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單車火了,那麼地圖App裡的「騎行導航」用起來是什麼體驗?

編者按:本文來自GeekCar,36氪經授權發佈。

去年 4 月,打著「共用單車」旗號的摩拜橫空出世。隨後,ofo、小鳴單車等眾多玩家的加入,使得共用單車的數量在北上廣等城市已經供大於求。

這場被媒體戲稱為「彩虹大戰」的故事,

結局如何我們還尚不得知,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共用單車確實改變了大多數人的出行方式。

另一個層面來講,得益於共用單車們抓住了大多數人的「痛點」,以前無論政府怎麼號召都帶動不起來的騎行文化,也在一夜之間流行起來,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話已至此,不得不提的還有地圖 App 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騎車的時候會有看手機導航的習慣,

或許大多數人都會在騎行場景下選擇「步行導航」模式(應該不會有人選擇使用駕車導航吧),殊不知在今年 1 月,高德已經因勢利導推出了騎行導航,騰訊地圖也在近日的更新中加入了騎行導航功能。

有趣的是,百度地圖早在 2015 年 7 月就有了騎行導航入口,只是那時共用單車還沒有火起來,騎行導航更多是為了滿足了部分騎行愛好者的需求。

所以,這一波共用單車熱,直接促進了地圖 App 們加入一個新的功能模組。

但是,我們好奇的是,騎行導航模式跟步行導航、駕車導航的區別到底有多大?Jakc 決定拉上劉能叔叔、清流從 GeekCar 總部——朝外 SOHO 出發,前往附近的沃爾瑪朝陽店(因為聽說那兒家潮汕牛肉火鍋店!),親自體驗騰訊地圖、高德地圖以及百度地圖的騎行導航。

騎行導航三大要素:避開逆行、避開地下通道、避開天橋

輸入起點和終點後,以下是三個地圖 APP 騎行導航和步行導航的對比圖:

百度地圖:

高德地圖:
騰訊地圖:

可以看出,三個地圖 App 的路徑規劃都基本一致。與步行導航相比,騎行導航在路線上規避了一些逆行場景,而步行導航則沒有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仔細觀察一下可以發現,騎行導航明顯比步行導航多繞了一個圈。

雖然說大多數人對騎行是否該應該遵循順逆行的交通規則還沒什麼概念,但是這樣的路徑規劃,

相信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不少人養成更好的騎行習慣。

另外,騎行導航還避開了地下通道和天橋。向高德體驗中心工作人員諮詢之後我們得知,騎行導航跟步行導航最大的區別,確實是集中在避開逆行、避開地下通道,以及避開天橋這三大要素上。

不過,關於「避開地下通道」、「避開天橋」這兩大要素,卻引發了我們這麼一個思考:

如果遇到通過地下通道或天橋可以大大縮短路徑用時的情況時,使用者把自行車抬上抬下一小段,可能也不是不能接受,況且部分城市的部分地下通道和天橋還有坡道和電梯。

地圖 App 們或許還可以去估算「抬車」和「推車」的時間,得出用時更短的路徑。推車?是的。普及一下交通規則:騎行通過地下通道和天橋時,人必須從車上下來推著車走。另外,騎行通過斑馬線時,也是一樣的。

「避開逆行」這一要素上,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中國,很多城市非機動車上的自行車道標示並不多,即使是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記得之前在上海使用共用單車的時候,壓根就沒有看到有啥自行車道標示。而北京,在這點上還是做得蠻好的。

我們一路跟著三個地圖 App 的騎行導航 來騎行,配合著北京一路的自行車道標示,一路都還挺安心的。不過,當我們騎行到達以下十字路口時,卻發現了三個地圖 App 的騎行導航在「避開逆行」這一要素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當時,騎行導航提醒我們右拐,正確路線是沿著圖中紅色的自行車道直行一小段再往右拐,但我們卻不小心逆行。此時,三個地圖 App 的騎行導航都沒有提示我們已經逆行了,而是直接繼續導航。所以,在「避開逆行」這一要素上,三個地圖 App 做得多多少少有些虎頭蛇尾。

這裡的提示時機有點問題:三個地圖 App 正確的提示時機應該是當我們騎行到紅色自行車道時,再提醒我們往右拐,而不是當我們剛剛騎行到斑馬線處時,就著急地提醒我們往右拐。

當然,對於目前的手機導航精度來說,這可能有點勉為其難了。

人人都是騎行導航產品經理

除了以上基於這三大要素提出的一些思考和問題,關於騎行導航,我們還有以下這些思考和問題想要補充:

1. 使用騎行導航時,一隻手握自行車手柄,另一隻手舉著手機,這是一個很「技術」的動作,而且非常不安全。雖然使用騎行導航時你也可以插上耳機,聽著語音提示,但是在我們無法像駕車導航、步行導航那樣時不時瞄瞄螢幕的情況下,語音提示是不是應該可以更勤快一些,增加騎行者的安全感。

當然,也有些人路感天生比較好,不需要提醒太過頻繁。所以騎行導航的語音提示頻率如果可以設置成可調節的,那就更好了。

2. 或許未來共用單車運營商們,可以做一種搭配本品牌車輛使用手機支架?從中沒准可以衍生出更好玩的商業模式。而對於騎行導航產品來說,有了手機支架,是否也可以隨著騎行的速度自動縮放地圖?

