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山深處的“雪地法官”:風雪無阻,不過是履行職責的一部分

△巡迴法庭正在就一起借貸糾紛向村民普法。

“海拔1000米是個分界線,

上面白雪皚皚,下面青山鬱鬱,大自然就是這樣神奇!”

汪軍今年40歲,來到位於雲陽縣盛堡鎮的雲陽縣第四人民法庭四年有餘,他的老家在附近的南溪鎮,山形、水文如出一轍,很快熟諳了這裡的自然環境。“分界線”一說,就是明證。

高山上的糾紛

△1月8日,雲陽農壩鎮雲峰村,法官們奔波在雪鄉林地,走進農家普法。

農壩鎮雲峰村,海拔1200米至1700米,距離盛堡鎮50餘公里,距離雲陽縣城90餘公里。

這裡有很多“基地”,烏天麻種植基地、高山蔬菜種植基地……兩年前,雲陽縣投資千萬,對這裡的公路進行了硬化,道路很寬,即使有餘雪和餘冰,兩輛越野車依然可以隨處輕易錯車。

雲峰村二組村民易武軍說,這兩年夏天,上來避暑的人絡繹不絕,

冬天也有人開車來看雪。因為這些,村民回來了,開了農家樂,吃上旅遊飯,種植業讓山林(烏天麻需種在山溝)、土地身價倍增,人多了、口袋鼓了,糾紛也多了。

“糾紛的類型是一樣的,爭山林、土地,因為邊界的劃分而產生糾紛。”當事人上法庭,一是爭那一畝三分地,二是為自己爭口氣。其實,這類案子主要是看證據,“誰主張,誰舉證”,有理有據可以敞開說,沒理沒據只有乾瞪眼(亂說不頂用)。

案件比較典型,在當地影響較大,或者存在“疑難雜症”需要現場調查的,巡迴庭審就很有必要了。“我們希望通過巡迴法庭,實現以案普法的效果。”還有十幾天,24歲的書記員張雲鳳就入職滿一年了,已經是第三次到雲峰村巡迴庭審了。

積雪沒過腿肚子

△積雪阻擋車輛行駛,法官們推車前行。

1月4日起,這裡下了近十年最大的一場雪,歷時四五天,積雪融化,但化雪裸☆禁☆露的地方還極少,牛兒在地裡都難覓到乾草。

1月8日,雲陽縣城豔陽高照,位於盛堡鎮的第四人民法庭跟縣城海拔差不多,也是一片晴好。“村裡人等著呢,我們出發吧。”8日一大早,法官們就驅車出發了,據說,雲峰村積雪融化,已經能夠通行了。

距離村裡還有一公里多的地方,

法院的警車打滑了,積雪被車輪多次碾壓,結下了滑溜溜的冰,如果仗著路寬硬甩一盤子,車能橫在公路上。司機嘗試了幾次,往後滑一段後再往前沖,均不奏效。

“這車是大眾朗逸,1.6T的(排量),力道中規中矩。”駕駛員覺得,大傢伙給推一把,自己或許能沖過去。兩人下車推;後車的人見狀,也來幫忙,“1、2、3…1、2、3…”大傢伙試了幾次,還是沒沖到山坳處,只得作罷,下車步行。

一個拉杆箱、一個背包、一個提包,這就是“全套”巡迴庭審審判包,重量也不輕,大傢伙分拿,走在上坡,可以清晰聽到每個人的喘息聲。

雪地的公路上,擇路有講究,要選未被踩踏過的積雪,因為那樣不會打滑。尤其是下坡,踩上打滑的地方,一準趔趄。路上的積雪過了腳踝,鞋幫不高的,只有讓雪鑽進來。走過公路,還有積雪的小路,這裡的雪到了小腿肚,鞋幫高也沒有用。

一公里多的路,先說是“十多分鐘就上去啦”,後來走了半個小時。

以案普法

△法官們搭建巡迴法庭。

就地掛起國徽、拉起“巡迴法庭”的紅色橫幅,搭上幾張桌子,再擺上“審判員”、“書記員”、“原告”、“被告”標牌,眾人坐定,一個巡迴法庭就形成了。

雪地的篝火和陽光,讓人身上暖暖的。“現在,我宣佈雲陽縣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巡迴法庭開庭!”法槌敲響後,審判員余豔瓊宣佈庭審開始。

