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再訪漢濱區沈壩鎮小溝村“第一書記”周仕山

春風送暖貼心人

——再訪漢濱區沈壩鎮小溝村“第一書記”周仕山

陝西農村網-陝西農村報安康訊3月26日,陽春三月,春光明媚,記者再次來到漢濱區沈壩鎮小溝村採訪周仕山,他對記者說:“感觸最深的就是不忘初心,

讓貧困戶認可我們,才能幫助和引導廣大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周仕山是2016年初由漢濱區交通運輸局派駐到小溝村任“第一書記”,直到今年任職期滿,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300多天。其間,他的足跡踏遍了這個村子的角角落落。

周仕山與村幹部走村入戶。

要和群眾熟起來

到村任職後,周仕山經常犧牲雙休日加班加點在村工作,在他的眼裡,7天工作制已是常態。他走村入戶、跑田間地頭廣泛深入接觸村民,拉拉家常、聽聽建議、瞭解實情,做到胸中有數,掌握第一手資料。他集中走訪了村“兩委”幹部、村民代表、老黨員等,瞭解班子建設、村容村貌、土地狀況、農業結構、集體收入等情況,分類建立了村情民意台賬,

初步摸清了“癥結點”,找准了“著力點”。通過持續深入地溝通交流,村裡老少爺們逐漸地認識、瞭解了這個“第一書記”,遇事也願意找他反映。

貧困戶唐正華,女兒在渭南職業技術學院上學,可以享受有關教育扶貧補助政策,但對貧困戶而言,即不清楚補助政策,也不知道在哪辦理,周仕山就帶他們去扶貧局蓋章子,在區教育資助中心辦理補助。在汪家院子走訪時,

汪忠富和汪厚華、隆孝清三戶為土地糾紛已扯皮多年,得知情況後,他及時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到三戶家中做思想工作,通過耐心細緻溝通,說服三家冰釋前嫌,並握手言和,最終達成和解協定。在包抓的貧困戶王志元家,看到他妻子躺在床上神情,心裡非常沉重,周仕山按照政策幫他們解決醫療救助,協調鎮民政部門,給予在政策方面傾斜。像這樣例子還有不少,通過這些實事、小事,
他逐步贏得了群眾支持,打開了工作局面。

要讓村子富起來

在小溝村摸底調查之後,他以黨支部為龍頭,按照“黨支部+X+貧困戶”的方式發展產業,X既可以是合作社、也可以是公司或者能人大戶。不管是哪種形式,都要讓貧困戶真正參與進來,以土地入股分紅也行,在合作社務工掙錢也行,黨支部要想方設法讓貧困戶通過產業,享受實惠,實現收入越線、穩定脫貧的最終目的。

以黨支部牽頭成立的小揚農民專業種養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18戶22人務工掙錢。截至目前,已全部脫貧越線。

周仕山認為產業發展既要考慮長遠,又要著眼當前,不能一哄而上,要考慮當地氣候、土壤等一些因數,多搞調查研究,儘量選擇一些短平快項目,譬如種植藥材當年就可見效。貧困戶鄺安生、何昌軍養蜂200多箱,當年就有收益。他一再跟村民講,在養殖方面要考慮供需關係,不能盲目跟從,要注意市場主體,避免不必要風險。

要讓隊伍強起來

周仕山工作中深深體會到,有一支堅強的領導班子、穩固的黨員隊伍,對農村發展至關重要。為此,他首先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嚴肅黨組織生活,借“兩學一做”工作契機推動各項工作。並利用黨員大會學習宣傳党的扶貧開發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推動政策落實。落實“四議兩公開”,督促村民監督委員會發揮作用,促進村級事務公開、公平、公正,幫助村幹部提高依法辦事能力,指導完善村規民約,弘揚文明新風,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通過這段時間的包村工作周仕山深深感到,群眾都非常質樸,黨員既要沉下身,又要多用心。多跑貧困戶問寒問暖,一句話,暖人心;多跑隔閡戶促膝談心,勤走動,誤會除;多跑能人戶尋計問策,多交談、取真經,要用心去貼近群眾溫暖村民。只有始終將群眾滿意作為唯一標準,踏踏實實地為群眾辦幾件實事好事,群眾才會信任支持我們,才能真正對得起“第一書記”這個稱號。

不能盲目跟從,要注意市場主體,避免不必要風險。

要讓隊伍強起來

周仕山工作中深深體會到,有一支堅強的領導班子、穩固的黨員隊伍,對農村發展至關重要。為此,他首先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嚴肅黨組織生活,借“兩學一做”工作契機推動各項工作。並利用黨員大會學習宣傳党的扶貧開發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推動政策落實。落實“四議兩公開”,督促村民監督委員會發揮作用,促進村級事務公開、公平、公正,幫助村幹部提高依法辦事能力,指導完善村規民約,弘揚文明新風,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通過這段時間的包村工作周仕山深深感到,群眾都非常質樸,黨員既要沉下身,又要多用心。多跑貧困戶問寒問暖,一句話,暖人心;多跑隔閡戶促膝談心,勤走動,誤會除;多跑能人戶尋計問策,多交談、取真經,要用心去貼近群眾溫暖村民。只有始終將群眾滿意作為唯一標準,踏踏實實地為群眾辦幾件實事好事,群眾才會信任支持我們,才能真正對得起“第一書記”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