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風口上的研學旅行,千萬不要陷入這五個誤區

2017,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研學旅行成為新一輪的風口。

但風口有多大,行業就有多混亂。

尤其是作為研學旅行的最核心承載地--休閒莊園,受限於對自然教育的理解,在打造基地內容時,

出現諸多可怕誤區。

正視誤區,自揭家醜,或許才是對行業最好的保護和支持。

☞作者:徐一刀(參見莊主·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1

培養孩子當小農民

體驗農耕文化、鄉村文化,是不少農莊的必備親子項目。讓一堆小孩子插秧、拉平板車,大家圍在一起揮著鏟子翻翻土地,到一片成熟的田地裡拔個蘿蔔……

試問:如此的表演式“偽自然教育”,目的究竟何在?我們是讓城裡的孩子來體驗新鮮,還是要培養精通農活兒的“小農民”?

時代在進步,人類需要的技能和素質也需要不斷升級。過度的回歸、把農耕文化當道具來表演、培養孩子的“農技”,

難免過於嘩眾取寵了!

2

培養孩子的“屠龍之技”

現在不少農莊的課程設計中,諸如鑽木取火、製作操作農具等內容屢見不鮮。表面看起來,這些內容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但事實上,學習這些一輩子都可能用不上的手藝,價值在哪裡?

研學旅行也好,自然教育也好,目的都是孩子未來的成長提供幫助。因此,課程的設計也必須具有實用性,

而不是圖一時新鮮。

試想,如果我們把鑽木取火這些內容,換做具有實際價值的打繩結,既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想像能力,又對未來生活產生幫助,豈不美哉!

3

把遊樂場當自然教育

要讓孩子們玩得開心--於是很多農莊第一反應就是建遊樂場。有錢的莊主瘋狂上馬高大上的設備,沒錢的莊主就低調引進如今已被“人民公園”淘汰的遊樂設施。

於是,我們看到許多農莊所謂的親子項目,

就是城市裡遊樂場的翻版。頂多換換顏色,把鋼筋材質換成木頭結構,再增加一個大沙坑,就美其名曰“自然教育基地”。

更讓人心痛的是,還有不少社會上的親子遊樂機構,就抓住很多莊主的這種心理,大肆在全國加盟這樣的項目。

誠然,這種模式最討巧,看得見摸得著的設備最容易討得業主的認可。但事實上,教育是有目的性的,讓孩子玩這樣的娛樂設施,能鍛煉什麼樣的素質?能培養什麼樣的情操?能提升什麼的認知和能力?

換回到農莊經營的角度,這樣的硬體遊樂場,可以說是建成即落後。後來者可以輕鬆模仿超越,而前者沒有任何騰挪空間。

再者,在研學旅行、自然教育逐漸進入義務教育體系的現在,一個如此的遊樂場,如何讓學校願意在教學時間組織去“研學旅行”?如何能夠和國家的政策東風接軌,享受政策紅利?

4

把“親子”等同於教育

現在一個流行的觀念,叫做“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對應的,就是親子概念,即讓父母當作主體,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於是很多農莊就順勢搞所謂“親子農業”、“親子採摘”等等。

但事實上,這個觀點根本經不起推敲。我們看到無數農村婦女都是“全職太太”,每天都在陪伴孩子,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他們的孩子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誠然,相對于那些父母忙於工作的家庭,提倡多陪孩子大有裨益。但上升到教育層面,就一定是有體系、有方法論、有目標性、有客觀規律的系統,絕不僅僅是讓個體素質差異巨大的家長多陪孩子那麼簡單。

對於自然教育,它的主體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而非家長意願下的“親子”。自然教育,是通過鼓勵人們走近自然、融入自然,進而同自然產生互動,從而利用大自然進行身心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不會以家長個體差異而發生改變。

5

把成人教育強加給孩子

這些年,在傳統文化回歸、精神消費回歸的大背景下,國學熱、養生熱大行其道。於是很多機構和農莊也心生“創意”:把一些國學、打坐、辟穀,甚至氣功的項目,包裝成“親子教育”引入到莊園。

我們不否認國學的價值,包括對於幫助青少年成長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項目過於注重形式的做法,有多少是在培養情操,又有多少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呢?

