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弄堂深處的白色大門穿越,這個展覽帶你捕捉城市的留光顯影

走進建國西路56弄,你就能嗅出一股濃郁的上海老弄堂氣息,一抬起頭,交錯的天線晾曬著居民的衣服,分割著一方狹長的天空。

拐兩個彎,走到里弄深處盡頭,一個嶄新的白色大門顯得有些出挑。

這個建築,名為留下空間。

它的前生是一棟用於居住的小洋房,在不同的年代留下過不同的住戶。直到今天,

留下空間依然保留著一小部分過往主人對這個空間的建造。

而沈淩昊的個展——《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就在這扇白色大門後面,等著從弄堂穿越而來的人。

第一次見到沈淩昊本人,這個年輕的藝術家,透著一種謙虛又嚴謹的態度。

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繪畫系的他,在研究生期間就讀於三藩市藝術學院綜合藝術系。

沈淩昊

上海與三藩市的兩地生活,讓沈淩昊兼具了對上海的追憶以及對藝術的新銳眼光。

從2011年至今,他的創作一直試圖去探討時間、記憶與城市變遷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說,記憶的易逝性是美麗又傷感的。

這次他的個展,是他與策展人汪單、薑俊的一種嘗試,試圖通過動態和分段式的展覽形態,

將更多的“跨學科”的思考代入到展覽中。

展覽空間“留下”的英譯Spare解釋為剩餘,而“剩餘物”是本次展覽核心概念。

沈淩昊通過去法租界老建築、弄堂、街道的觀察和思考,拍攝了一系列作品,並通過各種不同的裝置,將其用多種感官方式呈現。

“回字紋”

攝影作品 回字紋

在弄堂裡的門柱及牆面上,不經意間,你就能看到一種獨特的中式紋樣——回字紋。

弄堂裡的回字紋

回字紋的結構形式回環往復,綿延不斷,在民間也有“富貴不斷頭”的說法。

更有意思的是,雕刻著“回字紋”的十五號公寓,其建築結構源自西方,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曾紅極一時。

“燈泡”

22號公寓二樓的廚房牆上並置著三個不同形態的燈泡,三個燈泡表面所覆蓋的灰塵區分了它們被使用的年代,雖然現在已經無法使用了,但也成為了歷史剩餘物。

“一根柱子”

在留下空間的三樓,保留著一根公寓最初建造的柱子,儘管公寓幾經轉手,但這根柱子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如同一座時間的紀念碑。

“影子”

在這次展覽的作品“剩餘物-留光顯影”中,一系列夜光攝影裝置,懸置於黑色的空間中,位於展廳頂部的UV燈會週期性地激發作品的感光部分,並在視覺上產生“留光現象”,即作品的圖像部分會在黑暗中發出夜光,並慢慢消逝。

而同時觀眾的影子也會“顯影”在同樣由感光材料製作地面上。

“我試圖通過這件作品喚起一種時間的回溯感,那些曾經輝煌的歷史現在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而來自過往記憶的光將觀眾帶回逝去的時光之中,又同時留下觀眾當下的影子。它就是我們的影子。”沈淩昊說。

“聲音消亡史”

除了可見的藝術作品,在“剩餘物”系列,還有一系列可聽的聲音裝置,比如《對話》與《聲音》。

在《對話》中,藝術家收錄了在回到上海的兩個月的時間中,與自己的朋友,家人以及日常生活遇到的陌生人所討論的關於曾經記憶中的上海以及如今上海的變化的錄音,其中包括外來務工人員、老上海人、司機、商販、白領、學生、學者、流浪漢等各個階層。

而在《聲音》裡,則收集了過去經常在上海弄堂與街頭巷尾聽到的叫賣聲。

這些來自記憶深處的聲音如今已漸漸遠去,成為城市之中聲音的消亡史。

談到這次展覽的拍攝過程,沈淩昊還談到了“門”。

“在我實施拍攝專案的三周裡,我發現一些在如今的住宅社區中不可能出現的,比如親如一家的鄰里關係,依然在弄堂裡被保留。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是住在公寓各樓層的住戶,一般都不會關自己的家門。”

一位住在12號公寓三樓的老人和他說:“弄堂裡待慣了,各家門都不關的,誰家也沒有什麼秘密,都知根知底。”

