條,其中一張就是數十根大金條。生前揮金如土的杜月笙,臨終前只有十萬美金,而且要分給四房太太和四兒三女。所以連一向清高的孟小冬也會忍不住當場脫口而出:“這麼一點錢,怎麼活?”

無論是曾國藩和杜月笙,他們二人傳遞的都是,積極智慧的人生觀,雖然成就不能複製,但是他們的經驗,我們確實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

- END -

杜月笙初入黃金榮門下,領到第一筆獎金,黃金榮的老婆桂生姐給了他一大筆錢。黃金榮說,小孩子怎麼能給這麼多錢。桂生姐坦然應對,我這是試他——假使他拿了錢去揮霍,狂嫖濫賭,那他再能辦事,不過是個小白相人。假使他拿錢去存銀行買房子開個店面,那他就是一個不合行當的普通人。現在他花大筆錢清理舊欠,結交朋友,等於說他不但要做人,還要做個人上人,我斷定他才堪大用。

同樣的清貧節儉

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一年淨收入可達數千兩,帶兵十二年,合法工資收入可達近七萬兩,何況他又擁有絕對的財政權。他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筆納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國藩稍有貪念,則十多年軍旅生涯,累積百萬資財實在是太輕鬆的事。但曾國藩卻沒有因此而發財致富。雖然可以支配的金錢如沙如海,他寄回家裡的錢,卻比以前當京官時還要少了。從軍之後,他每年寄回家中的銀兩,大概在數百兩,低於他清苦的京官時期。

杜月笙深受貧寒之苦,所以發跡之後仍然自奉簡約不尚奢靡。他在吃的方面毫不講究,山珍海味可以吃,一碗鹹泡飯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衣著方面就是常年一襲長衫而已。到杜月笙病危時,他燒掉了所有朋友欠錢的借條,其中一張就是數十根大金條。生前揮金如土的杜月笙,臨終前只有十萬美金,而且要分給四房太太和四兒三女。所以連一向清高的孟小冬也會忍不住當場脫口而出:“這麼一點錢,怎麼活?”

無論是曾國藩和杜月笙,他們二人傳遞的都是,積極智慧的人生觀,雖然成就不能複製,但是他們的經驗,我們確實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