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夷岩茶應該怎麼喝?

一般來說,主流的岩茶沖泡方法分為三種:

1、庭院式

a、所需工具:燒水壺一個(一般用隨手泡即可,講究的可配上紅泥小火爐啊日本鐵壺啊啥的),茶盤一個,蓋碗或紫砂壺一個(100-150ml為宜),

濾網一個,

公道杯一個,品茗杯若干,水若干,茶葉若干。

b、投茶量:蓋碗或紫砂壺容積的1/2左右。可以按照個人偏好進行調整:喜淡的(新人)少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3——1/2(投茶5-7克/100ml);

喜濃的(老友)多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2——2/3(投茶8-10克/100ml)。

c、水溫:開水,岩茶不怕燙(我在天津看到個別店裡的泡茶妹子水開之後涼上數分鐘才開炮,聲稱老師告訴她們95度左右為宜,這種老師屬於欠抽型,可酌情抽之)

d、出湯時間:1至3泡浸泡10—20秒,

以後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延長30%—50%(這個時間絕不嚴格,主要原則為保證前3-5泡的湯色基本一致【好茶可能到7-10泡】)

沖泡次數與茶本身內涵物質的豐富程度以及浸泡時間均有關係,對同一款茶而言,浸泡時間越長、則可沖泡次數越少。

e、濃淡的調整:如果感覺茶過濃,下次可酌情減少投茶量,也可加快出湯時間,實在沒別的辦法時的臨時解決辦法也可以兌點開水沖淡點喝。

過淡的話比較簡單,

增加投茶量或延長出湯時間均可——儘量用投茶量來調整為宜。

f、品飲:所謂“幹看外形,濕評內質“,新手要養成良好的品飲習慣,先觀其形,再嗅其香、複品其味。聞香有幹茶香、蓋香、水香、杯底香(熱香和冷香)等。

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的各部位充分接觸,細細感覺水中的醇厚度、變化情況和各種特徵(也可以猛地一嘬,嘬出聲來,把茶水打成霧狀,更利於茶湯與口腔

的接觸)。欣賞岩茶的香型和香氣高低,領悟岩茶醇厚的滋味、豐富的內涵以及各種神乎其神的“岩韻”及”樅味“等等。

2、工夫式

a、投茶量:泡茶容器的2/3-4/5(沖泡後茶葉基本上滿到容器口)。

b、浸泡時間:即沖即出,講究快,每水的浸泡時間控制在10秒以內。

c、其他同庭院式,

不再重複。

3、審評式

a、工具:一般要用到審評杯如下圖:

b、投茶量:5g/110ml,或7g/150ml,茶水比為1:22。

c、浸泡時間:一水兩分鐘,以後每加沖一水、浸泡時間也加長一分鐘。一般只沖3-4水。

4、其他方法

一般不建議其他方法,但是條件有限時沒有辦法也可用飄逸杯或大杯泡,大杯的話因為會久泡不能出湯,

為防止過濃,所以需要調整茶水比例,減少投茶量。

其他不再詳述。

下面說幾個注意事項:

1、關於試茶樣:

儘量參考”審評式“泡法,延長出湯時間,以充分放大、暴露茶的缺點,有利於對一款茶的品質進行快速而準確的把握。(非常好的茶的話,即使久泡也無明顯的苦澀,

即使有,也能快速化開。)

2、關於紫砂壺壺型:

基本原則只有兩個:一是壺腹要大,利於茶葉的舒展;二是出湯要痛快,以利對出湯時間的把握,避免前列腺增生型的滴滴噠。

3、關於沏茶用水:

水至關重要,對茶口感的影響巨大,因此有條件儘量用好水,至於哪個牌子最好就得自己嘗試了,畢竟本人是吊絲一枚,喝不起好水,

因此給不了太深層次的建議啦。

4、關於品種:

