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位皇帝鬥書法,看誰贏?

把歷史定格在宋朝,你會發現,有這麼五位皇帝都在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

NO5、宋理宗趙昀

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臨安),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甯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甯宗皇子,

賜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時間是從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趙昀《禪室詩團扇》

宋理宗趙昀《潮聲聯團扇》

宋理宗趙昀《深秋聯團扇》

宋理宗趙昀《枝上詩團扇》

NO4、宋光宗趙惇

宋光宗(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後,

已經43歲。宋光宗體弱多病,又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而且光宗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由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李皇后來執政,奸佞當道,朝政從宋孝宗時的清明轉向腐敗,宋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

宋光宗趙惇 《五言聯團扇》

NO3、孝宗趙昚

孝宗趙昚,原名伯琮,為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代自真宗開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傳承,到高宗時,由於獨子趙旉夭亡,大臣們建議從太祖的後代裡選立繼承人。紹興二年,6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高宗選中,育于宮中,36歲時被立為太子,改名為昚,同年登基。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宋孝宗書法學宋高宗,《書史會要》稱“孝宗書有家庭法度”。

趙昚也自稱,“無他嗜好,或得暇,惟讀書寫字為娛”(見《書林紀事》)。《蘭亭考》錄高宗語,曰“先寫正書,次行,次草。<蘭亭>、<樂毅論>賜汝,各先寫五百本,然後寫草書”,不過,這裡的《蘭亭》、《樂毅論》是宋高宗的臨本,其結果是宋孝宗完全學宋高宗的字,幾可亂真。而趙構的小草是學孫過庭的,少了自然活潑,多了拘束刻板。宋孝宗小草則一如其父,筆法越加單調。

宋孝宗趙昚《池上詩團扇》

宋孝宗趙昚《漁父詩團扇》

NO2、宋高宗趙構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入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末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趙構《賜嶽飛批剳卷》

趙構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特別對嶽飛,他又愛又敬,不要說下的詔書,僅親筆寫給嶽飛的信,就夠印一本厚厚的書。以上《賜嶽飛批劄》是趙構給嶽飛親筆信一部分,後署“付嶽飛”3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高宗禦押二印。字體介於行楷之間,氣韻清和,顯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

趙構《杜甫七言律詩帖》

此幅墨蹟是宋高宗以楷書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詩帖」。此一詩帖以中鋒書寫,通幅看來章法疏朗,字體勻稱、圓潤,墨色統一,令人看來賞心悅目。杜甫這首七律的意境如畫,高宗筆墨洗鏈,二者可說是相得益彰。詩後原來還有元代趙孟頫為此詩作的圖,可惜已被人裁去。

NO1、宋徽宗趙佶

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草書千字文師法懷素,筆翰飛舞,氣勢宏大,一氣呵成。

趙佶《草書紈扇》

釋文:“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

趙佶草書紈扇,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團扇書法作品。這件作品線條細瘦剛勁,同其“瘦金體”楷書一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爽快、灑脫,筆勢圓轉流暢,打破了楷書那種勻稱整齊的單字排列組合方式,從而越發顯得活潑。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

這件《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不但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也讓人體會到濃豔而優雅的氣氛。筆劃帶過之處,如遊絲行空,纏綿飄逸,是“瘦金書”中偏于柔美的風格,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 此冊頁曾經清宋熒、乾隆內府、嘉慶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末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趙構《賜嶽飛批剳卷》

趙構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特別對嶽飛,他又愛又敬,不要說下的詔書,僅親筆寫給嶽飛的信,就夠印一本厚厚的書。以上《賜嶽飛批劄》是趙構給嶽飛親筆信一部分,後署“付嶽飛”3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高宗禦押二印。字體介於行楷之間,氣韻清和,顯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

趙構《杜甫七言律詩帖》

此幅墨蹟是宋高宗以楷書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詩帖」。此一詩帖以中鋒書寫,通幅看來章法疏朗,字體勻稱、圓潤,墨色統一,令人看來賞心悅目。杜甫這首七律的意境如畫,高宗筆墨洗鏈,二者可說是相得益彰。詩後原來還有元代趙孟頫為此詩作的圖,可惜已被人裁去。

NO1、宋徽宗趙佶

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草書千字文師法懷素,筆翰飛舞,氣勢宏大,一氣呵成。

趙佶《草書紈扇》

釋文:“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

趙佶草書紈扇,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團扇書法作品。這件作品線條細瘦剛勁,同其“瘦金體”楷書一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爽快、灑脫,筆勢圓轉流暢,打破了楷書那種勻稱整齊的單字排列組合方式,從而越發顯得活潑。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

這件《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不但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也讓人體會到濃豔而優雅的氣氛。筆劃帶過之處,如遊絲行空,纏綿飄逸,是“瘦金書”中偏于柔美的風格,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 此冊頁曾經清宋熒、乾隆內府、嘉慶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