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楊貴妃真的吃過鮮荔枝嗎?

中晚唐之交,著名的詩人杜牧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的詩句描述的是楊玉環愛吃荔枝,唐玄宗為討愛妃歡心,

令驛馬飛馳送至驪山華清宮的場景。

據史料記載,唐玄宗只在冬春駕幸驪山的華清宮,而那個時節荔枝還沒有成熟。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就曾說:“據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資料,時間、空間,皆不容明皇與貴妃有夏日同在驪山之事實。

杜牧、袁郊之說,皆承訛因俗而來,何可信從?”

也就是說楊貴妃在驪山的冬天是吃不到鮮荔枝的,那麼她是否在夏天吃到過鮮荔枝呢?

據《新唐書·後妃·楊貴妃傳》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這一條是否可信,得看楊貴妃吃的鮮荔枝是從哪裡來的。

古來為朝廷進貢荔枝的產地,有嶺南和涪州兩說。嶺南是指中國五嶺之南的地區,唐人李肇《國史補》記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這段史料中所謂的南海指當時的南海郡,在今天的廣州境內。可是,唐代以快馬運送荔枝,從嶺南到長安可能需要5到10天。

進貢朝廷的荔枝也可能來自涪州,涪州就是現在的重慶涪陵。

並且,楊貴妃幼年生活于蜀地,她很可能希望在夏天吃到家鄉所產的荔枝。而且從涪州到長安,約1000公里,僅是嶺南至長安路途的一半。當地的地方誌記載:“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

因此,楊貴妃如果在夏天吃到鮮荔枝,

很可能來自廣州或者重慶。但是,離長安更近的重慶,荔枝送到也得三日。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描述荔枝:“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名離枝。”蜀地地方誌記載的“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的情況真的存在嗎?

如果存在,那麼楊貴妃吃到的鮮荔枝,恐怕得經過一定的保鮮處理。唐朝鮮荔枝的運送可能通過以下三種辦法保鮮:

01

蠟藏法

《隋書·五行志》載:“隋文帝嗜柑,蜀中摘黃柑,皆以蠟封蒂獻,日久尤鮮”。這也是至今還在用的水果保鮮辦法。水果塗上蠟後,表面上形成蠟質薄膜,隔絕了水果與空氣的接觸,減少了水果水分蒸發,降低了水果的呼吸作用,從而達到保鮮的目的。唐朝的荔枝也可能按照隋朝的這種辦法保鮮。

02

竹筒封存法

《廣群芳譜》說荔枝:“鄉人常選鮮紅者,于竹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竅,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

03

整株移植法

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載:“密移造化出閩山,禁禦新栽荔子丹。”宋徽宗年間,進貢之人曾把福建的整株荔枝移植到京城開封。不過,這是宋代的移植技術,唐代是否存尚無史書記載。

因此,楊貴妃可能吃到過從蜀地運來以保鮮技術封存的鮮荔枝。但是冬天在華清宮,楊貴妃泡著溫泉吃鮮荔枝,恐怕是不存在的。

02

竹筒封存法

《廣群芳譜》說荔枝:“鄉人常選鮮紅者,于竹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竅,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

03

整株移植法

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載:“密移造化出閩山,禁禦新栽荔子丹。”宋徽宗年間,進貢之人曾把福建的整株荔枝移植到京城開封。不過,這是宋代的移植技術,唐代是否存尚無史書記載。

因此,楊貴妃可能吃到過從蜀地運來以保鮮技術封存的鮮荔枝。但是冬天在華清宮,楊貴妃泡著溫泉吃鮮荔枝,恐怕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