大家都知道,武夷岩茶的品種十分繁雜,有本地品種(菜茶選育而來,如肉桂、四大名叢、慧苑800名叢【請度娘”慧苑茶樹花名表“】)、

外來品種(外地引種而來,如源自閩北的水仙、矮腳烏龍,閩南的梅占、奇蘭、佛手,臺灣的金萱、翠玉,甚至近年還有個別大廠引進了鳳凰的單叢等等)、

還有新品種(茶科所通過不同品種雜交後代中選育而來,如304、105等等)。

對於這些品種,新人們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有的品種名字取得非常誘人),想遍嘗各種品種,以弄懂不同品種之間的區別。

但岩茶品種之間的區別有時候是細微的,雖然對於部分品種的好茶而言,品種特徵可能是十分明顯的,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品種之間的區別(尤其是普通口糧)

並不像他們的名字之間的區別那麼明顯。這種遍嘗所有品種的願望只能說願望是美好的,實際意義不大。

至於從什麼品種喝起,有的同學建議奇蘭這種高香型,有的建議水仙肉桂這些當家品種,從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建議先喝水仙、肉桂,原因有二:一則量大,

可選擇的多,容易買到高性價比的;二則因為各家做的多,師傅做起來對這些品種也比較熟悉,得心應手一些,更容易做出明顯的品種特徵。

當然這個是不拘的,完全看個人愛好,只要能買到好茶,喝什麼品種都是幸福的。

5、關於岩韻

岩韻:即“岩骨花香”。岩骨:武夷山的土地味;花香:武夷岩茶製作工藝的工藝香。所以武夷山原產地,利用武夷岩茶製作工藝製作的岩茶,

都具有岩韻。只是根據山場和工藝的不同,岩韻的表現也有深淺之別。有很多人都有闡述過岩韻,個人推薦姚月明、陳郁榕老師的解說,最為易懂

6、關於返青

幹茶:摸上去,有點潮,看個人感官無絕對。一般茶葉烘乾後。自由水和固態水在百分之七左右。返青一般在百分之十二以上。

香氣:有青味,青臭味(鮮葉的味道或者青草的味道)主要成份:反三乙烯醇。

湯色:會混濁

滋味:滋味會發澀,發苦

7、關於名岩,正岩

關於加強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通知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檔

武政[2002]綜52號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關於加強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農茶場,市直有關單位: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品質優異,具有獨特的“岩骨花香”之“岩韻”,是民族之精品,是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已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受理列入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為了加強對武夷岩茶原產地域和產品品質管制,結合武夷岩茶發展的實際,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範圍根據原材料產區的不同劃分為二個產區:武夷岩茶名岩產區;武夷岩茶丹岩產區。武夷岩茶名岩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

區內面積70平方公里,四至方位: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南源嶺至星村公路),西至高星公路(高蘇阪至星村公路),北至黃柏溪;

武夷岩茶丹岩產區為武夷山市行政區域範圍的其它地區。

二、二個不同產區以統一的“武夷岩茶”命名,產品標識上必須同時在產品名稱下標明產區,即:“武夷岩茶 產自名岩區”、“武夷岩茶 產自丹岩區”。

三、各產區的面積、品種、產量應分廠逐戶登記造冊,不得隨意擴大和增減。

四、茶葉生產、加工企業要按照武夷岩茶強制性國家標準組織生產,毛茶和成品茶品質必須嚴格達到標準的品質要求,做到不合格產品不出廠。

五、茶葉種植實行農業綜合防治病蟲害,積極推廣有機栽培生物防治,禁止使用高毒農藥防治,建立和推廣無公害茶園,切實從根本上解決茶葉農殘及重金屬污染問題。

六、加強和完善茶葉品質檢測機構的建設,建立茶葉品質檢測所,加強對茶葉農殘及重金屬的檢測,提高茶葉品質水準。

七、建立茶葉實物標樣,加強茶葉生產管理。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辦組織毛茶和成品茶實物標準參考樣的製作,企業按實物標準參考樣組織生產,

