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臨沂城鄉發展“四級聯動”實現提質提效提速提標

[原題]中心城區、縣城、小城鎮、農村新型社區“四級聯動” 我市城鄉發展 “提質”“提效”“提速”“提標”

戶籍城鎮化率達到47.6%,22段“黑臭水體”整治基本完成,蘭陵、沂水被確定為省中等城市試點,蒙陰岱崮、費縣許家崖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

臨沂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大美新臨沂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圍繞建設魯南蘇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我市大力推進中心城區、縣城、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四級聯動”。中心城區建設“提質”,縣城建設“提效”,特色鎮建設“提速”,美麗鄉村建設“提標”,我市城鄉建設展現出一幅美麗畫卷。

雪後的岱崮地貌讓泰安遊客陳智強感覺仿佛身臨仙境。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他的相機裡存滿了群崮雪後美景,陳智強只是蒙陰縣岱崮地貌景區每年接待的眾多遊客中的一位。依託獨特的岱崮地貌,自2013年,東蒙企業堅持“全域旅遊、全景蒙陰”的生態產業發展思路,進行岱崮地貌的保護性旅遊開發,把自然地質奇觀、紅色旅遊、“三線”歷史內涵等多種元素融入當地文化符號,相容並蓄,發展複合式鄉村旅遊。
2017年,蒙陰縣岱崮鎮被評為全國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只是我市城鄉“四級聯動”建設的一個縮影。2017年,我市中心城區建成區人口和麵積分別發展到220萬人、231平方公里。城市建設,規劃先行。去年,我市新一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全面啟動,高鐵片區、軌道交通等17個專項規劃編制完成。288個中心城區建設項目已經完成投資119億元,北京東路改造工程竣工,市民出行大大便利。在縣城建設方面,

我市新改造棚戶區3萬戶、整治老舊社區251萬平方米,蘭陵、沂水被確定為山東省中等城市試點。為引導和支援新市鎮、重點鎮產城融合,我市特色鎮建設也在加速。在2017年新增的全國特色小鎮的名單中我市佔據兩個席位,蒙陰岱崮、費縣許家崖成了許多遊客觀光的目的地。

針對美麗鄉村建設,我市著力改造農村旱廁、危房,40萬戶農民告別了“晴天臭烘烘,雨天污水流”的老旱廁,

8300餘戶住在危房裡的農民搬到了新建的“安全房”,我市還創建了45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1個村莊被確定為省級傳統村落。

展望2018年,我市將繼續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促進城鄉聯動、優勢互補,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品質。我市將開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抓好北城新區二期開發,啟動高鐵片區建設,推進西部新城、東部生態城、南部迴圈經濟區開發和莒南撤縣設區,

拓展中心城區“北上、東進、南優、西強”發展空間。同時,我市將實施新一輪縣域經濟振興計畫,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放眼全國全省對標趕超,用好新型城鎮化、中小城市試點政策,加快沂水、平邑、郯城三個市域副中心建設,支持沂南、臨沭、費縣、蘭陵打造中心城區衛星城,扶持蒙陰建設生態功能區。

民革臨沂市委員會:補短板抓重點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針對我市美麗鄉村建設,民革臨沂市委員會在《補短板抓重點強基礎,加快我市美麗鄉村建設》中建議,圍繞美麗鄉村建設這一重大任務,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把“重中之重”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到機構設置、幹部配備、隊伍建設、資金投入上,使党管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對美麗鄉村進行整體統一規劃。對自然稟賦、生態環境相近的縣域及村鎮,如:費縣、平邑、蒙陰環蒙山鄉鎮,費縣、蒙陰、沂南紅色線路沿線,沂水、蒙陰崮鄉區域,以及全市重要沿河流域、特色道路沿線等,結合總體旅遊發展規劃、生態環保規劃(生態功能區)等制定統一的美麗鄉村總體規劃。各縣區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再制定詳細的建設規劃,同時進一步加強重點區域規劃管控,約束建設行為,杜絕違法建設。在此基礎上,做到統籌佈局、精准建設,通過日積月累的規劃控制,建設有品位的連線、連片美麗鄉村。

