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了孩子保持名存實亡的婚姻真的好嗎?請聽聽孩子的心聲

當今時代,有多少家庭的婚姻是名存實亡的?有多少是為了孩子湊合著過日子的。

我想這樣的婚姻肯定不在少數。

那麼婚姻,該不該為了孩子而湊合?當有人要離婚時,總會有人勸:為了孩子別離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比什麼都重要。

應該說,兩個人從不相識到相知相愛,而後走入婚姻,有了愛的結晶,這份婚姻理應珍惜。而且每一對夫妻都有個相互磨合的過程,都需要寬容與理解。但如果經過理性思考後,覺得愛情已逝,

兩個人在一起沒有幸福可言,甚至只有爭吵和仇視,那麼,婚姻,到底為誰而存在?該不該為了孩子而湊合?

而每年高考後也會出現一波離婚高峰,陪孩子走過“高考”這一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試之後,有些家長再不願再因孩子而“將就”著過了。是不是有一些考生的家長已經在盤算著離婚的事兒了呢?

身在不和諧婚姻中的夫妻二人確是非常痛苦的,但孩子呢?“將就”婚姻下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嗎?

歡歡是我認識十幾年的閨蜜了,她的婚姻並不幸福,也是我一直最擔心她的,她們夫妻一直為了孩子而湊合著過的,她們已經過了小吵不斷的階段,每天“裝”得很幸福,雖然很累,但她們覺得值得。這樣湊合著真的好嗎?她們的女兒從小就非常敏感,

這幾年性格還略顯孤僻了,我想這和她們夫妻二人的感情不和是有關係的,儘管她們夫妻二人已經很努力地維持著這個家庭了。

一位15歲女孩子寫給她已在離婚邊緣的父母的信吧,信是這樣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知道你們在一起已經沒有幸福了。那為什麼不離婚呢?

如果你們是為了我湊合,那我現在鄭重地請求你們為了我而分開。因為你們這樣在一起,

不僅沒有給自己快樂,也沒有給我快樂——自己是你們湊合的理由,這讓我時時感到一種壓力,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對不起你們為我付出的忍受。於是我就常常在你們的忍受中忍受。

我不想成為這樣的角色。這讓我時常感覺黯淡和沉重,無法去真正地享受生活。我知道你們這是為了我好。可家不是三張臉湊在一起吃飯。家沒有你們之間的愛,就不是家。這樣的家,我寧可不要。

如果你們真愛我,請為我離婚。離了婚我一樣有親愛的爸爸媽媽,而你們也都有了新的選擇機會。我絕不埋怨你們,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請你們為自己負責。

請你們拿出勇氣幫我確認這樣一個事實:此處犧牲並非一定意味著彼處受益,為己而活並非一定意味著可恥有罪。

我跟誰都可以。我只有兩個請求:

1、請沒有監護權的那一方多來看看我。因為,我愛你們。

2、請你們不要再在我面前說彼此的不好。因為你們的恩怨只是源于你們之間愛人的身份,對我來說你們只是父母。作為父母,你們在我心裡都無可挑剔。

最後,祝我們都幸福!女兒即日

這個寫信的女孩子,只有十五歲。

父母壞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孩子就像父母關係的忠誠衛士,除了覺察到父母有所疏離便會去“拯救”家庭,還會傳承父母的相處模式。心理學家從生理、心理的多重角度探索發現,一個人是否有愛、懂愛、會愛,都與他所認知到的父母關係密切相關。

夫妻之間彼此內心關閉、關係疏遠,孩子會發生什麼問題?

首先,從心理上看,會出現因愛的缺失而帶來的種種問題;從認知上看,會缺乏愛的模式的學習機會;從神經科學上看,跟愛相應的神經網路無法得到完善和充分發展。

如果這種狀態出現在0歲-7歲,危害會更大,因為0歲-7歲的孩子處於心智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正是發展適應周邊環境生理基礎、完善神經元連接的關鍵期。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對抗、逃避、麻木狀態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夠的愛的滋養,跟愛相應的神經網路就無法連接,以至慢慢萎縮。所以,夫妻關係差,忽視孩子,從生理發育的角度看,跟給孩子腦袋一悶棍的傷害程度沒什麼區別,甚至更大。

如果錯過神經網路的最佳發育階段,這些神經網路的不完善,以後修復起來,要多用上幾倍、幾十倍的氣力。很多人長大之後不知道什麼叫愛,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就是這樣的結果。

其次,愛有“被愛”和“去愛”的兩面性,雖然“被愛”出現缺失,但孩子那種“去愛”的本能還在,他會用盡一切辦法,為了挽救家庭、把父母整合在一起而異常地付出。

通常以為孩子“得到”才會“付出”,在研究中卻發現,心理最缺失的孩子,說不定對家庭的付出最多——他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使命,變成了拯救家庭,而不是快樂地做自己。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有什麼危害?孩子無法學習到正確的兩性相處之道。如何跟異性相處,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是從小對父母相處模式的模仿,這種模仿往往不曾被孩子自己明確地意識到,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繼承。