保證茶葉品質。

八、實施武夷岩茶名牌戰略,規範用好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提高市場的競爭力,採取先進的科學防偽措施,進一步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武夷岩茶的力度,

制定獎懲政策,強化名牌意識。

九、在全國武夷岩茶主要銷售地區設立“武夷岩茶專賣店”,引導規範市場消費。專賣店的產品必須通過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辦品質監督審查把關。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二OO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主題詞:農業 武夷岩茶 通知

抄送:市委、人大、政協、紀委,存檔(4)(共印80份)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02年2月22日印發

關於山場附張圖:

8、關於“大紅袍”

關於大紅袍,目前比較廣泛的觀點是認為九龍窠上的2號株奇丹是正本,姚老先生的觀點似有不同,故轉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同時緬懷一下過世多年的姚老,

姚老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稱之為泰斗毫不為過。

下文是姚老的文章節選,文中的“作者”是姚老自稱,特此說明。

“大紅袍”是四大名樅中的魁首。武夷未開放前,來武夷遊人不多,盛名之下頗多傳聞,以訛傳訛,越傳越神乎其事。摘略傳聞,供研究參考,辨別虛實。

①、為元時皇帝賞識,譽為貢茶中之上品,賜名大紅袍。此說與元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四曲溪邊設置禦茶園有關。當時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②、明代徐勃《茶考》說:“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所制龍團,並非散茶。茶樹為皇帝所賞識,派一穿紅袍官員看守,

採茶時需脫下紅袍掛在樹上,才能攀登上去採茶,旁人觀之,以大紅袍名。

③、大約袍野生絕壁,人莫能登,人跡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空紅衣采之”。美國烏克斯著《茶葉大全》中猴子採茶圖,可能是指此,

這與安徽名茶猴魁傳聞相近似。

④、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在削壁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制百病。

⑤、大紅袍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無需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點燭,

頂禮膜拜誦經,采後先獻佛前,神效極大,一碗飯中只放一葉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紅袍茶名,始於清朝,年代不久,屬四大名樅後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虛構的神話,皆是訛傳訛之誤。其實總觀所有武夷名樅,皆以地形、樹形、葉形、葉色、

香型、滋葉、發芽期、年代等為依據命名的。據原天心寺僧雲:“該樹以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比較可靠。對大紅袍之產地則所傳不一,

蔣叔南《遊記第一集》說:“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現今九龍窠大紅袍,據林馥泉調查證實,

該樹實為名樅“奇丹”,決非大紅袍,而真本究在何處,眾說紛雲,一說在北斗峰;二說在火焰峰;三說在九龍窠(天遊之說早已消失),而以九龍窠之說較多。

作者隨葉嗚高、陳書省等調查名樅,看到三處茶樹,並採集過標本,感到特徵不同,十餘年前又至各處,北斗、火焰之茶樹已衰敗,近於死亡,被野草淹沒,

僅勉強各剪數穗扡插,僅各活一穗,九龍窠的活二穗,種於一穴,隨樹齡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處,

由於地理環境和小氣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異,於相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又逐漸恢復其共性,尚待繼續觀察。據林馥泉稱:“得寺僧信任,

看到最後一棵大紅袍真本在九龍窠的岩腳下,樹根終年有水以岩壁涓涓而下,樹幹滿生苔鮮,樹極衰老。樹高135釐米,主幹八根,幹粗者5.5釐米,普通1.5—2.5釐米,

幹色灰暗,樹形老態,枝條灣曲斜生,分枝頗盛,枝幹著生角50—70度,枝葉著生角70度,節間距離較短,僅1—2釐米,葉深綠色,葉緣斜上伸展,

葉斷面呈闊口V字形,光滑發亮,近似水仙葉形,全葉呈長園形,幼葉呈紫紅色,葉脈細而不顯露,5—7對,鋸齒淺而稍顯露,20—25對,葉尖鈍,略下垂,

葉長5.3釐米,幅2.8釐米,葉肉厚而脆,嫩葉生有短絨毛,花期遲……等。現在以誤傳誤,以假做真,將“奇丹”名為大紅袍。年長月久,遂有普遍公認之勢。

擬分別繁殖及試製,以品質優劣辨其真偽,以正謬誤。

9、關於“樅味”