1月8日,法庭模擬的是一起離婚糾紛案,法官類比了審案的流程,核實雙方身份、質證和發表辯論意見……由於是模擬庭審,只是讓大傢伙熟悉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流程類比結束後,法官就大家關注較多的問題,進行了法律知識宣講。

2017年,第四人民法庭受理了700余件民商事糾紛,主要的糾紛類型包括婚姻家庭糾紛、彩禮糾紛、土地林權歸屬糾紛。面對這些糾紛,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解決。

很多人認為,法院、法官離自己很遙遠,旁聽席還有人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開庭審案。“法院”標識警車開過的時候,有人在討論“又是哪個犯了什麼事?”在一些村民的眼中,只有罪犯才能和法院聯繫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打官司需要準備些啥,自己跑的時候,來回幾趟也不一定能整明白。為了讓當事人少跑路,減少訴累,“巡迴庭審”也兼具了普法的功能,“以案普法”跟村民自身息息相關,基於群眾需求,轄區村委也經常邀請法官到村裡普法。

“我就想瞭解下,我從別人手裡買了房子,現在拿不到房產證,咋辦?”一位村民發問,問法庭能否解決自己遇到的合同糾紛。法官告知,需要準備訴狀、證據材料訴至法院,還特地詢問了案件的細節,交代了注意事項。

扯“格兜”皮

△巡迴法庭敲響法槌把法制的聲音傳到大山深處。

格兜,是重慶方言,意為大樹的樹根。有一種說法, 叫扯“格兜”皮,其實就是為了爭一棵樹的歸屬,產生糾紛。

在第四人民法庭的轄區,還真有一些這樣的案子。農壩鎮某村村民,為三棵樹打過架,扯過皮。這三棵樹不大,有碗口那麼粗,市值1500元左右,倆人的證據是一份幾十年前的《土地證》,都說在《土地證》中,這幾棵樹屬於自己。

“其實,雙方扯皮的根源,並不在這幾棵樹。”庭長汪軍介紹,雙方還是“老表”,沾親帶故,因為這三棵樹涉及到一小塊土地的劃分,最初是為了這一小塊地而爭,再後來,兩人各自為了出一口氣。

在做民事審判前,汪軍從事刑事審判,他感覺兩者大不相同。“刑事案件要求法官很威嚴,震懾犯罪;民事糾紛,說白了就是鄰里爭水、爭地,這時,要摸清雙方的心態想法,從根源上解決,不興激化矛盾!”

為了“格兜”案,法院特意選擇了巡迴審理,讓雙方各自拿出證據和觀點,辦案法官還把雙方一起帶到三棵樹所在的地方,實地勘察。最終,法官依法判決,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三棵樹損失的訴求。

“法院,就是給老百姓說理的地方,有道理就講,沒得道理也不得硬講、亂講!”經過巡迴審判,當事人也表示,法官處理很公正,自己服從該判決。

在農村,老人過世,後人會為其選擇一處墳地。前不久,第四人法庭受理了一起因為墓地而產生的糾紛。

年屆七旬的鵬舉(化名)說,從某家在自己房屋一側修了新墳起,自己連續數日天天做惡夢,他覺得是因為墳墓主人的“鬼魂”纏上了自己,為了“驅邪”灑了很多雞血在墳塊上。

墳主的後人聞訊,認為這敗壞了自家的風水,影響後人的前途,要求重新修墳,最後兩家人鬧得不可開交。這起“墳包”皮以法官出手,聯合村委、村民一起協調,調解成功而告終。

“不要小看這些扯皮糾紛,哪一樣不是疑難雜症?”汪軍說,針對矛盾比較大、需要現場瞭解情況的案件,他們會酌情進行巡迴審案。以達到“一案教育一片,以案普法”的預期效果。

每一件案子都必須認真對待,對此,汪軍還給出了一個樸素的理由:“對於法官來說,各式的案子都見識過,可能沒啥特別的感覺;但是,對於普通群眾來說,他來法院的訴訟,可能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打官司。”

亦親亦友

△法官們工作結束後,與村民共進午餐。

“來,我們把張小鳳埋在雪裡,春天過後,長出兩個她……”

