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皇帝內經》早就指出了“三高”的根源,恐怕你還沒有意識到!

自古至今,《黃帝內經》在中醫學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中醫學理論的構建基石,被後世醫家稱為“醫道之宗,奉生之使”。

書中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自身臟腑的功能,還有很多養生之道,教導大家怎樣防止疾病、怎樣治療疾病,為我們的養生保健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導。我們今天就來探討《內經》中的養生要點。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生病起於過用”,說人體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過量使用人體的功能。包括飲食、精神情志、勞逸因素,

這些方面的過用,就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

其中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對於飲食來講,“過用”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量的過度,《內經》中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如果經常暴飲暴食,最早出現的問題就是胃腸道,可以出現胃脹、胃痛、口臭、噁心、嘔吐、腹瀉或大便幹結等症狀。

另外,還有飲食結構的過於單一。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比較好,很多人也注意到不能吃太多,那就少吃點,吃什麼呢?既然吃的少了當然要精緻一點,會選擇雞鴨魚肉等。這也是不恰當的,《內經》就提醒我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

“膏”就是油膩之物,像油炸食品、肥肉、奶油類的食物;“梁”就是精緻的食物,像魚蝦、肉類、製作工序複雜的食物,這些食物用多了以後,各種疾病就找上門來了。《內經》主要將這些疾病概括為“消癉、僕擊、氣滿、發逆、偏枯”五類。

古人在記載以及描述疾病的時候非常的直觀,主要是以症狀命名的。“僕擊”指的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腦中風,主要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性疾病。主要症狀就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氣滿”就是指的胸悶,主要對應現代醫學中的冠心病,發作時胸悶、氣短,甚至心前區疼痛;

“偏枯”就是偏癱,是腦中風的後遺症,主要表現為局部肢體功能喪失;

“消癉”的“癉”就是熱的意思,形容身體有內熱,人經常口渴、饑餓、多尿,並且逐漸消瘦的症狀,主要對應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發逆”主要指的是肺氣上逆從而導致的咳喘,廣泛包括能引起咳喘的疾病,對應西醫的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通氣障礙性疾病等。

大部分喜食肥甘厚味的人,形體會較肥胖,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機會就比較大;但是這並不是說瘦人就不會患這些疾病。有些人很瘦,所以更容易放鬆警惕,認為自己不會得病,這樣反而更為危險。

所以大家不要因為體型而麻痹了自己的想法,主要還是要看體質,主要有三點:一個是遺傳因素,有些人天生分解代謝脂肪的能力就偏弱,即使自己沒有特別不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可能得病;第二,就是後天的飲食過量,哪怕是體型偏瘦,也還是會有得病的可能;

第三,就是運動的問題,同樣的飲食結構為什麼有的人就得病,有的人就沒有呢?還有運動的因素在裡面,適量的運動不但能消耗過多的能量,防止脂肪在臟器血管中堆積,還能提高臟腑的活力,保持良好的代謝功能。

這些都是大家需要注意的飲食問題,您注意到了麼?

所以大家不要因為體型而麻痹了自己的想法,主要還是要看體質,主要有三點:一個是遺傳因素,有些人天生分解代謝脂肪的能力就偏弱,即使自己沒有特別不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可能得病;第二,就是後天的飲食過量,哪怕是體型偏瘦,也還是會有得病的可能;

第三,就是運動的問題,同樣的飲食結構為什麼有的人就得病,有的人就沒有呢?還有運動的因素在裡面,適量的運動不但能消耗過多的能量,防止脂肪在臟器血管中堆積,還能提高臟腑的活力,保持良好的代謝功能。

這些都是大家需要注意的飲食問題,您注意到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