本文節選自陳德華先生等4位作者的《武夷岩茶當家品種——水仙》一文,是該文的第4部分。該文發表在2011年第3期的《福建茶葉》雜誌上。轉載僅為分享,非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所有人如有異議,可聯繫本人刪除。

武夷山的水仙茶樹有大宗水仙和老叢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園,老叢水仙是指樹齡達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氣或有別于大宗水仙的“叢味”,

這“叢味”是指來自茶樹自身枝幹木質部的木本香,附著物的氣息與周圍生態氣息的綜合。

老叢水仙茶樹原產地生態條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態、地域氣候生態和植被生態),譬如位於慧苑岩、天心岩、水簾洞、馬頭岩、竹窠等地的老叢水仙,岩韻突出,

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氣,因其茶園分佈於山間峽谷之中或石坡岩石之上,終日直射光時間短,空間濕度大而穩定,茶樹主要與巨石和松、杉、竹等為伴。

另如武夷山樟樹村的南乾,綜合農場三分場的下東坡,星村的巨口楓林,曹墩、黃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環山,水氣充足,周圍植被豐富,

松、杉、樟、楊梅、梅、枇杷、桔類等多種樹木和苔蘚等野生植物,故這些產區的茶葉均附有植被的生態氣息。

這裡特別要提出位於武夷山西北部洋莊鄉的吳三地的老叢水仙又有別於其他產區的老叢水仙,當地是一個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處有1300m),

當地戲稱其環境是“上有戴,下有帶,中間有腰帶”,意思山頂、山腰有眾多野生樹木,竹林茂密,山腳下水流潺潺,中年雲霧繚繞,常年平均濕度86%。

故吳三地的地域氣候植被生態環境是水仙茶樹絕佳的棲息地,調查吳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質肥厚從不耕作施肥(今年才有施餅肥的),也從不整枝修剪,

順其自然生長,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樹,高3m-4m,徑粗20cm左右,新梢節間長,葉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僅搭梯而上採摘一季春茶。

調查認為吳三地茶樹因長期受特殊生態栽培條件的影響已發生某些變異,包括其樹冠樹貌和茶葉品質成分都有所變異,它正從栽培型茶樹逐漸向野生型過渡,

目前正處於過渡階段,調查認為對吳三地老叢水仙可稱為在特殊生態條件下已產生變異的特殊型的老叢水仙品種茶樹。吳三地茶葉具有生態味和粽葉香,

這也是有別於其他產區老叢水仙的顯著特徵。

如上述,在武夷山各產區所分佈的老叢水仙雖然占水仙茶樹的較小部分,但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徵是比大宗水仙優質。老叢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

是由於悠悠歲月,茶樹葉片氣孔吸收了周圍環境的靈氣,特別當營養生長旺盛階段,芽葉氣孔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使茶葉植被生態氣息明顯,如綠竹的竹葉香、

苔蘚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現桂花、梅花或別的野生樹木的芳香氣息,正如莊晚芳教授曾讚美洞庭茶果間作的碧螺春茶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為茶中的珍品”,這是同一機理。

又老叢水仙的生態氣息為什麼會帶給茶葉品質優化?這可以叢茶葉內含物質來試行分析:

即茶樹原產地的生態條件直接影響茶樹植株體內物質代謝和生化成分的含量變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質、氨基酸、咖啡鹼等含量的相對增加。

茶多酚、兒茶素、纖維素等含量的相對減少;其中游離兒茶素減少幅度大而酯型兒茶素減少幅度小,故兒茶素的品質指數較高。以上內含成分的變化,使茶湯鮮爽、

醇滑,香氣較高,品質優化。

調查認為目前武夷山各產區內老叢水仙茶園所採取的生產技術措施基本合理,但並不等於一成不變,

如有關吳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態栽培條件下已產生變異的特殊型的老叢水仙茶樹品種,又當分別對待,具體還需因地因樹制宜,靈活掌握。

10、怎麼才能喝懂茶?