24歲的書記員張雲鳳特別活潑,庭審完回程的路上,還時不時跟大家嬉鬧,大家也愛開她的玩笑。“種下發芽”是個老梗,但大家還是被這個玩笑逗得合不攏嘴。

除了汪軍40歲以外,其餘人年齡最大32歲,年齡最小24歲,都是“80後”、“90後”。3名員額法官、3名法官助理、2名書記員、1名法警,9個年輕人,就是法庭的全部工作人員。

“大家相處很愉快,就像家人、朋友,無話不說,關係很純粹。”30歲的法官助理劉雲祥是河南安陽人,到第四人民法庭三年多,他說自己最開始是有些不習慣,但漸漸就適應了,還找到了一點大學的感覺,很熱血,大家都想把法庭的事處理好。

劉雲祥在學說重慶話,雖然還帶著一股河南話和普通話的味兒在裡面,但已經講得不錯了,聽更是沒啥大問題。

“我們亦親亦友,平時有空時相互開點玩笑,也是一種樂觀精神。”汪軍說,跟這樣的團隊在一起,自己也變得年輕了。他認為,樂觀是一種戰鬥力。

吃、住、辦案在一起

△法官們完成普法後,興奮地在雪地上跳了起來。

第四人民法庭有個鬧鈴,起床、吃飯都能靠它提醒。

法庭是一棟小樓,共有四層,上面兩層吃飯、睡覺,下面兩層辦公、辦案。“說實話,地方還挺大,沒它(鬧鈴)提醒還真不行!”汪軍說,這種“半軍事化管理”還真是為了方便。

法庭的9人,分別來自河南、安徽、湖北,也有重慶人,除了年齡最小的張雲鳳,其餘均已成家,家在外地的也在重慶紮了根。到第四人民法庭工作,需要每週一到崗,吃、住、辦案都在法庭,直到週五才離開,算是真實版的“以法庭為家”。

“日常工作很繁忙,每個人的事情都很多。”幾乎每天都有案件需要送達、開庭審理。

不過,所有該做的事,都得繼續做,就像汪軍說的:“風雪無阻,不過是履行職責的一部分。”

棄醫從法

法庭9個人裡面,有三個西南政法大學畢業的。法警張小鵬武警退役後,一直擔任法警一職。

團隊成員都是科班出身,不過庭長汪軍畢業前學的卻是醫科,“我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後,在地方擔任法官一職,對我的影響很大。”1993年,即將畢業的汪軍棄醫從法,通過了當時的初等法官考試。

二十多年間,他從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一直做到了庭長。

長期在法庭辦案,家裡的事,自己能顧得上的非常少,對於家人,有不少的虧欠。

“當把一件案子完美處理,自己也就有了一種成就感,也就是這種成就感支撐著我走到現在。”汪軍說,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他從未後悔過。

新聞多一點>>

“雪地法官”獲網友點贊

1月10日,《重慶晨報》頭版刊登了《“雪地法官”》,大雪阻路汽車無法前行,雲陽年輕法官高山送法。報導引起了社會關注,網友也為“雪地”法官為民辦實事點贊。

“雪地法官”報導刊出後,人民網、騰訊、搜狐等主流門戶網站進行了轉載,冰天雪地的環境,“風裡,雪裡,等你”的故事,感動了讀者,網友“天涯路來遠”要“為雲陽法院的法官點贊!”

“雲陽大山深處,雪地法官感人至深!”網友表示,會更加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工作。

對於報導的主角:重慶市雲陽縣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的法官、書記員、法警來說,1月8日是奔忙的一天,這一天上午,法官們到雲陽縣江口鎮三個地方送達了三件民事糾紛案件。下午法庭展開了年度總結會,“我們還會一如既往,為民辦實事!”汪軍表示。

網友評論

@胖羅死忠粉:這才是好法官,贊!

