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司」國聯水產:蝦業千億藍海 引領產業升級

近年來,國內對蝦養殖業受病害、要素價格增長等因素制約,

尤其是EMS(對蝦早死綜合症)為代表的疫病持續影響我國養蝦業,總產量急劇下降,供需矛盾突出。2014—2016年,國內對蝦產量分別為130萬噸、90萬噸、60萬—80萬噸,但需求在170萬噸以上並持續穩步增長,巨大的供需缺口決定了蝦價的持續走高。對蝦工廠化養殖的現狀簡單來說就是需求不斷上升,供給卻因疫病頻發、存活率低下而大幅縮減,巨大的供求缺口催生產業轉型升級。

農業領域的技術優勢意味著較強的壁壘,

我國的農牧企業大多面臨產品嚴重同質化的困境,行業普遍缺乏研發和技術投入,國聯水產在蝦養殖領域率先實現工業化養殖,有效降低了養殖風險,提高了成活率和養殖密度,從而大幅降低了養殖成本,實現了穩定高盈利,也成為了引領水產轉型升級趨勢的典型案例。

龍頭引領產業升級,工廠化養殖帶動供給側改革

國聯的成功

國聯水產推行封閉式工廠化養殖,

環環把控;用最好的種苗(親蝦進口自美國SIS)、飼料(採用優質進口魚粉),採用菌類、藻類等調水物質和迴圈水處理系統嚴控水質,降低疫病風險。

特色:分段養殖、全封閉、迴圈水、生態養殖

分段養殖:國聯的工廠化養殖分為種苗標粗和成蝦養殖兩個階段,一方面可以縮短養殖週期,提高資產周轉率,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控制養殖過程風險(若有異常只需止損一個池子裡的蝦),

種苗標粗車間全年可以迴圈10—12次,大幅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使先進設備的單位折舊成本大幅降低。

全封閉:室內養殖可以不受季節性變化影響,全年均可養殖。保溫目前依靠室內的溫室效應,若在北方拓展會考慮有地熱的地區。室內的高溫還保障了蝦的活力,對蝦在高溫環境下代謝和生長加快,縮短了養殖週期。

迴圈水:養殖過程通過先進的水處理設備進行內部水迴圈,

排出養殖過程產生的糞便、殘餌、死蝦等影響水環境的物質,適當滅殺部分細菌,並進行生物調節再培養。平均一次水迴圈處理只需兩個小時,公司可根據養殖情況調節水迴圈的頻率。迴圈水處理使養殖過程排水量大大減少,可支援高密度養殖,提高效益。

生態養殖:養殖過程採用菌相或者絮團等培水技術,通過對水環境生態的營造和有害菌控制,

保持對蝦健康茁壯成長,全過程保持無藥物投放,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原始環境,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優勢:產品品質可控,養殖成功率高

食品安全:通過生態健康的養殖方式確保在種苗選用、飼料投喂、水質控制、微生物菌群調節等各養殖環節得到嚴格把控,保障對蝦的健康生長,確保產品品質安全。

養殖成功率:封閉式的工廠化養殖模式避免了傳統養殖模式帶來的蝦病和水體交叉感染,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氣候變化、天氣災害對養殖的不利影響,降低了養殖風險。依託數位化系統對養殖過程的全程跟蹤、分析與控制,保證對蝦的養殖品質,從而提高對蝦養成率。

規模化生產:集約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降低了對蝦養殖對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的依賴,養殖基地可以靈活佈局在大中城市周邊,具備近距離運輸的時效和成本優勢。可實現周年均衡生產,從而滿足當地消費群體不同時節對鮮活對蝦產品的需求,極大地提高養殖效益。

環境影響:傳統對蝦養殖方式存在產出效率低、占地面積大、污染環境等劣勢,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工廠化養殖模式具有高效、節水、節地、排放可控的特點,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是中國未來對蝦養殖的重要發展方向。

工廠化養殖為何能成功?

完整的對蝦產業鏈

國聯水產擁有從種苗、飼料、養殖科研到對蝦加工、食品研發、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在科學育苗、生物絮團養殖、菌相養殖、飼料營養、對蝦疾病防治等環節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和強大、穩定的人才團隊。我們認為,工廠化養殖對每一個環節的要求都很高,可謂缺一不可,而在產業上下游均擁有堅實基礎的公司寥寥無幾,國聯水產在對蝦產業鏈的長期深耕是其工廠化養殖成功的關鍵。