由於我們當時三人只有兩幅耳機,我不得不一隻手握自行車手柄,另一隻手舉著手機,發現了騎行導航並沒有像駕車導航那樣,有著隨速自動縮放地圖的功能。

3. 另外,地圖 App 們現在都有「公交+步行」、「駕車+步行」的 混合導航模式,那麼,為什麼不能有「公交(地鐵)+騎行」、「駕車+步行」的導航功能呢?甚至還可以讓使用者自己 DIY 出行方式,例如「駕車+公交+騎行+步行」、「駕車+步行+騎行」等。在這個出行方式更加多樣化的時代,單次出行很有可能是多種不同交通工具的搭配組合。

不過,總體上來說,我們期待騎行導航不只是地圖 App 裡的一個噱頭,而是對於騎行者真正來說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後提醒大家:一定一定要安全騎行!

如果你還有關於騎行導航更多的想法和問題,歡迎評論進行補充!

使用者把自行車抬上抬下一小段,可能也不是不能接受,況且部分城市的部分地下通道和天橋還有坡道和電梯。

地圖 App 們或許還可以去估算「抬車」和「推車」的時間,得出用時更短的路徑。推車?是的。普及一下交通規則:騎行通過地下通道和天橋時,人必須從車上下來推著車走。另外,騎行通過斑馬線時,也是一樣的。

「避開逆行」這一要素上,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中國,很多城市非機動車上的自行車道標示並不多,即使是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記得之前在上海使用共用單車的時候,壓根就沒有看到有啥自行車道標示。而北京,在這點上還是做得蠻好的。

我們一路跟著三個地圖 App 的騎行導航 來騎行,配合著北京一路的自行車道標示,一路都還挺安心的。不過,當我們騎行到達以下十字路口時,卻發現了三個地圖 App 的騎行導航在「避開逆行」這一要素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當時,騎行導航提醒我們右拐,正確路線是沿著圖中紅色的自行車道直行一小段再往右拐,但我們卻不小心逆行。此時,三個地圖 App 的騎行導航都沒有提示我們已經逆行了,而是直接繼續導航。所以,在「避開逆行」這一要素上,三個地圖 App 做得多多少少有些虎頭蛇尾。

這裡的提示時機有點問題:三個地圖 App 正確的提示時機應該是當我們騎行到紅色自行車道時,再提醒我們往右拐,而不是當我們剛剛騎行到斑馬線處時,就著急地提醒我們往右拐。

當然,對於目前的手機導航精度來說,這可能有點勉為其難了。

人人都是騎行導航產品經理

除了以上基於這三大要素提出的一些思考和問題,關於騎行導航,我們還有以下這些思考和問題想要補充:

1. 使用騎行導航時,一隻手握自行車手柄,另一隻手舉著手機,這是一個很「技術」的動作,而且非常不安全。雖然使用騎行導航時你也可以插上耳機,聽著語音提示,但是在我們無法像駕車導航、步行導航那樣時不時瞄瞄螢幕的情況下,語音提示是不是應該可以更勤快一些,增加騎行者的安全感。

當然,也有些人路感天生比較好,不需要提醒太過頻繁。所以騎行導航的語音提示頻率如果可以設置成可調節的,那就更好了。

2. 或許未來共用單車運營商們,可以做一種搭配本品牌車輛使用手機支架?從中沒准可以衍生出更好玩的商業模式。而對於騎行導航產品來說,有了手機支架,是否也可以隨著騎行的速度自動縮放地圖?

由於我們當時三人只有兩幅耳機,我不得不一隻手握自行車手柄,另一隻手舉著手機,發現了騎行導航並沒有像駕車導航那樣,有著隨速自動縮放地圖的功能。

3. 另外,地圖 App 們現在都有「公交+步行」、「駕車+步行」的 混合導航模式,那麼,為什麼不能有「公交(地鐵)+騎行」、「駕車+步行」的導航功能呢?甚至還可以讓使用者自己 DIY 出行方式,例如「駕車+公交+騎行+步行」、「駕車+步行+騎行」等。在這個出行方式更加多樣化的時代,單次出行很有可能是多種不同交通工具的搭配組合。

不過,總體上來說,我們期待騎行導航不只是地圖 App 裡的一個噱頭,而是對於騎行者真正來說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後提醒大家:一定一定要安全騎行!

如果你還有關於騎行導航更多的想法和問題,歡迎評論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