@力力:有時候,最大的溫暖來自於堅持的力量……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攝影 鞠芝勤 劉力

這就是“全套”巡迴庭審審判包,重量也不輕,大傢伙分拿,走在上坡,可以清晰聽到每個人的喘息聲。

雪地的公路上,擇路有講究,要選未被踩踏過的積雪,因為那樣不會打滑。尤其是下坡,踩上打滑的地方,一準趔趄。路上的積雪過了腳踝,鞋幫不高的,只有讓雪鑽進來。走過公路,還有積雪的小路,這裡的雪到了小腿肚,鞋幫高也沒有用。

一公里多的路,先說是“十多分鐘就上去啦”,後來走了半個小時。

以案普法

△法官們搭建巡迴法庭。

就地掛起國徽、拉起“巡迴法庭”的紅色橫幅,搭上幾張桌子,再擺上“審判員”、“書記員”、“原告”、“被告”標牌,眾人坐定,一個巡迴法庭就形成了。

雪地的篝火和陽光,讓人身上暖暖的。“現在,我宣佈雲陽縣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巡迴法庭開庭!”法槌敲響後,審判員余豔瓊宣佈庭審開始。

1月8日,法庭模擬的是一起離婚糾紛案,法官類比了審案的流程,核實雙方身份、質證和發表辯論意見……由於是模擬庭審,只是讓大傢伙熟悉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流程類比結束後,法官就大家關注較多的問題,進行了法律知識宣講。

2017年,第四人民法庭受理了700余件民商事糾紛,主要的糾紛類型包括婚姻家庭糾紛、彩禮糾紛、土地林權歸屬糾紛。面對這些糾紛,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解決。

很多人認為,法院、法官離自己很遙遠,旁聽席還有人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開庭審案。“法院”標識警車開過的時候,有人在討論“又是哪個犯了什麼事?”在一些村民的眼中,只有罪犯才能和法院聯繫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打官司需要準備些啥,自己跑的時候,來回幾趟也不一定能整明白。為了讓當事人少跑路,減少訴累,“巡迴庭審”也兼具了普法的功能,“以案普法”跟村民自身息息相關,基於群眾需求,轄區村委也經常邀請法官到村裡普法。

“我就想瞭解下,我從別人手裡買了房子,現在拿不到房產證,咋辦?”一位村民發問,問法庭能否解決自己遇到的合同糾紛。法官告知,需要準備訴狀、證據材料訴至法院,還特地詢問了案件的細節,交代了注意事項。

扯“格兜”皮

△巡迴法庭敲響法槌把法制的聲音傳到大山深處。

格兜,是重慶方言,意為大樹的樹根。有一種說法, 叫扯“格兜”皮,其實就是為了爭一棵樹的歸屬,產生糾紛。

在第四人民法庭的轄區,還真有一些這樣的案子。農壩鎮某村村民,為三棵樹打過架,扯過皮。這三棵樹不大,有碗口那麼粗,市值1500元左右,倆人的證據是一份幾十年前的《土地證》,都說在《土地證》中,這幾棵樹屬於自己。

“其實,雙方扯皮的根源,並不在這幾棵樹。”庭長汪軍介紹,雙方還是“老表”,沾親帶故,因為這三棵樹涉及到一小塊土地的劃分,最初是為了這一小塊地而爭,再後來,兩人各自為了出一口氣。

在做民事審判前,汪軍從事刑事審判,他感覺兩者大不相同。“刑事案件要求法官很威嚴,震懾犯罪;民事糾紛,說白了就是鄰里爭水、爭地,這時,要摸清雙方的心態想法,從根源上解決,不興激化矛盾!”

為了“格兜”案,法院特意選擇了巡迴審理,讓雙方各自拿出證據和觀點,辦案法官還把雙方一起帶到三棵樹所在的地方,實地勘察。最終,法官依法判決,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三棵樹損失的訴求。

“法院,就是給老百姓說理的地方,有道理就講,沒得道理也不得硬講、亂講!”經過巡迴審判,當事人也表示,法官處理很公正,自己服從該判決。

在農村,老人過世,後人會為其選擇一處墳地。前不久,第四人法庭受理了一起因為墓地而產生的糾紛。

年屆七旬的鵬舉(化名)說,從某家在自己房屋一側修了新墳起,自己連續數日天天做惡夢,他覺得是因為墳墓主人的“鬼魂”纏上了自己,為了“驅邪”灑了很多雞血在墳塊上。

墳主的後人聞訊,認為這敗壞了自家的風水,影響後人的前途,要求重新修墳,最後兩家人鬧得不可開交。這起“墳包”皮以法官出手,聯合村委、村民一起協調,調解成功而告終。

“不要小看這些扯皮糾紛,哪一樣不是疑難雜症?”汪軍說,針對矛盾比較大、需要現場瞭解情況的案件,他們會酌情進行巡迴審案。以達到“一案教育一片,以案普法”的預期效果。