以展覽為載體,沈淩昊更想留下的就是這弄堂裡的煙火氣,以及過往的生活本色,比如斑駁的磚瓦、中式回字紋、遙遠的叫賣聲、別致的信箱、無用的燈泡……

展名“留”源於留下空間的名字,“留光”剛好也配合此次展覽中藝術家所使用攝影媒介,以及對“感光”材料的運用。

“留光現象”指強光離開感光物後的延遲光影的現象,此次展覽的主作品“剩餘物-留光”便試圖通過視覺和觀念來呈現記憶“留光”後的“追憶”。

然而,在展覽開始後,“我們”的對話真的完結了嗎?“留光顯影”以追憶的方式試圖開啟新的討論。

“完結”和“顯影”不僅構成了一種留白式的停頓,更多的是激起一種共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大時代洪流中裹挾的小石子,都要吃喝拉撒,也有時代的局限性。”金宇澄在《回望》中評述一個時代認知的局限性時這樣寫道。

的確,在浩蕩的時光遷徙之途,每個人都擅長遺忘。

但在這裡,留下也是想讓你停下。借由這些歷史中的剩餘物,搜尋過去未曾抹去的蛛絲馬跡。

展期:2017年12月13日至2018年5月12日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建國西路56弄29號

策展人:汪單、姜俊

藝術家:沈淩昊

主辦:楊鋒藝術與教育基金會

贊助:藍海資本、王星喻女士

燈光贊助:紅日照明

語音導覽支援:VART

22號公寓二樓的廚房牆上並置著三個不同形態的燈泡,三個燈泡表面所覆蓋的灰塵區分了它們被使用的年代,雖然現在已經無法使用了,但也成為了歷史剩餘物。

“一根柱子”

在留下空間的三樓,保留著一根公寓最初建造的柱子,儘管公寓幾經轉手,但這根柱子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如同一座時間的紀念碑。

“影子”

在這次展覽的作品“剩餘物-留光顯影”中,一系列夜光攝影裝置,懸置於黑色的空間中,位於展廳頂部的UV燈會週期性地激發作品的感光部分,並在視覺上產生“留光現象”,即作品的圖像部分會在黑暗中發出夜光,並慢慢消逝。

而同時觀眾的影子也會“顯影”在同樣由感光材料製作地面上。

“我試圖通過這件作品喚起一種時間的回溯感,那些曾經輝煌的歷史現在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而來自過往記憶的光將觀眾帶回逝去的時光之中,又同時留下觀眾當下的影子。它就是我們的影子。”沈淩昊說。

“聲音消亡史”

除了可見的藝術作品,在“剩餘物”系列,還有一系列可聽的聲音裝置,比如《對話》與《聲音》。

在《對話》中,藝術家收錄了在回到上海的兩個月的時間中,與自己的朋友,家人以及日常生活遇到的陌生人所討論的關於曾經記憶中的上海以及如今上海的變化的錄音,其中包括外來務工人員、老上海人、司機、商販、白領、學生、學者、流浪漢等各個階層。

而在《聲音》裡,則收集了過去經常在上海弄堂與街頭巷尾聽到的叫賣聲。

這些來自記憶深處的聲音如今已漸漸遠去,成為城市之中聲音的消亡史。

談到這次展覽的拍攝過程,沈淩昊還談到了“門”。

“在我實施拍攝專案的三周裡,我發現一些在如今的住宅社區中不可能出現的,比如親如一家的鄰里關係,依然在弄堂裡被保留。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是住在公寓各樓層的住戶,一般都不會關自己的家門。”

一位住在12號公寓三樓的老人和他說:“弄堂裡待慣了,各家門都不關的,誰家也沒有什麼秘密,都知根知底。”

以展覽為載體,沈淩昊更想留下的就是這弄堂裡的煙火氣,以及過往的生活本色,比如斑駁的磚瓦、中式回字紋、遙遠的叫賣聲、別致的信箱、無用的燈泡……

展名“留”源於留下空間的名字,“留光”剛好也配合此次展覽中藝術家所使用攝影媒介,以及對“感光”材料的運用。

“留光現象”指強光離開感光物後的延遲光影的現象,此次展覽的主作品“剩餘物-留光”便試圖通過視覺和觀念來呈現記憶“留光”後的“追憶”。

然而,在展覽開始後,“我們”的對話真的完結了嗎?“留光顯影”以追憶的方式試圖開啟新的討論。

“完結”和“顯影”不僅構成了一種留白式的停頓,更多的是激起一種共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大時代洪流中裹挾的小石子,都要吃喝拉撒,也有時代的局限性。”金宇澄在《回望》中評述一個時代認知的局限性時這樣寫道。

的確,在浩蕩的時光遷徙之途,每個人都擅長遺忘。

但在這裡,留下也是想讓你停下。借由這些歷史中的剩餘物,搜尋過去未曾抹去的蛛絲馬跡。

展期:2017年12月13日至2018年5月12日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建國西路56弄29號

策展人:汪單、姜俊

藝術家:沈淩昊

主辦:楊鋒藝術與教育基金會

贊助:藍海資本、王星喻女士

燈光贊助:紅日照明

語音導覽支援:V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