粗談一下:

a、要有交學費的心理準備,學費是必然要交的,無論有沒有人帶,無論帶你的人水準高低。

b、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烏龍茶的品質可能受到品種、山場、天氣、工藝、手藝等各方面的影響,即便只從工藝而言,烏龍茶也是六大茶類中最為複雜的,

沒有之一。這種複雜不僅僅體現在工序的繁多,還體現在成品茶品質的不確定性,再高明的師傅也不可能保證每一桶茶的口感、品質的穩定,

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有些環節是可控的,有些環節可能是不可控的。對於一種如此複雜的茶來講,喝懂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最懂,

只有更懂,每一個茶油都處在從“懂一些”到“懂更多”的路上。

c、如前述,收到茶樣,試樣時延長出湯時間,用心體會。

d、有條件時,可以兩款或更多款茶樣對飲,比較其不同。

e、有條件時,與愛茶的茶油分享、共飲茶樣,互相交流,必有提高。

11、品牌好還是茶農好?茶農好還是販子好?哪家茶商最好?

答:原則只有一個:各大手機應用市場搜索下載“享茶樂”App(這個廣告是不是有點措手不及?)

瞭解更多茶之論調,關注本頭條號,持續為您推送更多新鮮有趣關於“茶”的文章。

以利對出湯時間的把握,避免前列腺增生型的滴滴噠。

3、關於沏茶用水:

水至關重要,對茶口感的影響巨大,因此有條件儘量用好水,至於哪個牌子最好就得自己嘗試了,畢竟本人是吊絲一枚,喝不起好水,

因此給不了太深層次的建議啦。

4、關於品種:

大家都知道,武夷岩茶的品種十分繁雜,有本地品種(菜茶選育而來,如肉桂、四大名叢、慧苑800名叢【請度娘”慧苑茶樹花名表“】)、

外來品種(外地引種而來,如源自閩北的水仙、矮腳烏龍,閩南的梅占、奇蘭、佛手,臺灣的金萱、翠玉,甚至近年還有個別大廠引進了鳳凰的單叢等等)、

還有新品種(茶科所通過不同品種雜交後代中選育而來,如304、105等等)。

對於這些品種,新人們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有的品種名字取得非常誘人),想遍嘗各種品種,以弄懂不同品種之間的區別。

但岩茶品種之間的區別有時候是細微的,雖然對於部分品種的好茶而言,品種特徵可能是十分明顯的,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品種之間的區別(尤其是普通口糧)

並不像他們的名字之間的區別那麼明顯。這種遍嘗所有品種的願望只能說願望是美好的,實際意義不大。

至於從什麼品種喝起,有的同學建議奇蘭這種高香型,有的建議水仙肉桂這些當家品種,從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建議先喝水仙、肉桂,原因有二:一則量大,

可選擇的多,容易買到高性價比的;二則因為各家做的多,師傅做起來對這些品種也比較熟悉,得心應手一些,更容易做出明顯的品種特徵。

當然這個是不拘的,完全看個人愛好,只要能買到好茶,喝什麼品種都是幸福的。

5、關於岩韻

岩韻:即“岩骨花香”。岩骨:武夷山的土地味;花香:武夷岩茶製作工藝的工藝香。所以武夷山原產地,利用武夷岩茶製作工藝製作的岩茶,

都具有岩韻。只是根據山場和工藝的不同,岩韻的表現也有深淺之別。有很多人都有闡述過岩韻,個人推薦姚月明、陳郁榕老師的解說,最為易懂

6、關於返青

幹茶:摸上去,有點潮,看個人感官無絕對。一般茶葉烘乾後。自由水和固態水在百分之七左右。返青一般在百分之十二以上。

香氣:有青味,青臭味(鮮葉的味道或者青草的味道)主要成份:反三乙烯醇。

湯色:會混濁

滋味:滋味會發澀,發苦

7、關於名岩,正岩

關於加強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通知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檔