如果父母的常態是對抗、逃避、麻木,孩子認知、感受、模仿到的兩性關係,也就是這些。這個孩子長大後遇到愛人時,愛情的火花與體內異常的激素產生化學反應,會驅動頭腦重新搭建與愛相關的神經網路,兩個人因此敞開心扉走到一起。

問題是,當愛情的火花散去,往往內在新的改變還不夠穩固時,他會不自覺地回到童年形成的舊模式中,遇到衝突就啟動防禦模式,關閉心靈,麻木感受,疏遠關係——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上一代的遭遇,就這樣在下一代身上重複出現了。

如此說來,夫妻之間是否恩愛,和睦關係是否穩定,成為孩子是否擁有安全、滋養的成長環境,以至人生發展是否順利的最重要因素。

家長更多要學習的,是如何用良好的心智模式與觀念,去面對現實家庭,修復親密關係,達成夫妻和諧,進而修復親子間斷裂的愛,讓孩子回歸他們本來該在的位置,踏實、堅實地走自己的路。總之,讓恩愛的模式成為今人與後代間傳承的禮物,實現快樂幸福的生活追求。

你的婚姻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不是也在考慮離婚的問題?但是為了孩子寧願過著“喪偶式婚姻”?

歡迎你關注留言。

因為,我愛你們。

2、請你們不要再在我面前說彼此的不好。因為你們的恩怨只是源于你們之間愛人的身份,對我來說你們只是父母。作為父母,你們在我心裡都無可挑剔。

最後,祝我們都幸福!女兒即日

這個寫信的女孩子,只有十五歲。

父母壞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孩子就像父母關係的忠誠衛士,除了覺察到父母有所疏離便會去“拯救”家庭,還會傳承父母的相處模式。心理學家從生理、心理的多重角度探索發現,一個人是否有愛、懂愛、會愛,都與他所認知到的父母關係密切相關。

夫妻之間彼此內心關閉、關係疏遠,孩子會發生什麼問題?

首先,從心理上看,會出現因愛的缺失而帶來的種種問題;從認知上看,會缺乏愛的模式的學習機會;從神經科學上看,跟愛相應的神經網路無法得到完善和充分發展。

如果這種狀態出現在0歲-7歲,危害會更大,因為0歲-7歲的孩子處於心智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正是發展適應周邊環境生理基礎、完善神經元連接的關鍵期。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對抗、逃避、麻木狀態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夠的愛的滋養,跟愛相應的神經網路就無法連接,以至慢慢萎縮。所以,夫妻關係差,忽視孩子,從生理發育的角度看,跟給孩子腦袋一悶棍的傷害程度沒什麼區別,甚至更大。

如果錯過神經網路的最佳發育階段,這些神經網路的不完善,以後修復起來,要多用上幾倍、幾十倍的氣力。很多人長大之後不知道什麼叫愛,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就是這樣的結果。

其次,愛有“被愛”和“去愛”的兩面性,雖然“被愛”出現缺失,但孩子那種“去愛”的本能還在,他會用盡一切辦法,為了挽救家庭、把父母整合在一起而異常地付出。

通常以為孩子“得到”才會“付出”,在研究中卻發現,心理最缺失的孩子,說不定對家庭的付出最多——他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使命,變成了拯救家庭,而不是快樂地做自己。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有什麼危害?孩子無法學習到正確的兩性相處之道。如何跟異性相處,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是從小對父母相處模式的模仿,這種模仿往往不曾被孩子自己明確地意識到,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繼承。

如果父母的常態是對抗、逃避、麻木,孩子認知、感受、模仿到的兩性關係,也就是這些。這個孩子長大後遇到愛人時,愛情的火花與體內異常的激素產生化學反應,會驅動頭腦重新搭建與愛相關的神經網路,兩個人因此敞開心扉走到一起。

問題是,當愛情的火花散去,往往內在新的改變還不夠穩固時,他會不自覺地回到童年形成的舊模式中,遇到衝突就啟動防禦模式,關閉心靈,麻木感受,疏遠關係——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上一代的遭遇,就這樣在下一代身上重複出現了。

如此說來,夫妻之間是否恩愛,和睦關係是否穩定,成為孩子是否擁有安全、滋養的成長環境,以至人生發展是否順利的最重要因素。

家長更多要學習的,是如何用良好的心智模式與觀念,去面對現實家庭,修復親密關係,達成夫妻和諧,進而修復親子間斷裂的愛,讓孩子回歸他們本來該在的位置,踏實、堅實地走自己的路。總之,讓恩愛的模式成為今人與後代間傳承的禮物,實現快樂幸福的生活追求。

你的婚姻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不是也在考慮離婚的問題?但是為了孩子寧願過著“喪偶式婚姻”?

歡迎你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