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借唄”的高杠杆,會不會像08年次貸危機,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近日,愈吵愈烈的央行會面螞蟻金服,起因源于螞蟻金服存在高杠杆金融風險。

首先,我們簡單回顧下此次事件的起源:

據資料統計,螞蟻花唄、借唄發行的ABS產品融資超過2500億元,總貸款餘額達2651億元。借唄花唄的貸款主體為2家重慶小貸公司,2家公司註冊資本合計106億元人民幣,融資總額與資本金額的比例已達到25倍的高杠杆率,遠遠超過了重慶銀監局2.3倍的杠杆要求,也就是只能做243.8億的生意,卻做到了2651億。

故而央行會面螞蟻金服,

討論借唄的高杠杆金融風險。

網友是怎麼看待?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在自己最困難時候,是馬雲解決了自己的資金周轉問題,同時解決了銀行多年來不願貸款或因風控及成本原因不敢貸款給小白用戶的痛點問題,借唄的創新動了銀行的乳酪。

也有人認為,螞蟻借唄如果未來出現高逾期率及壞賬率,風險如何兌付,龐大的體量是否會造成類似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及社會恐慌。

那到底會不會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呢?

我們先來看美國“次貸危機”事件,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信貸違約所導致的流動性危機。

08年次貸危機之前,美國人申請購房貸款、信用卡、購車貸款,放款機構都會進行較嚴格的審核程式,尤其是較長期的借款(車貸和房貸),例如:放款機構會對申請人做一些調查(比如收入情況、是否有配偶等背景調查),並且在放貸後會持續跟蹤貸款的還款情況,申請到一筆貸款是有一定門檻的,違約情況也維持在一個可控範圍。

但就是因為其中參與者的貪婪,為了獲取高利益無限制的最大這個銀行貸款ABS產品,放款機構開始放鬆貸款審核、降低門檻(因為放款後就能將風險轉嫁掉),更多地人可以申請到貸款,即便是那些沒有償債能力的人都可以0首付購房,房價不斷上漲,泡沫便這樣形成,並越來越大;

投資銀行(高盛、大小摩這些金融機構)在這樣的鏈條中擔當了一個中間人的角色,

他們將放款機構的資產買過來,打包成CDO(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s,抵押債務,實際上就是ABS產品),賣給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包括各種主權基金、養老金等;

當然,投資銀行的人何其聰明,他們知道這些CDO肯定是toxic assets(有毒資產),他們甚將這些資產稱為“一堆垃圾”,於是,他們便給這個產品買保險(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掉期),這個產品就是保證在信用違約發生的時候由保險公司負責給投資者償付收益(投資銀行轉嫁風險)。

整一套的設計是不是很完美?但光有這些問題還不足以導致08年的次貸危機,還有另外兩個因素:

1、投資銀行的杠杆率,什麼杠杆率?

打個比方,我手上只有2000塊錢,我將1000借給了A(假設到期還1100),在A還沒有還錢時我通過CDO將A的1100還款義務賣給了B,拿到1050,然後我又借給了C 1000,然後賣給了D,在這個案例中,我手上最後只有1000塊現金,但是卻產生了3000塊資產(1000現金+A的1000+C的1000),於是我的杠杆率變成了3,B和D的業務是我的負債,我有償付義務,那麼如果A出現了違約(即1/3的資產違約),則我手上便只有1000現金+C的1000,剛好夠付B和D的錢,如果A和C同時違約,我便破產了,即資(資產)不抵債(債務),當杠杆率越大的時候,風險越大,想像一下杠杆率是30倍,只要發生1/30的資產違約或者縮水,便破產了。

螞蟻借唄目前的杠杆在25倍左右,也就是說1/25的借唄債務違約、壞賬,投資人的投資本息便不能兌付,會引發金融風險。但相比於次貸危機中ABS的底層資產,那些金融機構是放低了借款門檻,導致逾期和壞賬率升高,最後引發了08年的金融次貸危機;而借唄呢,目前並未降低對於借款人的風控審核,2016年,螞蟻借唄不良率低於1%,低於高杠杆下1/25的壞賬率引發的金融風險;而且,螞蟻金服的不良率相比於建行信用卡不良率0.98%,招行信用卡不良率1.4%,農行信用卡不良率2.88%,現金貸行業平均30%-50%的不良率,螞蟻的風控做得相對較好。

2、美國次貸危機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保險機構的承保策略。一個大的錯誤都是由若干個小的錯誤造成的,美國保險機構的承保策略就是另一個錯誤所在。

一般情況下,保險只賣給資產的所有人,比如我給一棟房子買保險,那這棟房子一定是我自己的。但是,美國的保險公司允許為別人的資產買保險,比如A買了房子,現在B也可以為A的房子買保險,當A的房子受到損壞,根據B買的保險條款,B也能拿到賠償,相當於賭博。正是因為這樣的策略,到最後各大投資銀行在明知道CDO會出現大面積違約的情況下,開始大力買入保險公司的CDS,這樣在出現違約後就能從保險公司拿錢,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保險公司破產!