武政[2002]綜52號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關於加強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農茶場,市直有關單位: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品質優異,具有獨特的“岩骨花香”之“岩韻”,是民族之精品,是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已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受理列入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為了加強對武夷岩茶原產地域和產品品質管制,結合武夷岩茶發展的實際,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範圍根據原材料產區的不同劃分為二個產區:武夷岩茶名岩產區;武夷岩茶丹岩產區。武夷岩茶名岩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

區內面積70平方公里,四至方位: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南源嶺至星村公路),西至高星公路(高蘇阪至星村公路),北至黃柏溪;

武夷岩茶丹岩產區為武夷山市行政區域範圍的其它地區。

二、二個不同產區以統一的“武夷岩茶”命名,產品標識上必須同時在產品名稱下標明產區,即:“武夷岩茶 產自名岩區”、“武夷岩茶 產自丹岩區”。

三、各產區的面積、品種、產量應分廠逐戶登記造冊,不得隨意擴大和增減。

四、茶葉生產、加工企業要按照武夷岩茶強制性國家標準組織生產,毛茶和成品茶品質必須嚴格達到標準的品質要求,做到不合格產品不出廠。

五、茶葉種植實行農業綜合防治病蟲害,積極推廣有機栽培生物防治,禁止使用高毒農藥防治,建立和推廣無公害茶園,切實從根本上解決茶葉農殘及重金屬污染問題。

六、加強和完善茶葉品質檢測機構的建設,建立茶葉品質檢測所,加強對茶葉農殘及重金屬的檢測,提高茶葉品質水準。

七、建立茶葉實物標樣,加強茶葉生產管理。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辦組織毛茶和成品茶實物標準參考樣的製作,企業按實物標準參考樣組織生產,

保證茶葉品質。

八、實施武夷岩茶名牌戰略,規範用好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提高市場的競爭力,採取先進的科學防偽措施,進一步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武夷岩茶的力度,

制定獎懲政策,強化名牌意識。

九、在全國武夷岩茶主要銷售地區設立“武夷岩茶專賣店”,引導規範市場消費。專賣店的產品必須通過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辦品質監督審查把關。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二OO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主題詞:農業 武夷岩茶 通知

抄送:市委、人大、政協、紀委,存檔(4)(共印80份)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02年2月22日印發

關於山場附張圖:

8、關於“大紅袍”

關於大紅袍,目前比較廣泛的觀點是認為九龍窠上的2號株奇丹是正本,姚老先生的觀點似有不同,故轉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同時緬懷一下過世多年的姚老,

姚老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稱之為泰斗毫不為過。

下文是姚老的文章節選,文中的“作者”是姚老自稱,特此說明。

“大紅袍”是四大名樅中的魁首。武夷未開放前,來武夷遊人不多,盛名之下頗多傳聞,以訛傳訛,越傳越神乎其事。摘略傳聞,供研究參考,辨別虛實。

①、為元時皇帝賞識,譽為貢茶中之上品,賜名大紅袍。此說與元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四曲溪邊設置禦茶園有關。當時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②、明代徐勃《茶考》說:“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所制龍團,並非散茶。茶樹為皇帝所賞識,派一穿紅袍官員看守,

採茶時需脫下紅袍掛在樹上,才能攀登上去採茶,旁人觀之,以大紅袍名。

③、大約袍野生絕壁,人莫能登,人跡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空紅衣采之”。美國烏克斯著《茶葉大全》中猴子採茶圖,可能是指此,