出臺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優惠政策,轉移支付向經濟欠發達縣、庫區縣、生態功能區傾斜。發行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債券,多管道籌集資金。要統籌涉農資金的使用,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工商資本、社會力量多方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另外,從高層面著眼培育農村產業,提升拓展農業農村的觀光休閒、文脈傳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大力推進農業觀光化、農耕體驗化,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採摘農業等旅遊產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借鑒江浙經驗和做法,建議從市級層面,每年培育一定數量的田園綜合體,觀摩學習、取長補短,持續打造或完善提升,逐步解決村美、民富、集體增收的關係,引導變“輸血”為“造血”,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張希國代表:縣城建設“提效” 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城鄉統籌發展形成新局面,其中縣城建設‘提效’,沂水被確定為省中等城市試點,這與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有關部門的關懷是分不開的。”市人大代表,沂水縣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希國表示。

去年以來,沂水縣以服務民生為切入點,加快實施“以河為軸、兩城同建”戰略,協調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水準顯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5%。沂水縣共組織實施6大類、78項城建重點工程,完成投資46.6億元。全省首座鋼桁架拱橋——正陽路沂河大橋建成並勝利通車。

沂水縣在統籌推進鄉村建設方面,新建、提升鄉鎮建築改貌10.3萬平方米,新建、改造縣鄉道路118公里,農村戶戶通硬化317萬平方米,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46%,新增連片造林綠化4.5萬畝。

“2017年,我們共申報爭取上級扶持項目21個,爭取發改系統社會事業、農業農村、資源環境等無償資金2.05億元。”張希國說,易地扶貧搬遷和光伏扶貧工作順利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穩步推進,編制完成了產業准入負面清單,為全縣綠色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了政策保障。縣城建設“提效”,要讓城市變得更富魅力,鄉村變得更加美麗,藍天白雲更為常見,小橋流水更具韻味,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方國明代表:特色小鎮建設既要有量更要有質

特色小鎮建設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那麼,特色小鎮到底該如何走出一條“特色”之路?蒙陰代表團的方國明代表認為,一方面要認識到自身優勢,挖自身潛力,找准目標,讓每一個小鎮都能保持獨有特色、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同時也能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的環境。

“也要學會抱團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方國明說,既要在建設上抱團發展,立足當地實際,精心統一科學規範的規劃建設、統一管理,也要在產業發展上抱團發展形成合力,“這樣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能將發展成果普惠於民。”方國明說。

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遊發展要統一起來,同時,方國明還表示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確保特色小鎮發展品質。

王坤委員:讓傳統村落成為全域旅遊閃光點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提標’,這對於我市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市政協委員王坤在聽取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後說,把現有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這是對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見效最快的辦法,也能保證美麗鄉村確實有鄉村的味道,為全域旅遊提供更多去處。

傳統村落,是指歷史悠久、形成較早的人類居住場所,一般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加上省市兩級傳統村落,全市共有57個村莊納入保護範圍。王坤建議,要進一步確定應予保護的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建議市政府適時開展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評選工作,先增加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數量。要進一步集中財力,扶持重點,推動保護工作的開展,建議把現有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發揮社會力量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傳統村落保護資金投入機制。積極融入新業態,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把傳統村落保護同當地旅遊、文化創意、服務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將“輸血”變“造血”。在基本保持傳統村落風貌和古民居格局前提下,按照實用性、舒適性要求,允許對古民居進行適當改造,形成“投資修繕—經營服務—產生效益—收回投資—投資維護”的良性迴圈機制。

同時,王坤認為,傳統村落也要發展。生產和生活都要現代化,傳統村落的人也有享受現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權利。因此,要在不破壞傳統風貌、格局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改造。讓傳統村落的常住人口享有乾淨的水、現代廚房、現代廁所和互聯網,是傳統村落保護中必要的配套。

沂蒙晚報人大報導組:衣方傑 唐麗麗 付茜 高紅紅 張慧

針對我市美麗鄉村建設,民革臨沂市委員會在《補短板抓重點強基礎,加快我市美麗鄉村建設》中建議,圍繞美麗鄉村建設這一重大任務,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把“重中之重”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到機構設置、幹部配備、隊伍建設、資金投入上,使党管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對美麗鄉村進行整體統一規劃。對自然稟賦、生態環境相近的縣域及村鎮,如:費縣、平邑、蒙陰環蒙山鄉鎮,費縣、蒙陰、沂南紅色線路沿線,沂水、蒙陰崮鄉區域,以及全市重要沿河流域、特色道路沿線等,結合總體旅遊發展規劃、生態環保規劃(生態功能區)等制定統一的美麗鄉村總體規劃。各縣區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再制定詳細的建設規劃,同時進一步加強重點區域規劃管控,約束建設行為,杜絕違法建設。在此基礎上,做到統籌佈局、精准建設,通過日積月累的規劃控制,建設有品位的連線、連片美麗鄉村。