當時,美國政府批准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畫後,很大的一筆錢到了保險公司賬上後直接匯入了各投資銀行的帳戶裡,這就是CDS惹的禍!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住房貸款出現大量違約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出事了,雷曼兄弟旗下的基金遭到大面積贖回,市場也出現了針對雷曼兄弟的擠兌,股價暴跌,很快便出現了流動性危機(就是手上沒有錢了),其他的金融機構(如美國銀行)也都在計算一旦雷曼破產自己也會不會跟著破產(各金融機構都會相互之間持有資產,如果其中一家破產,則這些資產都無法盡數收回,加上一些可能的不良資產撥備,也會間接地影響其他金融機構的償債能力)。雷曼兄弟僅僅只是金融危機下的一個寫照,當時在美國,類似雷曼兄弟倒閉的企業到處都是,這些企業倒閉除了自身財務經驗不善的原因,還有金融危機造成的很大影響。

縱觀整個危機,可以用一個名詞解釋“蝴蝶效應”,各個環節都埋下了問題的種子,帶來的問題也是整個金融系統的問題,金融監管機構難辭其咎。

08年金融危機後,巴塞爾資本委員會就針對次貸危機發佈了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一些指標,這當中最重要的便是LCR(Liquidity Coverage Ratio)和杠杆率(Leverage Ratio)。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要以更加量化和合理的方式管理自身金融業務,避免過高杠杆,以防“蝴蝶效應”導致金融危機再次發生。

他們甚將這些資產稱為“一堆垃圾”,於是,他們便給這個產品買保險(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掉期),這個產品就是保證在信用違約發生的時候由保險公司負責給投資者償付收益(投資銀行轉嫁風險)。

整一套的設計是不是很完美?但光有這些問題還不足以導致08年的次貸危機,還有另外兩個因素:

1、投資銀行的杠杆率,什麼杠杆率?

打個比方,我手上只有2000塊錢,我將1000借給了A(假設到期還1100),在A還沒有還錢時我通過CDO將A的1100還款義務賣給了B,拿到1050,然後我又借給了C 1000,然後賣給了D,在這個案例中,我手上最後只有1000塊現金,但是卻產生了3000塊資產(1000現金+A的1000+C的1000),於是我的杠杆率變成了3,B和D的業務是我的負債,我有償付義務,那麼如果A出現了違約(即1/3的資產違約),則我手上便只有1000現金+C的1000,剛好夠付B和D的錢,如果A和C同時違約,我便破產了,即資(資產)不抵債(債務),當杠杆率越大的時候,風險越大,想像一下杠杆率是30倍,只要發生1/30的資產違約或者縮水,便破產了。

螞蟻借唄目前的杠杆在25倍左右,也就是說1/25的借唄債務違約、壞賬,投資人的投資本息便不能兌付,會引發金融風險。但相比於次貸危機中ABS的底層資產,那些金融機構是放低了借款門檻,導致逾期和壞賬率升高,最後引發了08年的金融次貸危機;而借唄呢,目前並未降低對於借款人的風控審核,2016年,螞蟻借唄不良率低於1%,低於高杠杆下1/25的壞賬率引發的金融風險;而且,螞蟻金服的不良率相比於建行信用卡不良率0.98%,招行信用卡不良率1.4%,農行信用卡不良率2.88%,現金貸行業平均30%-50%的不良率,螞蟻的風控做得相對較好。

2、美國次貸危機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保險機構的承保策略。一個大的錯誤都是由若干個小的錯誤造成的,美國保險機構的承保策略就是另一個錯誤所在。

一般情況下,保險只賣給資產的所有人,比如我給一棟房子買保險,那這棟房子一定是我自己的。但是,美國的保險公司允許為別人的資產買保險,比如A買了房子,現在B也可以為A的房子買保險,當A的房子受到損壞,根據B買的保險條款,B也能拿到賠償,相當於賭博。正是因為這樣的策略,到最後各大投資銀行在明知道CDO會出現大面積違約的情況下,開始大力買入保險公司的CDS,這樣在出現違約後就能從保險公司拿錢,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保險公司破產!

當時,美國政府批准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畫後,很大的一筆錢到了保險公司賬上後直接匯入了各投資銀行的帳戶裡,這就是CDS惹的禍!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住房貸款出現大量違約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出事了,雷曼兄弟旗下的基金遭到大面積贖回,市場也出現了針對雷曼兄弟的擠兌,股價暴跌,很快便出現了流動性危機(就是手上沒有錢了),其他的金融機構(如美國銀行)也都在計算一旦雷曼破產自己也會不會跟著破產(各金融機構都會相互之間持有資產,如果其中一家破產,則這些資產都無法盡數收回,加上一些可能的不良資產撥備,也會間接地影響其他金融機構的償債能力)。雷曼兄弟僅僅只是金融危機下的一個寫照,當時在美國,類似雷曼兄弟倒閉的企業到處都是,這些企業倒閉除了自身財務經驗不善的原因,還有金融危機造成的很大影響。

縱觀整個危機,可以用一個名詞解釋“蝴蝶效應”,各個環節都埋下了問題的種子,帶來的問題也是整個金融系統的問題,金融監管機構難辭其咎。

08年金融危機後,巴塞爾資本委員會就針對次貸危機發佈了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一些指標,這當中最重要的便是LCR(Liquidity Coverage Ratio)和杠杆率(Leverage Ratio)。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要以更加量化和合理的方式管理自身金融業務,避免過高杠杆,以防“蝴蝶效應”導致金融危機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