這與安徽名茶猴魁傳聞相近似。

④、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在削壁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制百病。

⑤、大紅袍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無需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點燭,

頂禮膜拜誦經,采後先獻佛前,神效極大,一碗飯中只放一葉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紅袍茶名,始於清朝,年代不久,屬四大名樅後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虛構的神話,皆是訛傳訛之誤。其實總觀所有武夷名樅,皆以地形、樹形、葉形、葉色、

香型、滋葉、發芽期、年代等為依據命名的。據原天心寺僧雲:“該樹以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比較可靠。對大紅袍之產地則所傳不一,

蔣叔南《遊記第一集》說:“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現今九龍窠大紅袍,據林馥泉調查證實,

該樹實為名樅“奇丹”,決非大紅袍,而真本究在何處,眾說紛雲,一說在北斗峰;二說在火焰峰;三說在九龍窠(天遊之說早已消失),而以九龍窠之說較多。

作者隨葉嗚高、陳書省等調查名樅,看到三處茶樹,並採集過標本,感到特徵不同,十餘年前又至各處,北斗、火焰之茶樹已衰敗,近於死亡,被野草淹沒,

僅勉強各剪數穗扡插,僅各活一穗,九龍窠的活二穗,種於一穴,隨樹齡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處,

由於地理環境和小氣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異,於相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又逐漸恢復其共性,尚待繼續觀察。據林馥泉稱:“得寺僧信任,

看到最後一棵大紅袍真本在九龍窠的岩腳下,樹根終年有水以岩壁涓涓而下,樹幹滿生苔鮮,樹極衰老。樹高135釐米,主幹八根,幹粗者5.5釐米,普通1.5—2.5釐米,

幹色灰暗,樹形老態,枝條灣曲斜生,分枝頗盛,枝幹著生角50—70度,枝葉著生角70度,節間距離較短,僅1—2釐米,葉深綠色,葉緣斜上伸展,

葉斷面呈闊口V字形,光滑發亮,近似水仙葉形,全葉呈長園形,幼葉呈紫紅色,葉脈細而不顯露,5—7對,鋸齒淺而稍顯露,20—25對,葉尖鈍,略下垂,

葉長5.3釐米,幅2.8釐米,葉肉厚而脆,嫩葉生有短絨毛,花期遲……等。現在以誤傳誤,以假做真,將“奇丹”名為大紅袍。年長月久,遂有普遍公認之勢。

擬分別繁殖及試製,以品質優劣辨其真偽,以正謬誤。

9、關於“樅味”

本文節選自陳德華先生等4位作者的《武夷岩茶當家品種——水仙》一文,是該文的第4部分。該文發表在2011年第3期的《福建茶葉》雜誌上。轉載僅為分享,非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所有人如有異議,可聯繫本人刪除。

武夷山的水仙茶樹有大宗水仙和老叢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園,老叢水仙是指樹齡達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氣或有別于大宗水仙的“叢味”,

這“叢味”是指來自茶樹自身枝幹木質部的木本香,附著物的氣息與周圍生態氣息的綜合。

老叢水仙茶樹原產地生態條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態、地域氣候生態和植被生態),譬如位於慧苑岩、天心岩、水簾洞、馬頭岩、竹窠等地的老叢水仙,岩韻突出,

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氣,因其茶園分佈於山間峽谷之中或石坡岩石之上,終日直射光時間短,空間濕度大而穩定,茶樹主要與巨石和松、杉、竹等為伴。

另如武夷山樟樹村的南乾,綜合農場三分場的下東坡,星村的巨口楓林,曹墩、黃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環山,水氣充足,周圍植被豐富,

松、杉、樟、楊梅、梅、枇杷、桔類等多種樹木和苔蘚等野生植物,故這些產區的茶葉均附有植被的生態氣息。

這裡特別要提出位於武夷山西北部洋莊鄉的吳三地的老叢水仙又有別於其他產區的老叢水仙,當地是一個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處有1300m),

