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帶一路連天下,清澗粉條香萬家

清澗的粉條

文/白小蘭

選稿:中鄉美二室主編 李巧篆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陝北特產很多,粉條是其中之一,最有名的粉條出產在榆林市的清澗縣。“一帶一路連天下,清澗粉條香萬家。

”我從朋友圈看到這句讚美清澗粉條的話,感同身受,可謂名副其實。

七十年代,農人們收秋完畢,把洋芋刨回來就開始張羅著推粉條。那時,人們推粉時用的全是石磨。村民家家戶戶把灶旮旯倒騰出來當做粉條加工廠,靠牆邊放幾條又粗又大的黑瓷缸,分別用來盛水和發漿水。他們把窖裡的洋芋拾幾筐,挑在冰窟窿裡拿鐵勺不停來回攪拌,直到乾淨後挑回來預備推粉,

第二天雞叫時就起床,趕天明把這幾筐準備好的洋芋全推完,再把推下來的洋芋沫分離在大瓷杠裡;兩三個小時後又開始用清水洗缸裡沉澱下來的澱粉,洗到澱粉潔白透亮不含一絲雜質再取出,用白帆布袋包起來懸掛在大瓷缸上空的釘子上,期待帆布裡面水分流幹。收起大塊狀的水澱粉放置在閒置的地方準備漏粉。按具體情況基本是三天漏一次,每次漏四塊到六塊澱粉,
漏粉師傅把澱粉搬成塊,放在大瓷盆的四周,中間留個小口子,把硫磺點著放進小口裡面,再拿被子裹得嚴嚴的,熏上一個晚上。淩晨時把這些熏好的澱粉拿棒槌滾成粉沫,放在漏粉大盆裡,還要用小部分澱粉沫和白礬在木馬勺攪拌成澱粉糊,放在大鍋裡煮上半個小時,再挖出來倒在漏粉的大盆裡,三四個漏粉師傅把一大盆澱粉面和澱粉糊均勻地攪拌起來,
就開始漏粉條。

漏粉師傅腰間圍著圍裙,袖子挽到臂膀上,左手拿個木頭做的漏瓢,等大鍋裡的水翻江倒海地冒著蒸氣,鹵粉師傅右手在左手腕上咚咚咚地搗個不停,身子隨著勺子來回轉動著,生怕漏進鍋裡的粉條粘一起,漏瓢裡的粉沫隨進鍋後變成一條細長均勻的粉條,

婦女們手捏一雙又粗又長的高粱杆,不停地在沸騰的開水鍋裡挑來挑去,時不時將擺動的順當兒的粉條挑在剝了皮的木棒上,用竹筐撈到水槽裡,人們像纏線一樣把長短整齊的粉條在手裡繞幾圈,搭到冰窖的架上去凍。等到粉條凍僵時,放在鍋裡用熱水化開擺均勻,等太陽出來後曬在陽光底下。到了夜幕降臨時粉條徹底曬乾,他們將粉條捆起來,
堆到閒置的地方期待年前賣個好價錢。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有所改善,清澗製作粉條的技術也隨之有了第一次更新,剛開始實現了半手工半機械化製作,但這時僅僅是磨碎這一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其餘的流程還是手工藝完成。近些年,上面三聲五令搞精准扶貧專案,村裡的貧困戶們把上面扶貧的款集中起來,建起來粉條加工廠,村民加工粉條的製作技術有了全面的更新,種洋芋,撈洋芋包括攪拌這一環節又實現了機械化。再加上自來水的介入,製冷機的介入,換氣扇空調的介入,讓清澗的粉條在製作流程上更省時,省力,也讓家庭作坊的粉條產量大大提高。

由於清澗的粉條歷來色澤潔白光亮、條杆粗細均勻、口感滑潤筋道,具有耐煮沸,耐浸泡等特點;它可以單品製成美食,直接燴、炒,也可以與蔬菜、肉類配做各種美味佳餚。它是純天然綠色食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之類的東西。所以,清澗的粉條譽滿華夏。只要把握住“一帶一路 ”所帶來的機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清澗的粉條一定會名揚天下,譽滿全球。

白小蘭,陝西清澗人,久居延安。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省百名文學藝術創作人才入選者,2012年開始寫散文創作,先後在《延安日報》《華商報》《榆林日報》《陝西文學界》《美文》《時代文學》《散文選刊》《延安文學》等刊物發表散文、小說等百餘篇,並有十多篇散文獲不同獎項。長篇小說《熟季花》和中短篇小說集子《山丹丹花開》即將問世。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村民加工粉條的製作技術有了全面的更新,種洋芋,撈洋芋包括攪拌這一環節又實現了機械化。再加上自來水的介入,製冷機的介入,換氣扇空調的介入,讓清澗的粉條在製作流程上更省時,省力,也讓家庭作坊的粉條產量大大提高。

由於清澗的粉條歷來色澤潔白光亮、條杆粗細均勻、口感滑潤筋道,具有耐煮沸,耐浸泡等特點;它可以單品製成美食,直接燴、炒,也可以與蔬菜、肉類配做各種美味佳餚。它是純天然綠色食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之類的東西。所以,清澗的粉條譽滿華夏。只要把握住“一帶一路 ”所帶來的機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清澗的粉條一定會名揚天下,譽滿全球。

白小蘭,陝西清澗人,久居延安。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省百名文學藝術創作人才入選者,2012年開始寫散文創作,先後在《延安日報》《華商報》《榆林日報》《陝西文學界》《美文》《時代文學》《散文選刊》《延安文學》等刊物發表散文、小說等百餘篇,並有十多篇散文獲不同獎項。長篇小說《熟季花》和中短篇小說集子《山丹丹花開》即將問世。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