至於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打坐、冥想等項目,這些本是幫企業家和高端白領減壓的活動,強硬嫁接到天真無邪的少年身上,到底是減壓還是斂財呢?

事實上,如果我們探究國外各個國家的自然教育,不難發現它的核心目的是讓孩子認識自然、接觸自然、熱愛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效法自然,從而啟發他們的創造力,薰陶他們的藝術靈感,呵護他們的成長。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U然自然教育”就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自然和自然的關係、生存技能、動手技能、模仿研發能力、藝術感染和萌發、協作和愛等九個方面,研發了完全適應國情的獨特課程體系。

這些課程,既能夠實現國家對研學旅行的政策初衷,也能夠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既能夠最小化投入,又能夠實現最大化引流;既能夠滿足散客需求,也能夠適應團體活動;既能夠植入一個大產業,又能夠通過挖掘在地化銷售,讓農莊盈利發生質變……

在西班牙作家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中,主人公模仿古代騎士三次出征,甚至把風車當做巨人,搞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鬧劇。

所以,希望我們的研學旅行、自然教育,能夠立足當下、立足國情、立足農莊、立足教育,而不是像堂·吉訶德一樣,活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

參見自然: 中國自然教育首席自媒體

參見自然 : uran360

小秘書 : zjzr360

· 合作機構 ·

中國自然教育產業聯盟

自然引導師學院

U然自然教育

再者,在研學旅行、自然教育逐漸進入義務教育體系的現在,一個如此的遊樂場,如何讓學校願意在教學時間組織去“研學旅行”?如何能夠和國家的政策東風接軌,享受政策紅利?

4

把“親子”等同於教育

現在一個流行的觀念,叫做“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對應的,就是親子概念,即讓父母當作主體,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於是很多農莊就順勢搞所謂“親子農業”、“親子採摘”等等。

但事實上,這個觀點根本經不起推敲。我們看到無數農村婦女都是“全職太太”,每天都在陪伴孩子,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他們的孩子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誠然,相對于那些父母忙於工作的家庭,提倡多陪孩子大有裨益。但上升到教育層面,就一定是有體系、有方法論、有目標性、有客觀規律的系統,絕不僅僅是讓個體素質差異巨大的家長多陪孩子那麼簡單。

對於自然教育,它的主體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而非家長意願下的“親子”。自然教育,是通過鼓勵人們走近自然、融入自然,進而同自然產生互動,從而利用大自然進行身心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不會以家長個體差異而發生改變。

5

把成人教育強加給孩子

這些年,在傳統文化回歸、精神消費回歸的大背景下,國學熱、養生熱大行其道。於是很多機構和農莊也心生“創意”:把一些國學、打坐、辟穀,甚至氣功的項目,包裝成“親子教育”引入到莊園。

我們不否認國學的價值,包括對於幫助青少年成長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項目過於注重形式的做法,有多少是在培養情操,又有多少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呢?

至於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打坐、冥想等項目,這些本是幫企業家和高端白領減壓的活動,強硬嫁接到天真無邪的少年身上,到底是減壓還是斂財呢?

事實上,如果我們探究國外各個國家的自然教育,不難發現它的核心目的是讓孩子認識自然、接觸自然、熱愛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效法自然,從而啟發他們的創造力,薰陶他們的藝術靈感,呵護他們的成長。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U然自然教育”就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自然和自然的關係、生存技能、動手技能、模仿研發能力、藝術感染和萌發、協作和愛等九個方面,研發了完全適應國情的獨特課程體系。

這些課程,既能夠實現國家對研學旅行的政策初衷,也能夠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既能夠最小化投入,又能夠實現最大化引流;既能夠滿足散客需求,也能夠適應團體活動;既能夠植入一個大產業,又能夠通過挖掘在地化銷售,讓農莊盈利發生質變……

在西班牙作家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中,主人公模仿古代騎士三次出征,甚至把風車當做巨人,搞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鬧劇。

所以,希望我們的研學旅行、自然教育,能夠立足當下、立足國情、立足農莊、立足教育,而不是像堂·吉訶德一樣,活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

參見自然: 中國自然教育首席自媒體

參見自然 : uran360

小秘書 : zjzr360

· 合作機構 ·

中國自然教育產業聯盟

自然引導師學院

U然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