每一件案子都必須認真對待,對此,汪軍還給出了一個樸素的理由:“對於法官來說,各式的案子都見識過,可能沒啥特別的感覺;但是,對於普通群眾來說,他來法院的訴訟,可能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打官司。”

亦親亦友

△法官們工作結束後,與村民共進午餐。

“來,我們把張小鳳埋在雪裡,春天過後,長出兩個她……”

24歲的書記員張雲鳳特別活潑,庭審完回程的路上,還時不時跟大家嬉鬧,大家也愛開她的玩笑。“種下發芽”是個老梗,但大家還是被這個玩笑逗得合不攏嘴。

除了汪軍40歲以外,其餘人年齡最大32歲,年齡最小24歲,都是“80後”、“90後”。3名員額法官、3名法官助理、2名書記員、1名法警,9個年輕人,就是法庭的全部工作人員。

“大家相處很愉快,就像家人、朋友,無話不說,關係很純粹。”30歲的法官助理劉雲祥是河南安陽人,到第四人民法庭三年多,他說自己最開始是有些不習慣,但漸漸就適應了,還找到了一點大學的感覺,很熱血,大家都想把法庭的事處理好。

劉雲祥在學說重慶話,雖然還帶著一股河南話和普通話的味兒在裡面,但已經講得不錯了,聽更是沒啥大問題。

“我們亦親亦友,平時有空時相互開點玩笑,也是一種樂觀精神。”汪軍說,跟這樣的團隊在一起,自己也變得年輕了。他認為,樂觀是一種戰鬥力。

吃、住、辦案在一起

△法官們完成普法後,興奮地在雪地上跳了起來。

第四人民法庭有個鬧鈴,起床、吃飯都能靠它提醒。

法庭是一棟小樓,共有四層,上面兩層吃飯、睡覺,下面兩層辦公、辦案。“說實話,地方還挺大,沒它(鬧鈴)提醒還真不行!”汪軍說,這種“半軍事化管理”還真是為了方便。

法庭的9人,分別來自河南、安徽、湖北,也有重慶人,除了年齡最小的張雲鳳,其餘均已成家,家在外地的也在重慶紮了根。到第四人民法庭工作,需要每週一到崗,吃、住、辦案都在法庭,直到週五才離開,算是真實版的“以法庭為家”。

“日常工作很繁忙,每個人的事情都很多。”幾乎每天都有案件需要送達、開庭審理。

不過,所有該做的事,都得繼續做,就像汪軍說的:“風雪無阻,不過是履行職責的一部分。”

棄醫從法

法庭9個人裡面,有三個西南政法大學畢業的。法警張小鵬武警退役後,一直擔任法警一職。

團隊成員都是科班出身,不過庭長汪軍畢業前學的卻是醫科,“我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後,在地方擔任法官一職,對我的影響很大。”1993年,即將畢業的汪軍棄醫從法,通過了當時的初等法官考試。

二十多年間,他從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一直做到了庭長。

長期在法庭辦案,家裡的事,自己能顧得上的非常少,對於家人,有不少的虧欠。

“當把一件案子完美處理,自己也就有了一種成就感,也就是這種成就感支撐著我走到現在。”汪軍說,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他從未後悔過。

新聞多一點>>

“雪地法官”獲網友點贊

1月10日,《重慶晨報》頭版刊登了《“雪地法官”》,大雪阻路汽車無法前行,雲陽年輕法官高山送法。報導引起了社會關注,網友也為“雪地”法官為民辦實事點贊。

“雪地法官”報導刊出後,人民網、騰訊、搜狐等主流門戶網站進行了轉載,冰天雪地的環境,“風裡,雪裡,等你”的故事,感動了讀者,網友“天涯路來遠”要“為雲陽法院的法官點贊!”

“雲陽大山深處,雪地法官感人至深!”網友表示,會更加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工作。

對於報導的主角:重慶市雲陽縣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的法官、書記員、法警來說,1月8日是奔忙的一天,這一天上午,法官們到雲陽縣江口鎮三個地方送達了三件民事糾紛案件。下午法庭展開了年度總結會,“我們還會一如既往,為民辦實事!”汪軍表示。

網友評論

@胖羅死忠粉:這才是好法官,贊!

@力力:有時候,最大的溫暖來自於堅持的力量……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攝影 鞠芝勤 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