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耗時5年跨越30多個省市拍攝,這麼好的片子不應該沒人看啊

兩年前,一部講述中國匠人精神的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爆紅網路。

前後兩季,每集不到15分鐘的時長,但卻用匠人們的情懷和東方美學震撼不少觀眾。

紀錄片的爆火也讓幕後團隊:知了青年,逐漸為人所知,這個一心專注于東方文化的新生代紀錄片創作團隊,似乎對“了不起”三個字有執念。

繼《了不起的匠人》系列之後,

他們又退出了一部更加“了不起”的情懷之作,它就是《了不起的村落》。

豆瓣評分8.7,觀看點評的人數只有寥寥幾百人。

製作團隊前後耗時五年,跨越30多個省市,拍攝完成這部良心滿滿的紀錄片。

延續了《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的製作理念,這一次用大氣典雅的鏡頭語言征服了觀眾。

談及創作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導演表示:

希望用鏡頭記錄那些即將在中國消失的村落或者部族文化,

留給後世一本不被遺忘的村落百科全書。

整部片子一共十集,每集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卻拍出了不輸於電影的氣質。

畫面美到令人窒息,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

結尾的字幕將文字和畫面結合,文藝腔調十足。

跟隨著攝影師的鏡頭,

我們見到了那些隱藏在古老東方村落裡的自然之美。

無論是大興安嶺深處,綿延不絕的金黃森林。

還是臺灣漁村小島的湛藍海水。

又或是黃山上天空之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在這些叫不出名的東方小村落裡,導演帶給了觀眾一種寧靜卻震撼的視覺享受。

正如海報上所說的:一草一木,心之歸處。

在精緻的畫面之外,它記錄的卻又是這些古老村落正在面臨著的困境:

越來越多的村落正在消失。

一個村落的消失的背後,則是一種古老文明的凋零與死亡。

比如紀錄片的第一集,就講述了中國最後的一個馴鹿村。

在大興安嶺的深處,有一座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

在這裡生活著最後一支靠狩獵和馴養馴鹿為生的鄂溫克族人。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他們保持著古老而傳統的信仰和生活習慣。

他們住的是用樺樹皮簡易搭建的“撮羅子”,

終日都圍著身後的廣袤森林和林中的生靈打轉。

馴鹿村人不僅僅是獵人,還是馴鹿的守護者。

每年的秋天是大興安嶺最美麗的時間,同樣也是馴鹿人最忙碌的時候。

他們要進入森林的深處,去喚回他們的馴鹿群。

餵養馴鹿,保護它們免受傷害。

正因為馴鹿人的存在,中國僅存的2000只馴鹿才得以繁衍生息。

在過去,即使打獵的時候他們也會堅守著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遇到十隻馴鹿,打五隻,放五隻。

因為有了這種良性迴圈,保證了這個村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能夠自給自足生生不息。

但是到了現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繼續過馴鹿這樣艱辛的生活方式。

從十年前開始,大多數馴鹿村人開始搬遷到城鎮生活。

到現在,繼續守護著這片森林的住戶僅僅只剩十四家,而且留守在村子裡的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村裡基本沒有青壯和勞力。

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他們有自己的理想:

因為我們跟他們想的不一樣,想去城市裡幹我們想幹的事情。

但年長者卻有著自己的信念和堅守。

他們說:

始終與森林和馴鹿共存,才是馴鹿人與生俱來的命運。

紀錄片裡有這樣一幕,剛剛失去丈夫的喊鹿阿婆柳霞與兒子雨果之間的不同選擇。

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留下來,但兒子雨果最終還是選擇離開村子去城裡找工作。

進城那天,兒子雨果雖面露一絲愧疚,最後,卻還是選擇繼續往前駛去。

母親柳霞看著載著兒子的車漸漸遠去,卻只能選擇目送兒子離開。

空蕩蕩的森林裡只有那句——

雨果,慢點走,慢點走……

那一幕真的讓婊姐淚崩啊。

母親面對離去的兒子,他希望兒子能夠留下堅守時代族人的傳統,卻又深知年輕一代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終只能化為一句簡單的“慢點走”。

兩代人不同的選擇和堅守,造就了一個古老文明的消失,這是很多中國村落所面臨著的共同難題。

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很多古老的村落當中。

在安徽黃山的山脊上,有一座建在山頂的「雲端之村」木梨硔村。

藏在竹林裡有一條木棧道,是通向這座雲端仙境的唯一一條道路。

村子並不大,一共只有52戶人家,166人,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

木梨硔村也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這裡保留著城市人嚮往的安寧生活。

村民每天穿過茂密的樹林毛竹下山種地,過著遠離人群、和雲海為伴的閒適日子。

安靜卻並不代表無趣,山裡到處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純天然的瓜果蔬菜養活了全村人,漫山遍野的野柿子令人垂涎欲滴,還有母親親手熬制的雞湯,令人回味無窮……