生態養殖:公司在原有的傳統土塘養殖模式上改造升級,通過添加藻類、微生物、浮游生物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淨化水體環境,推行生態化的對蝦養殖;不僅大幅提升了成活率,對蝦的品質也十分出色,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監控設備:公司引進業內領先的物聯網系統,實現對水質各項指標的自動控制,同時確保養殖全過程中設備運行、技術工人操作規範、水底生物活動情況等要素的即時監控。

自建資訊平臺,對養殖技術資料、成本資料進行分析,不斷進行經驗數位化積累,將為未來工廠化模式複製提供強大資料支援。

育種及研發中心:公司擁有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廣東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健康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等科研基地,長期承接省、部、市級對蝦產業化養殖相關科研專案,並已申請3 項對蝦工廠化養殖相關專利,為工廠化養殖提供扎實的技術支援。

千億嶄新藍海,一步先則步步先

在對蝦產業鏈中,養殖一直是技術驅動的環節,由於高風險而享受極高的利潤率。作為國內對蝦大王,國聯水產一直沒有放棄在集約化、現代化對蝦養殖領域的努力,如今公司已經掌握核心技術,未來將憑藉其資本優勢迅速進行複製。

前文提及,保守估計國內對蝦養殖市場空間高達1000億元(消費將超過200 萬噸,以25 元/ 斤保守估計)。截至目前,千億市場無一巨頭湧現, 供求缺口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2015年,中國對蝦消費市場有約30 萬噸供應缺口主要依賴進口彌補,假設農戶普通大塘養殖的產量不變,以工廠化養殖年畝產10 噸(畝產5000 斤/ 造、每年四造)計算,30 萬噸可以容納3 萬畝的工廠化養殖水面。

目前,國聯水產南三基地第一期56 畝工廠化養殖車間已建成投產,預計在2017 年養成4 造, 第二期500 畝車間將在今年9—10 月建成,預計可在2017 年底前出產1 造。以5000 斤/ 畝/ 造的保守估計,全年約產350 萬斤(17.5噸),貢獻淨利約4000 萬元(已打折,為保守估計)。公司計畫於2017 年底共建成1000—1500 畝的車間,一年4 造,以30 萬元淨利/ 畝的保守盈利水準計算, 2018 年工廠化養殖將貢獻淨利潤3 億—4.5 億元。除此以外,國聯水產目前還有四個工廠化養殖專案在談:其中河北秦皇島2000畝,廣東惠來1500 畝土地已經報價。

工廠化養殖風險點

管理要求高

技術和資本的積累使得國內的工廠化養殖正處於快速發展期,但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流程化,較多環節仍需依靠人工把控,這對公司的管理水準提出了較大的挑戰,也為後續養殖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創造了空間。產業內不少公司都在嘗試做工廠化養殖,多數失敗者受制於管理和技術,一個不經意可能造成全塘的失敗。國聯的一個標粗池對應一個育成池就是一個很好的風控措施, 類似牧原的全進全出分階段分欄技術。

資金投入大

工廠化養殖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設備,例如控制鹽度的設備需要進口才可達到較好效果。國聯水產的工廠化養殖專案計畫總投資不超過4.8 億元,其中一期基地規劃投資1.7 億元,二、三期基地規劃投資不超過3.1 億元,專案全部建設完成達產後形成年產6000 噸鮮活對蝦的生產能力,平均年每噸產能對應的投資額為5 萬元。一期項目完全達產後有望新增收入1.6 億元,貢獻淨利潤7000 萬元,稅後靜態回收期約3.1 年。資金來源主要為自籌,可能存在因資金緊張導致專案建設放緩甚至不能順利建設達產的風險。目前,農業部、商務部、科技廳等各部委對農業現代化的扶持力度空前,工廠化項目有望獲取高達數千萬元的政府專項補貼,這將大大縮減項目投資成本的回收週期和投資風險。

養殖廢棄物和水體污染

集約化養殖將使得廢棄物和水體污染較為集中,廢水的處理將必須經過嚴格的程式和檢驗,若不能解決,則很有可能受到環保的制約。

版權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氣候變化、天氣災害對養殖的不利影響,降低了養殖風險。依託數位化系統對養殖過程的全程跟蹤、分析與控制,保證對蝦的養殖品質,從而提高對蝦養成率。

規模化生產:集約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降低了對蝦養殖對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的依賴,養殖基地可以靈活佈局在大中城市周邊,具備近距離運輸的時效和成本優勢。可實現周年均衡生產,從而滿足當地消費群體不同時節對鮮活對蝦產品的需求,極大地提高養殖效益。

環境影響:傳統對蝦養殖方式存在產出效率低、占地面積大、污染環境等劣勢,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工廠化養殖模式具有高效、節水、節地、排放可控的特點,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是中國未來對蝦養殖的重要發展方向。

工廠化養殖為何能成功?