當地戲稱其環境是“上有戴,下有帶,中間有腰帶”,意思山頂、山腰有眾多野生樹木,竹林茂密,山腳下水流潺潺,中年雲霧繚繞,常年平均濕度86%。

故吳三地的地域氣候植被生態環境是水仙茶樹絕佳的棲息地,調查吳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質肥厚從不耕作施肥(今年才有施餅肥的),也從不整枝修剪,

順其自然生長,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樹,高3m-4m,徑粗20cm左右,新梢節間長,葉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僅搭梯而上採摘一季春茶。

調查認為吳三地茶樹因長期受特殊生態栽培條件的影響已發生某些變異,包括其樹冠樹貌和茶葉品質成分都有所變異,它正從栽培型茶樹逐漸向野生型過渡,

目前正處於過渡階段,調查認為對吳三地老叢水仙可稱為在特殊生態條件下已產生變異的特殊型的老叢水仙品種茶樹。吳三地茶葉具有生態味和粽葉香,

這也是有別於其他產區老叢水仙的顯著特徵。

如上述,在武夷山各產區所分佈的老叢水仙雖然占水仙茶樹的較小部分,但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徵是比大宗水仙優質。老叢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

是由於悠悠歲月,茶樹葉片氣孔吸收了周圍環境的靈氣,特別當營養生長旺盛階段,芽葉氣孔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使茶葉植被生態氣息明顯,如綠竹的竹葉香、

苔蘚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現桂花、梅花或別的野生樹木的芳香氣息,正如莊晚芳教授曾讚美洞庭茶果間作的碧螺春茶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為茶中的珍品”,這是同一機理。

又老叢水仙的生態氣息為什麼會帶給茶葉品質優化?這可以叢茶葉內含物質來試行分析:

即茶樹原產地的生態條件直接影響茶樹植株體內物質代謝和生化成分的含量變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質、氨基酸、咖啡鹼等含量的相對增加。

茶多酚、兒茶素、纖維素等含量的相對減少;其中游離兒茶素減少幅度大而酯型兒茶素減少幅度小,故兒茶素的品質指數較高。以上內含成分的變化,使茶湯鮮爽、

醇滑,香氣較高,品質優化。

調查認為目前武夷山各產區內老叢水仙茶園所採取的生產技術措施基本合理,但並不等於一成不變,

如有關吳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態栽培條件下已產生變異的特殊型的老叢水仙茶樹品種,又當分別對待,具體還需因地因樹制宜,靈活掌握。

10、怎麼才能喝懂茶?

粗談一下:

a、要有交學費的心理準備,學費是必然要交的,無論有沒有人帶,無論帶你的人水準高低。

b、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烏龍茶的品質可能受到品種、山場、天氣、工藝、手藝等各方面的影響,即便只從工藝而言,烏龍茶也是六大茶類中最為複雜的,

沒有之一。這種複雜不僅僅體現在工序的繁多,還體現在成品茶品質的不確定性,再高明的師傅也不可能保證每一桶茶的口感、品質的穩定,

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有些環節是可控的,有些環節可能是不可控的。對於一種如此複雜的茶來講,喝懂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最懂,

只有更懂,每一個茶油都處在從“懂一些”到“懂更多”的路上。

c、如前述,收到茶樣,試樣時延長出湯時間,用心體會。

d、有條件時,可以兩款或更多款茶樣對飲,比較其不同。

e、有條件時,與愛茶的茶油分享、共飲茶樣,互相交流,必有提高。

11、品牌好還是茶農好?茶農好還是販子好?哪家茶商最好?

答:原則只有一個:各大手機應用市場搜索下載“享茶樂”App(這個廣告是不是有點措手不及?)

瞭解更多茶之論調,關注本頭條號,持續為您推送更多新鮮有趣關於“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