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手藝人三十年堅守手工制稱 日賺不足百元難維繫生計

如今無論在城市還是鄉下,進行買賣交易時多半選擇電子稱稱重完成,

過去傳統的手提杆稱難見蹤影,更不要說堅守手工製作杆稱的手藝人今天還有多少人存在?

2017年4月10日,作者在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建設路的一家門面裡發現了仍堅持手工製作杆稱三十多年的老手藝人方世龍師傅。

1985年的10月份,只有二十出頭的方世龍在姐夫三年時間裡的手把手傳教下,終於可以單幹開店擁有了自己的稱店。

這一干不要緊,方世龍秉承姐夫也是師傅的教導,

用心制稱的原則,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年裡,他經歷了傳統杆稱的市場火爆到今日一落千丈的冷落。

這一干不要緊,方世龍秉承姐夫也是師傅的教導,用心制稱的原則,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年裡,他經歷了傳統杆稱的市場火爆到今日一落千丈的冷落。

每天的制稱過程雖然有些乏味,但在方世龍眼裡,只要店還能繼續開下去,他就要把這門手藝堅持做下去。

選擇稱杆也是一門技術活,不能選擇帶有樹結的或者容易腐爛的,必須選擇上乘紅木作為稱杆,而好的稱杆還要經歷打磨刨光等過程,這只是製作杆稱的開始。

接下來就是打眼上鉚釘和計量刻度的分配,這裡面學問多著了,

一些不良商家經常找到方師傅要求在計量刻度上做點手腳,以便做生意時能多賺錢,但都被方師傅一一回絕,他說寧可生意不做,也不能做昧良心的事。

就這樣,方師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從選擇稱杆到最後的上石灰粉度杆身,到最終每一把杆稱從他手中誤差在不到百分之零點幾完美誕生。

雖然方師傅的製作杆稱技術越來越嫺熟,但由於完全是手工,方師傅一天最多也就能製作兩把杆稱。

作者給方師傅簡單算了一下,如果每天按兩把杆稱的速度製作,三十年來,經由方師傅手製作的杆稱就有近兩萬把。

但隨著電子稱的市場越來越多佔領,杆稱也越來越被人冷落,方師傅的生意不知道還能堅持到多久。

從早上八點多開門到晚上天黑才關門,方師傅每天都要在他這不到六七平方的店裡不停地進行著周而復始的手工制稱工作。

雖然方師傅的製作杆稱技術越來越嫺熟,但由於完全是手工,方師傅一天最多也就能製作兩把杆稱。

作者給方師傅簡單算了一下,如果每天按兩把杆稱的速度製作,三十年來,經由方師傅手製作的杆稱就有近兩萬把。

但隨著電子稱的市場越來越多佔領,杆稱也越來越被人冷落,方師傅的生意不知道還能堅持到多久。

從早上八點多開門到晚上天黑才關門,方師傅每天都要在他這不到六七平方的店裡不停地進行著周而復始的手工制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