完整的對蝦產業鏈

國聯水產擁有從種苗、飼料、養殖科研到對蝦加工、食品研發、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在科學育苗、生物絮團養殖、菌相養殖、飼料營養、對蝦疾病防治等環節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和強大、穩定的人才團隊。我們認為,工廠化養殖對每一個環節的要求都很高,可謂缺一不可,而在產業上下游均擁有堅實基礎的公司寥寥無幾,國聯水產在對蝦產業鏈的長期深耕是其工廠化養殖成功的關鍵。

生態養殖:公司在原有的傳統土塘養殖模式上改造升級,通過添加藻類、微生物、浮游生物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淨化水體環境,推行生態化的對蝦養殖;不僅大幅提升了成活率,對蝦的品質也十分出色,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監控設備:公司引進業內領先的物聯網系統,實現對水質各項指標的自動控制,同時確保養殖全過程中設備運行、技術工人操作規範、水底生物活動情況等要素的即時監控。

自建資訊平臺,對養殖技術資料、成本資料進行分析,不斷進行經驗數位化積累,將為未來工廠化模式複製提供強大資料支援。

育種及研發中心:公司擁有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廣東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健康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等科研基地,長期承接省、部、市級對蝦產業化養殖相關科研專案,並已申請3 項對蝦工廠化養殖相關專利,為工廠化養殖提供扎實的技術支援。

千億嶄新藍海,一步先則步步先

在對蝦產業鏈中,養殖一直是技術驅動的環節,由於高風險而享受極高的利潤率。作為國內對蝦大王,國聯水產一直沒有放棄在集約化、現代化對蝦養殖領域的努力,如今公司已經掌握核心技術,未來將憑藉其資本優勢迅速進行複製。

前文提及,保守估計國內對蝦養殖市場空間高達1000億元(消費將超過200 萬噸,以25 元/ 斤保守估計)。截至目前,千億市場無一巨頭湧現, 供求缺口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2015年,中國對蝦消費市場有約30 萬噸供應缺口主要依賴進口彌補,假設農戶普通大塘養殖的產量不變,以工廠化養殖年畝產10 噸(畝產5000 斤/ 造、每年四造)計算,30 萬噸可以容納3 萬畝的工廠化養殖水面。

目前,國聯水產南三基地第一期56 畝工廠化養殖車間已建成投產,預計在2017 年養成4 造, 第二期500 畝車間將在今年9—10 月建成,預計可在2017 年底前出產1 造。以5000 斤/ 畝/ 造的保守估計,全年約產350 萬斤(17.5噸),貢獻淨利約4000 萬元(已打折,為保守估計)。公司計畫於2017 年底共建成1000—1500 畝的車間,一年4 造,以30 萬元淨利/ 畝的保守盈利水準計算, 2018 年工廠化養殖將貢獻淨利潤3 億—4.5 億元。除此以外,國聯水產目前還有四個工廠化養殖專案在談:其中河北秦皇島2000畝,廣東惠來1500 畝土地已經報價。

工廠化養殖風險點

管理要求高

技術和資本的積累使得國內的工廠化養殖正處於快速發展期,但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流程化,較多環節仍需依靠人工把控,這對公司的管理水準提出了較大的挑戰,也為後續養殖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創造了空間。產業內不少公司都在嘗試做工廠化養殖,多數失敗者受制於管理和技術,一個不經意可能造成全塘的失敗。國聯的一個標粗池對應一個育成池就是一個很好的風控措施, 類似牧原的全進全出分階段分欄技術。

資金投入大

工廠化養殖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設備,例如控制鹽度的設備需要進口才可達到較好效果。國聯水產的工廠化養殖專案計畫總投資不超過4.8 億元,其中一期基地規劃投資1.7 億元,二、三期基地規劃投資不超過3.1 億元,專案全部建設完成達產後形成年產6000 噸鮮活對蝦的生產能力,平均年每噸產能對應的投資額為5 萬元。一期項目完全達產後有望新增收入1.6 億元,貢獻淨利潤7000 萬元,稅後靜態回收期約3.1 年。資金來源主要為自籌,可能存在因資金緊張導致專案建設放緩甚至不能順利建設達產的風險。目前,農業部、商務部、科技廳等各部委對農業現代化的扶持力度空前,工廠化項目有望獲取高達數千萬元的政府專項補貼,這將大大縮減項目投資成本的回收週期和投資風險。

養殖廢棄物和水體污染

集約化養殖將使得廢棄物和水體污染較為集中,廢水的處理將必須經過嚴格的程式和檢驗,若不能解決,則很有可能受到環保的制約。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