出臺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優惠政策,轉移支付向經濟欠發達縣、庫區縣、生態功能區傾斜。發行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債券,多管道籌集資金。要統籌涉農資金的使用,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工商資本、社會力量多方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另外,從高層面著眼培育農村產業,提升拓展農業農村的觀光休閒、文脈傳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大力推進農業觀光化、農耕體驗化,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採摘農業等旅遊產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借鑒江浙經驗和做法,建議從市級層面,每年培育一定數量的田園綜合體,觀摩學習、取長補短,持續打造或完善提升,逐步解決村美、民富、集體增收的關係,引導變“輸血”為“造血”,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張希國代表:縣城建設“提效” 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城鄉統籌發展形成新局面,其中縣城建設‘提效’,沂水被確定為省中等城市試點,這與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有關部門的關懷是分不開的。”市人大代表,沂水縣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希國表示。

去年以來,沂水縣以服務民生為切入點,加快實施“以河為軸、兩城同建”戰略,協調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水準顯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5%。沂水縣共組織實施6大類、78項城建重點工程,完成投資46.6億元。全省首座鋼桁架拱橋——正陽路沂河大橋建成並勝利通車。

沂水縣在統籌推進鄉村建設方面,新建、提升鄉鎮建築改貌10.3萬平方米,新建、改造縣鄉道路118公里,農村戶戶通硬化317萬平方米,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46%,新增連片造林綠化4.5萬畝。

“2017年,我們共申報爭取上級扶持項目21個,爭取發改系統社會事業、農業農村、資源環境等無償資金2.05億元。”張希國說,易地扶貧搬遷和光伏扶貧工作順利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穩步推進,編制完成了產業准入負面清單,為全縣綠色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了政策保障。縣城建設“提效”,要讓城市變得更富魅力,鄉村變得更加美麗,藍天白雲更為常見,小橋流水更具韻味,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方國明代表:特色小鎮建設既要有量更要有質

特色小鎮建設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那麼,特色小鎮到底該如何走出一條“特色”之路?蒙陰代表團的方國明代表認為,一方面要認識到自身優勢,挖自身潛力,找准目標,讓每一個小鎮都能保持獨有特色、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同時也能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的環境。

“也要學會抱團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方國明說,既要在建設上抱團發展,立足當地實際,精心統一科學規範的規劃建設、統一管理,也要在產業發展上抱團發展形成合力,“這樣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能將發展成果普惠於民。”方國明說。

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遊發展要統一起來,同時,方國明還表示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確保特色小鎮發展品質。

王坤委員:讓傳統村落成為全域旅遊閃光點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提標’,這對於我市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市政協委員王坤在聽取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後說,把現有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這是對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見效最快的辦法,也能保證美麗鄉村確實有鄉村的味道,為全域旅遊提供更多去處。

傳統村落,是指歷史悠久、形成較早的人類居住場所,一般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加上省市兩級傳統村落,全市共有57個村莊納入保護範圍。王坤建議,要進一步確定應予保護的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建議市政府適時開展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評選工作,先增加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數量。要進一步集中財力,扶持重點,推動保護工作的開展,建議把現有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發揮社會力量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傳統村落保護資金投入機制。積極融入新業態,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把傳統村落保護同當地旅遊、文化創意、服務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將“輸血”變“造血”。在基本保持傳統村落風貌和古民居格局前提下,按照實用性、舒適性要求,允許對古民居進行適當改造,形成“投資修繕—經營服務—產生效益—收回投資—投資維護”的良性迴圈機制。

同時,王坤認為,傳統村落也要發展。生產和生活都要現代化,傳統村落的人也有享受現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權利。因此,要在不破壞傳統風貌、格局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改造。讓傳統村落的常住人口享有乾淨的水、現代廚房、現代廁所和互聯網,是傳統村落保護中必要的配套。

沂蒙晚報人大報導組:衣方傑 唐麗麗 付茜 高紅紅 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