在這裡,撲面而來的是有關故鄉的氣息。

村民們將一根根圓木吊下山崖,鋪上木板,硬是在空中開闢出一條道路,被稱為曬臺。

曬臺不僅可以晾曬瓜果蔬菜,更是連接村民鄰里關係的橋樑。

村裡負責檢修曬臺的老人詹祖青今年68歲,他負責全村的曬臺檢修已經50年了。

每一次檢修,他會挨個檢查1800根木頭,哪一根需要修補或是更換。

翻修一次,詹祖青就要扛著幾十斤重的木頭上山十幾次。

但他的內心知道這份辛苦的背後,是守護這個古老的村落的安詳與寧靜。

和前兩個村落一樣,老齡化問題同樣縈繞著木梨硔村。

最讓表姐觸動的一幕是:

夜晚村長一個人在燈下計算著村裡的年齡總和。

目前村裡人加起來有6240歲。

他開玩笑說:

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離開,就得八十個人攢一歲才能抵。

這種無奈的現實背後意味著,如果小孩不在山裡出生,年輕人不在這裡謀生。

等到老人們相繼去世後,村裡現在的寧靜,將會變為沉寂。

在木梨硔村裡,有一種用來做脆柿子的湯汁原料的無名藥草。

村名們為它取名:告別草。

為什麼叫它“告別草”?

因為,每年它開花的時刻就是作物種植結束,今年的忙碌將告一段落的時刻。

而告別,卻幾乎是隨時都發生在像木梨硔,這樣的古老的村落當中。

這在些村落消失的背後,最先消失的是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繼續老一輩的生活方式,這些古老的村落的傳承正在逐漸消失。

馴鹿人們的傳統逐漸被忘卻,木梨硔的村長年齡總和的數字正在逐漸減小……

或許,十年、二十年以後,這樣的村子就不存在了。

儘管紀錄片只是透過幾個中國村落的片段式紀錄,卻已經展現了中國在城市化過程對於傳統和文明的戕害的縮影。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幾乎是突飛猛進的。

人們從四面八方的村落彙聚來到城市。

一座座個性十足的村落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流水線上製造,千城一面的繁華都市。

早在幾年前,就有學者針對村落的消失憂心忡忡:

最近十年裡,中國就有近90萬個村落已經消失,幾乎每天就有100個村落在消失。

這部紀錄的價值所在不僅僅只是“記錄”,還是“存檔”。

從東北的大山深處,到臺灣的島嶼風光,再到新疆的雪域高原,中國鄉村的獨特美無處不在。

紀錄片試圖用幾個具體而又鮮活的“小人物”的切面,來剖析講述一個村落的興盛與頹敗,並存檔一個村落最值得敬仰與尊敬的文明。

但在故事的背後,卻試圖喚醒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傳承”的責任和使命。

1991年,王朔在《動物兇猛》中寫道:

我羡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在他們的記憶裡總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故鄉,儘管這故鄉其實可能是個貧困凋敝毫無詩意的僻壤。

但只要他們樂意,便可以盡情地遐想自己丟失殆盡的某些東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故鄉,從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城市化固然是一個避無可避的現實,也許誰都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每個人的故鄉,如今都在淪陷。

趕在那些古老的文明消弭前,再多看它們一眼,並永遠記下它們最美的樣子吧。

或許再不看,這些美麗的中國村落,這些祖輩們的故鄉,這些淡淡的鄉愁與寄託,就真的要沒有了。

在精緻的畫面之外,它記錄的卻又是這些古老村落正在面臨著的困境:

越來越多的村落正在消失。

一個村落的消失的背後,則是一種古老文明的凋零與死亡。

比如紀錄片的第一集,就講述了中國最後的一個馴鹿村。

在大興安嶺的深處,有一座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

在這裡生活著最後一支靠狩獵和馴養馴鹿為生的鄂溫克族人。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他們保持著古老而傳統的信仰和生活習慣。

他們住的是用樺樹皮簡易搭建的“撮羅子”,

終日都圍著身後的廣袤森林和林中的生靈打轉。

馴鹿村人不僅僅是獵人,還是馴鹿的守護者。

每年的秋天是大興安嶺最美麗的時間,同樣也是馴鹿人最忙碌的時候。

他們要進入森林的深處,去喚回他們的馴鹿群。

餵養馴鹿,保護它們免受傷害。

正因為馴鹿人的存在,中國僅存的2000只馴鹿才得以繁衍生息。

在過去,即使打獵的時候他們也會堅守著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遇到十隻馴鹿,打五隻,放五隻。

因為有了這種良性迴圈,保證了這個村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能夠自給自足生生不息。

但是到了現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繼續過馴鹿這樣艱辛的生活方式。

從十年前開始,大多數馴鹿村人開始搬遷到城鎮生活。

到現在,繼續守護著這片森林的住戶僅僅只剩十四家,而且留守在村子裡的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村裡基本沒有青壯和勞力。

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他們有自己的理想:

因為我們跟他們想的不一樣,想去城市裡幹我們想幹的事情。

但年長者卻有著自己的信念和堅守。

他們說:

始終與森林和馴鹿共存,才是馴鹿人與生俱來的命運。

紀錄片裡有這樣一幕,剛剛失去丈夫的喊鹿阿婆柳霞與兒子雨果之間的不同選擇。

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留下來,但兒子雨果最終還是選擇離開村子去城裡找工作。

進城那天,兒子雨果雖面露一絲愧疚,最後,卻還是選擇繼續往前駛去。

母親柳霞看著載著兒子的車漸漸遠去,卻只能選擇目送兒子離開。

空蕩蕩的森林裡只有那句——

雨果,慢點走,慢點走……

那一幕真的讓婊姐淚崩啊。

母親面對離去的兒子,他希望兒子能夠留下堅守時代族人的傳統,卻又深知年輕一代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終只能化為一句簡單的“慢點走”。

兩代人不同的選擇和堅守,造就了一個古老文明的消失,這是很多中國村落所面臨著的共同難題。

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很多古老的村落當中。

在安徽黃山的山脊上,有一座建在山頂的「雲端之村」木梨硔村。

藏在竹林裡有一條木棧道,是通向這座雲端仙境的唯一一條道路。

村子並不大,一共只有52戶人家,166人,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

木梨硔村也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這裡保留著城市人嚮往的安寧生活。

村民每天穿過茂密的樹林毛竹下山種地,過著遠離人群、和雲海為伴的閒適日子。

安靜卻並不代表無趣,山裡到處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純天然的瓜果蔬菜養活了全村人,漫山遍野的野柿子令人垂涎欲滴,還有母親親手熬制的雞湯,令人回味無窮……

在這裡,撲面而來的是有關故鄉的氣息。

村民們將一根根圓木吊下山崖,鋪上木板,硬是在空中開闢出一條道路,被稱為曬臺。

曬臺不僅可以晾曬瓜果蔬菜,更是連接村民鄰里關係的橋樑。

村裡負責檢修曬臺的老人詹祖青今年68歲,他負責全村的曬臺檢修已經50年了。

每一次檢修,他會挨個檢查1800根木頭,哪一根需要修補或是更換。

翻修一次,詹祖青就要扛著幾十斤重的木頭上山十幾次。

但他的內心知道這份辛苦的背後,是守護這個古老的村落的安詳與寧靜。

和前兩個村落一樣,老齡化問題同樣縈繞著木梨硔村。

最讓表姐觸動的一幕是:

夜晚村長一個人在燈下計算著村裡的年齡總和。

目前村裡人加起來有6240歲。

他開玩笑說:

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離開,就得八十個人攢一歲才能抵。

這種無奈的現實背後意味著,如果小孩不在山裡出生,年輕人不在這裡謀生。

等到老人們相繼去世後,村裡現在的寧靜,將會變為沉寂。

在木梨硔村裡,有一種用來做脆柿子的湯汁原料的無名藥草。

村名們為它取名:告別草。

為什麼叫它“告別草”?

因為,每年它開花的時刻就是作物種植結束,今年的忙碌將告一段落的時刻。

而告別,卻幾乎是隨時都發生在像木梨硔,這樣的古老的村落當中。

這在些村落消失的背後,最先消失的是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繼續老一輩的生活方式,這些古老的村落的傳承正在逐漸消失。

馴鹿人們的傳統逐漸被忘卻,木梨硔的村長年齡總和的數字正在逐漸減小……

或許,十年、二十年以後,這樣的村子就不存在了。

儘管紀錄片只是透過幾個中國村落的片段式紀錄,卻已經展現了中國在城市化過程對於傳統和文明的戕害的縮影。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幾乎是突飛猛進的。

人們從四面八方的村落彙聚來到城市。

一座座個性十足的村落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流水線上製造,千城一面的繁華都市。

早在幾年前,就有學者針對村落的消失憂心忡忡:

最近十年裡,中國就有近90萬個村落已經消失,幾乎每天就有100個村落在消失。

這部紀錄的價值所在不僅僅只是“記錄”,還是“存檔”。

從東北的大山深處,到臺灣的島嶼風光,再到新疆的雪域高原,中國鄉村的獨特美無處不在。

紀錄片試圖用幾個具體而又鮮活的“小人物”的切面,來剖析講述一個村落的興盛與頹敗,並存檔一個村落最值得敬仰與尊敬的文明。

但在故事的背後,卻試圖喚醒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傳承”的責任和使命。

1991年,王朔在《動物兇猛》中寫道:

我羡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在他們的記憶裡總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故鄉,儘管這故鄉其實可能是個貧困凋敝毫無詩意的僻壤。

但只要他們樂意,便可以盡情地遐想自己丟失殆盡的某些東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故鄉,從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城市化固然是一個避無可避的現實,也許誰都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每個人的故鄉,如今都在淪陷。

趕在那些古老的文明消弭前,再多看它們一眼,並永遠記下它們最美的樣子吧。

或許再不看,這些美麗的中國村落,這些祖輩們的故鄉,這些淡淡的鄉愁與寄託,就真的要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